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剛好ing

    有戰略戰術問題,更關鍵的是新生力量與王朝末日的對抗。結果早已註定,沒有薩爾滸也會有毛兒滸,沒有滿族也會有其他勢力。

  • 2 # 睿澈

    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逐個擊破,即是戰略失誤,也確實是戰鬥力不行了,明末士氣低落貪汙腐化已深入軍隊官場。

  • 3 # 許多謙0768

    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明朝萬曆47年,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發生了一場決定性戰役,面對後金努爾哈赤的崛起,明朝集中了10萬兵力,以楊鎬為統帥,分四路大軍進攻,實際上為三路,努爾哈赤採取了“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方針,西路軍首先被攻擊,全軍覆沒,總兵杜松戰死;隨後北路軍被攻擊,全軍覆沒,總兵馬林逃跑;最後東路軍被偷襲,全軍覆沒,總兵劉鋌戰死;楊鎬聽聞敗訊後撤,女真軍趁勢追擊,整場薩爾滸戰役一共就五天時間而已,結果明軍損傷慘重,女真完勝。

    薩爾滸之戰標誌著明朝放棄了遼東地區的統治,也使得努爾哈赤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在東北站穩了腳跟。那麼薩爾滸之戰中面對近6萬餘人的八旗兵,10萬大軍的明軍會慘敗呢?是重大戰略失誤嗎?

    我認為,戰略失誤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明廷用人不當,軍政執行機制腐朽落後,這麼說是因為:

    一是當時明朝用人不當。當時明朝文貴武賤,六七品的文官甚至可以對一二品的武將大員頤指氣使,動輒呵斥,懂軍事的武將毫無地位。此戰總指揮楊鎬不過是攀附上臺的人,雖毫無軍事才能,卻仍然被明朝政府任命,他膽小無能,戰役中努爾哈赤親臨一線作戰,而楊鎬連女真兵都沒有見過就跑了。而武將方面,明初以後的將領大多隻講求斬將奪旗的個人武勇,指揮能力不重視,薩爾滸之戰中幾位所謂明朝名將其個人都勇武過人,但戰場指揮能力很低。

    二是明軍準備不足,倉促募兵,軍心渙散,明廷國庫空虛,士兵糧餉皆不充足,永樂之後因為種種因素導致軍隊單兵素質下降,軍隊逐漸私有化,普通計程車兵甚至連溫飽都無法解決。他們裝備極其落後,穿著如同乞丐,將領以少量家丁為衝陣主力,最後邊軍只能用火器車營來彌補整體戰鬥力,而論火器明軍還盡用那些落後的軍器。

    三是當時明朝很多政府部門無法正常運轉,其中就包括空缺了兵部尚書半年之久的兵部,沒有兵部的協調指揮,動員10萬人的大軍指揮失靈,籌備混亂,軍事情報不斷被洩露。作戰前明軍對女真情況一點也不清楚,而女真不僅做好了軍事準備。還部署大量間諜、對整個戰場動態瞭如指掌,如東路劉挺所部就是被間諜欺騙,導致全線潰敗。而作戰之前楊鎬的作戰意圖就被努爾哈赤發現了,否則女真也不敢在幾天內連續高強度奔襲作戰。

    綜上,薩爾滸之戰明軍敗的如此之慘除了戰略失誤以外,戰術指揮、軍隊戰力、綜合保障、統籌協調等方面都有嚴重問題,此戰和甲午海戰背後原因有很多相通之處,當時明朝腐朽落後的官僚機構應該負主要責任。

  • 4 # 明兵部尚書黃嘉善後代

    吾祖黃嘉善是時任兵部尚書,我認為薩爾滸之戰最大的問題是戰略和時機問題,明朝內部不團結、腐敗、混亂、輕敵等等,萬曆皇帝沒有繼續張居正的改革……

  • 5 # 劉史君講史

    首先這次行動是舉朝廷之力,進行調兵剿滅金匪,那麼兵力的來源就比較廣泛,有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的精騎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兩萬五千人;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共約兩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四千;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數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約七千人;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北韓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這樣龐雜的一個隊伍,各地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差,但是各個地方組團在一起,領導又是臨時調配的,在指揮上有一定的困難。

    加上總兵與總經略之間又有私人間隙,明朝軍隊多是南方人,對於東北的寒冷難以抵抗,並且加之地形和水土的問題,戰鬥力就自然縮減。軍隊之間的相互資訊不暢通,戰略部署時間的推前等等原因,造成了總體的失調。努爾哈赤因為在這片土地生活戰鬥多年,地形地勢天氣等因素一直了然於心,對於一個陌生的闖入者,就如守株待兔,加之戰鬥力和協調性超強,自然而然的贏得戰爭,取得最後的戰爭勝利。

