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張不叄讀秦史
主要人物基本都有出入。難說誰是“最”,但個人覺得,劉備、諸葛亮、關羽、周瑜這幾個肯定能在候選之列。
劉備:小說裡被塑造成窩囊廢的典型代表,除了所謂的仁德一無是處,但在正史上相當彪悍,被稱為梟雄,怒鞭督郵的其實是他,博望坡之戰也是他打的。
諸葛亮:小說和正史上都是能力頂尖,只不過擅長的領域不同,小說裡的諸葛亮是半仙,正史上沒那麼神機妙算,但治國、用兵的能力卻都是頂尖,小說裡的刻畫看起來是拔高了,其實反而矮化了他。
關羽:歷史上也是猛將,但絕沒有小說裡那麼誇張,而《三國演義》也僅僅是關羽成聖的起點,後人的各種頂禮膜拜,跟他本尊已經沒有關係了。
周瑜:被小說黑得最厲害的歷史人物之一,正史上完全接近完美的存在,個人品德本來是“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卻在《三國演義》裡成了心胸狹窄的代表。
-
3 # 泊圖泊途
沒有最大隻有更大,有的人明明很優秀卻被寫成了智障,有的人甚至都沒有出現過。
首推就是王朗,王朗是個博學多才的人,“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可以說是個大儒,先進位司空,後來成了司徒,這個頗有見識的王司徒在書中成了腐儒,竟然能在陣前被諸葛亮罵死,也是抹黑的十分過分。
(《三國演義》王朗,這個形象太經典,沒有能與之相比者)
吳國的周瑜和魯肅,兩個英將,堪稱東吳的棟樑之才,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一個是個小氣鬼,一個是個受氣包。想想就不可能,有這兩種性格的人如何提領江東諸賢?歷史上的周瑜頗有氣量,而魯肅也絕不是什麼“老實人”,一個大地主怎麼可能是老實人嘛?
(新《三國》張飛)
諸葛亮,這個大家都知道,在書中都成了妖怪了,不過神仙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縱有馬良神筆也篡改不了歷史。
張飛,為了凸顯張飛的與眾不同,寫成了膽汁質的莽漢子形象,而在影視劇中,則更莽,動不動就大喝一聲,也是氣立十足。事實上鞭打督郵是劉備乾的,飛飛表示這個鍋不想背。
關羽其實除了武藝誇張以外,性格還是蠻像的。
(新《三國》貂蟬)
魏延就悲劇了,上來就是給反賊,至少是個內奸,羅貫中先生,你也喜歡玩桌遊嗎?
其實蜀國主角都經過了過大的修改,而相對次要的著名角色則相對符合史實。比如張遼、曹仁、呂布什麼的。
貂蟬在《三國志》中的原型就是是侍女,名字也沒有,可能民間流傳一通,就有了這個人、
-
4 # 新鮮老白
三國志說實話,我沒怎麼好好看過。我就隨便說一說我個人看法。
我覺得應該是呂布。因為,不管是三國演義也好,三國志也好,影視遊戲也罷,我們在這裡邊最耳熟能詳的人除了劉關張,呂布的知名度應該大一些。我拿遊戲舉個例子,火爆遊戲英雄聯盟,裡面就有呂布面板,而且很搶手;還有英國的遊戲開發公司開發的全面戰爭·三國,其中宣傳畫、遊戲CG都是呂布作為第一視角。
確實,國外對三國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呂布這個角色中,崇尚英雄主義的美帝更是喜歡,呂布這人物更加有英雄主義色彩,而且呂布還是個說幹就幹武夫,看誰不順眼就打誰,沒太多顧忌,所以更符合歐美人的英雄形象。
而我們中華文明一直充斥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所以對呂布這種武夫角色沒有共鳴。可是,不得不說,他這個角色在外華人眼裡已經是深入人心
-
5 # 歷史春秋網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三分虛,七分實。有些出入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但《三國演義》塑造的許多人物,是與真實的歷史出入較大的。哪個人物出入最大,見仁見智。
關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實與歷史就出入非常大。他的許多英雄事蹟,歷史本無此事。比如他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歷史上本無此事,但他們三人的關係確實非常好;比如他出世溫酒斬華雄,歷史上也無此事,華雄是孫堅殺的;比如說他們哥仨三英戰呂布,歷史上也沒有這個事情,關羽三兄弟根本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戰役,何談戰呂布之說。關羽也並沒有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而是真的被曹操包圍了,投降了曹操;而且,關羽也並不是不好色,跟著曹操時,與曹操征戰。
他看中了秦宜祿的妻子,想戰爭勝利好娶其為妻,曹操答應他了。但戰爭勝利後曹操看秦宜祿的妻子果然漂亮,於是自己佔有了,惹得關羽很生氣。關羽為報曹操之恩,確實斬了顏良,但文丑並不確定是他殺的。關羽離開曹操仍歸舊主劉備是真的,但他沒有過五關,斬六將,而是曹操放他走的。赤壁大戰,關羽也沒有在華容道攔截曹操,更沒有故意放走他報恩,而是劉備親自追趕曹操,但沒有追上。
