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探趣

    祖詠軼事

    祖詠,唐代詩人,洛陽人。

    跟大詩人王維關係極其密切的洛陽詩人祖詠,儘管在寫作詩文時不怎麼喜愛長篇大論,但他卻經常為獲得一句好詩而終日冥思苦想,所以他寫出來的詩作往往也受到了人們的稱讚。著名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五絕》卷便選有他的詩作《望終南餘雪》,當然,若嚴格按照近體詩要求的話,其實說它是“五古”,似更為妥當些。①

    那年冬天,祖詠到了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按照考試的慣例,舉子們無疑要寫上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這才算合式。而這次應試的題目叫《望終南餘雪》。考場裡一片靜寂,原本生性苦吟的祖詠此刻坐在暖和的考場裡,兩眼眺望終南山北那綿延著的仍還沒有全部融化的餘雪;頓然聯想更多的百姓由於貧寒交迫,尤其身心寒冷。所以一氣呵成這篇《終南山餘雪》;接著,起來對主考官說:“試官大人,我可以出場了嗎?”那位正在沉思的試官說:“這麼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來我看!”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②

    這主考官粗粗掃視了試卷一眼,不由驚訝:“噫,怎麼才寫四句?”祖詠說:“小生覺得已經把題目中的意義寫完了,沒有必要再硬湊著了。”主考官聽了,再次端詳著祖詠的詩作,細細吟味之下,感到祖詠這詩果然含有一種悲天憫人的襟懷,這是極為難得的詩人所應具備的素質。

    清代大詩人王士稹把他這首詠雪詩,跟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以及唐代大詩人王維“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相提並論,以為它們都是詠雪的“最佳”之作;事實上,從詩作的深度和對人民的關切度來說,還得算祖詠這詩出類拔萃。因為大凡文學作品,當然是極其講求立意高低和韻味悠長而定其品質高下的。

    所以,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他果然考取了被人們所羨慕著的進士。祖詠這敢於冒險打破常規而又被主考官破格錄取的事情,端的都是極為難得之事!但他的仕途生涯卻並不怎麼順利,後來甚至到了以捕魚砍柴為生的地步,這真是他乃至那個時代的讀書人的無限悲哀了。所以,好友王維就在贈送祖詠詩中有句悲嘆道:

     

  • 2 # 香橙味的小夥子

    《終南望餘雪》是“科考落榜詩”還是”科考中榜詩“是個千古之謎。

    在元朝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是這樣記錄祖詠的:

    詠,洛陽人。開元十二年杜綰榜進士。有文名,殷璠評其詩:"翦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足稱為才子也。"少與王維為吟侶,維在濟州,寓官舍,贈祖三詩,有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蓋亦流落不偶,極可傷也。後移家歸汝墳間別業,以漁樵自終。有詩一卷,傳於世。

    祖詠((699~746)這個人留下的資料並不完整,他的字、號均不詳。 因為世人之間的相互贈答詩流傳下來不少,我們知道他和不少詩人有過來往。因王維詩中”結交二十載“之句,可知祖詠很早就與王維認識,而且關係不錯。另外他和盧象、儲光羲、王翰、丘為等人也多有交集。

    一、祖詠的《終南山望餘雪》

    宋朝人計敏夫《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了祖詠最風光的一件事:

    有司試《終南山望餘雪》詩,詠賦雲:“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納於有司。或詰之,詠曰:“意盡。”……詠,登開元進士第。

    首先,祖詠的這首五言絕句確實不錯,受到了無數的讚譽,據說清朝文壇盟主王士禎把這首詩列為古今三大詠雪詩之一:

    《漁洋詩話》(捲上)曰:古今雪詩,惟羊孚一讚及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及祖詠“終南陰嶺秀”一篇,右丞“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韋左司“門對寒流雪滿山”句,最佳。

    那麼祖詠的這首詩為什麼會受到“有司”的詰問呢?這一次落榜了還是錄取了呢?

