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爸爸去哪

    在古代和現代爸爸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古代是一夫多妻制 孩子多母親也多而且孩子跟母親的感情大於父親 父親是家族的領導者對子女也有偏向 父親喜愛子女單獨給父親過節幾乎不可能所以我感覺不過父親節

  • 2 # dnfm小賢

    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很多人會認為中國的父親節只是一個舶來品,是由西方傳入的洋節。

    現在提起父親節,很多人下意識地認為是西方傳入中國的節日

    其實不然,以儒家文化為本、注重孝道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為父親過節的傳統,只不過並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個日子。

    在古代的倫理關係裡,“父權”是極重要的,代表著權威。著名的“齊景公問政於孔子”中,孔子說了句千古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顯示出了古代“君權父權”至上的道理。

    透過孝道把父子的關係推及到君臣,“事父以孝,事君以忠”這便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倫理道德思想。

    《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子夏曾說過:“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

    所以古代時時刻刻提倡“孝”的禮儀,反而不會畫蛇添足地特定某日為“父親節”,更多的是以父親為主的節日。

    古人會將父親的生日作為“父親節”,一般要舉行家宴,還要唱戲助興。

    在《紅樓夢》第十回裡便描述過這一場景:賈珍的父親賈敬要過生日了,像賈家這種豪門望族,父親過壽是件大事,晚輩在很久之前便要開始張羅。

    雖然賈敬在道觀裡修行,並未出席,但府中依然請來戲班大擺排場,極盡奢華。而且孫子賈蓉帶領下人,捧著六大禮盒的珍貴壽禮送去道觀。這些禮數,透露出古代倫理細節上的講究。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由古至今,即使在現代,這句話也可作為子女孝順的根本。

    父母的生日不可不知,一方面以父母能有如此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另一方面則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父母成親的日子,在古代叫“天倫日”,也是以父親為主的節日。子女需舉行家庭禮儀,行“九拜”大禮,感謝父母賜予的血脈之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家庭禮儀強化對父母的崇敬

    做子女的每年生日到來,要先拜父母,這叫做“不忘本”,在父親的安排下拜祖、拜廟、拜師等,然後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所謂“百善孝為先”,子女生日也要以父母為先,這才是盡孝的本質。

    還有一個重要的日子,就是父親的“金榜題名日”,讀書人稱為“科甲日”,即考取功名的那一天。

    “科甲日”是他們功名事業的起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人會一生銘記這個日子,而他們的子女們更不會忘記。每當這一天到來,都要為父親舉行祝福活動。歷史記載,蘇軾被貶嶺南任職時,他的大兒子蘇邁就曾從京城千里迢迢趕到那裡,為父親慶祝“科甲日”。

    而到了近代民國時期1945年8月,歷時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接近尾聲,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無數將士為國捐軀、悲壯就義。

    當時,上海的一些社會名流發起倡議,建議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父親節”,藉此紀念和頌揚在戰爭中為國犧牲的烈士們。

    民國時期將父親節定在八月八日,藉此紀念為和平付出生命的烈士

    後來民國政府便將8月8日正式定為中國的父親節了。發起者之所以定8月8日為父親節,是因為與“爸爸”諧音,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像是中文的“父”字。直到今天,中國臺灣的父親節日期仍然是每年的8月8日。

    “父親”是個意義非凡的名詞,是家庭的支撐與依靠。與現在的父親節比較,中國古代的“父親節”似乎更具有親情味和深刻的人文關懷。

  • 3 # 白墨汁

    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父親節這個稱謂,但實際的父親節無名而有實。

    第一大中國父親節,是父親大人的生日。 漢代班固《白虎通德論·姓名》雲:“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質,故直以生日命子也。以《尚書》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又《易·緯·乾鑿度》:“帝乙則湯,殷家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紀》:“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謂之帝乙。孔子所謂五世之外,天之賜名,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為諱,蓋殷禮也。”《史記·殷本紀·索隱》:“皇甫謐雲:‘微子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微始。”從這些典籍資料來看,以一個人的出生之日以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商家生子,以日為名”,這是古代學者比較一致的見解。從成湯出生之年約公元前1670年計算還是從成湯去世之年公元前1587年計算,到今天都已經有3600多年了;也就是說,生日在中國作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以及如果把這個生日作為中國父親節的一個起點的話,這都已經有超過3600多年的歷史了。

