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細水

    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士,手中沒有兵權,李建成一死,就成了喪家之犬。以李世民的肚量,只要他倆不缺心眼死磕,一定不會死,而且高官厚祿收做心腹都有可能。

    參考魏徵。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問魏徵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 2 # 旺旺微言

    歷史已然為歷史。無法複製更無法假設。但這個假沒也有分析的必要。

    房玄嶺杜如晦是兩個手無兵權的謀士。有文化操守的謀士有一定抱負。他們渴望實現抱負不負少年功名之夢所付出的努力。從後來房杜兩人經歷來看,他們的確在尋找良主以發揮才智施展抱負。

    作為一代有帝王抱負的李世民,在誅滅兩兄前一直與謀臣生存一起。何嘗不理解房杜這類謀士心思?殺李建成李元吉是因為兩人威脅他生命前途。不殺不行。而房杜沒有實力威脅到他。收為所用比殺之更符合李世民利益。他重用太子重臣魏徵就是實際例子。

    所以,李世民不會殺房杜。事實上!房杜都成為他的左肩右膀。在唐朝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 3 # 大白話說金融

    可以肯定的,一定會被殺,房玄齡與杜如晦多次勸說李世民舉義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但是李世民始終猶豫不決,後房玄齡與杜如晦被太子河齊王設計調離秦王府,此時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秘密的去召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不答應回秦王府,說道:“陛下敕書的旨意是不允許我們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們現在私下去謁見大王,肯定要因此獲罪而死,因此我們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此時二人尚不清楚李世民是否決意發動兵變,意在試探,顧推脫不往,後李世民再派尉遲恭前往:明公前去察看一下情況,如果他們果真沒有回來的意思,可砍下他們頭回來見我。此時二人知秦王已經決意起兵,孰換道士服前去見李世民,可以肯定的是,第二次尉遲恭帶上秦王佩劍前去召二人,如果二人依然不奉召,那麼尉遲恭定會將二人斬首,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跟隨李世民較早,且也是較早就建議李世民發動兵變,知道李世民的事情太多,如果二人不來,只有一種可能,已經叛變倒向太子一黨,如此,李世民的事必會敗露,故只有將二人誅殺以絕後患。且尉遲恭一直是李世民的最為信任的大將,尉遲恭忠於李世民而非大唐,此人金銀不可動其心,高官厚祿不能改其意,是李世民最忠實的追隨者,要不然李世民去逼宮時不會讓他陪在李淵左右,實際是軟禁李淵,所以,尉遲恭帶上秦王佩劍前來,表明起兵之意已決,此時不往,李世民絕對不會容下二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做事果敢決斷之人,不留後患,後世對於他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時猶豫反覆,估計是為了表明自己不忍兄弟相殘而作的託詞而已(這是個人看法,並無依據,歡迎指正)。

  • 4 # 關東俠客

    在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和杜如晦如果不回來證明他們兩個有反心了,尉遲恭會把他們兩個殺死交令。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三萬軍隊起家進軍長安,李淵一路招降納叛封官許願把官隴軍事貴族拉擾過來,一個月之內建立大唐,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李世民率軍徵王世充,竇建德打下大唐大半個天下。秦王府精兵猛將是關東軍事集團可望在亂世中建功立業。李淵對秦王府力量是極打壓分化瓦解的,把秦王府中重要謀土房玄齡和杜如晦攆出京城。二人找地方躲起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密謀,借突厥人入侵之機讓齊王李元吉掛帥出征把秦王府中猛將調出,並想趁李世民送行之機把他殺死。李世民接到密報後猶豫不決,府中眾將要散夥。最後在張公謹勸說下,李世民派長孫無忌去密秘請房玄齡和杜如晦進秦王府來議事。二人知道李世民此時還沒有下定決下都拒絕前來。李世民接到報告後大怒,讓尉遲恭去請,如果不來可立即斬殺。房玄齡和杜如晦看見李世民把心腹大將派來了知道秦王李世民已下定決心造反,二人便立刻回到秦王府。在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策劃下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上大唐帝國第二任皇帝,作為回報,房玄齡和杜如晦當上丞相,房玄齡善謀化,杜如晦善於一錘定音斷大事。兩個人珠連壁合,歷史上把二人參政的故事叫做房謀杜斷。

  • 5 # 亮話歷史

    一、李世民為何說要殺房、杜二人?

    之所以有這個假設的問題,是因為李世民曾經對尉遲恭說過這樣的話。房玄齡和杜如晦,後來人稱“房謀杜斷”,是唐代有名的賢臣,但在玄武門之變前夜,他們還沒成名。他們本是秦王府的謀臣,後被太子黨用計調往外地。玄武門之變發生前,事關緊急,李世民傳話讓他們回來,他們沒有答應和照做,所以李世民怒了,把劍交給尉遲恭,說你再去傳一次,如果他們還不回來,就殺了他們。是在情急之下說的,而不是真心要殺他們。

    二、房玄齡、杜如晦為何不回來?

