回覆列表
  • 1 # 五色土聊歷史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的《觀滄海》,充分的表現出了當時作者的心情。北部平定了烏桓,心情大好,內心充滿了雄心壯志。

    遼望中原,大好河山;仰望星空,群星燦爛(各路梟雄);但有一星,異常耀眼,這是曹操在自喻;慶幸自己是那顆最耀眼的星,以歌的形式,來詠自己將要統一中國的志向!!!

  • 2 # 海陽181416399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釋義:向東登上大碣石山,觀看浩無邊際的大海。水波盪漾,海島高峻挺拔,海島上樹木叢生,花草茂盛。蕭瑟秋風引來驚濤駭浪。這大海如此寬廣,太陽月亮好像從大海中升起、降落,銀河繁星燦爛彷彿在大海的懷抱裡。看到這些情景,我不禁感慨,用詩歌來表達我遠大的志向!這首詩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途中,經碣石山時登山望海有感而發。前兩句起勢非凡,用“臨”“觀”以揭示居高臨下觀賞滄海的雄姿和博大的胸懷。三、四、五、六句寫閒靜的海上景色,以海島為物件。山島破海而出,巍然聳立在水波盪漾的大海中,島上的花草樹木枝繁葉茂。緊接的兩句是寫海上的動景。在蕭瑟秋風的湧動下,海浪排空,洪波湧動。隨後,詩人把天上的日月、星漢與海浪相結合,似乎他們的升降執行,都是在海浪中前進的。這既突出了海的浩大和威力,也是比喻作者吞吐宇宙,馳騁中原,以天下為己任的雄才偉略。最後兩句借景抒情,點明瞭詩人寫此詩的目的。這首詩把詩人建功立業的雄心,統一中原的壯志融注進洪波驚浪的大海和充滿生機的海島之中,令人讀後精神為之一振。全詩寫景氣勢浩大,感情激越悲壯,是體現“建安風骨”的佳品。

  • 3 # 幕後羅記

    在揣測曹操在《觀滄海》背後的壯志之前,要先了解曹操剛結束的一場堅苦卓絕、代價重大的遼西長征……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碣石在那?何以成為秦皇、漢武、魏武、唐宗紛沓而至的打卡地?

    說法之一,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的碣石山,距離北戴河約有三十公里,海拔695米。此山距山海關很近。碣石山主峰仙台頂之又名“漢武臺”,當以“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於此”得稱。

    第二種說法是,碣石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止錨灣,距山海關有約十五公里。這也發現了一座秦朝時期的行宮遺址,經考古專家鑑定,也確認為碣石宮。這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的第四次巡遊的終點,據說他是為了能長生不老來此求仙。在雄心偉略和渴望長生、迷信神仙兩方面,都可與秦皇並肩的漢武大帝,也求仙至此,以“望冀遇蓬萊”。

    這兩處碣石都與山海關很近,而山海關又是曹操北征烏丸(遼寧朝陽市)、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遼東的必經之路。

    作為新一代的雄主,曹操大破烏桓,凱旋迴師,登碣石山觀海,踏足知名前輩——秦皇漢武求仙之地,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千古絕唱的《觀滄海》。

    因為曹操在此留下《觀滄海》,之後還有一大批牛人粉絲慕名而來,登高觀海,一領魏武風騷氣魄。如北魏時期的文成帝拓跋濬,北齊的文宣帝高洋,以及文治武功不在曹操之下的唐太宗李世民等。

    最後,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避暑時,下起大雨,他觸景生情,作《浪淘沙·北戴河》。其中一句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其中的“東臨碣石有遺篇”便指的是魏武帝曹操的這首《觀滄海》。

    北征烏桓之戰——可能是曹操最艱苦的長征

    二袁投奔烏桓,成為曹操北征的導火索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進行終極戰略決鬥。最終曹操擊潰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兵敗兩年後,袁紹病死,其子袁尚繼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再次出兵,佔領了冀、青、幽、並四州。袁紹之子袁譚被斬,其餘二子袁尚、袁熙逃往遼西柳城(今朝陽市南袁臺子古城),投奔與袁紹甚有交情的“三郡烏桓”。

    烏桓是東北古代少數民族東胡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中,烏桓因為活動在長城沿線,靠近中原而經常參與各路軍閥的戰爭。在中原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之際,“三郡烏桓”在遼西地區也逐漸發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袁紹為拉攏烏桓,除立烏桓酋豪為單于外,還將家人之女嫁給烏桓王,透過和親來鞏固與烏桓的關係。因此,袁紹死後,其子被曹操打敗後會逃去“三郡烏桓”處避難。二袁投奔烏桓也是曹操徵烏桓的直接導火索。

