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追比欠款一事,可以說吃力不討好,為什麼四阿哥要接?接了以後,處理此事又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康熙對這些不追究?
3
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追繳欠款絕對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滿朝無人願意接手的差事,為什麼四阿哥要迎難而上呢?這其中塢先生的點撥讓四爺茅塞頓開,接下了這份差事。

    從康熙來看,找一名阿哥追繳欠款有三個用意。

    1、追繳戶部欠款是國家大事,看誰真的願意為國分憂。2、國庫虧空康熙心急如焚,追繳國庫欠款則是為父分憂。3、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追繳國庫欠款就意味著把滿朝官員都得罪了,這就排除了結黨的可能,康熙這是在歷練皇子,先將其變成“孤臣”,繼而才能成為君。

    從四阿哥的表現上看,處事果斷,但是過於急躁,“逼死”了魏東亭大人,得罪了滿朝文武,而且連太子和十三弟都得罪了。

    可以說經此一戰,本來就沒有多少黨羽的四阿哥真正成為了“孤臣”,這也達到了康熙的目的,讓四阿哥從“太子一黨”中脫離出來,可以說成了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 2 # 典解歷史

    黃河洪水決堤一事就可以看的出來,國家經濟狀況十分嚴重,皇子以及各級文武百官暗中從國庫借款作為己用,以致國庫成了空殼,追比國庫欠款勢在必行。一個國家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萬一打起仗來,這不是搞笑嗎?

    而這個把人得罪個遍的差事眾皇子推來推去,最終又落到了胤禛的頭上。至於為什麼要接下這個差事,胤禛自己也知道這件事情非常難,但是要想在眾多阿哥當中脫穎而出,必須為朝廷盡心盡力,而不是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再加上他也一直想從太子黨脫離出來,他的目標是做天下之主,自然要做出成績給康熙看看。在鄔思道的建議下,他決定接下這個差事。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胤禛更加了解了對官場之中盤根錯節的利益分部,以後當皇帝可以有的放矢的出政策。雖然讓胤禛成了孤臣,也籠絡了群臣之心。所以,他不的不接下這個差事。

    至於他犯下的錯誤應該有三點

    1.急功近利,手段太過凌厲

    2.逼死了老臣魏東亭,要知道,康熙很看中他啊

    3.得罪了各位皇子和滿朝文武

    至於康熙為什麼不懲罰四阿哥,康熙自己心裡很清楚,這件事非常難辦,怎麼做都裡外不是人,胤禛在為國家辦事,為康熙分憂,康熙又怎麼能懲罰他呢?而且這時候康熙又何嘗不是在培養他啊,他內心已經放棄太子了,所以他不會懲罰胤禛的。

  • 3 # 老陳有話要說

    《雍正王朝》裡面四阿哥出場是去江南賑災籌集錢糧,這項工作完成的還不錯可是人還沒有回到京城一個巨大無比的坑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有志於皇位的四阿哥不得不跳。

    追繳戶部欠款是因為一場大水下來,猛然發現國庫裡面的庫銀都被王公大臣借去了。借的應急錢糧都沒有,說句題外話這點也讓康熙明白八賢王的稱號怎麼來的了。所以賑災結束後立馬要把這件事抓起來,八阿哥第一時間就把這件會得罪百官的工作給辭了而且為了擺脫這個任務更是戶部也不管了。因為這件事也讓八阿哥徹底被康熙排除在繼承人候選的範圍。

    為了這件事康熙開出來親王的重賞,所以人選必須在自己的親兒子裡面選。 太子肯定不會接但是這個人選必須是自己人,八阿哥為了不接這個任務已經辭職了更不會接。其他阿哥更是躲得遠遠的,但是活還是有人要幹所以前段時間幹活不錯的四阿哥就是眾阿哥推出來的人選。加上康熙也想再看看這個辦事得力的四兒子所以也想四阿哥接手,四阿哥為了皇位是不得不接。