    第二大中國父親節,是歲末農閒之日。 《詩經 豳風 七月》記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說的是辛苦了一年之後,大家踏上臺階走進公堂,高高舉起牛角杯,同聲高祝壽無疆。《詩經 小雅 瞻彼洛矣》中“君子至此,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更直接表達了這種祝福和希望。可見,為長輩、父輩祝壽,除了上面提到的父親大人的生日之外,還會選擇在歲末農閒之日,尤其是豐收之年。這時候,舉酒慶賀,祝福風調雨順人長壽。《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如果《詩經》裡面所描寫的這些場景可以作為中國的父親節的源起的話,那麼果雪兒 幼兒國學 中心小編從這些詩歌產生的西周初年算的話,父親節差不多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第三大中國父親節,是父母結婚大喜的紀念日。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古人認為,夫婦為人倫之始。《禮記》雲:“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古人特別注重婚禮之日。“群祥既集。二族交歡。敬茲新姻。六禮不愆。”不僅僅婚禮之日禮數週全,結婚生子之後,子女們也會很看重,自覺對父母表示祝福和感恩。“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在古代,這個節日叫“天倫日”,也是個典型的父親節。國學幼兒園公益聯盟、北京果雪兒幼兒國學教育教學中心小編在蒐集整理相關父親節材料時,想到身邊的朋友老師對這個特定的日子也是非常敏感的,總是快樂籌備並參與著祝福父母的瓷婚、銀婚、珍珠婚、珊瑚婚、紅寶石婚、藍寶石婚、金婚、綠寶石婚……等。 第四大中國父親節,是子女生日。 司馬遷說“父母者,人之本也”,三國時期人摯虞講“事親以敬,美過三牲”。父母親在世的話,成年子女過生日,也要作為一個父親節來過,這叫不忘本,是中國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第五大中國父親節,是父親科甲日。 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每一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每一箇中國知識分子乃至於中國普通老百姓,也都有一個功名心。古代學而優則仕,參加科第考試,考中功名,金榜題名的這一天稱之為“科甲日”,也就是父親的事業起點日。那麼這一天,考中的人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化人會一生銘記這個日子,“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他們的子女們也不會忘記,當這一天來到,一定要為他們的父親祝福。比如何薳在《春渚紀聞》中敘述了蘇東坡的幾個故事,其中就有他的大兒子蘇邁在河間縣令任上,千里迢迢趕回家,為蘇東坡慶祝科甲日。

    第六大中國父親節,是每年的八月八日。 爸爸一詞,多用於口語。與多數人的印象不同,“爸爸”一詞並非外來詞語,該詞起源甚早。《廣雅》中《釋親》篇已有云:“爸,父也。”《玉篇》載“父也”,《正字通》“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今人稱父,最古稱爸,爾後叫爹,轉音為爺。我們看到,“八八”和爸爸相近,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好像一個 “父”字。

  • 4 # 我是大粉紅

    哥們西方白皮沒有父親節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太多家庭觀念,在中國有沒有父親節我不想瞎說也不想查網路……但有一點父母大壽是天大的事,辦不好會被恥笑

  • 5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金陵少年作答。

    古人無“父親節”之說,但有父親節之實。

    一代興,一朝亡。史常多者偶,吾常謂其偶為“蝴蝶效”而今在此殊之日,即由小編以為諸君為之,吾當以汝曹皆處之顯然者。是月十六日。,於以知在歲之六月第三個星期日,父節,今之君知此節乎?千百年來所在歌愛,而愛我則希言,是以不愛我??其實非,只是愛之體與母愛之情不同耳,母之愛,大者公之,而愛其山也,其能於平日並不發,然此非為其不愛君,則彼知中國之古人,如何過父者乎?

    汝知父節之原乎?欲知其父之起於二十世紀初節之秦,然後始入界,最通用之日為歲陽月之第三星期日,在中國大陸未立正之父節,然猶以內地之習定為每歲之六月第三個星期日。言此乃不覺則外皆有父節,咱中國竟無正之父節,不覺心拔涼拔涼之,其實古最重孝之,但病未定於某日,而定於其父之生辰之日。

    眾皆知漢文之,漢文帝恆,他是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其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事母不怠。是時其母臥病三年,其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大夫與母所服之藥,其所親嘗過,才放心令其母服,乃大孝子亦。又一為舜,言舜之家甚是單寒,其父是個瞽者,其母早亡,其父乃娶繼母,其父為一敝人,其母情兩面刀,其數人常通欲置舜與死,然而舜謂之一直友善,咱都知舜恆以孝行之,雖其父與繼母弟直皆潛害之,彼亦直待之甚厚。後雖為舜為天子後,每視其父,其所敬者。