所以,關羽在三國志中,也是個凡人,也有七情六慾。但羅貫中為了刻畫其“義絕”的形象,虛構了許多情節,活脫脫把關羽塑造成了“武聖人”。
-
6 # 吹牛娃的春天
應該是馬超,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記載,幾乎全是顛倒。
三國志記載和三國演義馬超的以下區別。
三國演義相貌:面如冠玉,錦馬超。三國志:無記載,有面如活蟹的說法。
三國演義:馬超世代名門,三國志:馬超幾代人都是砍材為生,馬騰父記載有做過治安小官吏,後失官。
三國演義:馬超為父報仇,殺得曹操割須棄袍。三國志:馬超被父叛君,被曹操殺得割地求和。
三國演義:馬超大戰許褚幾百回合,不分勝負。三國志:許褚瞪馬超乃不敢動。
三國演義:馬超二十回合敗張合。三國志:馬超聞張合到,丟下軍械落荒而逃。
三國演義:馬超為劉備鎮守羌族,避免蜀國受羌的侵略。善終。三國志:馬超歸國常懷危懼,並沒有鎮守羌族的說法,羌族被董卓滅族,而且涼州為曹魏領地。馬超鬱鬱而終。
就連馬超歸漢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是相反的,三國演義,劉備諸葛亮說服馬超。
三國志,馬超主動投靠劉備。
-
7 # 娛之視界
周瑜啊,《三國志》裡的周瑜與《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的差距可不只是人品上的差距。
一、戰功問題。歷史上的周瑜從無敗績,早年從攻孫策,孫權時代討麻保二屯,破江夏黃祖,赤壁之戰為吳軍前線總指揮,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防禦戰直接打成進攻戰,反攻曹軍,奪取南郡。演義周瑜赤壁之戰表現太差,一場戰爭的勝利統帥不是巧妙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統籌全域性及時出擊,反而是靠定下火計然後在並無把握的情況下為火計創造條件,這種冒險且考慮不周的行為實在和歷史上料在敵先及時出擊的周瑜相去甚遠,羅貫中創作之時怕是在依據結果反推過程吧,演義當中周瑜甚至南郡也不曾攻下,自作聰明假途滅虢結果被諸葛亮擺弄一道活活氣死,歷史上的周瑜早就定下一統北定中原之策,規定巴蜀、次取襄陽,奪取荊州南郡正是西進取蜀的第一步,演義裡周瑜連南郡都沒取下就活活氣死了。
二、外貌問題。《三國志》記載周瑜“長壯有姿貌”,外貌上高挑健壯而俊朗,演義中的周瑜“姿質風流、儀容秀麗”,周瑜雖為儒將,但演義外貌過於柔美。
三、官職問題。赤壁戰前,孫權討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赤壁之戰時,孫權任命周瑜為左部督,攻取南郡後,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而並未擔任過大都督,江東四英將中僅陸遜曾為大都督,不過《三國演義》當時受眾還是下層民眾,官職太過複雜怕民眾聽說書時不好理解,也可能是羅貫中自己未必分得清“前部大督”、“左部督”、“大都督”的區別。
四、江東地位問題。演義中提到孫策死前,向孫權交代,內事不決問張昭,外市不決問周瑜,好像周瑜的地位乃孫策託孤而來,且只管外事。《三國志》則提到,建安五年,孫策薨逝,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身份同張昭共掌眾事,可見周瑜在江東地位乃自己爭取而來,且只管外事無疑降低了周瑜地位,史上週瑜與張昭共掌眾事,且在陸機《辯亡論》中提到,“入為腹心,出為肱股”。
五、人品氣度問題。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窄嫉賢妒能,正史的周瑜不說與諸葛亮少有交集,更是氣量寬宏、折節容下之人,程普當年自恃久將,數度侮辱周瑜,但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後程普為周瑜人格魅力歎服,稱“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蔣幹稱周瑜“雅量高致”,孫權則讚道“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關於《三國演義》裡莫名其妙還被看破的小聰明就別拿出來說了,赤壁南郡之戰不需要那些小聰明,假途滅虢、美人計這種不存在更被看穿的小聰明就更不用提了。
-
8 # 大飛熊騎士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自然人物上有很大的出入,這也難免。不過,別忘了《三國演義》還是有三分的歷史,這三分的歷史裡有很多取自《三國志》的輔助材料,諸如《魏略》,《江表傳》,《漢晉春秋》等等。舉幾個例子,趙雲在小說裡是有一些誇大的嫌疑,但是趙雲的個性,能力,功績,官職等,整體還是依照正史脈絡的,部分參考了補充材料《雲別傳》,當然,除開神奇的長坂坡之戰,五虎上將,還有各種單挑戰績等等,不過小說中各種虛構的單挑比比皆是。還有,比如劉備借荊州一事,也是參考了《江表傳》。類似例子很多,所以要對比《三國演義》和正史記載,不單單只是一本《三國志》。