    二、《終南望餘雪》為什麼受到“有司”的詰問

    要想知道祖詠為什麼受到“有司”的詰問,還要從唐朝的科舉考試說起。大家要知道,唐朝科舉考試一開始是不考格律詩的。李世民去世以後,在唐高宗時期,有人認為目前的考試無法甄選出優秀的人才,因此對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

    科舉考試考詩賦是從唐高宗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才開始的, 兩年以後唐高宗就去世了。其實在顯慶(656~661)末年,唐高宗開始身體欠佳, 皇后武則天逐漸染指朝政。在665年,武則天斬殺了著名的宰相詩人上官儀,從此以後武則天開始掌權,朝廷內外稱皇帝皇后為"二聖"。在681年開始進行科舉改革時,其實是武則天的決定。所以說唐詩的興盛武則天有大功勞。

    祖詠生於699年,根據唐才子傳的記載,他在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那一年祖詠只有25歲。祖詠之所以受到“有司”責難是因為祖詠的詩不符合當時考試的要求,科舉時候的詩是什麼形式呢?我們看看祖詠的發小王維是怎麼作詩的。

    據說王維十九歲參加京兆府試,得解頭,所作詩為《賦得清如玉壺冰》:

    藏冰玉壺裡,冰水類方諸。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淨外凝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簡單來說,考試的詩體是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祖詠這首詩只是四句的絕句,當然不符合科舉的要求了。更重要的是這四句的絕句還不是近體詩(格律詩)。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中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三句”霽“應平實仄,是拗句,第四句”增“救拗,不過試帖詩好像不允許用拗句。這還不是主要的問題,關鍵是第二句是三平調:仄仄平平平。 不太敢相信這樣的詩會被破格錄用,聽著像一個勵志的美麗童話。

    三、 祖詠確實因為《終南望餘雪》中進士了嗎?

    開元十二年(724年)科舉考試的狀元是杜綰,考官是考功員外郎賈季陽,試題是《終南山望餘雪詩》或《雪霽望終南》。 《唐才子傳》說祖詠是開元十二年724年中進士 ,而祖詠的這首詩題目也是《終南望餘雪》,那麼這首詩是祖詠考場上的試帖詩也許........或許祖詠還有另外一首五言排律的《終南望餘雪》沒有流傳下來。

    對於祖詠這件事,清朝焦袁熹(1660—1725)在《此木軒論詩彙編》中評價:

    :如此不拘,詩安得不高?意盡即不須續,更難在舉場中作如此事。

    如果今天高考時,有考生不按照作文要求來,非要寫一首詩就交卷,是不是也會有人誇獎他”如此不拘,詩安得不高 “呢?估計今天沒有那個學生和家長敢開這樣的玩笑吧。

    科舉的省試詩限作五言六韻,祖詠不依規矩還能意外登第,不知道是開元時期的考場風氣太自由還是這件事本來就是訛傳。按道理說唐以詩賦取士時,“有犯韻及諸雜違格,不得放及第”。因此祖詠是不是真得靠這首詩及第成了千古之謎。

  • 3 # 大佬的歷史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1

    現在知道祖詠這個名字的人不多,淹沒在浩瀚的唐朝詩人之中,唐朝詩人輩出,祖詠的地位不管從哪個角度,就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好尷尬。

    2

    但他的這首詩,終南望餘雪,格外扎眼,被後人評為寫雪詩中最好的三首之一,另外兩首寫雪的作者是陶淵明和王唯。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以及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

    所以,祖詠在陶淵明和王唯兩人中間太吃虧,基本沒人知道。

    3

    唐朝科舉重點考的是詩,很檢驗才華,而且科舉有規定,就像我們現在高考作文不少於800字,唐朝也一樣,寫詩要求字數十二句。但你看祖詠寫的,只有4句。

    4

    但是,祖詠運氣特別好,主考官也就是評詩的人認為,四句已經是完美,再多就是畫蛇添足,於是祖詠進士及第,考中了。

    有點像現在考試本來要求800字,但有個學生寫了一首詩歌,結果給了。破格,打破常規,這在科舉歷史上,都是頭一遭,所以足見祖詠才華,也是運氣爆棚,被慧眼。

    5

    祖詠進士及第後,在偏遠地區做了個小官,在當時看來,仕途不大順利,但在今天看來,公務員啊,不錯了。但對於那些才華出眾的才子來說,一邊是有抱負,一邊是有理想,不能做成自己想要做到的事,都算仕途不順,和今天人們對仕途的認識,千差萬別。

    6

    後來祖詠,歸隱了,以打魚砍柴為生,一生活得非常有個性傲慢。這樣的人生也許也挺累吧。享年47歲。

  • 4 # 方城闕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春

    開元十一年(724年),祖詠以二韻四句完成了唐進士考試詩文類答卷,打破了六韻十二句五言排律的寫作要求。

    當主考官問他為何不按要求賦詩時,祖詠回答說“意盡”。意思是說自己的四句詩,就充分表達了考試題目《終南望餘雪》的意思,增一句則多。主考官被其詩的精練、雋永所打動,於是破例打了個優,祖詠因此及進士第。

