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糖的五千年
-
2 # CT榮耀CT
正史中有類似空城計的記載,或佈疑陣,引兵伏擊,或拖延時間,撤退,等強援。有如此一人一琴一老兵的,倒是沒見,更沒諸葛亮什麼事!
老百姓愛戴諸葛亮,文人也推崇諸葛亮,他們視其為,為人為仕楷模。尤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被後世封建王朝為官者視為準則(只不過沒幾個人做到)!諸葛亮光環越來越亮,很多事都被編成了他的事蹟。空城計最早安到他身上應該是元代,出現在一個元曲作家的作品中。
不過,如果真有此事,我想說贏的當然是諸葛亮了!有人會說司馬懿更勝一籌,他早看出是計,假意中計,退兵。就是想到兔死狗烹,保全諸葛亮就是保全自己。但其時,與蜀國舉全國之力北伐不同,魏國與之交戰的只是以司馬懿為首的這一個軍區。司馬懿在此經營良久,加上有擒獲蜀國丞相大功,哪那麼容易就權力不保!再有魏國不是隻有蜀國這個敵人,滅了諸葛亮也不是天下一統,從此太平了。所以短期來說滅了諸葛亮不會對司馬懿實力有什麼影響,長期說,皇帝遲早會消其權,與滅不滅諸葛亮也沒什麼關係!
總之,個人覺得諸葛亮贏了,最起碼他與蜀國都多活了些年!
-
3 # 阿虎聊推廣
空城計源自於《三國演義》小說,故事本身描寫的很精彩,而且很多戲曲影視小說都對空城計大書特書。因為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前因後果我就不多說了,但是很遺憾,空城計在三國正史上並沒有出現。稍微有點影子的是:三國志裴松之注裡面有一段“郭衝五事”的記載。裴松之在做注的時候也詳辯其非,認為這五件事都是是可疑的,陳壽在做《三國志》時也沒有使用這個材料。
那郭衝是誰呢?郭衝是西晉人,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他認為諸葛亮還不夠神,就撰寫了五件諸葛亮做的很牛的事情,裴松之做注的時候引用了這個材料,但都一一駁斥。
所以說空城計到底誰贏了,從故事的角度來說,而不是正史記載,因為正史並沒有這段事情的記載。諸葛亮一生謹慎,用不欺騙的手段欺騙司馬懿,讓西城城門大開,自己在城樓上撫琴,這使司馬懿起疑,而後司馬懿退兵。
不過空城計在後世帶來諸多其他人的效仿,比如我們的毛主席:一紙嚇退十萬國軍。(案例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
《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就是空城計,在後世還是帶來很大的軍事意義。
-
4 # 倒看世界
個人認為 兩者都贏了 諸葛亮成功的阻擋了追兵 而司馬懿成功的保住了性命 假設 司馬懿派人進去 識破諸葛亮的計策 諸葛亮定被擒 而等待司馬懿的結果並不是升官而是昇天 因為諸葛亮死了 曹操也就沒有太忌憚的人了 對於司馬懿這種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是不會留的 定會被曹操找理由處死 換句話說 當時 諸葛亮活著 對司馬懿有很大的好處 所以司馬懿是有好處的 而諸葛亮也成功的阻擋了追兵 上演空城計等 所以是個兩者共贏的結果
-
5 # 鄧振華
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想要以此逼退司馬懿大軍,雖然司馬懿洞察出了諸葛亮的計謀,但最後還是決定率軍撤退。那空城計下到底是誰贏了呢?實際上兩人都有贏,只不過諸葛亮贏了當下,司馬懿贏了未來。司馬懿完全可以趁機拿下諸葛亮,但他回到魏國後處境可能更加艱難,所以他選擇養寇自重。諸葛亮當下看似佔了上風,但此後的北伐戰役,司馬懿將成為他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
《三國演義》應該是大多數人都看過的一本名著,而且如今已經翻拍了多次,在熒屏上也是經常看見。在三國演義裡大多數人應該都比較喜歡諸葛亮這個角色,因為他的運籌帷幄能力簡直是出神入化,其實這只不過是為了誇張的效果,在正史裡諸葛亮可沒那麼厲害。
像諸葛亮這樣的奇才肯定在當時是很有名氣的,對於曹操來說肯定是不會放過的,其實在劉備去之前曹操已經去過了,不過直接被拒絕了。拒絕的原因可不是因為後來跟劉備說的那樣是為了匡扶正義,而是因為他知道曹操身邊的謀士太多了,自己去的話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最終估計也難以做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可能會碌碌無為一生,所以他選擇了跟隨劉備。
事實證明,他也確實跟對了,劉備當時還是一張白紙,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計謀來打下一片江山,在劉備去世之後他可以說是蜀國的真正掌權者,要殺誰就殺誰。在曹營當時有個謀士跟諸葛亮還是蠻像的,他就是司馬懿,兩人的針鋒相對是很精彩的,比如空城計就在戲劇和電視劇上都是經典的一幕。
這場空城計大多數人都看到了表象,認為這場鬥爭最終的贏家是諸葛亮,而司馬懿因為多疑而失去了絕佳殺死諸葛亮的機會,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當時司馬懿可是帶了十五萬大軍前來,諸葛亮所在的城池裡估計都裝不滿,所以只要打肯定隨便都能贏的,根本就不至於嚇跑,即使擔心有埋伏,只要派一個小隊的人進去打探虛實即可。
其實當時司馬懿就是因為知道衝進去諸葛亮死定了,所以才不敢進去的,當時魏國內部已經很忌憚他的勢力了,留著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諸葛亮。而一旦諸葛亮死了,他的死期也就不遠了,他知道一旦進城之後,到時候就沒理由不殺諸葛亮了,自己也就死到臨頭了。
而當時諸葛亮也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兩個人只不過是演了一場戲罷了,諸葛亮順利的掩護了撤退,而司馬懿則是保住了性命。從結果來看,司馬懿輸了當前的戰爭,但是卻為司馬家族贏得了未來,不虧!
