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芒果看地產
-
2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中醫藥的理論基礎,就是陰陽五行。從陰陽五行派生出五行五臟五腑五體五官五色等等,與中醫治療的基本觀點,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五味四性則是中藥與中醫理論相關的思考。
中醫是易醫同源,醫食同源的,從而,中醫體系涉及到人與自然(氣候/地理/飲食)的結合,人的身心一體的的關係(身心合一),也就是說,中醫藥秉承了中國傳統易學的天人合一觀,從自然宇宙全方位考慮疾病的發生與治療。
在這個意義下,中藥的作用就是透過中醫藥理論指導而發生作用的。透過調整人體的陰陽五行平衡,糾正人體失衡,而恢復人體的正常執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而人體失衡的大小,其實也是衡量人體疾病初起或是嚴重的分別。小的失衡用調理,大的失衡則要糾偏。小病小偏,大病大偏。偏之不同,糾偏的力量也不同。
大毒之藥用於糾正大偏,平常之藥用於糾正小偏,日常飲食可以調節微偏。所以才有了中醫藥食同源之說。
食品也是藥品,所以人不能偏食。過偏則病。但對於身體本來有偏之人,或病或體質,一段時間,就要用有偏之藥食,以糾偏。
中醫藥就是一種思維方式。明白者不難懂,不明白者好像很難想通。人的智慧不同而已。本不奇怪。覺得奇怪者,如果連人有不同都不懂,那也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
-
3 # 沈弢505
中藥和中醫調理,在治療中,不起任何作用,不要說我偏激,因為沒有大資料支撐,有療效的說法。
目前的中醫,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提純後的單體或者複合體,比如黃連素,也叫鹽酸小檗鹼,還有小柴胡之類的,口服或者注射液。另外一種就是數種甚至數十種中藥熬的湯劑,湯劑是無法做大資料或者循證的,完全憑藉傷寒論或者陰陽五行寒熱虛實來臆測推斷的,完全沒有任何療效。
目前醫院用的幾種提純製劑,也是爭論頗多,不良反應率非常高,試想,生物鹼大部分都有神經毒性甚至腎毒性,直接進入人體靜脈迴圈系統,和當年的“打雞血”無非是五十步一百步的區別。
中醫永遠進不了FDA系統,而且無一勝出,全軍裸奔,為何華人仍然執迷不悟?
你們可以說我崇洋媚外,迷信FDA爸爸,但是FDA的嚴謹和標準,是符合科學的,有科學依據的。
遠離中醫,理性面對身體的治療,愛吾愛以及人之愛,普及科學消滅愚昧,任重道遠。
-
4 # 謙無損
謝邀,中藥在調理和治療中,主要由於中藥性味產生的作用。人生存於天地之間,由於外感和內傷而致病,這時中醫利用中藥的寒、涼、平、溫、熱的屬性和甘、辛、鹹、苦、酸五味,還有中藥的補、瀉、毒等作用,來幫助人體調理紊亂的氣機,從而使身體恢復常態。例如熱症用寒性藥,配合五味入髒屬性,再辨證應補應瀉來遣方用藥,以達到人體機能的平衡來去除病患。
-
5 # 321180811298
利用中藥的寒熱溫涼之性對應人體反之的寒熱溫涼之病,利用中藥的五味對應相應的臟腑,透過藥物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功能治療人體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病證,即透過中藥調整陰陽,補偏救敝,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
6 # 閒小豆陳老師
中藥是利用藥物的毒性為身體提供素材,糾正身體的失調,協助身體恢復平衡。
中藥和食物的關係是藥食同源,食物可以是治病的藥物,也可以是充飢的食物,你可能納悶了,容我慢慢道來,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於天然藥物,包括之物、動物、礦物,而供我們生活的食物,同樣是來自於自然界的動植物,以及部分礦物,也就是說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當作飲食用,就叫做食物,但是其中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功效,也能當做飲食使用,這就是藥食兩用,由於他們都具有兩者的功效,所以藥物和食物沒有非常清楚的分界線。中藥和食物共同的特定是,可以用來防治疾病。
中藥和食物的不同點是,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說的藥勁大,用藥正確的時候,效果突出,而用藥不恰當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麼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於立刻產生不良的後果,但不可忽視的是,藥物雖然作用強,但是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在吃。我們日常飲食,除提供身體必須的營養之外,還會因為食物的效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並不亞於中藥的作用。所以,食物經過正確的搭配,長期堅持食用,會起到中藥所達不到的效果。
-
7 # 湯谷沖霄
