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多少滋味
-
2 # 野草的沉思
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件事,應一分為二看待。
無可否認,大運河在中國歷史的南北漕運上,發揮了積極的重大的作用。
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初衷,是為了遊樂。
在大運河開鑿的過程中,徵調了成千上萬的民工,日以繼夜,死了很多人。
大運河開通以後,隋煬帝去江南遊玩,隨行船隻達上千艘,兩岸張掛綾羅綢緞,沿途州府供給食物,糜費巨大,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又隋煬帝好大喜功,完全不管百姓死活,三徵高麗,動用全國的軍力和民力,死傷累累,民不聊生。
隋朝二世而亡,隋煬帝責無旁貸。
總起來客觀地說,在開鑿大運河這件事情上,功還是大於過的。
-
3 # 採菊東蘺下
所謂六短,分別是弒父、謀宮、奪權、欺娘、戲妹、鴆兄。件件都是大罪。不過實際上這些罪名都是隋唐系列小說中提出來的,真正歷史上是很難找到真憑實據的。但楊廣死後的諡號為煬,意思是拋去禮法,遠離大眾,說明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常常看到一種觀點說楊廣時期開鑿的大運河至今還在起作用,所以他是個有作為的皇帝。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入侵,然而楊廣開鑿運河的目的是為了他個人追求享樂的需要,而不是民生經濟考慮。運河後來起的作用完全是歪打正著。
-
4 # 愚人之娛
歷史的相似性。
秦漢、隋唐這兩個時期,其實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大動亂之後,進入短暫的統一,隨後又進入混亂,從而實現大治。
這種相似性與當權者的急於變革離不開關係,因為動亂太久,人的思維還處於那種動亂的狀態之下,一時沒有緩過神來。天天疑神疑鬼,是不是有人要造反,是不是有人來搶我的位子。
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就迫切的想要掌控一切。在我看來,京杭大運河其實就是這種想要控制這一切的表現。
楊堅在位時,以關中為本位,於是也開始大力擴漕運,比如廣通渠。運河的開建,有利於長安糧食安全,也有利於運輸之便。
歷史的功與過隋朝大運河,現在也是歷史名片了。春秋戰國一直到隋朝時期,各朝各代其實都有修建運河,一則疏通水運,有利於輸送戰略物資,二則灌溉農田。
“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這是秦始皇修通的運河。
到了隋朝時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以及方便物資的運送,隋煬帝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疏通、修補和開挖。比如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其實也是增增補補,自己再修一點。否則的話,國力根本吃不消這麼耗大的工程。
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通江南魚米之鄉,又從洛陽連通到涿郡(北京)等軍事要地。這樣戰略物資可以快速的從江南送到洛陽,北方如果有什麼戰事的話,沿著運河也可以形成很好的機動反應。
所以,這種急切的變化對加強統治而言,無疑是有功的。但也是有過的,因為剛剛經過戰亂,其實更加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與民以便。
對於後世而言,運河的開挖更是大功一件。唐朝漕運的發達,在歷史上也是罕見。長安、洛陽、揚州透過運河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促進了地方的交融和商業的發展。這種商品交換一增加,經濟在無形中就上了一個檔次。所以即使安史之亂讓唐朝從此走入了衰落,但依然堅挺了152年之久。沒有先前積澱的財物,恐怕分分鐘也就亡了。
漕運的發達,不僅促進了商業的發達,就連造船業、紡織業、冶煉、陶瓷等等都被運河帶了起來,比如揚州,就成為了唐朝時期的各種中心。
此後,運河可以說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蒙古人滅了大宋,定都北京後,為了加強控制以及運輸糧食物資,花費十年,從北京直接修了一條直達杭州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就此作廢,成為了百姓日常之用。
所謂六短之君,即弒父、奪權、欺母、鎮兄、圖嫂、戲妹。歷史上的隋煬帝可謂是個有名的昏君,很多其他昏君在他面前一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其實很多都不過是後人所寫小說編的故事,比如《隋唐演義》等。