-
6 # 南影小生
個人觀點。其實兩個人都贏了,司馬懿只是假中計。請看以下分析。先說司馬懿為什麼是假中計呢?從大的方面說。當年曹操臨終之時,曾告訴過曹丕,要好好的用司馬懿,但永遠要防著他。後來曹丕病危,肯定將司馬懿的事交代給兒子曹睿。曹睿是個聰明的人,也防著司馬懿,登基後也處處打壓司馬懿,有大事諮詢他,沒什麼事就讓他閒著。
好在諸葛亮舉兵伐魏,曹魏無人能敵,曹睿只好派司馬懿去了,因為整個魏國能抵抗諸葛亮的只有司馬懿一人。司馬懿也不負眾望,一去就奪得了街亭,斷了諸葛亮大軍的後路。親帥大軍,直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來,但被諸葛亮一個空城計給嚇退了。因為他心裡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此時他怎麼會不知道諸葛亮的空城計,街亭突然失守,諸葛亮防不勝防,肯定會讓大軍撤走,身邊肯定沒多少人。
再說,小小西城,最多不過萬把人守著,自己有多少人,十五萬,就算有伏兵,自己十五萬大軍輕輕鬆鬆能解決。但他清楚,如果殺了諸葛亮,那自己就沒事幹了,曹睿就不會用他了。別的將領都被諸葛亮打得大敗,自己一來就把諸葛亮給殺了,豈不顯得自己能力過於出眾,定會引起曹睿的忌憚,甚至會殺了他。
諸葛亮死了,他也活不了多久,諸葛亮活著,曹睿還會用他,他就能生存。所以故意以“諸葛亮謹慎,不輕易冒險,今城門大開,必有埋伏”之說,向後撤退,實則是保全了自己。
再說諸葛亮。街亭失守後,諸葛亮已經料到曹魏大軍定會向他而來,但一時間又來不及撤,只好擺了個空城計,在城樓上撫琴而坐。諸葛亮聰明蓋世,自然很清楚司馬懿在曹魏中的境遇,肯定猜到司馬懿此時心中所想,因為自己今天要是死了,司馬懿回去也活不了多久,不是鳥盡弓藏,就是兔死狗烹。所以才敢使空城計,兩人也是心照不宣,彼此都清楚對方心中所想,一個故意擺空城而設伏,一個故意假中計而撤退。這樣兩人回去都好交代。
-
7 # 開玩笑6748
說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使用了空城計讓司馬懿還沒有進城便退兵了,這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諸葛亮為了打敗司馬懿而使用的空城計,說到這裡,小編想到了一個細節,再怎麼說司馬懿也是非常厲害的人了,難道他連諸葛亮的計謀都沒有看出來嗎?
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司馬懿多疑不敢貿然進兵,而司馬懿是一個非常有智謀和遠見的人,他能看到魏國的未來和司馬家族的未來,最終,天下歸司馬家族就是最好的印證。
他不能一下子就把諸葛亮殲滅,當時他在魏國集團受到許多人的嫉妒和排擠,人人都想把他轟下臺,因為他的權勢太高,俗話說的好嘛,槍打出頭鳥。 司馬懿如何才能在魏國建立起自己的威嚴,讓自己有利用價值才不被魏國那些虎視眈眈他的人時刻攻擊呢?