中藥是食材的同類,都是天地間自然生物。神農氏在嘗百草中將自然生物的自然屬性四性五味的不同而分出了谷和藥,藥食同源。四性五味平和或微有小偏稱為谷是食材;四性五味偏性太過稱為藥是毒藥。食材.養生,毒藥攻邪。《內經》雲:“毒藥攻邪,五穀為養,王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中藥與食材.被人利用的是氣和味,氣是陽能即四性一一溼熱涼寒,四種不同的溫度是四種不同程度的陽能。味是陰質即五味一一酸辛甘苦鹹,五種不同的味感是五種不同的陰質的功能性,即五行之質一一木金土火水,是五種陰質的生理功能性,木金土火水不代表五種不同的元素,代表的是:木一一曲直(生髮)金一一從革(肅殺),土一一稼穡(種收莊稼),火一一炎上,水一一潤下。王味對應五行陰質是不對的,對應的是陰質的功能性。 後世醫家不當的誤用造成了學朮上的分歧。 中醫醫療基理是調理病人的氣機,不是殺菌切除對抗性治療,也不是補充營善素,更不是補瀉某一臟腑。而足調節全身整體的氣機,氣是四種能量,體內能量高則抑之,低則補之,以平為度, 體內衛氣不太過又不能不及,”陽秘"是指能靜安的化生為準度。“陽秘”是陽宓的意思,宓作靜安之意。機就是人體內的生理機 能,也就是功能性,哪方面的功能性衰減就補上,哪方面的功能亢奮就抑止。 每一種藥材都受天之六氣,地之五運之氣而生,所以每一種中藥中都含有了天之能,地之味。中藥是自然生物,所以必須用原生地道藥材才能保有天然之氣味。。當今將中藥中某一成份的單獨提純,就成了西化藥品,不能叫中藥,中藥中必須氣味共存,這樣才能利用毒藥的特氣獨味,去糾偏攻邪。
-
8 # 康文草堂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其實也非常深奧,回答好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嘗試回答,希望大家能夠滿意。
中醫的基本理論是陰陽五行。中藥正是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運用。每一種中藥,都分為氣和味。氣屬陽,味屬陰。氣按五行劃分為溫、熱、涼、寒、平,味按五行劃分為酸、苦、辛、鹹、平,氣與味分別對應木、火、金、水、土。
藥物儘管劃分為溫、熱、涼、寒、平等五氣,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平氣,不是溫氣,就是涼氣,因此,常稱為溫、熱、涼、寒四氣。四氣是從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始於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一般地,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 的藥物,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對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用藥的基本原理。
藥物分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五味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
辛: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如麻黃、桂枝治風寒表徵;木香、紅花能行氣行血。
甘:有補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參、黃芪能補益元氣;甘草、大棗能調和脾胃及調和藥性。
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斂汗澀精;五倍子能澀腸止瀉。
苦:有燥溼、瀉降的作用。如黃連、黃柏能清熱燥溼;大黃能瀉下。
鹹:有軟堅、瀉下的作用。如海藻、瓦楞子能軟堅散結;芒硝能瀉下通便。
由於每一種藥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例如兩種藥物都是寒性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兩者的作用就有差異。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藥物都是甘,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味求顯示了藥物的部分效能,也顯示出有些藥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提每一藥物的全部效能,以及性味相同藥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準確地瞭解和使用藥物。
味酸、氣溫的藥物屬木,對應春氣,主升;味苦、氣熱的藥物屬火,對應夏氣,主浮;味辛、氣涼的藥物屬金,對應秋氣,主降;味鹹、氣寒的藥物,屬水,對應冬氣,主沉。因此,升降浮沉又是表達中藥作用的基本理論,凡味屬辛甘,氣屬溫熱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如麻黃、桂枝、黃芪等,分別有發散風寒、昇陽舉陷等升浮作用;凡味屬苦酸鹹,氣屬寒涼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如大黃、芒硝、山楂等,分別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等沉降作用。