唐朝時期,文學的發達也是空前絕後。平平淡淡的孟姜女的故事,被渲染成了秦始皇莫大的罪過。其實最早的史書版本不過是,孟姜女老公打仗死了,她才哭而已,隋煬帝的故事大多也是這樣。加上執政者為了宣揚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往往也會加以改造。
《北史》成於唐朝初年,大多記錄於唐高祖李淵時期,從真實性而言,我認為比其他稍微可靠一些。
再比如弒父之罪,由魏徵等主編的《隨書》中,其實也未見記載。楊廣後來登基後,其五弟楊諒也並未以楊廣弒父的罪名進行謀反。如果是真有其事,這可是天下共殺之的大罪,多麼有利於自己。
再比如戲妹,所謂的瓊花公主,也不過是《說唐演義全傳》中的虛擬人物,為了就是彰顯楊廣的無道罷了。
所以很多事件的真實性,其實都經不起推敲。很多東西之所以以訛傳訛,往往是後人自己的腦補和臆測。這種故事也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也更容易讓人記住。隋煬帝被抹黑,就能看出其可怕程度。
如今歷史的真相往往撲朔迷離,有太多的東西蒙蔽了我們的雙眼。我們看待歷史要公正,從迷亂的雲團中,找出深藏於那背後的真相。切不可人云亦云,貽笑大方。
-
5 # 文史課代表
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一方面,從經濟上看,大運河利於交通,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唯一的一條貫通南北的水路。南北大運河的溝通,改善了交通條件,為農副產品的交換與商品的流通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運河不僅是京都糧食、物資主要運輸線,也是商業交通的重要航道。不僅淮南、江南等地的糧食、絲茶諸多產品從水路運來,北方的棗、梨、藥材也由此路運向南方。
另一方面,運河的開鑿利於政治和軍事的控制,可以通文書、運士兵。煬帝開通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以後,在政治和軍事的控制上有了很大的便利。但由於隋朝享國短促,大運河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顯示。
確實,南北大運河開鑿後,有利於後代王朝特別是唐宋王朝對全國政治和軍事的控制。在此時期的統一局面與南北運河的暢通是分不開的,唐宋王朝每年都要組織民夫對運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疏浚,以保證運河的通暢,反叛者也常以斷絕漕路來對抗朝廷,唐王朝對南北大運河之東北段——永濟渠作了疏浚後,發揮運兵運糧的作用。
另外,唐王朝為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就是透過南北大運河運送物資以備北軍之費用的。所以說,王朝是透過運河實現了多全國的政治、軍事控制,由唐朝便可窺一斑。
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後世多又責難。但我們應當看到,隨著歷史程序的發展,大運河歷史功績一點點顯露出來了,這條全長五千華里,世界是開鑿最早、航程最長、最雄偉的人工運河是中國真正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裡面也凝聚著具有高瞻遠矚真略眼光的決策人隋煬帝的一份功勞。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徵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計程車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可看出。
負面評價來源 隋煬帝楊廣之功勞可比秦皇漢武,秦始皇修建長城抵禦匈奴,漢武帝北伐匈奴捍衛國家。而隋煬帝“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修通大運河,可謂之千古奇功!但是就這麼一個皇帝,為什麼飽受爭議,世人謂其千古暴君呢?因為中國自古就有一個帝王定論,就是,改朝換代時,必須讚揚開國君主為明君,給後世的帝王做楷模,就必須貶低亡國君主成昏君、暴君以警示後世帝王,要他們小心,不要重蹈亡國滅國的覆轍。
-
6 # 史事求是君
六短之君是小說演義對楊廣的稱謂和評價,後人對於楊廣的評價從來都是爭議不斷,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楊廣是個暴君,但不是昏君,楊廣有功有為,但無德無制。
楊廣不是個高明的政治家,有心作為但急功近利,又驕奢淫逸。在各地大建宮殿,還大修長城,三徵高句麗,貫通大運河,這一系列舉措,耗盡民力,以致民怨沸騰,百姓怨聲載道。
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最終招致民變、王朝滅亡。
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朝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這是隋朝貫通京杭大運河的經濟動機。
