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樂它

    裡一旦有了孩子,父母們會把大部分的心思都傾注在他們身上,生怕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而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這種關心,往往體現為對孩子不停地嘮叨上,殊不知家長的嘮叨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負面的影響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90後明星鄭爽,有人說她的性格在娛樂圈裡是出名的怪癖,據她所說這是在少年時代離家上學和受到父母嘮叨的影響。在她獨自一人上學非常需要關愛的時候,她得到的往往是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從此以後她與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

    實生活中,像鄭爽這樣因為家長的嘮叨導致親子關係淡漠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實大多數父母的說教,往往是出於自己對孩子的關心,總是擔心孩子不能把事情做好,一直都處於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家長從心底裡並不信任孩子,他們認為缺乏自己的“引導”,孩子就不能獨立完成事情,所以不自覺的就會產生嘮叨的情況。事實上,適度地提醒可以給孩子帶來正確的引導,但是過度地嘮叨就會讓孩子感到反感了,無法達到家長們的初衷。

    家長的嘮叨本身是想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收到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家長們往往出於對孩子的擔心,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就會用言辭予以批評。殊不知這種負面的言語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損,甚至使得他們拒絕與家長進行交流。

    除此之外,家長在嘮叨的時候,往往是單方面的輸出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如果孩子也想表露自己的觀點,往往會被大人認為是想頂嘴而被家長把孩子的話壓回去。所以久而久之,孩子的表達能力就會變弱,甚至很難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變得沉默寡言。

  • 2 # 談盡世間繁華

    首先,應充分尊重孩子的思想,孩子一旦形成意識,他都是有尊嚴的,在任何時候,尊重自己的孩子是獲得溝通的鑰匙;其次,應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從他們的內心知道他們到底想要什麼,應該怎麼做,最後達到什麼目的;再次,活到老,學到老,跟得上時代的進步,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可聊;最後,多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增加彼此的感情

  • 3 # 雙孩媽

    家長總愛對孩子嘮叨,本意是好的,就是想讓孩子能聽從家長的意見加以改進,但效果往往適得其返,孩子變得沉默,更不愛說話了。那是因為孩子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不願意與家長溝通。

    那麼,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呢?

    家長剋制自己

    正確的溝通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知道對方的想法。人的習慣都會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忽略或者不在意對方所說的話。孩子發現自己不被重視,就乾脆不說話。

    對於同一件事情,如孩子不小心把錢包丟了。家長不停地念叨“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重複的說教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叛逆,無法引起孩子的重視。

    家長剋制自己,別說得太多,聽得太少。孩子所說的話會被淹沒在家長的嘮叨中,家長要給孩子自由表達的說話時間。

    傾聽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人格。平等地與孩子對話,孩子的語言中藏著他想表達的意思。

    孩子有時候會出現說謊或者故意作對的行為,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願望受挫。會說謊,那是因為孩子想獲得某東西或者逃避某種事情。

    如孩子放學後跟朋友出去玩,卻跟家長說在學校做作業,孩子說謊那是想逃避家長的指責。

    家長靜下心來,專心地傾聽孩子,手頭上別做其他的事。只要全心全意地傾聽,才不會錯過孩子的言外之意。只要真正明白孩子的心理軌跡,才能與孩子無障礙溝通。

    對孩子感同身受

    如孩子抱怨同學太難相處,老師太嚴格,有的家長立馬提出建議,好好跟老師同學相處。家長講了很多的道理,孩子卻一句也沒聽進去。人的大腦有個邊緣系統和前額葉,能感知對方所釋放出來的情緒。孩子對於周圍的氛圍、家長情緒的感知是很敏銳的。他能感知到家長是否真心地理解他。

    孩子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成人是不同的,他按照自己獨特的性格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家長避免用自身經驗來判斷,直接下結論。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理解孩子的看法。

    良好的溝通

    溝通是為了表達,即便孩子的想法或者做法是錯誤的,打罵並不能讓孩子吸取教訓。當然,家長也不能對孩子的錯誤置之不理。瞭解孩子的想法,與孩子分析整件事的因果以及影響,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說話是一門藝術。多用鼓勵、讚賞等積極正面的話語迴應孩子,少用打罵、嘮叨、指責的方式教育孩子。