一般花、葉、枝、皮等質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如蘇葉、菊花、桂枝、蟬衣等,分別有解表散邪、透發麻疹等升浮作用;凡種子、果實、介殼、礦石等質重的藥物大都是沉降藥,如葶藶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分別有降氣平喘、消積導滯、潛陽熄風等沉降作用。
中藥是按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應用的藥物,歸根結底認為人是氣化的結果,各種疾病也是影響人體氣的執行變化(中醫稱之為氣機),中藥的作用就是對治氣的變化。病邪在表,屬熱症,用辛涼解表的藥;病邪在裡,屬於寒症,用溫裡散寒藥;病邪在下,屬於氣虛氣陷,用益氣升陷藥;病邪在上,屬於實證,用湧吐藥。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藥是從一個藥物的氣味來得出其作用,是從整體上去認識這種中藥,而不是從一種中藥的某個化學成分,來說明它的用途。可以說,任何一種中藥,都是一個化學藥庫,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化學成分。以人參為例,從紅參、生曬參或白參中共分離出30餘種人參皂甙,多種有機酸及酯類,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維生素C;煙酸、葉酸、泛酸、生物素及菸醯胺。β-谷甾醇、豆甾醇、胡蘿蔔甙、菜油甾醇,此外,人參尚含有:腺苷轉化酶、L-天冬氨酸酶、β-澱粉酶、蔗糖轉化酶;麥芽醇、廿九烷;山柰酚、人參黃酮甙及銅、鋅、鐵、錳等二十多種微量元素。
一味簡簡單單的人參,現代醫學分析得這麼複雜,可見對人參的認識還遠遠不夠,這麼多的化學成分,一個又一個地都弄清楚,可不容易。中醫大道至簡,從氣味認識認識,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經,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中醫的高明之處,是高屋建瓴地把握每一種中藥,而不是從中藥的某一種成分入手。過去從黃連裡提出黃連素,但黃連素代替不了黃連,用黃連素耐藥的患者,用黃連仍然有效;同樣地,對青蒿素耐藥者,用青蒿仍然有效。
從藥物的氣味來認識中藥,這是中醫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在藥物上成功經驗的結晶,也是中醫的特色與精華。
回覆列表
中醫其實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醫學,和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傳統醫學一樣。都是利用天然植物和動物的部分有療效的部分進行對疾病進行治療。其實更大範圍應該成為草藥學,當然還有針灸,推拿等作為補充,但是草藥學是中醫的核心。
全世界所有的文明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發展出了草藥學。歐洲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都有,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人說只有中國古代有中藥可以躲過瘟疫,西方沒有傳統醫學,那是不正確的,西方同樣有草藥,只是西方草藥學在現代不被提及。
草藥學其實是人類在千萬年來生活的經驗。可以想象。從茹毛飲血的時代,我們人類就發現部分植物對於很多疾病有療效。在部落巫師的研究下,這些功能被記錄,被傳承。
在西方,草藥學和占星術的理論結合。在中國則和陰陽五行理論結合。但是無論怎麼樣,草藥學的本質還是人類各種嘗試的結果,是智慧的結晶。但是因為人類矇昧時期對於世界認識的不夠,和結合理論的錯誤,很多認知是錯誤的。比如西方人人為人是由四中粘液組成的,華人認為人是由陰陽兩種氣體組成的一樣。這種理論確實是矇昧主意的產物,也影響了草藥學的發展。很多藥物不再被驗證,而是根據荒謬的理論推導而來。也就造就了很多奇怪的藥方,比如喝女人經血可以治療所謂的熱症,因為理論上經血是極陰的,西方的放血療法也是同出一轍。
19世紀,化學學科高速發展,人工化合物對於現代醫藥的發展起了巨大的貢獻。我們發現人工化合物比草藥在治療疾病在成本和療效上都有很大的優勢,於是現代藥學也就漸漸拜託了草藥的範疇,隨著金雞納霜等天然草藥成分能夠成功合成,世界上草藥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但是,中國建國以後,因為大力發展重工業,醫藥業一直處於起步狀態。所以一直還在引導人民使用草藥。後來又因為中成藥的研發成本低,獲利空間大,又結合民粹思潮的抬頭,造就了中國畸形的藥物行業。
縱觀全球,草藥行業作為產業全球依然還是有市場的,但是其他國家都是將其放在輔助醫療和保健品的位置上的,例如日本的漢方藥,其實就是中草藥。而中國則將草藥作為主流藥物來銷售,其實不妥。
因為草藥存在著很多不可控因素。例如不同產地原料,藥效差異巨大。無法標準化。化合物結構集齊複雜,毒副作用和單位用量無法明確。
中草藥是民族的瑰寶沒錯,作為文化歷史的傳承我們應該學習研究和發揚。但是不能盲信,草藥還是應該作為醫療輔助的存在而儘快退出主流醫療藥物。這是包括我在內廣大一線藥師的心聲。儘管這涉及了巨大的藥廠的利益博弈。也希望國內製藥業,為了長遠的利益加大新藥的研發,趕上西方國家。而不是老是拿些所謂的古方,做出自己都不信的所謂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