開鑿運河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偉舉,大運河的貫通為後世王朝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功,但楊廣的急於求成,使當時的百姓苦不堪言。
-
7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我認為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有大功於世,但是急於求成造成了民夫的大量死亡,綜合來看,功大於過。“六短之君”是野史、評書強加給楊廣的,並不符合史實。
大運河的修建的背景隋朝結束了南北分治局面
自晉朝東渡以來,南方與北方先後經過了數個朝代,時間長達數百年。而因為朝代不同也造成了政治上的對立與南北方的隔閡。
楊堅以隋代周後,大力發展國力,為南北方的統一做著準備。南陳最後一位統治者只知飲酒作樂,朝政腐敗,此時楊堅命令次子楊廣掛帥出征,一舉攻滅南陳,國家再度統一。
雖然南北方重新統一,但是雙方的隔閡一直存在,並不是簡單的一統就能消除的,甚至楊廣任揚州總管期間,江南地區還有叛亂髮生。
南方物產豐富
因為氣候的原因,南方的物產較之北方豐富了許多,因此很多時候都會將南方的物資運往北方。相對於陸路運輸來說,顯然水路運輸要更為便捷、經濟。
大運河修建的意義楊廣清楚的明白大運河對於隋王朝的意義,甚至是南方開發以後,任何一個有著清醒頭腦的人都能明白一條大運河對於王朝的意義。
對於隋王朝與楊廣來說,大運河不僅可以溝通南方與北方,消弭雙方在政治上的對立。大運河還可以將南方豐富的物產運送至北方糧倉,緩解關中地區糧食的匱乏,所謂的“朝發夕至”便是如此。甚至是南方有叛亂時,軍隊也可以乘船快速抵達。
而楊廣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太過急於求成,明明是一項世紀工程,偏偏在他這裡六年就完工了,而代價就是民工累死無數。
即便如此,大運河乃至楊廣都是有功的,不能被抹殺。
所謂的“六短之君”“六短之君”僅僅是野史、評書強加給楊廣的不識之言,再加上唐朝的推波助瀾,使得楊廣的惡名一直流傳。
個人看來,李世民如此編排楊廣,首先是不敬長輩,畢竟楊廣是李世民的表叔。其次李世民為了體現唐朝是正義的化身,刻意將楊廣黑化。而楊廣在位期間對士族多有得罪,因此野史、評書多為抹黑楊廣之言。
在真正的歷史中,楊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雖性格急躁,但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帝王。
-
8 # 洛陽聽海
我認為,僅就隋煬帝楊廣開鑿隋朝大運河來講,總體上是有功的。
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政權對全國的統治,楊廣於公元605年一一610年,徵發幾百萬人,動工開鑿、開通了這條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市餘杭區)全長四五千裡,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極大的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在隋朝當代,於國於民有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們所不齒的,是楊廣在大運河開通後,腐敗腐化,貪圖享受,不顧財力,不管百姓死活,縱情揮霍。楊廣多次乘龍舟外出巡遊,所乘龍舟高大寬敞,船上有四層樓,樓上的殿堂,雕琢奇麗,飾以金玉。龍舟由身穿錦衣的縴夫在岸上牽引,隨行船隊5000多艘,錦延200多里,整個船隊的縴夫就有8萬人之多,兩岸護送的騎兵達20萬眾。沿途州縣還要備辦上好的貢品迎送。
晚唐詩人皮曰休在《汴河懷古二首.其二》詩中寫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謂客觀公正,一針見血。
楊廣被世人稱為“六短之君”,我認為不準確。
歷史上,隋煬帝楊廣位列暴君之榜,這是有史可據,有史可查的。所說的“六短之君”,未見正史載,或為野史,或為虛構和傳說,可以理解。但傳說和虛構不是歷史真實,不可為真,不可為信。
對待歷史,應持客觀的態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能忘卻查閱、查證、印證、佐證等科學手段。如此,才能客觀公正的還歷史真面目。
回覆列表
隋煬帝“六短之君”的稱呼是小說 演義中的,不是真正的學術,不足採信。開鑿大運河從長遠看有積極作用,但不能因此掩蓋楊廣的罪惡。任何事情都要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查,開鑿大運河超出當時國力民力的承受範圍,給國家人民帶來的是不良後果。主觀上楊廣開鑿大運河也不是為了暢通南北交流,而是為了遊樂。總之,不能因為大運河日後的積極作用,就據此抹殺楊廣的罪惡。這是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