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約足下

    易經主旨是以人為本,而不是搞迷信的。學習易經能弄懂:人為什麼來這個世界?來這個世界幹什麼?怎樣才能不虛度一生。

    易經能教會你是形而上學對,還是唯物正確。教你學會什麼是哲學等等,總而言之學習易經讓你人生不再迷茫,準確人生位置,輕鬆生活。

  • 2 # 之4065827之

    二元論的始祖,知陰陽變化之根。 盛衰起伏強弱轉換知其然,知其必然後, 警惕與預防。最消極也可忍耐與等待。 學易有術數與易理兩大類。 術數重占卜與預測。重偶然。 易理重探源與究果。重必然。

  • 3 # 紫微太陰

    易經從天地人時空來論天下萬物,一長兩短簡單卻畫盡古往今來,大大的留白性讓其對多少名人異士展開無限聯想,有緣人早晚會在經歷一些事之後翻開它,瞭解它,感悟它。別人可以指引方向,魅力還得靠自己領會。

  • 4 # 寒江草廬

    《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源泉,有人說它是最古老的哲學書,有人說它是最早的數學書,最早的文學,最早的科學,占卜之書,天地自然之道在其中。啟發太多,中醫理論在其中,哲學思想在其中,文化內涵在其中,有教育思想,有管理之道,天文地理無所不包。

  • 5 # 平易八梅

    1、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先民對自然的認知有限,占卜未來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意義重大。古代有專門的機構負責此事。直到現在,很多國家都設有預測部門。比如氣象局,就是研究天氣變化,還有天文機構都是有此類的性質。

    2、易經的卦辭和爻辭,本身就是古人占卜的記錄,至於為什麼就是我們學習周易的目的。易經與易傳和起來稱謂周易。易傳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周易的註解,也是目前為止對易經註解最完善的參照標準。直到現在沒有人可以更改一辭一句,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周易和易經的偉大之處。

    3、從現實生活的實用價值來看,易經算命無可非垢。易經描述的是人類最早的天地自然現象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天文地理自然生活無所不包。在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預測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自我命運的變化,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現在以及未來人們只要還在關乎自我的命運,算命一定存在併發揚光大。不管是預測也好,算命也罷,或者其他名稱,都不會改變它的本質;也不管科技的發展與算命如何結合,方法形式再多變化,其本質都離不開 算命。

    一陰一陽之謂道,無中生有大智慧!

  • 6 # 歪嘴兒一笑

    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是上至天地宇宙,下至生活瑣碎,都可以揣摸出無窮的道理。《道德經》其實也是《易經》,《清靜經》其實也是《易經》。像《易經》陰陽圖中,就是知白守黑、知黑守白,就是這樣一個陰陽纏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錯、相互生髮的這樣一個相。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教育我們:知白守黑,以柔克剛。明知有風頭,卻不去搶;明知有便宜,卻不去佔。只想佔便宜的,吃的都是大虧。私心雜念過剩,心境就會狹隘,就會被私慾牽著鼻子走;而豁達通暢,心懷若谷,心境就會遼遠,坦坦蕩蕩,天下宇宙盡收胸臆。

    因此,柔弱的反倒可以勝剛強的,像上善若水,水滴石穿,你看那水流在山谷,在堅硬的石頭間,卻可以無孔不入,揮灑自如。我們明知道那個飛黃騰達的狀況,卻還能守著平常簡單的日子不爭,不爭是老子送給世人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

    就像我們在大自然中,所有的樹木花草,山石水流,都在那自自然然、簡單平實的幸福著,但是卻是我們最好的風景,所以我們要成為最好的風景,就是做到了知其白、守其黑,以柔克剛,平實、簡單。

    在《易經》智慧中有一句叫:正反相生。就是陽極必反,否極泰來。到陽極就會陰出,到陰極就會陽出,也就是那句話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正與反相輔相成、互相包含、互相轉化,天地萬物就是這麼永恆變化著。

    因此很多事物你想要猛進發展,一旦到極端就會呈現相反的狀態,至剛的大道卻是最柔弱的,最緊張的氣氛反倒是大寂靜,於無聲處聽驚雷,最高明的進攻就是不戰而取人之兵,最智慧的言說是拈花一笑。

    因此能成大器的,都是隱忍、質樸、不張狂、不賣弄的。面對難事就像做簡易的事情,面對大事就像做小事似的,我們不要把所以的事情想的太過於複雜,顧慮的太多,裹足不前,而是要讓我們的頭腦越簡單越好,很簡單的就去做一個事,很簡單的就去想一個人,很簡單的去為人處世,去發展,往往倒發展的最好。

    那些太精明、太過於複雜的頭腦,往往十年、二十年都是一事無成,因為想的太多了,太複雜了,太矛盾了,倒讓他們往往裹足不前,躊躇不前,終難成事。

    所以一般思慮過多過雜的人都是不太適合合作的,因為他很難成事,越簡單的人,堅持下去,倒往往功成名就。

    我們還必須要做到不妄分別,簡樸自然。不去求美,你就不會有醜,世界本來就是不善不惡的,因為有了慾望或者恐懼,才讓人對它有了價值判斷,開始追求美、追求善,追求精緻和奢華,但無論是精緻、奢侈、金錢、權利還是對仁義道德、禮儀才智純潔的追求,其實對幸福都並沒有優先權。