    郭嘉力排眾議,曹操決定親率大軍北征

    對曹操要北上之事,曹軍很多將領都提出異議。他們認為,袁紹已經被徹底打敗,如果要北上去攻打烏桓,一旦孤軍深入,蜀地的劉表、劉備若是趁機偷襲,會被人端了老巢。

    曹營最年輕的傑出謀士郭嘉反而認為,此時正是攻打烏桓、滅袁氏的最佳時機。如果大軍現在立刻北伐,烏桓此時未必有準備,這樣可以乘其不備,出奇制勝。如果錯過良機,等袁尚、袁熙兄弟在烏桓支援下成了氣候,必成北方大患。而對劉表為人心胸狹窄,不可能對劉備加以重用,不會聽從劉備攻打許昌的建議,完全不必憂心。

    曹操深以郭嘉謀劃為是,於是親率二十萬大軍,奔向遼西。

    一場大雨差點毀掉曹操的遠征計劃,斬殺過半軍馬勉強充飢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在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大雨傾盆。曹操坐在戰車裡,一言不發。此次北征烏桓,他力排眾議,虛國而徵。

    曹操針對糧草運輸的問題,決定開鑿人工渠,修建了從滹沱河到泒水的人工渠,並取名為平虜渠;又挖了從泃河口到潞河的人工渠,取名為泉州渠。有了這兩條人工渠,曹軍的糧草就能從鄴城沿水路直達右北平郡的無終(今天津薊縣)。

    可天公不作美,連日的大雨導致行軍沿線洪水頻發,道路泥濘異常,致使行軍受阻。幾乎使曹操原直搗烏桓老巢的計劃泡湯了。

    古代進入遼西地區的主要道路是濱海道,也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遼西走廊。濱海道從薊縣出發,經玉田、豐潤,沿山海關進錦州。這條濱海道也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鉅變。自唐宋之後,山海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而在此之前的東漢時期,雖然這條路也是通往遼西的主要通道,但那時古道的交通條件非常差,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經此直插右北平和漁陽的內地郡縣。如遇夏秋季節的大雨,這條路就成了泥沼。而曹操偏偏就遇到了後面這種情況。

    征途中,大軍還遇到斷糧、斷水,曹軍下令大軍全力挖井,挖了30丈才見水,並斬殺了數千匹戰馬充做糧食,才解決了這個危機。班師之後,曹操更是出人意料地賞賜那些在戰前勸諫不徵烏桓的謀臣,可見曹操此戰贏得是心有餘悸。

    田疇獻計曹操殺烏桓措手不及

    就在曹操一籌莫展的時候,遼西“地理通”田疇給曹操指了一條通往遼西的古道。田疇在家鄉無終開創了一個理想的國度。他制定了明確的典章制度,使百姓安居樂業。得知田疇賢名後,袁紹幾次請他去做官,但田疇執意不肯。可聽說曹操行軍到此,田疇卻主動獻計。相比於袁紹,田疇認為曹操是個能成大事業的人,對曹操非常欽佩。

    田疇所指的這條路是一條荒廢了200多年的路。在田疇帶領下,曹軍北出盧龍塞 (今河北喜峰口),繞過白檀 (今河北寬城縣藥王廟古城)、平剛(今遼西凌源市境內),東指柳城 (今朝陽市南袁臺子古城)。在後來,這條路也曾多次被記入史書。

    曹操為了迷惑烏桓,還讓士兵在路旁立了一塊木碑,上面寫著“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三郡烏桓”以為曹操已撤軍,因而就放鬆了防禦。行軍途中,曹操還讓將士們“放棄輜重,輕裝前進”。經盧龍塞進入遼西境內後,到烏桓都城柳城還有800多里的路要走,由於這條小路被荒棄多年,曹操帶領將士只能見山開山、遇谷填谷。不過,經歷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距離柳城還有200裡的時候,烏桓才得到訊息,可惜為時已晚,曹操殺烏桓一個措手不及。

    張遼意氣奮發,曹操授麾壯志,張遼率軍突擊,斬蹋頓,破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兩軍相遇於白狼山(今凌源東南)。烏桓軍隊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並對以寡敵眾,面對蠻族大軍的危險局面感到恐懼。

    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等待後方的重兵,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勸戰氣勢壯氣奮發。

    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鬥陣形,於是,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親手將自己指揮大軍所用的麾節(或麾旗),授予給張遼暫用,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蹋頓等眾多貴族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餘萬口。

    烏桓之戰後,曹操依郭嘉臨留之計,未派兵追殺逃亡到公孫康處的二袁,而實行放緩政策,果然公孫康因種種嫌隙將二袁殺死,並將其首級送至曹操處,至此曹操算是真正統一了北方,所謂郭嘉遺計定遼東!

