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北土妞兒
-
2 # 柳州小寒隨手拍
病因分析1、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大腸桿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化膿棒狀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變形桿菌、假單胞菌以及病原性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母豬了宮內膜炎的直接原因。2、操作不規範,消毒不徹底是引起子宮內膜炎的另一原因。如母豬在分娩、難產時,由於人工助產時消毒不嚴或動作粗魯造成產道損傷而引起感染;給母豬進行人工授精時,如果不講究衛生和嚴格消毒,將細菌、病毒帶入陰道、子宮而引起感染。3、飼養管理較差,欄舍不衛生,環境消毒不嚴格,尤其是產後母豬在汙染場所活動或陰道脫出時,病菌可經產道進入而引起。4、母豬長期限位飼養,缺乏運動,尤其是夏季高溫熱應激,造成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引發此病,運動不足,極易引發難產,造成了宮內膜炎的發生。臨床症狀母豬子宮內膜炎大體可以分為急性子宮內膜炎和慢性子宮內膜炎和隱性子宮內膜炎三類,其中以慢性子宮內膜炎多見。1、急性子宮內膜炎,多發生於產後或流產後,患豬採食量下降甚至廢絕,精神沉鬱,體溫升高,鼻盤乾燥,不時見拱背努責,頻頻排尿,陰門不時流出灰黃色或灰白色、汙穢有腥臭味分泌物,有的夾有胎衣碎片,哺乳母豬泌乳量減少,不願給仔豬哺乳。2、慢性子宮內膜炎,多由急性子宮內膜炎轉來,一般無明顯臨床症狀,食慾或精神正常,發情時從陰道流出多量不透明的豁液或雜有膿性的絮狀滲出物,似白色石灰渣狀粉末狀,臥地時流量較多。多數豬發情週期不規則或不發情,少部分豬發情週期雖正常,但屢配小孕,或發生隱性流產。
3、隱性子宮內膜炎,病豬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食慾時好時差,發情週期不正常且無規律,屢配不孕,沖洗子宮時迴流出略渾濁似清鼻液的液體。治療1、在產後急性期,首先應清除留在子宮內的炎性分泌物,選擇1%鹽水、0.02%新潔爾滅溶液或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沖洗完後將殘留的溶液排出,最後向子宮內注入80萬IU青黴素或1g金黴素(1g金黴素溶於20-40ml注射用水)2、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病豬,可用青黴素100萬-320萬IU、鏈黴素100萬IU,混於已高壓滅菌的植物油20ml中,向子宮內注入。可皮下注射垂體後葉素20-40IU促使子宮蠕動,從而促使炎性分泌物的排出。預防1、科學規範化飼養母豬,做到日糧全價的同時,根據空懷、妊娠、哺乳等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合理搭配飼料,青精料比例恰當,供給充足、潔淨飲水,可以有效地保證母豬健康,提高母豬的非特異性免疫力,這些都是疾病有效控制的基礎。另外,加強運動也是保證母豬健康,預防母豬了宮內膜炎的有效手段。2、進產房當天沖洗消毒,母豬乳房、陰部及助產器等進行嚴格消毒,保持產欄衛生,配種前母豬陰部及人工授精器具要嚴格消毒,嚴格一豬一管或使用一次性輸精管,公豬陰莖有炎症時應停止配種。3、豬舍內保持安靜、乾燥、清潔,通風良好,冬暖夏涼。定期或不定期對圈舍清掃清洗後,選用有效的消毒劑(高錳酸鉀等均可)進行高壓噴灑消毒。
-
3 # 路易佳哥
母豬子宮內膜炎是豬場的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原因主要是母豬分娩過程中子宮內膜損傷或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進入子宮,並侵入子宮黏膜所引發的炎症反應。感染子宮分離到的病原大多是大腸桿菌、化膿性放線菌和葡萄球菌。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發病率高,治癒率低,感染母豬常出現產後高熱、食慾廢絕、奶水量少、無乳等症狀,並導致整窩小豬大量死亡。子宮內膜炎是生產中母豬非正常淘汰的主要原因,處理不及時還往往引發母豬死亡等嚴重後果,給養豬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母豬分娩期間或產後採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是降低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的常見措施。但由於在生產中病原微生物種類多樣性,耐藥菌株的存在,抗生素的藥物敏感性等諸多原因,造成在臨床中注射抗生素雖然能夠有效地降低產後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但是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仍然偏高。進一步提高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的防控效果,對於提高母豬的繁殖效能,增加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C運用維生素C 也稱L- 抗壞血酸,為一種在畜禽生產中廣泛使用的水溶性維生素,具有廣泛而重要的生理功能。維生素C 具有抗氧化、抗感染、促進受損組織修復、抗應激、增強肝臟解毒功能等重要作用。有較多的研究報道大劑量的維生素C 在治療肺炎、心肌炎、口腔潰瘍等疾病時的良好效果,並且具有劑量依賴效益。目前維生素C 雖然也在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的防控中廣泛使用,但是使用劑量大多侷限在1 ~ 2 g/ 頭,採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來防控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的研究尚不多見。