    不知是因為祖詠打破常規引發爭議,還是其它什麼原因,雖中進士但沒有授予官位。後來中書令張說愛惜其才,推舉他任兵部駕部司員外郎,官品從六品上,相當於一個大縣縣令的級別。

    誰知才幹了一年多,便因張說遭事被貶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

    生性梗直,不善做官的祖詠便遊走於大唐各地,寄情于山水之間。借詩狀景,抒詩詠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在遊薊州時所寫的《望薊門》,更是被廣為傳頌。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隨著時光的流逝,祖詠也看破了宦海沉浮,便決定效仿東晉陶淵明。他買掉了自己在洛陽的家產,舉家遷到了汝州墳這個地方,過起“採菊東離下”的隱居生活。幾年後與祖詠同時期的詩人盧象離京到外地赴任,借道看望祖詠時,對於他此時的生活狀態,所寫的《送祖詠》一詩中有很真實細微的描述。

    田家宜伏臘,歲言之言歸。 石路雨初下,荒村雞共飛。 東原多煙火,北澗隱寒暉。 滿酌野人酒,倦聞鄰女機。 胡為困樵採,幾日罷朝衣。

    讀到此時真讓人感慨祖詠的行事作風,梗直、任性,缺少情商;再加上又不會理財,致使家道敗落,47歲時便因貧病而逝,一手好牌讓自己打個稀爛。

    而與他同處開元盛世的好詩友王維、盧象雖然沒能取得高官顯貴,並且屢遭官場構陷,但也衣食無憂,更不會受樵採之苦,真是性格決定命運。

  • 5 # 老街味道

    問題:祖詠寫《終南望餘雪》後進士及第了嗎,為什麼?

    關於祖詠寫《終南望餘雪》後是否進士及第的問題,老街以前寫過一篇文章《祖詠的《終南望餘雪》真是科舉考試時寫的詩嗎?他考上沒有?2018-12-23 00:27:37》,沒想到有人把我這篇文章抄了一遍,也發到這個問題下作答案了。

    看來也是我忠實的讀者吧。

    知道祖詠這個人,多從”積雪浮雲端“這首詩開始。但是這首詩並不是考試時的標準詩體。

    考試時的詩叫做試貼詩,一般是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是祖詠只寫了四句就擱筆了:

    有司試《終南山望餘雪》詩,詠賦……四句,即納於有司。或詰之,詠曰“意盡”。(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詩云: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而標準的試帖詩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看看祖詠好友王維的試帖詩 《賦得清如玉壺冰》 :

    藏冰玉壺裡,冰水類方諸。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抱明中不隱,含淨外凝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五言排律是格律詩,中間聯必須對仗,祖詠的詩只有四句,而且還有格律詩忌諱的三平調。積雪浮雲端,仄仄平平平。

    這就好比高考作文要求寫八百字,祖詠僅僅寫了200字就交卷了。 而且200字的文章裡還有硬傷。

    祖詠(699~746)在玄宗開元13年杜綰(當年狀元)榜進士及第。老街覺得,憑這四句詩進士及第的可能性不太大,恐怕僅僅是一種傳說吧。

    而且,祖詠並非不會寫五排,他傳下來的五言排律有好幾首。 例如《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

    秋天聞好鳥,驚起出簾帷。卻念殊方月,能鳴已後時。遷喬誠可早,出谷此何遲。顧影慚無對,懷群空所思。淒涼歲欲晚,蕭索燕將辭。留聽未終曲,彌令心獨悲。高飛憑力致,巧囀任天姿。返覆知而靜,間關斷若遺。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且長凌風翮,乘春自有期。

    符合試帖詩要求的五言六韻 排律《酬汴州李別駕贈》:

    秋風多客思,行旅厭艱辛。自洛非才子,遊梁得主人。文章參末議,榮賤豈同倫。嘆逝逢三演,懷賢憶四真。情因恩舊好,契託死生親。所愧能投贈,清言益潤身。

    這兩首詩都是異常工整的五言排律 ,當年祖詠作《終南山望餘雪詩》只寫了四句,非不能而是不為。

    結束語

    唐朝的試帖詩不僅僅是五言六韻一種,例如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崔曙《明堂火珠詩》就是一首八句的五律:

    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但是靠一首絕句及第的事情還是令人生疑。從王維走玉真公主門路考中狀元一事來看,行卷乘風,祖詠時代走後門的現象很普遍,而那個時候的考官也比較隨意 。沒有聽說祖詠走過誰的門路,靠一首不達標的作品及第可能性不太大。

    祖詠在開元13年進士及第,估計祖詠另有一首試帖詩,只不過那一首詩沒有傳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PT的字數和字型如何才算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