人物關係的出入,最不該的就是把諸葛亮描述成“妖怪”一樣的人物,諸葛亮明明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可能有爭議,個人持肯定態度),甚至文學家(《出師表》,《誡子書》等)。可惜,羅貫中偏偏把諸葛亮描繪成一個比張角還會用“妖術”的人物,反倒掩蓋了諸葛亮身上的真正優點,什麼奇門遁甲,七星燈續命呀,都是子虛烏有,再往前一步,就是“玄幻”小說了。這就算了,羅貫中也是有時代的侷限性,也是“好心辦壞事”。
不過,《三國演義》人物的出入會影響到人物之間關係的出入,這就很容易造成《三國演義》的看客對人物性格有誤解,不能不正視了。舉幾個例子,第一個就是,周瑜和劉備陣營的關係。周瑜在《三國演義》裡被描述成對氣量狹隘之人,其實非也,周瑜所做之事都是有“預見性”,而且以東吳的利益為前提。根據《三國志》注引《吳書》記載,赤壁之戰後,周瑜圍攻江陵,是和劉備親密合作的,劉備派張飛帶千人幫忙,周瑜益劉備兵二千。此後,周瑜佔據大部分江陵,還把公安讓給劉備作為根據地,當然地方不大,這也是為東吳利益考慮。
如果周瑜氣量小,二人又如何合作呢?不過,合作歸合作,該防的要防呀,這才是合格的統帥。周瑜早就預料劉備不會久居人下,關張雄虎之將,才建議孫權把劉備恩養起來,用“糖衣”化去劉備之志,周瑜再趁機兼併。後來,周瑜又盯上益州之地,不過臨行前去世。周瑜在時,江陵是掌握在周瑜手裡的,如果周瑜晚幾年去世,益州恐怕就不是姓劉了。周瑜去世了,東吳不但把南郡(含江陵)給了劉備(政治協議),劉備還入蜀奪得益州,這些都證明周瑜作為一個統帥的“預見性”,至於諸葛亮三氣周公瑾,更是查無可考,子虛烏有。
另外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很多朋友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諸葛亮說魏延“腦後反骨”(純屬虛構,已在另外一篇問題分析了),於是有偏見,而且諸葛亮去世前後,有意無意的除掉魏延。個人翻看《三國志》以及補充材料,認為這根本不成立。誠然,魏延這個人個性不好,常常和同事鬧矛盾,不是軍事能力很強,更關鍵的是他和諸葛亮同屬“荊州集團”。夷陵之戰後,荊州集團軍事上的代表人物,除了趙雲(年老),就是魏延了。當時,還有一個花架子,車騎將軍劉琰也是很早就跟隨劉備了(在豫州時加入,比諸葛亮還早),位高卻無才略,又欺壓魏延,被諸葛亮批評,並要求劉琰道歉,可見諸葛亮不但對魏延無偏見,還有一定的偏袒。魏延常常抱怨諸葛亮,這也是源於魏延自身的個性問題,諸葛亮也知道,並無責怪,還因為他和楊儀不和很是憂心。
諸葛亮臨去世時,《三國志.諸葛亮傳》和《魏延傳》都說魏延沒有參與撤軍的絕密會議,但是《三國志.魏延傳》注引《魏略》記載魏延不但參與了會議,諸葛亮還命令魏延不得發喪,所以魏延撤退到褒中才發喪,就在這時,楊儀誣陷魏延謀反。其實無論是《三國志》還是《魏略》都沒有提到諸葛亮要處理魏延的事,更多的可能是,諸葛亮知道魏延人緣不好,從聽話的角度,不如楊儀,所以讓楊儀主管撤退事宜。但是,魏延和楊儀又不和,於是乾脆讓魏延自便,單獨行動,以免激化矛盾。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氣量狹小的楊儀還是誣陷了魏延,楊儀最終也被自己的氣量害死。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作為小說,毫無疑問十分有價值,但是不能作為正史來看待真正的歷史人物,人物關係和事件。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和三國之中出露最大的人物,我第一個反應是華歆。華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有一個成語大家肯定熟悉。割袍斷義,大家肯定知道。這個故事就是講的是他跟管寧的事情。這個成語也可以用管寧割席來表示。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這裡面華歆就是一個反面人物,在三國演義裡面他更加是一個反面人物。
曹操擅權凌上,漢獻帝與妻子伏皇后欲借岳父伏完之力誅殺曹操,但事蹟敗露,華歆率兵入宮搜捕伏皇后,在牆壁夾層中找到伏皇后,並親自動手揪後頭髻拖出,拏見曹操並處死。後來他又威逼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拿著劍逼的。這是一個標準的反面人物。
但是歷史上的華歆,卻是一個為官清廉之人,曹植對他的評價是:清素寡慾,聰敏特達。存志太虛,安心玄妙。處平則以和養德,遭變則以斷蹈義。華太尉歆也。
陳登對他評價是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孫策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
他數次將太尉一職讓給管寧,可惜管寧不理會,不願意奉詔。曹丕剛繼位的時候,他就推薦管寧,然後曹睿繼位之後他再一次推薦管寧,可見其真心。
而且他還是一個反對戰爭的人物,他認為,應該先治理好國家,那麼蜀漢和吳國就會能歸降,而不是靠戰爭。
是不是有一些重新整理你的三觀的感覺?三國演義中那麼醜陋的人物,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居然是那麼的高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