    明朝的失敗並不是戰略的失敗,而是體制的失敗,兵將的不協調,指揮的權威性低於皇權的命令,朝廷黨爭的蔓延,急功近利的心情,使其最終的失敗。若是一個將領自己親自操練的部隊,加之有效的指揮,這個戰局有可能就會改寫。之後袁崇煥2萬人馬在寧遠城守住了努爾哈赤的10萬大軍的攻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6 # 不負流浪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說這句話就是金朝的開創者:完顏阿骨打,現在用來形容當時努哈時代的女真很貼切,從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來講,薩爾滸這場戰爭,只要開始明朝就必輸無疑!戰爭不是靠人數來疊加的,努哈的6萬鐵騎那是真正意義上的鐵騎,當時關寧鐵騎還沒出場,明朝出場的軍隊基本也都是步兵,那是根本敵不過女真的,套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一句話,如果李如松還活著的話或許能夠有一拼,其他人是真的不行,那楊鎬在萬曆北韓戰爭的表現就是一垃圾,所以這場戰爭開局就輸,不可能贏的,什麼戰略都沒用。慢慢到最後皇太極時期的女真就沒有他老漢時期的女真那麼有血性了,個人愚見!

  • 7 # 戰爭史

    明朝與清朝以及清朝的前身——後金的戰爭,一直以來是眾多歷史愛好者感興趣的內容。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從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拉開序幕,一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政權徹底覆滅為止,歷時四十多年,期間雙方進行的大小戰役不計其數,有很多讓大家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今天筆者要說的這場戰鬥,發生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堪稱是大明軍隊最恥辱的一戰,而它的製造者,卻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後金將領。

    【努爾哈赤】

    話說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隨著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突襲撫順,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隨之拉開序幕。明朝萬曆皇帝起用楊鎬為遼東經略,決定集中全國的精銳軍隊和名將,對新生的後金汗國進行一次毀滅性的打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楊鎬經過較長時間的準備,正式擬定了四路出兵、分進合擊的戰役計劃。四路明軍中,東路的劉綎部和北路的馬林部都是作為牽制性的偏師,而楊鎬真正作為主力的是西路的杜松部和南路的李如柏部。尤其是作為遼東著名統帥李成梁之子的李如柏,更是被明廷寄予厚望。

    (薩爾滸之戰示意圖,可見南路李如柏軍進軍路線最短,卻沒發揮任何作用)

    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早年也曾拼殺沙場,一直做到副將的官職。後來李成梁和其長子李如松相繼去世,李如柏繼承了李家的巨大財富,開始過起了“放情酒色,亦無復少年英銳”的頹廢生活。等到努爾哈赤興兵反明之後,萬曆帝又想起了李如柏,重新起用為遼東總兵,希望其能發揚其父兄的神威,震懾努爾哈赤。然而,物是人非,這時的李如柏早就無復當年之勇了。面對後金兵鋒,“顧如柏中情怯,惟左次避敵而已”。所以明廷把進攻後金的主要希望寄託在李如柏身上,不能不說是巨大的失誤。

    【李成梁在遼東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讓明朝最終丟掉遼東的罪魁禍首】

    而熟悉遼東情況的努爾哈赤則非常清楚李如柏的底細。在獲得了明軍將四路進軍、分進合擊的情報以後,努爾哈赤經過權衡,決定以少量兵力阻擊東路劉綎部、以少量兵力監視北路馬林部,而以幾乎全部主力圍殲西路杜松部。至於南路的李如柏部,努爾哈赤甚至根本沒有派出什麼軍隊加以阻擊,因為他深知這位早已被多年的酒色生活掏空了身體的“李公子”根本沒有膽氣也沒有能力來向後金腹地做大規模進攻。

    果然,戰役開始之後,西路杜松進軍速度最快,很快在薩爾滸山與後金主力遭遇。其他兩路明軍也相繼進入後金境內,尤其東路劉綎,克服艱險,連續攻破數個山寨,小有斬獲。唯有南路的李如柏,動作極為遲緩。本來按楊鎬的計劃,李如柏軍出鴉鶻關,直搗後金都城赫圖阿拉,這條路線是四路明軍中最短的進軍路線,然而李如柏的進軍速度卻是四路最慢的。當西路杜松所部在薩爾滸山和吉林崖遭到後金主力圍攻,全軍覆沒之後,後金主力又移師北上,在尚間崖和斐芬山將北路馬林軍全殲。而在這期間的三天之中,統帥著兩萬五千明軍的李如柏居然還在後金國境線附近磨磨蹭蹭,沿路沒有碰到一個後金兵。這時,後金大軍在殲滅完兩路明軍之後,又在界凡城從容休整一天,準備向東殲滅東路劉綎軍。

    (武理堪以二十騎擊潰李如柏軍的地方——遼寧新賓煙囪山虎蘭崗)