  • 4 # 千秋論

    為什麼四阿哥要追回欠款

    劇情開始朝廷上收到各地突發洪災的訊息,康熙感到無比自責。這時掌管戶部的八阿哥出來勸康熙:這都是天災,聖上英明神武一生,勝過秦皇漢武,這件事不會有損您的威名,不要自責。現在的辦法呢,就是趕緊撥款賑災就好啦。

    說到這裡雍正上朝,呈上統計資料,國庫的銀子已經不夠五十萬兩。賑災要兩百萬兩。在這裡可謂打了八阿哥的臉。

    不過四阿哥沒有顧慮這些,之後請求太子讓自己去南方賑災,太子想讓自己人去,總比讓老八他們搶了風頭。就給四阿哥申請了這份差事。

    四阿哥江南賑災有功,康熙封了郡王。緊接著康熙丟擲了親王的名頭,誰追回國庫欠款,就封親王!

    這國庫欠款是朝廷一大半的官員借的,上有天子近臣,皇子皇孫,下有芝麻小官。差事真的不好辦,如果按照四阿哥登基之後的脾氣,肯定是上上下下官員沒有一個好下場;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脾氣,所有官員都得去閻王那報道。但是康熙不想動搖國家根本,自己也老了,好不容易維持到今的康熙盛世,不能因為晚年這些事給後世留下罵名。康熙決定從寬處理,追回欠款。

    追回欠款這件事,八阿哥不願意得罪人,自己是賢王,接這份差事很顯然不利於自己的野心。太子自己也欠款,怕被老八追債逃不過,想推薦自己人。因此,所有阿哥都推薦了還在江南賑災的胤禛。

    局勢就落到了胤禛的頭上,胤禛為什麼要接這份差事,如果換作以前,胤禛可接可不接。這份差事接下了,會得罪很多官員,但是為國為民,對胤禛來說還真不是太大的問題,江南官員都得罪了,朝廷官員也差不多。但是,這回接了這份差事,其實他多了一層考慮。

    “這份差事皇上的其他兒子沒接,皇上肯定感到孤立無援,皇上一定需要一個兒子的支援”

    胤禛猶豫,不過最後他接受了這樣的暗示,開始一步一步地向著皇位前進。

  • 5 # 月下沒有花

    個人理解,老四追逼欠款主要是兩個原因:

    要想混的好,就得急領導之所急,想領導之所想。而且關鍵時刻能替領導背黑鍋。性格使然,老四的人生信條就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簡單介紹一下劇情,大概意思是——

    國庫沒錢了,俗話說no money no talk,手裡沒票子,天王老子都得抓瞎。結果往下追查發現國庫裡有一大半錢是被皇子皇孫各級官員給借走了,而且是借了不還那種。

    於是大老闆康熙提出來,誰追回欠款,就封誰當親王!這擺明是個費力不討好的活兒,沒人願意接。老四不是傻子,當然也不願意趟這趟渾水。正在猶豫的時候,謀士鄔先生提到了一個關鍵點:

    這份差事皇上的其他兒子沒接,皇上肯定感到孤立無援,皇上一定需要一個兒子的支援!

    老四這種精明人自然是一點就透,於是欣然接了差事,追討欠款去了。

    鄔先生點出了這件事情的關竅——

    錢(業績)很重要,態度更重要!

    大領導把球丟擲來,結果沒人接,吧唧掉地上摔稀碎,擱誰誰都掛不住。這種時候往上一步給領導接住了,表明與領導同心同德的堅定立場,光這一條就比你平時百般好更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好印象。起碼態度很端正,位置站的很明白!

