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碼字小農
-
2 # shuizhongshi
誠謝之問,我從三個層面回答。一說《史記》;二說“老子”;三說《史記》對“老子”的評價。
一、先說《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二、再說“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著有《道德經》,其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三、《史記》對“老子”的評價
《史記》對“老子”的評價,出現在七十列傳中的《老子韓非列傳》篇。
該篇介紹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子”個人及思想主張。其中:關於老子的介紹,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綜上,對於老子的生平介紹和思想主張,司馬遷介紹的非常清楚。
大體說:老子,名李耳,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能修道養心而長壽的啊。
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然趨於“化”;清靜不撓,百姓自然會歸於“正”,司馬遷對此十分欣賞。
所以,《史記》中的老子,是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人。
-
3 # 哇哦歷史
老子其人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原本姓李名耳,字聃,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連孔子都曾前去拜見他,向他問禮。老子的著作《道德經》,展現出的思想和見解,對兩千年來的華人的處世哲學和價值觀,影響重大,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說說老子的生平公元前551年,老子20歲的時候,供職於周王室,擔任了藏室史這個官職,也就是管理藏書的官員。老子36歲時,遭受排擠被免去藏室史一職,老子出遊魯國。5年之後,老子又被召回,官復原職。公元前526年,26歲的孔子到周朝遊歷,拜訪了45歲的老子。公元前516年,55歲的老子再次被免職,原因是藏書被王子帶到楚國。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再次來到老子的故里,向70歲的老子問學。
史記中的老子著書史記記載,大約公元前481年,老子已經90歲,這時的周王朝已經敗落,老子決定離開家鄉,出函谷關去雲遊。當時守衛函谷關的官員叫尹喜,他對老子說:“您將要隱居了,就難為您,留一本書再走吧。”老子就寫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此後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了。
史記中的孔子問禮孔聖人對老子的評價,非常之高。這一點在史記中有記載。孔子來到周朝的時候,曾向老子請教問禮。老子是怎麼說的呢?
他說:“你提到的那些人,早已經成了枯骨,現在留存的唯有他們的思想。何況,君子有機遇就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沒有機會就像飛蓬一樣,到處漂泊就好。我聽說會經營的商人,都深藏著好東西,看起來像是缺貨,有德行的君子,表面看上去都是一副很傻的樣子。希望你能去除驕傲和慾望,去掉神氣和不正確的理想,這些都對於你的修為沒有好處。我能和你說的,只有這麼多了。”
孔子離開後,對弟子說:“我知道鳥能飛,魚能遊,野獸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網捕獵,能遊的可以用線釣到,能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是不知道它能乘風上天的。我今天見了老子,就像看到了龍一樣!”
可見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之高。
司馬遷對老子的評價綜上所述,史記中對老子的記載,著墨不是特別多,我們對老子的立體瞭解很有限,但是司馬遷在老子的傳最後面,對老子進行了評價:當今學習道家的都排斥儒家,儒家也排斥道家。“道不同不相為謀”,難道就是這種情況嗎?老子無為,已經達到自我的化境,清淨於世,自然一身正氣。
-
4 # 臥雲子
首先是鹿邑人,或者是亳州人,老子是道家的始祖,其探究天道,為人處世之道,君王之道,地球執行的規律等。不管怎麼說,老子是當時學問最高深的一位高人。也是當時最長壽的獨一份。
老子的學說影響了中華兩千多年,至今仍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學大師:“曾仕強說:讀老子的書可以成為神人”。可以想象老子的學問多麼博大精深啊!如果中華民族沒有誕生老子,就不會有至高的哲學思想,辯證對立的相互轉換的解析。更不會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醒悟與飛速發展……
-
5 # 松風工坊
老子,大智如愚。
《史記》記錄,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莫知其所終”五字將老子徹底湮沒在歷史的風霜中。有點神了。
老子“大智若愚”“老子”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從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其中,大智若愚是指那些看起來很愚笨,但實際上有大智慧的人。在儒家和道家看到,大智若愚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代表了處世的至高智慧。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稱得上“大智若愚”這四個字?