    此時,努爾哈赤為了監視南路李如柏軍的動向,命老將武理堪率領二十名騎兵前往偵察敵情。武理堪,姓瓜爾佳氏,是一位資格非常老的八旗將領。他原本是海西女真的哈達部人,後來投奔了努爾哈赤,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勳,深為努爾哈赤所信賴和器重。武理堪率二十騎向南疾馳,到達赫圖阿拉以南的虎蘭崗,遠遠看到了李如柏大軍正在山麓緩緩行軍。武理堪憑藉其極其豐富的戰鬥經驗,決定立即施以疑兵之計,嚇阻明軍進軍。他“乃于山巔駐馬,大呼弓手,四顧為指麾伏兵狀”,同時又令部下“登山鳴螺,作大軍追擊狀”。李如柏軍見到武理堪在山頂上這一番表演,以為後金軍早已埋伏下重兵,準備圍殲他們,於是“望見驚潰”。武理堪見狀,立刻抓住戰機,率領僅有的二十名騎兵衝下山崗,直撲明軍大營。已陷入崩潰狀態的明軍根本搞不清後金有多少兵力攻來,全線潰敗,“奔走相蹴死者千餘人”,而武理堪率領的二十騎兵斬殺了明軍四十多人,俘獲了五十多匹戰馬,勝利而歸。就這樣,武理堪以二十人的兵力打垮了明軍兩萬五千人,造成對方一千多人死亡,創造了一個兵力一比一千而大獲全勝的奇蹟,也創造了大明軍隊最為恥辱的一場敗仗。也正是因為武理堪製造的這個奇蹟,使李如柏在此戰之後遭到御史們的嚴厲彈劾,只因萬曆帝顧及李成梁和李如松的功績,終不忍將其處死。但李如柏最終還是因畏懼言官們的彈劾而選擇了自殺,遼東李氏一族烜赫數十年的輝煌歷史,也就此宣告結束了。

    (李如柏之墓,不知他地下與父兄相見,該怎麼解釋他在薩爾滸之戰中的表現)

    【戚繼光當年一手培養出來的南軍就在明朝的不斷內訌中逐漸消亡】

  • 8 # 策神歷史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薩爾滸戰役

    1619年,也就是後金與大明的關鍵戰爭時期,一場聞名海外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發生了。這場戰爭間接性的決定了大明氣數的覆滅。

    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的領導人努爾哈赤運籌帷幄“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將後金的所有軍隊都集中在一起,各個擊破明軍,在5天之內一連打敗了三路明軍,將明軍主力全部殲滅。

    要說到薩爾滸的失敗,我們就要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第一個方面,就是要明白薩爾滸之戰時候,明朝的政治形勢,畢竟戰爭只是政治的一種延申。

    我們要清楚明朝的事情,就必須要明白明朝的政治執行方式。首先要清楚一點,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將權力更好的集中在自己的手裡,透過運作幾場大案,殺了幾個宰相之後,終於廢除了幾千年時間的丞相制度。

    從此以後,皇帝直接統轄六部,更好的完成了權力的集中。但是很快將權力集中於一身的皇帝發現,自己這樣做,簡直就是自殺,國家那麼大,怎麼可能自己一個忙的過來,完全沒有生活了。

    於是內閣又出現了,內閣的建立之初,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但是隨著明朝皇帝越來越懶,這內閣的權力就越來越大,到了萬曆年間,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其權力已經達到巔峰,就連他自己都說,“我輔,而是攝政。”

    在薩爾滸滿清大肆進攻的時候,因為黨派的鬥爭,使得當時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因為鬥爭和私人得失的原因,導致朝政四十天無人過問。

    而萬曆皇帝也是在此時病入膏肓,新即位的光宗也即位短短一個月,就因為“紅丸案”而丟掉了性命,因此可以說,在中央這塊,基本上就已經失去對前線的指揮。在出現了問題之後,也沒有及時的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導致最後的失敗。

    其次,我們要從當時的國家實力來看,在萬曆發動薩爾滸之戰之前,已經發動了三次大戰,也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這三次戰役,基本上讓大明消耗了大量的具有實戰經驗的人員,與此同時也因為這三次大戰,也讓國家消耗了大量的財富。

    不但如此,明朝還有一個制度,也是非常的消耗國家財力。這個政策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所有皇室的宗親,不可以去做其他的營生,全部都有國家來供養。

    過了兩百年,也就是萬曆的末期,明朝的皇室宗親的人數已經有了幾十萬的人口,每年耗費在他們的身上的錢財甚至可以打十個三大徵。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政策,導致國家要花費大量的賦稅來贍養這群人,最後導致國家財政的全面潰敗。

    最後一點,就是薩爾滸之戰的總指揮,楊鎬大人。這個人就是當年在三大徵之一的北韓之役蔚山之戰,被倭寇打敗的那個人。

    明朝皇帝和宋朝的皇帝很像,也非常懼怕武將對於皇權的挑戰。因此在明朝,武將出生的人,哪怕是武舉出生,也都只能最高當上總兵。

    而統帥軍隊的最高指揮都是文官出生,而且都是一些大學士和進士出生的文官。雖然也有像袁崇煥,孫傳庭和洪承疇一類打仗相當不錯的文官,但畢竟這也是少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的人,還是非常稀少的。

    楊鎬就是因為指揮失誤,導致明軍的力量分散,從而被後金的軍隊集中優勢兵力一一消滅掉有生力量。

    最後,雖然該戰役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說到底,就是明朝的各項錯誤政策透過時間沉澱後的一種爆發,而這種爆發,怎是透過戰爭的形勢一下以一種非常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蘭德22場28球,身價4500萬歐,解約金僅2200萬歐,為什麼只有曼聯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