    首先,讓房玄齡、杜如晦離開秦王府去往外地的人命令是時任皇帝李淵下的,而且明令他們未得許可,不準回來,如果這時候隨意回來,就是違抗皇命,是吃罪不起的。其次,平時二人多次勸說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沒有下決心,這時候李世民又去請他們,這一回他們故意也拖一下節奏。最後,由於房杜二人在外地,對於他們來說京城長安的情勢也不明朗,政變能不能成功?勝算幾何?尤其是李世民究竟有沒有下定決心?都是未知,因此,李世民頭一次來召,他們也想觀望一把,讓子彈飛一會兒。這也不算多大錯。

    三、事情的幾種猜想

    1.房玄齡、杜如晦要的就是這句狠話。哪句狠話呢?不來就殺了他們。說明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了,可以去了。不去的話,李世民這棵大樹倒了,他們也沒啥好果子吃,畢竟他倆還攛掇過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2.李世民吃透了房杜的心思。李世民第一次沒喊動他們,肯定知道若要他倆來,就必須打消他們的顧慮,他倆並非真的不願意來,而是要看李世民的態度是否堅決。特殊時候,李世民沒有時間“三請四催”了,會誤事,於是直接一步到位,把話說絕,要麼來,要麼死。他們就會來了。3.他倆不來的兩種後果。如果他們真的不來,去請他的尉遲恭要麼真的當場殺了他們,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房杜二人的智謀,沒那麼傻等著人來殺。那麼就剩下兩種結果:一是玄武門之變成功了,這時候李世民大功告成,他需要安定天下,收攏人心,從他對待太子黨魏徵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這時候,李世民肯定不會搞清算,而是要做好“逆取順守”了。二是玄武門之變失敗了,那麼李世民還殺得到房、杜二人嗎?

  • 6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很多朋友可能搞不懂,房玄齡和杜如晦不一直是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嗎,怎麼在政變前夜還需要大將尉遲敬德拿著劍去逼他們出山?

    筆者今天就藉著這個話題,好好來和大家談談玄武門之變前的政治格局。

    玄武門之變前,大唐的政治格局已經形成了固定模式:李淵在眾多關隴集團大佬的勸說下,已經確定了以太子李建成為核心的下一代領導層。作為一個君王,最擔心的一件事兒是——自己還沒死,而接班人已經形成氣候,因為這樣會對自己的權力造成極大不利影響。因此,儘管李建成太子的地位早就確定,但李淵還是扶持二子李世民來對抗太子建成,這樣才方便李淵居中調停,保持權力平衡。

    可是到了玄武門之變前,李淵在眾多老臣的勸說下,也看到了隋文帝廢長立幼後給大隋造成的動盪局面。所以,在內心裡,李淵已經傾向於確立太子建成的地位,使這個長子成為下一代領導核心。

    但當李淵面對自己利用多時併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次子李世民,還是心有不忍。於是,他想出一個餿主意——把李世民分封到洛陽去,這樣江山給了大兒子,也算給二兒子一個交代。這對李世民來說,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起碼自己有了獨立的地盤和軍隊,不說和大哥爭奪天下,起碼自保還是有了一定的本錢。

    然而,李淵這個決策使得眾多老臣紛紛站出來反對。他們勸說李淵:如果這樣做,一旦您老一閉眼,太子和秦王的戰爭或許就爆發了!太子擁關西之地,秦王則虎踞關東,兩虎相爭,這對新生的大唐政權會造成內訌,極大削弱大唐的力量,萬萬不可。耳根子偏軟的李淵,聽了大臣們的勸說,覺得很有道理,腦子也就慢慢把這個不切合實際的想法給去掉了。

    此時,形勢對秦王李世民非常不利。李淵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確立太子建成的繼承人地位,那麼削弱秦王府的力量就是他要做的最要緊的事。所以,李淵一道命令,讓房玄齡和杜如晦離開秦王府,沒有自己的同意,不得再去秦王府。這樣一來,就等於斷了李世民的路,讓李世民在這個最重要時刻失去了最得力的智囊。

    如果你以為李淵只有這一步,那就錯了。不久以後,李淵以抵抗突厥進攻為名,派齊王李元吉統兵北上。李元吉藉口手下大將不足,向李淵要求抽調秦王府的精兵猛將,而李淵欣然答應。這樣一來,程咬金和尉遲恭等這些秦王府的大將們就必須離開李世民,跟隨李元吉北上出征。可以說,李淵連續兩道命令,把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一抽而空,使留在長安的李世民成了孤家寡人。理論上,李世民以後只能做個富貴王爺,再無半點政治能量。