    良好的溝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家長能瞭解孩子的想法,孩子能聽得進去家長的話,有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

  • 4 # 青青ssy

    很多家長愛嘮叨,這似乎是一種通病。面對家長的嘮叨,孩子往往變得沉默,或者不耐煩,甚至和家長吵起來……對此,家長深感無奈。其實,家長越是嘮叨,越是急躁,效果越是適得其反。對此,家長要靜下心來,平心靜氣地跟孩子交流,表達出你對孩子的愛意,讓孩子有安全感,要接納孩子的缺點與不足,誠懇地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指明努力的方向,讓孩子樂意與你溝通,架起心與心的橋樑。

  • 5 # 小燦親子教育

    從提問上來看,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嘮叨的危害。想要正確與孩子溝通,解決嘮叨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察覺嘮叨背後隱藏的目的,調整對嘮叨的正確認知;二是對嘮叨保持高度的覺察力;三是學習正確的溝通方法,與孩子配合解決嘮叨問題。

    一、察覺嘮叨背後隱藏的目的,調整對嘮叨的正確認知

    通常來說,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嘮叨,一定是因為嘮叨給我們帶來了某種好處。有的好處我們能察覺到,有的可能我們自己也沒意識到。

    當想要嘮叨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嘮叨呢?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點:

    愛孩子的表達

    大部分父母的嘮叨是出於愛孩子,小的時候孩子什麼都不會,所以需要父母的照顧和囑咐。但是當孩子長大後,很多家長沒有認識到一點,依舊用嘮叨表達愛。

    對孩子期待高

    很多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少走彎路,把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結果一不小心就說多了。本來只是想督促孩子的,最後就變成了嘮叨。

    家長控制慾強

    有一類家長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但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控制慾特別強。孩子小的時候會聽話,但是大了以後會反抗,為了控制孩子,家長便苦口婆心地嘮叨。

    無法解決問題

    當孩子出現問題或錯誤行為時,有些家長會出於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是對孩子的溺愛,而不忍心懲罰孩子,便選擇比較溫柔的方式——嘮叨。

    親子關係不佳

    一些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事情,但是孩子卻不願意說。家長並沒有反省親子關係是否出現了問題,而是不停地嘮叨追問。

    彼此興趣不同

    不少家長在和孩子聊天時,往往只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對於孩子喜歡的東西並不在意。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家長的話在孩子眼中也就變成了嘮叨。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家長嘮叨,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這種嘮叨實際上是在滿足我們的內心需求,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對照一下以上幾點,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端正對嘮叨的認識,才是我們避免嘮叨、用正確的方法和孩子溝通的第一步。

    二、對嘮叨保持高度的覺察力,察覺到,才能停止

    很多時候,即使只是察覺到自己有了嘮叨的念頭,就能夠減少很多的嘮叨。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嘮叨都沒有意識到,又怎麼可能提醒自己停下呢?

    但是,想要做到自我察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情緒上來時,非要一口氣說完才痛快的家長,更難做到,怎麼辦呢?

    1.關注孩子的表情、語言等反饋,進行反思

    做到自我察覺不容易,但是透過觀察孩子的表情變化、肢體動作等反饋,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出現了不耐煩的表情,或者是用言語表達不滿,說一些諸如“我知道了,你別說了”,“行了行了,我這就做”的話,我們就有必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不是又嘮叨了?