    科技發展和權利給人的是一時的滿足,卻都不是幸福和自由。仁義道德、禮儀才智、純潔,可能一時給不了我們很好的一些富足,但是長遠呢,又能讓我們自由自在。

    所以說,一切都是平衡的,是不善不惡的,我們要是能夠以平常自然的心,簡簡單單的活在一種滿足裡,實際上倒相反,沒有什麼能約束住我們自己。

    人生在世不可能什麼事都由我們,按照我們的意願來,所以要順應自然,不要刻意強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不好的,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為的前提也是不刻意的為,你就順乎世間的自然,順乎人性的自然而去作為,不用刻意的杜絕慾望,也不用過於執著的滅性滅欲,就一切都自自然然的讓它發生。

    去了就是去了,來了就是來了,濃了就是濃了,淡了就是淡了,什麼都可以做,但什麼都不刻意做,順乎自然,為所當為,就是你做你當做的。

    所以我們人這一生啊,修的就是《易經》中水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流動的、靈活的,不可言說的,不是刻意的透過學習書本、學習知識所獲得的,是你自然而然能領悟、醒悟和覺悟的一種大道智慧,那種智慧真的可以讓我們像宇宙一樣的寬廣。

    你真正想要那種大的領會,還得從道的方面去理解,這種修行可以讓我們超脫於這個領域,這個維度空間的,能上升到更高的維度空間,獲得更大的宇宙自由。

  • 7 # 近華若華

    《易經》廣搏宏大,無所不具,既有天道規律,地道法則,也有人道準則。

    歷經數千年至聖大賢的精研,易經文化已成如今內涵豐厚,精思善辯,包含東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決策學、建築學、心理學等諸多學派的基礎學說,深刻影響著社會各階層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始源,吸引眾多人為之求索。

  • 8 # 樹德漢碩

    《易經》是群經之首,三十年前就學習了它,思考感悟它,給我的啟發引導作用真不少。哲學大師,學《易》名家馮友蘭就稱《易》是宇宙代數學。不僅僅是公式,而是什麼都可套進去,是個什麼都可裝下的袋子。《易》講的理、象、數、佔,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方法上都給人無窮的想象力和技巧智慧。《易》哲學思想,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頭,追尋起來,無不不與《易》有關。

    陰陽,五行,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唯物唯心,辨證法,方法論,生剋制化,肯定否定,量變質變無不與它有關,都揭示宇宙事物發展變化及其自然規律。理與象,數與佔無不息息相關,陰陽變化消長無不反映了事物特徵,天人合一觀念,種種變化規律,無不給人智慧和啟迪,否去泰來,未濟既濟,能不教育人,喚醒人?除非你是石頭不知變化,但水滴也能穿石。《易》之最大特點就是“三易”,其中一易就是變,變有規律之變,有序之變,有必然性,也有無規無序之變,有偶然性,有動態靜態,有主有次,有先有後,從這些點點滳滴中不能給人聯想啟示和智慧嗎?凡事會變,不變只是暫時的,要靈活,莫固守教條機械化。

    善易者不卜心自明,不善易有卜而不透。善易可氣通天地,心通鬼神。多少人學《易》,是隻得其形,不領其神,還是被迷得昏昏然不知所以。讀死書不開竅的真不少,學了不但無益,更是有害無窮。

    學《易》思想應明確,是得智慧,起趨吉避凶作用的,要站得高看得遠,不可只顧著是升官發財的工具,那是學不好,反之是有害的。

    《易》首先是哲學的,可以指導任一學科,任一人事,然後才是方法論,可以具體到某事某物某人,可以細化。在天道道出自然規律,在地道道出萬物變化發展之理,在人道道出人類演變準則,天地人間,無不關聯合一,又對立矛盾。幾十年來,給我的啟示,讀一次深一次,感悟又更多一些,作用更大一些。真的給人啟迪作用無窮無限。

  • 9 # 國學新知堂

    《易經》是周代的一部官書,但是中國學者又常常將哲學與科學的標籤新增到它的身上。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並沒有哲學與科學元素,卻要將這些標籤加到中國最古老的一本書籍上去,這是有失公允的。

    哲學書籍以提供哲學家獨立的世界觀為目的,科學知識以提供自然事物普遍規律為目標,所以判定一本書籍是否屬於哲學或科學著作要以其內容的性質為依據。假如《易經》能夠提供思想家獨立的世界觀,或者提供自然事物普遍規律的原理性知識,我們就可以判定它是哲學或科學的著作。

    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仍舊沒有人能夠將《易經》的具體內容講清楚。也就是說,我們還不知道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所以,那些口口宣稱《易經》是最高哲學和科學的學者其實並沒有根據的,他們的言論並不能得到經文字身的支援。