    皇權時代,生殺予奪全在大老闆一念之間。能夠既不得罪同僚,又能維護好大老闆,當然是最好的。兩者不能兼得,自然是要優先維護好大老闆,畢竟是他說了算。

    而且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孤家寡人,自然希望手下也是孤家寡人。這個邏輯很簡單,你們都抱成團了,要皇帝單槍匹馬怎麼跟你們愉快的玩耍。所以精明的帝王都喜歡“孤臣”,也都討厭“朋黨”。敢追著大家還錢,這種人那幾乎是一等一的孤臣,自然是能得大老闆欣賞。

    追繳欠款這種事,一封聖旨就能解決,這事康熙當然明白。但康熙晚年很看重後世評價,希望給自己“寬仁”的名聲,所以一堆爛事全甩給老四。自己躲在後面裝好人。因為老四追的太狠,結果逼得大臣上吊自殺,最後追繳欠款也就不了了之。

    聖明天子當然是絕不會犯錯的,犯錯只能是手下馬仔。為了表演仁愛,安撫人心,康熙把經辦人田文鏡批的一無是處,並並將其革職派到陝西當知縣去了。又批評老四辦事不利,不該死的弄死了,該弄的又沒有弄。老四也不與領導爭辯,一力承擔責任,主動要求辭去郡王的爵位,以示處罰。

    看到這裡,實在忍不住拍手叫好,這兩父子真是乾的漂亮!十幾歲就能搞掂鰲拜、吳三桂這樣的老鳥,康熙是絕對的精明人。這事孰是孰非老頭心裡能沒點逼數?出了亂子,自然是要推人出來背鍋。但畢竟老四是忠心辦事,大臣死就死了,還能真處罰自己兒子麼。最後也就是不痛不癢的罰俸一年了事。

    妙就妙在老四明知道自己是背鍋,還能背的甘之如飴,毫不退縮。實在是也想明白了,替大老闆背鍋,看起來吃虧在眼前,其實領導心裡明鏡似的,自然是有後報的。

    當然,能接這種活也是老四的性格使然。雍正那是一貫信奉「誰吃了我的就得給我乖乖的吐出來」。“抄家皇帝”的名頭可不是白來的,別說是借了國庫的錢膽敢不還,就是在任上出現虧空,也得官員自掏腰包把坑填了,你要是填不滿,就拉上你的親戚一起填,子子孫孫一直填完為止。

  • 6 # 史論縱橫

    這個故事發展在雍正王朝的第三集,第四集,雍正剛從江南賑災往回走,還沒有走到京城,康熙在炕頭一合計,為什麼盛世之下,國家連賑災的錢都沒有,原來都被官員給挪用了,好傢伙,還不少,足足1200萬兩。

    康熙合計來合計去,決定要調理調理這幫借錢的官員,並且當眾允諾,誰要是能把欠款要回,別說1200萬,就是1000萬,就封他的親王。

    這是康熙四十多年的事情,眾皇子不過二三十歲,這個親王在當時很有含金量,雍正排行老四,在江南賑災的時候還人稱四貝勒,因為賑災有功才封個郡王,按理說正是這些皇子年少氣盛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敢接這個差事,頓時康熙心裡也是失落啊!自己生了這麼多兒子,到關鍵的時候一個也指望不上。

    那麼,這個差事為什麼會落到雍正的頭上呢?

    這個差事,只有雍正願意去做

    放眼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態環境,一個是以太子為首太子黨,一個是以老八為首的八阿哥黨。

    太子和八阿哥的區別在於,老八是能說會道,不愛做實事,太子是不能說不會道,更不愛做實事,所以,太子和老八的競爭中,太子率先出局。

    既然太子和老八都不想接這個爛差事,這個欠款說到底最大的難題就是向皇親國戚來討要,說到底就是皇族的家事。弄來弄去,得罪的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太子和老八隻能是相互推諉,最後推到老四雍正的頭上。

    因為他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能辦事的人,所以不會推諉,換做是別人肯定不會去趟這趟渾水,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子知道老八不會接,老八知道太子不會接。