    李世民是誰,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認為太子哥哥的勢力在朝堂,在諸多的文臣那裡,可他秦王的根基在軍隊,在那些將軍們那裡。他覺得,如果能夠得到這些將軍的衷心擁護,自己未必沒有能力和太子哥哥去掰掰手腕。於是,他去找了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是大唐軍神,都在軍隊中有著崇高地位,可以說是大唐軍隊的中流砥柱。最關鍵的是,這兩人經常和李世民一起出徵,私交關係很不錯。而且,李世民自認為有說服他們的把握。

    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

    一個是李靖李藥師,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徐世績。

    出乎意料的是,這兩位大唐的軍神並沒有像李世民想的那樣,對李世民俯首帖耳。他們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意思:我們不會參與皇儲之爭,我們也不會同意自己的部下參與你們兄弟之間的爭鬥,大唐軍方將保持中立,未來誰繼承了皇位,我們就效忠於誰。

    這個打擊,對李世民是巨大的。文官集團已經一邊倒支援太子建成,而他李世民寄予厚望的武將集團卻在關鍵的時刻宣佈保持中立。這樣一來,等於斷送了李世民最後一線希望,讓李世民在這場兄弟儲位戰中處於了絕對下風的局面。也就是說,想依靠正常的奪位程式和手段,已經沒了任何可能。父親支援哥哥,文官支援哥哥,武將宣佈中立。自此,李世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奪位,唯一的機會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用鐵血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要發動這樣的政變,自然少不了謀士,少不了智囊。問題在於,上哪兒也找不到比房謀杜斷更好的謀士了。所以,請他們兩位來為自己的政變出謀劃策是再好不過。可是,怎麼請,也是有講究的。

    兩位謀士已經被李世民的父親即大唐的皇帝陛下李淵禁止進入秦王府,所以透過正常的途徑肯定不可能把他們請來。如今,李世民讓尉遲恭用劍去請,其實有兩層含義:第一,如果你們不來,我就讓尉遲恭殺了你們,大家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第二,我連父親的禁令都不顧了,說明我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了,這次拼死一搏,勝則君臨天下,敗則身首異處。

    政變本來就是一個把腦袋提在褲腰帶上的活兒,房、杜二人也只有徹底明白清楚李世民的決心和勇氣以後,才會下定決心為其出謀劃策,最後去博一下。因此,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杜,說白了,就是李世民轉達房、杜二人自己的決心。

    玄武門的鮮血成就了大唐盛世,成就了貞觀之治,也成就了房玄齡和杜如晦。不知道他們功成名就的時候,有沒有想起政變前夜,李世民展現的凜凜殺氣,這或許就是成大事者的決斷,這或許也是太子李建成身上最缺乏的。

    參考資料:

    1.趙瑩:《舊唐書》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歷史學者、“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 7 # 詳侃歷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成為問題的,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肯定是要回秦王府協助李世民的,他們之所以假意推辭,是希望讓李世民下定最後的決心。

    早在毒酒事件之後,房玄齡就主張讓李世民先下手,據《舊唐書》房玄齡傳記載:

    僕有愚計,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寧區夏,內安宗社,申孝養之禮。

    所謂”遵周公之事“,也就是後來李世民說的周公誅管蔡。

    杜如晦的情況類似,史書說”因與府屬杜如晦同心戮力“,可見,這兩位,都是堅決支援李世民對李建成和李元吉下手的人。這樣的兩個人,怎麼可能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藉故推辭不來呢。

    既然如此,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何在李世民第一次密召他們的時候不來呢?

    首先說,當時房玄齡和杜如晦已經被逐出秦王府,”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在這種情況下,房玄齡和杜如晦再到秦王府面見李世民就不是很方便。他們二人之所以剛開始假意推辭,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判斷不出李世民到底是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動手,還是仍然猶豫不決,只是找他們做一般的諮詢,如果只是做一般的諮詢,他們不想冒這個險去面見李世民,只有李世民最終下定了決心,他們才會有所動作。

    也正因為如此,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再去請房杜的時候,李世民是讓尉遲敬德拿著他自己的佩刀,注意,是李世民自己的佩刀,不是尉遲敬德的刀,其意圖就是作為信物,向房杜表明,自己決心已定。而尉遲敬德也非常精準的領會了李世民的意思,他見到房杜以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王已決計,公宜速入共謀之。(《資治通鑑》)

    即秦王已經決定要動手了,你們不要猶豫了,趕緊過來謀劃吧。

    因此,我認為,根本不存在房杜不回秦王府的問題,他們的身份和立場,決定了他們必然要回到秦王府輔佐李世民,他們之所以假意推辭,主要是想看到李世民本人的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薏米可以煲什麼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