    但曹操在追襲二袁的過程中,郭嘉病危,被送回易州養病,當曹操回兵易州時,郭嘉已病故數日,二袁首級隨後送到曹操手裡……

    郭嘉、張遼這一文一武的超凡絕倫的表現,加上曹操自己的雄才偉略與卓絕意志,成就了曹操的北征大勝。這是郭嘉最後的高光時刻,也是張遼戎馬生涯兩大顯赫戰功之一,另外一處是在多年後的逍遙津。

    雖然戰役艱苦卓絕,並帶有僥倖成分,但這場長途奔襲的回報也是驚人的,曹操不僅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北方的安全,還獲得了一支精兵。曹操將烏桓遷入內地並設立護烏桓校尉,並對烏桓部落徵兵。得到烏桓突騎這支勁旅,曹操本就較強的軍隊更加如虎添翼。

    北征烏桓成為長途奔襲的經典戰役,也是對“出其不意”這個謀略的最佳詮釋。而曹操最信賴的謀士郭嘉卻在此戰中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成為遠征中曹操最大的損失。

    班師途中,東臨碣石,魏武有遺篇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九月,曹操撤出柳城。這次班師曹操走的是另一條路,即從今天朝陽縣到沿海,然後沿著遼西走廊往南走。

    關於曹操討平“三郡烏桓”後班師的線路,史書中記載得非常少。可藉以參考的文獻主要有《三國志·魏武帝紀》:“九月,公(曹操)引軍自柳城還。 ”另外還有些記載散見於《魏武帝集》中《步出夏門行·冬十月》的一篇文章:“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以及《觀滄海》一詩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從這兩篇流傳千古的詩中可以看出,在東漢建安十二年孟冬十月,曹操徵烏桓班師途中,途經綏中碣石,並留下千古詩篇。

    由此也可以看出,這與出征時出盧龍塞、歷平剛是兩條不同的線路。如今,隨著漢代遼西郡柳城故址和秦漢碣石宮遺址的確認,為曹軍班師路線的考證提供了重要依據。

    觀滄海,眼前的詩意與背後的壯志

    觀滄海,一定讓曹操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雖然曹操是絕代偉人、統帥與政治家、詩人,但在無邊無垠、巨浪滔天的蒼海面前,他詠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詩句,這說明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壯闊時空,讓詩人充分意識到了自己了渺小和有限。只要一個人意識到了這一點,無論他是多麼偉大的人,他一定會思考,在我有限的生命裡,做什麼,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價值匹配上這個偉大的世界……

    從詩的描寫內容看,這首詩屬於寫景詩。作者被這壯觀的海上風光所吸引,一草一木一浪花都那麼動人,進而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象,把日月和銀河都嵌入這無邊的滄海,給人們描繪出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象,那種豪邁的書寫和大膽,甚至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屬鳳毛麟角,如果說不是開創先河,也是直追屈原的楚辭。堪稱中國山水詩開宗立派之作,倍受後世文學史家的鐘愛。

    曹操沒有直接寫出自己的遠大志向,而是透過對眼前滄海的動情描繪,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遠大的氣魄。南宋學者、詩論家敖陶孫稱曹操的詩為“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這篇觀滄海可視為“幽燕老將”的傑作。詩人將全篇寫景,直到最後才道出“詠志”之句,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稱得上是“建安風骨”的扛鼎之作。

    有人總結,曹操帶兵征戰過程中“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雖有誇張卻也貼切。從這首詩,不僅可以看出曹操的文學才情,更可以看出他對自然、對生活的愛好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從這個角度看,《觀滄海》在散發出一種對山海宇宙的讚美之外,更有一種將天下河山收入囊中的壯志。正如毛澤東詩中所說“魏武揮鞭”,是一種逐鹿天下的表態:

    北國已經平定,有了統一中國的穩固大後方,但痛失堪稱吾之子房的“奇佐”郭嘉,又尚未啟動南下戰略,征途依然漫長,統一天下剛剛過半,待一番從容休整後,可率虎狼之兵南下。劉表之流誠不足慮,劉備、孫權或可一戰而降,一統天下的夢想,似乎正隨著南征北戰逐漸變成現實……雖然世事難料,命運無常,但我在碣石山上,策馬揚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面對這個無以倫比的世界,我“來了,看到了,征服了”,已經是幸甚至哉,我的志向,可歌可頌!

    如果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和建萬世功業的雄心壯志,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的豪邁詩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雅圖是一座怎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