總結維生素C 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毒副作用小,沒有藥物殘留。大劑量的維生素C 對母豬產後子宮內膜炎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沒有發現大劑量維生素C 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可見的不良反應,值得在獸醫臨床中推廣應用。
-
4 # 豬緣語論
子宮內膜炎是能繁母豬常見的一種生殖系統疾病。隨著養殖業範圍的不斷擴大,在加上養殖人員缺乏一-定的養殖經驗,母豬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母豬子宮炎很容易導致母豬屢配不孕,生育功能急劇下降,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這就需要養殖戶根據臨床上的經驗針對母豬子宮炎進行治療,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損失,提高治療質量,文章主要針對母豬子宮炎的發生原因進行論述,同時提出一些具體的防治措施和策略。
在養殖的過程中由於養殖戶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母豬的生長環境也較差,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子宮炎疾病的大面積爆發,養殖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甚至可能會由此造成經濟損失。對此,養殖戶必須要掌握母豬子宮炎疾病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手段,降低疾病在豬群中的發病率。
一、母豬子宮炎治療的重要性
母豬子宮炎的預防和治療工作的開展情況決定了豬的生殖機率,如果能在疾病發生的第一時間做到有效控制,就能降低豬的死亡率。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掌握子宮炎的疾病常識,以及如何進行此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這樣一來能夠提高養殖的利潤,為養殖戶創收。預防就是要做到從根源.上的防治,而治療則是在豬疾病產生之後再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制止。唯有對豬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工作加以重視,才會採取相應的行動,進而促使家畜養殖業得以健康發展。
二、母豬子宮炎的發病原因
1.清掃豬舍和消毒沒有制度化。
由於是夏季季節的變化導致病原_微生物大量繁殖,汙染母豬陰的外陰和產道,有害細菌進入子宮內進行繁殖而導致子宮炎的發生。
2.人工接產人員消毒不嚴。接產人員在進行人工接產之前未按照相關要求對手臂進行科學消毒,手臂成為傳染源的媒介將外界病毒或異物帶入子宮,造成感染。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後軀的消毒,3次及以上的輸精,輸精管的潔淨程度,配種員的操作水平, 陰道機械性的損傷,配種欄的衛生等都是子宮炎症的誘因。
做好母豬子宮內膜炎的預防,成效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配種前後徹底消毒
現在大多數豬場都實行人工授精配種,消毒流程是相當嚴格的。配種時,要用百毒殺等面板表面消毒劑來給母豬的身體及外陰消毒,再用清水沖洗後在進行人工授精。在給公豬採精前要將包皮中的積尿擠出,然後消毒並用清水沖洗乾淨。
做好母豬分娩的護理
絕大多數母豬的子宮內膜炎是在產後或流產後幾天之後發生的,所以豬場的裡的生產室要嚴格執行全進全出,母豬進場前要衝洗消毒,然後空置7天。生產室日常要經常清掃、消毒,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及時的消滅蚊蠅,保持乾燥,抑制細菌的滋生。
母豬生產前要用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身體、外陰以及乳房,透過消毒來防止子宮炎、乳房炎和侮辱綜合徵。
加強免疫接種
藍耳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瘟和乙腦,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接種,來提高母豬的抗體水平。
母豬子宮內膜炎的治療方案:
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0.1%利凡諾爾溶液)每天沖洗子宮,直到有透亮液體排出為止。