他唯有讓諸葛亮有一定的軍事力量,這樣諸葛亮每次征討他的時候,司馬懿就用用武之地了,魏國那些惡勢力集團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當然也不會對司馬懿下手了,但是司馬懿又不能讓諸葛亮特別的強大,因為這會關係到魏國的生死存亡還有他的司馬家族。 因此司馬懿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環境中,絕不能讓諸葛亮一點力量都不能,但是又不能讓諸葛亮的軍事力量特別的強,所以,這就是司馬懿把諸葛亮逼到了空城,但是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沒有進空城的真實原因了在司馬懿心中,最大的敵人不是蜀國,而是魏國內部對自己的懷疑,正如他說的“我在魏國幾年,人人都懷疑我有別的想法,我曾經懷著驚懼”。所以,諸葛亮的存在,才能保證自己和司馬家族的安全,因為在司馬懿心中,曹操早晚會看出自己的心思,曹操用自己,無非也只是用自己,自己的價值就是被曹操利用,消滅蜀國。而蜀國一旦被消滅,自己也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就會被曹操一腳踢開,甚至被曹家除掉,而當時的司馬懿,還遠遠沒有推翻曹家的實力。所以司馬懿才故意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只有諸葛亮和蜀國的對曹操的威脅還在,自己才能保證在魏國的地位。
回覆列表
歷史上真的有空城計嗎?空城計到底是誰贏了?司馬懿真的中計了嗎?根據一些史料記載,諸葛亮北伐途中,確實玩了一出空城計。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難郭衝五事》這樣描述:“諸葛亮屯於陽平,……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到了小說《三國演義》,描述的就更誇張: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按描述看,這是一場精彩的攻心戰,諸葛亮之神,真是神出了境界。然而可惜的是,真實歷史中,這齣好戲可能並不存在.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對付司馬懿。結果我們都知道,司馬懿不敢進城捉諸葛亮,諸葛亮化險為夷,司馬懿輸了,諸葛亮贏了。
但是我認為司馬懿其實沒有敗,估計朋友要問了,司馬懿明明喪失了殺諸葛亮天賜良機,怎麼就沒輸呢?那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劉備去世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大權在握,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轉移蜀國內的“集團鬥爭”,開啟了“北伐”的策略,“空城計”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大意失街亭,司馬懿乘勢帶領15萬大軍直接殺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刻諸葛亮身邊一個大將都沒有,就剩下幾千個人,援兵也沒那麼快趕到,情況十分危急。眾人聞訊司馬懿大軍殺來後,十分驚恐。看到這種情況,諸葛亮哈哈大笑一聲,說,“大家稍安勿躁,我有妙計,可讓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大開城門,弄了幾個老弱婦女在門口掃地,自己在城樓上鎮定自若的彈琴,傍邊還弄兩小秘幫忙搖蒲扇。司馬懿看到這陣勢,真是哭笑不得,打吧,怕諸葛亮使詐,他知道諸葛亮足智多謀,一生謹慎,從不冒險。不打吧,又不甘心,舉棋不定,最後還是撤兵。
表面上來看是司馬懿輸了,錯過了大好時機,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場“空城計”的對決,就好比我們現在已經賺了 50萬了,但,有一個機會,把這50萬投下去能再賺50萬,不過風險很高,有可能投下去50萬就沒了。所以,這就是一個選擇:投下去,如果贏了就有100萬,如果輸了,50萬打水漂。
此刻的司馬懿就是面對這種情況,其實他此行的任務已經完成,誅殺孟達,甚至得到街亭,打退魏軍,這就好比是已經賺了50萬。進西城殺諸葛亮就好比是做投資,成功了將有100萬,諸葛亮亡,這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不過風險很大,如果真的是諸葛亮引誘、使詐,進去了,豈不全軍覆沒、滿盤皆輸?
因此,我認為他選擇放棄進城,保留50萬,不求最好,但求滿意,這何嘗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呢?
其實,人生在做選擇的時候,結果是有好有壞的,所以,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不能只往好處想,還應該往壞處想。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兩點:一是這個到底是不是我非常想要或者想做的?二是如果後果嚴重,自己兜不兜得了,扛不扛得住。如果都沒問題,我們就做。
司馬懿本來是閒賦在家,聽曲、彈唱、養魚,好不快活。可是孟達謀反,曹真在戰場失利,向朝廷告急求援,曹魏朝廷無人可用,於是想起了司馬懿,因此,司馬懿是臨危受命。他的目的只需要打退諸葛亮即可,可以說馬謖大意失街亭,直取諸葛所在的西城是個意外。換句話來說,對於誅殺諸葛亮肯定是司馬懿想做的事情,但是恐怕不是這次,這次是個意外,這次對他來說,顯得並不是那麼想做。
其次,如果這次任務失敗,司馬懿是扛不住的,如果真進了西城,被諸葛亮來個甕中捉鱉,司馬懿豈能扛得住。
所以,我認為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空城計對決中沒有輸,不僅沒有輸,反而還賺到了,因為滿意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並且在“空城計”中,司馬懿的選擇也說明了司馬懿是一個做事非常謹慎、冷靜的人,難怪能夠沉浸幾十年,服務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朝,到曹芳的時候終於大權在握,天下變更為司馬家只需一道手續,看來一切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