    正常的邏輯是,這些世界觀知識出自經文,或這些普遍的自然規律出自經文,所以《易經》是哲學或科學的著作。但是,那些宣稱《易經》是哲學與科學著作的,往往不能讀懂經文。他們只是一廂情願的希望《易經》是哲學與科學著作,或只是相信它是。真正的哲學與科學是講辯證和論證的,宣稱某一觀點,與證明某一觀點並不相同。哲學與科學不僅要發表觀點,還要證明觀點。沒有理性的思辨的思考,哲學與科學不可能發生。

    別人說《易經》是科學,我也要這樣說。卻不去問《易經》何以是科學的問題。人云亦云,沒有獨立的思考,沒有相關的說明與論證,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什麼沒有哲學與科學的元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刨根問底,不停追問為什麼的熱情。盲從和迷信是哲學與科學的死敵!

    有人說了,西學東漸已經一百多年了,而門三我們自己在科學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成績,難道還會有盲從與迷信存在?事實上,盲從與迷信無處不在,它們是阻礙我們重大哲學與科技成就取得的最大障礙。克服盲從與迷信的道路還很艱難,這可以從華人對待《易經》《道德經》等古典文獻研究的不同態度中反映出來。

    研究自然事物的普遍規律,進而窺探宇宙的奧秘就要從觀察自然事物的實際秩序開始,並輔以思辨的理性思考。這是人類哲學史、科學史充分證明了的,也是人類認識實踐過程中無數成功或失敗經驗的最終總結。但是我們有些學者居然會相信透過參透某部古書或藉助某個神秘力量來實現同樣的目標。這不是迷信,又是什麼呢?

    別人說《易經》講天地萬物之理,你也這樣說,卻從來不問經文究竟講了哪些具體道理。哪一條有效的自然法則出自《易經》?透過閱讀經文我們洞悉了自然事物怎樣執行機制或機理,獲取了哪些普遍性的知識?顯然,類似的知識與內容並不存在。不經論證的接受,人云亦云,這不是盲從,又是什麼?

    我認為盲從和迷信才是我們不能在解讀經文的方向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最大障礙。對於前賢的相關言論,不追問為什麼,對於既定學說,不審查它們合理與否。沒有批判性思考,不敢否定權威,就永遠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進步。

    舉個例子來說,古人宣稱八卦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事物,傳統易學就是以這幾種事物的組合來解釋卦理與經文。但當我們面對這個言論時,我們首先要追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八卦符號可以用來代表這八種事物?我們需要找到使這組對應關係成立的根據。只有在我們找到使這組對應關係成立的關係時,我們才能認可這些言論為真的。如果我們不能找到使這一對應關係的必然成立的根據,我們就不能夠以這個關係為基礎來演繹卦理與經文思想。

    另一方面,假如古人宣稱的言論為真,我們就應當能夠在這些言論的基礎上成功解讀卦理與經文。但是,兩千多年的傳統易學並沒有將經文是什麼的問題講清說明,這也意味著傳統易依據的基礎假設可能本身就有問題。所以,不是前人說過就一定為真,也不是聖人說過就必須信奉。我們一定要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於前賢的言論,我們需要持有一個窮根究底的追問態度。如果古人的言論對,我們就要知道它們究竟對在哪裡。如果前人的言論不對,我們就要勇於放棄舊說,以更為合理的言論代替它。

    《易經》只是一本尚未被正確解讀的古書,它不可能包含先進的哲學和科學思想。它的產生、傳播與應用的過程,一定要適應於它所在的那個時代的文化。上古時代,人們信奉神明,所以巫覡卜筮等活動的實質是藉助神明的力量來為人們解決實際困難,而不是先研討自然萬物之理,然後藉助這些道理來為人們服務。

    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了,人類單純依靠思辯和思考並不能夠獲得自然事物的確切知識,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研究是近代才產生的事物。幻想宇宙的奧秘被古人一勞永逸的發現,並藏到了一本古書中,這是違反認識規律的。所以,現代人研究《易經》首先要破除迷信,反對盲從和輕信,堅持思辨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勇於懷疑,敢於創新。任何言論合理的依據只有兩個,一要邏輯上合理,二要經得起實踐檢驗。這是所有思考的最終依據,也是所有學術研究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所以,盲從和迷信才是我們研讀經文過程中的最大障礙。沒有批判性思考,不敢否定權威,就永遠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進步。

  • 10 # 程林4721

    說啟發也有,也沒有其實《易經》就是一艘能夠裝載文人墨客思想論述的大船代代文人墨客都能夠把自己的論述裝到這艘船上了,如果要從這艘船上找啟發那是什麼都有,如果把這艘船的貨物全部用上那就會擾亂你的正常思維,也就是找不到啟發。

  • 11 # 太微上相

    老夫在易經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天文地理。醫術相術。老夫有多年沒去過醫院,有點病都是自己配點藥。而且還能預測,能夠相人,算天地氣運。精通易經的人已經不多了,真不希望老夫是最後一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仙劍奇俠傳一主要講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