-
6 # 區區一杯酒水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被奉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歷史上確有其人。老子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被道教奉為始祖。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又與宗教發生了關係,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兩千年來眾說紛紜。關於老子的姓氏,歷來就說法不一。一是“老”姓說,《莊子》一書中稱他為老聃,並把老子視為前輩。持老姓者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老”者乃尊稱,漢代鄭玄在《禮記·曾子問》的注中說:“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三國吳人葛玄說他“坐而皓首,故稱老子”。還有的人說:“老子老而隱,故自稱老子”。另一種說法認為“老”應該是姓,古時有老姓,據《左傳》記載,當時確有名叫“司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二是“李” 姓說,《史記》說他“姓李,名耳,字聃”,為《史記》作索隱的司馬貞認為老子的母親姓李,又說:“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但據學者考證,春秋時並無李姓。《老子》(也稱《道德經》)一書是否為老子所著?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因為能夠“修道”和“養壽”,所以活了一百六十多歲,甚至二百多歲;並說老子晚年棄官出走,途經函谷關,在那裡“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此說過於含糊。有認為此書作於春秋末年,但書中有後人附加的部分;也有人認為從書中思想內容、文體風格及用詞等,可以斷定此書成於戰國中期或者末期。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據考證為戰國時期作品,這一考古發現驗證了清代學者汪中、近代學者梁啟超的論點,即《老子》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這又與《史記》中的 “或言二百餘歲”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說成一人在歷史上也有不同認識。還有一種說法,老子確是春秋時人,他的學說思想流傳到戰國時,為太史儋所採納寫成《老子》。又把太子儋和老子說成兩個人。無論《老子》一書成於何時,著者是誰,但要探討老子學說,只能以《老子》一書為依據。各種史料中皆說老子老年歸隱,但隱於何處則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他騎一頭青牛,出函谷關西去,也有說是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 “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境,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關於老子生平的疑案還有不少,如老子的壽命究竟多長?老子的故里是在河南還是安徽等等,都有待人們去考證。
回覆列表
老子是什麼樣的人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卒於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陽,也有人稱他老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縣人。相傳,老子一生下來的時候他的眉毛和鬍鬚就是白的,所以被稱作老子。他一生功績無數,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老子銅像
從他的生平來看,老子是一個無為而清淨的人,他誨人不倦,是一個對世界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關愛,智慧無比的思想家,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這些性格都可以從他的生平和著作中看出來。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
他的思想主張主要是“無為”,他最理想的生活是雖然和鄰近的國家能相互看到,甚至連雞鳴聲也能聽到,但是最好老死不相往來。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是一箇中庸,並且提倡消極應對事情的人。在《道德經》中,老子著重強調了樸素的辯證法,意思是要順其自然,對一些事物不能強求,用無為而達到無不為的目的。主張對任何事物都持有辯證的態度,持獨立的批判能力。也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的,有好也有不好,任何事情都有其雙面性。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老子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老子主張的“無為”和《道德經》的精華樸素的辯證法,這些學說對中國的哲學發展都有著深刻的意義和重要的影響。直至今天,老子也是中國甚至世界上的名人。
老子養生
在老子看來,人如果想要長壽,就必須順其自然。因為大自然是順著自然界的規律發展的,人如果想要維持生命的機體,就必須生命的自然發展。這樣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壽。除此之外,也要學會知足常樂,懂得取捨,減少自己的貪念。貪念是無窮無盡的,人疲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使人內心狂躁,不盡意。儘可能做到清心寡慾。恬淡的生活狀態才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
老子像
養生要養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不同的飲食,並且要適宜周圍環境的變化,更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順應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緒不宜過多波動,大多時候應該平心靜氣。養生時期,什麼該飲用,什麼該忌口,什麼時候不失平衡才是養生根本。尤其該注意個人的神清氣爽。老子也認為人應該減少主觀猜疑。當然平心靜氣也應該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態讓人的身體都會淨化,所謂的以柔克剛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柔和的心態會使人擁有像嬰兒那樣的光芒。老子養生的理念,無非是清心寡慾,靜心養氣,保持一箇中正的態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時也應該是心靈上的寂靜,堅守清淨,萬事萬物都在自然生長,儘管世間變化萬端,可最後都會都會落葉歸根,這就是靜。守中養生,順乎自然。老子圖片老子,本名為李耳,後人尊其為老子。曾有傳言說老子自打出生起便是鶴髮白眉,不過這也只是傳言,老子年輕時到底是不是真的鶴髮白眉我們現在也是不得而知。
然而老子年老時的畫像倒是有過幾幅,而看向古畫已經年老的老子,我們發現:老子的頭型偏圓,一頭鶴髮較為稀疏,耳朵稍顯肥厚;自然,這既然是老子年老時的畫像,定是少不了獨屬於老人的皺紋。不過中國古時的畫像一向是注重意境,而不似西方那般的重形體;所以想來現如今的老子畫像與老子的本人也是有一定的偏差的。子,自古以來便是我們對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雖然被稱為子的人有無數,但是經過歷時的洪流與時間的洗禮,能被後人記住,並且敬重有加的子,實在是寥寥無幾。而老子,確是其中的一個。老子以他被後世廣為讚揚的道家思想創始人的身份而被後人牢牢銘記在心,他的思想更是被後人加以推廣。然而也有另一種說法,老子其實並不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亦為老萊子。可無論如何,無論老子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創始人,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老子的思想為我們後人帶來的益處,他所提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而引起的我們的深思,與他所著的《道德經》其不可估量的文學價值。所以無論老子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創始者,他亦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