    如果發現自己確實嘮叨了,就立刻剎住。哪怕自己還有一肚子的話想要說,也不要圖一時口快,持續無效甚至反效教育。

    2.關注自己的說話時長,拒絕長篇大論

    記得小時候學校開會時,每次校長的開場白都是——我先簡單說幾句。一開始,我們信以為真,後來才發現,校長說的是客套話,不講一個小時不可能結束。

    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往往也會發生這種事情,本來只是想說上一兩句的,結果因為孩子的態度、我們自己的表達慾望,滔滔不絕說了半天。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嘮叨,就把監督我們的工作交給時間。如果是嘮叨特別嚴重的家長,就在和孩子溝通前定個鬧鐘,雖然麻煩,對於避免長篇大論卻非常有效。

    3.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不情緒化

    很多時候,由於情緒的作用,很多家長一開始的小嘮叨,到了最後就發展成了情緒發洩,讓孩子苦不堪言,家長也後悔萬分。

    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情緒,嘮叨都是輕的,說不定還會打罵孩子。

    三、學習正確的溝通方法,與孩子配合解決嘮叨問題

    溝通是相互的,想解決嘮叨問題,也不可能只靠家長個人的努力。所以,需要孩子配合的,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共同努力。

    1.提前制定家庭準則,從源頭避免嘮叨

    如果你問家長為什麼嘮叨,恐怕十個中會有九個回答說,孩子不聽話。

    在這裡我們並不去探討孩子是否聽話的基準是什麼,我們能做的是,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家庭準則,讓彼此都能接受。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10點前睡覺,於是從9點就開始提醒孩子,一遍又一遍,結果孩子到了10點半,還沒睡覺,家長氣得不行,孩子也不高興。

    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能保證10點前睡覺,我們就不嘮叨。但是,如果孩子到了9點45分還沒有做睡覺準備,家長就要提醒,而且不接受孩子反駁。

    其他事情也可以提前立下規矩,讓孩子有個心理預期,不至於在家長突然發難時還不知道怎麼回事。

    另外,立規矩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於其他一些規矩不涉及的問題,家長可以提出要求和看法,但是需要解釋原因,並且儘可能說服孩子。

    2.說話前,在大腦中先把想說的話過一遍

    假設我們要和老闆或者重要的客戶商量事情,我想,很少會有人說話不經過大腦,想到什麼說什麼,而是會提前把要說的話在大腦中過一遍。

    在和孩子溝通時,我們也要言簡意賅。如果對於自己要說的話,自己都稀裡糊塗的,孩子又怎麼可能聽懂呢?

    所以,在溝通前,先要清楚,我們和孩子要說的內容是什麼,說這些話的目的是什麼,一旦有了對話目標,溝通起來也就會順暢多了。

    3.和孩子約定,請孩子監督自己

    家長一旦嘮叨了,自己可能意識不到,但是孩子卻能一下子感受到。所以,我們可以請孩子幫忙,當我們不小心嘮叨時,請孩子進行提醒。

    提醒時,不要直接讓孩子告訴我們,“媽媽(爸爸),你又嘮叨了”,這樣容易激起我們的怒氣,而是和孩子一起想一句暗語。

    比如,可以是“媽媽(爸爸),你的小鬧鈴又響了”,用來暗示家長又嘮叨了。而且,還可以加一個關鬧鈴的動作,更能讓衝突輕鬆化。

    4.嘮叨後及時反省,避免反覆發生

    如果家長一時沒忍住,又嘮叨了,怎麼辦?那就在事後及時反省,看一看,是什麼因素導致自己沒能及時剎住。

    與此同時,也可以就這件事和孩子聊聊,承認自己的失誤。如果因此造成了親子衝突,也要請求孩子的諒解。

    人無完人,想要一下子改變愛嘮叨的習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知錯能改,避免再犯,也是可以的。

    結束語:家長總愛對孩子嘮叨,容易造成很多問題,所以,需要我們多努力,改變這種局面,和孩子進行正確溝通。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自身嘮叨的需求、提高覺察力、學習正確的溝通方法,改善溝通現狀,和孩子一起成長。

  • 6 # 鄉村樹

    本人認為當從以下方面作手。

    一,作為家長應立即停止這無效的嘮叨,因為它起副作用了!

    二,尋找孩子的閃光點,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天,還應做到適可而止,否則,又重新進入嘮叨模式。

    三,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引導孩子走正確發展之路。即多做少說。

    說明;對孩子教育應符合科學發展規律,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思想要堅決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杰倫輕輕地說我愛你是哪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