    按照大阿哥的話來說,最適合辦這件事的應該是大阿哥,作為康熙的長子,在皇子中應該是比較有威望的, 但是大阿哥也是順水推舟舉薦雍正,所有皇子乾脆都就坡下驢,推給了還沒有回到京城的雍正。

    說到底雍正是一個願意坐事實,並且肯做實事的人。

    這個差事,只有雍正能辦好

    欠款的官員一聽到要追欠款的事情,立馬都圍到老八身邊,讓老八去擔任這個追比欠款的大臣,老八本來就是管著戶部的人,他深知都是誰借了錢,借了多少,能不能還上,也深知這個款他老八根本就要不回來。

    老八門人子弟最多,所謂的結黨營私,就是扯關係拉大旗的人太多,所以,老八根本就辦不好這個差事;

    太子就更不行了,太子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作為康熙年間的太子,作為清朝唯一的太子,太子是摸著石頭過河,太子心裡苦啊!到最後,太子的老師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把自己的身價財富一萬來兩交給太子的時候說,知道你一年四萬的俸祿不夠花,所以。。。一個太子一年的俸祿只有四萬,所以,最後只能賣官了。

    皇子中,哪個不欠款,而且鐵面無私,輩分還能大一點,選來選去,其實也就剩雍正了。

    歷史講述的其實都是道理,危機危機,在危險中發現機遇,只有破後才能立。雍正最後能夠得到康熙的垂青,絕對不是因為雍正最聰明,也絕對不是因為雍正最鐵面無私,而是因為在他爹需要兒子挺身而出的時候,雍正是唯一站出來替他分憂的人。

    事實證明,康熙的確沒用選錯了,關於雍正的政績方面的事情就不說了,但說雍正力排眾議,非要給康熙的廟號定一個“聖祖”,這個就了不得了,自古以來,都是開山為祖,守成為宗,到康熙都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了,根本沒有機會稱祖的,但是雍正說:“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就從康熙的廟號來看,康熙絕對沒有選錯繼承人。

  • 7 # 待我施為地煞變

    追繳國庫欠款確實壞處多多:

    一,欠國庫銀子的大臣太多,大家合計好都不還,你很難追繳。就算追回來,也把人得罪光了。

    二,這裡面還有很多皇親、名流、功臣、悍將,你稍不小心,他們就能給你穿小鞋,甚至當面頂撞,讓你下不來臺。

    三,綜上,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不成很丟臉,還可能受責罰。事實上,最後胤禛都自己要求郡王爵位,以示懲戒。

    這件差事怎麼看怎麼出力不討好,鄔思道卻要四阿哥一定要接。為什麼呢?

    因為黃河剛發大水,賑災需要二百萬兩銀子,而國庫裡僅能撥出五十萬兩兩。後來康熙給那些找他哭窮的大臣所說:〖沒有住的地方,他們(災民)可以睡路邊,住帳篷裡。沒有吃的他們就會鋌而走險〗。

    幾十萬人聚集在一起,沒吃的實在活不下去了,這時有人振臂一呼,就可能鼓動他們造反,夠朝廷喝一壺了。賑災的銀子都拿不出來,平叛的軍費哪裡出呢?清廷當時就有軍閥割據、分崩離析的可能。所以,賑災一完,康熙就下定決心追繳欠款。

    是選擇國家利益,還是選擇明哲保身?康熙正需要這樣,為了國家改革弊政、重新整理吏治,不怕得罪人,不顧各人得失的鐵腕繼承者。

    鄔思道是讓胤禛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來自己這一特點。可以說,四阿哥的挺身而出雖然表面上丟了分,但在康熙心中大大地得了分。成為了康熙暗地裡要培養的繼承者之一。

    並且,追欠款雖然得罪人,但跟追查刑部冤案沒法比。把錢吐出來雖然不愉快,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況且,那些欠款的大臣也清楚,這樣玩下去,朝廷完了自己也沒好果子吃,所以可以理解。但追查冤案卻是斷送了很多人的前路,把人徹底得罪死了,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雷家書24章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