    次言孔子弟子之事我來,孔子一生名曾參之六則師,其非常之好學,亦深之子之傳,我皆知孔子之行儒術極。幼時家貧曾參,少時頗識,大小則任家計。有一天他上山去樵去,當是時其家來一客,其母不知其所處,是時家中實無以享矣,乃以齒齧指,參忽覺心,遂即返歸,自知之母親在召之,於是歸矣。並謂客禮。

    夫中國之千年史觀,俱得中國,一以孝聞之國。記有一歌,其歌者:輒如索而不嘗言謝君,及長而後知汝不易。多年前我猶為兒,聽其歌而不能知其義,幾年後我為人父母,有之其家自子後,乃知己竟知也其親矣,然幸一切未晚。屏前之諸小主願皆得與家居之時惜,要知時是天下最無賴之徒,則潛之逝,在我無意到處,故更宜汲汲自惜左右。

  • 6 # 酒不言解千殤

    古代人對父母的尊敬,沒有那種節日上的儀式感,任何一天任何時候對父母都必須保持精神上的慰籍和物質上的贍養。"父母在,不遠遊",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可見早在那個文明還未被列入教條的年代,父母的辛勞就已經為世人傳頌了,這是源於天性,不是哪個節日或哪條道德規範約束的。後來《論語》中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這位禮儀老師,開始把敬愛長輩放入到後天的教育之中。“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強調不但要養,而且要尊敬。

    古人對父母的感情,多體現在行動上,不會像今天的人那樣說“老爸辛苦了,您真偉大”這樣的話語。朝廷的法禮,也沒有規定哪天為全天下的父母作為節日,但是父母的壽辰,卻不可不知。

  • 7 # 大輝小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沒有父親節。父親節是在二十世紀初由美國興起的,古代是沒有的。

    中國古代尤為重視‘孝’,沒有父親節其實天天都是父親節。俗語‘百善孝為先’,雖然出自清代,但也是受古老文化的影響而來。古人重孝,源遠流長。

    早在周時,人們注重禮,那時還沒有孝的說法,禮大致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規範,就告訴了人們需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到春秋,百家爭鳴,孝就應運而生了。

    儒家很多經典著作中都有孝的身影,甚至還有專門的《孝經》,隸屬儒家十三經之一。漢代更是看重孝,察舉制的主要科目就是孝廉,孝還是排在首位的。也就是說,作為普通老百姓想要做官升官,必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這種孝文化一直傳承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自上而下都是非常注重孝的。所以,雖然古代沒有父親節,但大部分人家都會對長輩非常看重,也就是天天都是父親節。

  • 8 # 歷史天空下的螞蟻

    在古代,中國沒有父親節,但有一個節日叫“天倫日”,是個典型的父親節,母親只是配角,因為這是父母親的結婚紀念日。每逢這個節日,成年的子女需要舉行家庭禮儀,行“九拜”大禮,感謝父親賜予的血脈之恩。

    成年子女過生日,如果父母均在世,也要作為一個父親節來過的,這叫“不忘本”,是中國古代孝文化的核心。子女每年生日到來,要先拜父母,在父親的安排下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然後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父親在子女的生日裡始終在唱主角:沒有我,哪有你。

    所謂“孝為百行之首”,子女生日也是“百行”之一,盡孝的本質,就是為父親過節。

    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父親的“事業起點日”,文化人稱為“科甲日”,即考中功名的那一天,一般老百姓沒有這個節日。

    白居易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科甲日”是他們功名事業的起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化人會一生銘記這個日子,而他們的子女們更不會忘記,每當這一天到來,都要為父親舉行祝福活動。比如何薳在《春渚紀聞》中敘述了蘇東坡的幾個故事,其中就有他的大兒子蘇邁在河間縣令任上,千里迢迢趕回家,為蘇東坡慶祝“科甲日”。

  • 9 # 淡淡煙味人

    “父母在,不遠行”

    古代人對父母的尊敬,沒有那種節日上的儀式感,任何一天任何時候對父母都必須保持精神上的慰籍和物質上的贍養。"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可見早在那個文明還未被列入教條的年代,父母的辛勞就已經為世人傳頌了,這是源於天性,不是哪個節日或哪條道德規範約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一個強勢的人相處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