應用子宮收縮藥進行肌肉注射促進子宮分泌物的排出。
對食慾不振、廢絕,體溫升高等全省症狀明顯的病豬,嚴禁沖洗子宮,要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頭孢噻呋、黃芪多糖、VC、VB1、甲硝唑等。
回覆列表
子宮內膜炎是母豬的常見疾病,它不僅影響到母豬發情率、配種返情率,而且還會對母豬的窩產仔數、年產胎次以及母豬淘汰率造成影響,進而給豬場經濟效益造成巨大影響。環境中常在致病菌是母豬子宮內膜炎的主要感染菌,且多是上行感染所致,所以平時的管理及對母豬生殖器管進行的生產操作對本病影響較大。本文從生產操作出發,對易引起本病的錯誤做法進行總結。
1.致病原及主要感染途徑
陳建毅等從52頭患病母豬中離到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綠膿桿菌、化膿棒狀桿菌和克雷伯氏茵,其中以大腸桿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佔較大比例,分別佔總檢出菌株的43.0% 、23.6% 和16.7% 。其中61.5% 的母豬為單一細菌感染;其它為細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比例達38.5% ,其中大腸桿菌造成的混合感染佔比為28.8%。
陳家詳等人從40頭髮病母豬中分離到70株細菌,其中從子宮體分離到47株,子宮角分離到23株,子宮體的分離率明顯高於子宮角,且在分離到的細菌分類中大腸桿菌佔58%明顯高於其它菌株。
綜上研究表明,引起本病的病原大多是環境常在菌,在糞便及豬舍中普遍存在;且子宮體的細菌分離率高於子宮角,說明本病主要是環境中致病菌上行感染所致,子宮體更容易受到細菌侵襲。
2.影響子宮內膜炎發生的因素
2.1生殖道開放期及時清理糞汙,減少上行感染 產後一週內和配種前後是母豬生殖系統開放期,極易造成外界細菌上行感染。此階段要及時清理糞便,不能讓母豬把糞便壓在身下。為降低該風險,生產中一方面可以透過加大監管力度,培養工人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在設計產床時要考慮到如何使糞便易於清理。
2.2夏季降溫裝置及產床溫度分割槽調控:高溫、高溼環境下臨產母豬採食量下降,體質弱、生產無力,產程延長,這些因素增加了母豬感染本病的風險。且高溫高溼的環境更有利於細菌的快速繁殖,產房環境中致病菌多,感染風險也進一步增加。產房母豬的適宜溫度為18-22攝氏度,而新生仔豬的適宜溫度在28-32攝氏度。因此實現哺乳母豬和新生仔豬溫度的分割槽控制對本病很重要(美國有豬場在產房採用的通風裝置,母豬頭部有冷風出口,方便母豬降溫)。
2.3高風險母豬加強圍產期保健降低發病率:圍產期的母豬子宮開放徹底,子宮內環境變化大,體質正常的母豬分娩後一般會有一到二天的惡露期,隨後自動痊癒。但體質不好的母豬,由於自身的淨化能力降低,子宮復原過程延長,感染風險明顯增加。生產中有以下八種情況的母豬極易發生本病:第一胎新母豬、八胎以上的老母豬、助產的母豬、有發病史的母豬、產程較長的母豬、產白胎或黑胎的母豬、產前產後體溫升高採食恢復較慢的母豬、仔豬有黃痢的母豬。而對有這些問題的母豬加強圍產期保健,能明顯降低發生率。
2.4 助產或陰道檢查不當增加感染風險:生產間隔30分鐘以上還沒有仔豬產出時,助產人員往往採用將手伸入產道掏出小豬的方法助產,如果進入產道前指甲修剪不光滑、手及手臂消毒潤滑措施不當極易造成生殖道感染並波及子宮。而使用輸精管代替手臂進行產道檢查,使用長臂助產手套助產可最大限度的降低這一風險。
2.5不合理使用縮宮素、氯前列醇鈉等激素類藥物:使用這類藥物會增加子宮收縮力量,胎位正確時會加快分娩速度,縮短產程。但過量、長期使用不但會增加母豬分娩痛苦,還會造成藥物依賴,一旦停用或減少用量就會出現努責無力甚至不努責,惡露排出困難,增加感染風險。過量使用還會增加陰道損傷發生率,產後食慾恢復也較慢,所以現在多數豬場對這類藥物管理較嚴,僅小劑量用於胎齡較高或胎位正常而努責無力的生產母豬。
2.6圍產期保健方式對發病率的影響:常用的圍產期保健一般採用給母豬肌注或靜注抗菌藥物的方法,該方法藥效持續時間短,如母豬抵抗力低或炎症較重會出現消炎不徹底現象,再次發情時外陰部分泌物顏色不正常或有少量膿液流出。對斷奶發情率、配種返情率和下胎產仔數造成不利影響。
2.7配種時的清洗消毒對子宮炎症的影響:發情配種期和母豬圍產期是子宮頸的二個開放時段,也是容易受外界病原感染的時機。溫氏豬場一直堅持在配種時清洗外陰,並採用一清(自來水清洗,以清除外陰內外殘留的汙物)、二消(0.1%高錳酸鉀清洗消毒外陰及周邊)、三擦(用無味、不掉毛的紙巾吸掉殘留在外陰部內外水珠)的操作方式,並且每一步都按從中間向外周的順序進行,待配母豬外陰清洗效果很好。而生產中較多的豬場卻採用較簡單的沖洗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發情期即將結束時,子宮對感染更加敏感。因此當需多次輸清時更應加強清潔,以防感染。
2.8其他疾病及黴菌毒素的影響
某些豬場的子宮內膜炎發病率表現出階段性的增高或降低,這可能與母豬階段性感染豬瘟、偽狂犬、乙型腦炎、豬呼吸繁殖綜合徵、病毒性腹瀉、結核病、布魯菌病和滴蟲等疾病有關。
黴菌毒素會降低機體的抗感染能力,而玉米赤黴烯酮進入機體後還會引起機體類雌激素激增症狀,引起子宮肥厚,降低生殖系統抵抗力的同時也增加了感染風險。而其防範方法涉及原料採購、飼料加工、儲存、飼餵裝置等與飼料相關的各個環節。如自動料線下料口沒有定期清理或夏季料槽清理不及時造成黴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