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舌頭都曬黑了

    輸贏與否,要看目的是否達到。如果你的目的是佔領一座橋,最終你沒拿下,即使你傷敵3000自損800,你也不算贏。

  • 2 # 止戈軍是我

    是贏,但只能說是慘勝!

    戰爭的本質是消滅敵人,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是第一位的,次之則是儲存自己。在消滅敵人的過程中,己方肯定會損失一部分,這在戰爭中很正常。但這裡有代價大小的問題,代價小的當然比代價大的好。這是每一支軍隊追求的目標。

    2000多年前,孫子就指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這與西方人不同,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主張,戰場上對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要用暴力讓敵人屈服。但西方也在改變,西點軍校也開設了《孫子兵法》的必修課。

    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美國也開始追求戰爭的“零傷亡”,但這只是一種戰略上的提法,或說是給美國國內的老百姓和自己計程車兵聽的,或者是用來震懾敵人的,實際在戰爭中肯定是有傷亡的,這在後來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中都得到了驗證。

    沒有傷亡的戰爭是不存在的,但傷亡太多,儘管取勝,也只能說是慘勝。

  • 3 # 敵人的敵人也是敵人

    我覺得1000和800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指具體數字,表示斃敵的同時自己也傷亡慘重,這算贏嗎?我覺得要看你是否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臺兒莊大捷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表面上看中方傷亡慘重算是失敗,但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計程車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這就是勝利!

  • 4 # 林林老闆

    首先,我認為單純的人員傷亡比,並不是勝負的唯一標準。評判軍事行動的結果,必須要看戰略目標的達成情況。尤其熱兵器時代,敵我雙方在武器火力上,往往並不對稱,缺少空優火優的一方,在攻防行動中,就會多付出人力犧牲。越南戰爭就是一個典型,越共和美軍的火力沒有可比性,美軍傷亡五萬餘人,越共的傷亡在百萬以上,但仍以美國放棄印支半島,越共一統越南而結束。同樣,在抗日戰爭中,國軍發起了淞滬會戰,不但傷亡慘重,也丟失了上海南京,但會戰破滅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更將日軍從北南下的進攻態勢,改為了由東往西,淞滬和徐州兩場大戰之後的武漢會戰,日軍就主要是沿長江兩岸從東往西對武漢發動攻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四個月的會戰,國軍正是仿託有利的山嶺地勢逐級扺抗,儘管我傷亡四十多萬,但也打死打傷日軍二十餘萬,極大消耗了其有生力量,武漢失守後,中國戰場基本就轉入了相持階段。當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句話的含義已經有了發展,他並不是單指傷亡,而是反對那種徒費力氣,卻得不償失的無意義行動,以及浪戰輕戰的草率魯莽行動。比如,蜀漢中後期的多次伐魏戰爭,儘管諸葛亮和姜維展示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包括一些史家對北伐,也有諸如以攻代守的認同評論,但我以為,從總體看,他還是形成了弱蜀對強魏的浪戰拼耗態勢,致國力疲憊而崩潰。戰爭固然不能畏懼犧牲和代價,而空白浪耗是沒有意義的,尤其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但反過來說,為服從某種戰略目的,強大一方主動保持某種壓力態勢,吸引弱方與我血拼,這不能以短期戰果來算帳了。

  • 5 # 賽門之略

    歐洲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和蘇聯就圍繞著張鼓峰爆發了一次小規模戰役,蘇軍參戰的總人數1.5萬餘人,配有285輛坦克、250架飛機及237門火炮,而日本總兵力只有第19師團7000餘人,沒有坦克及空軍支援,火炮更是少得可憐只有幾十門。

    戰爭到最後蘇日都沒有將爭端沒擴大化,雙方都是點到為止,雖然蘇軍擊退了日軍並控制了張鼓峰,但戰役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蘇軍在巨大優勢下陣亡了七百多人,而日軍陣亡五百多人,蘇聯可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最終雙方化干戈為玉帛。

    雖然蘇軍贏得了張鼓峰戰役,但是也讓狂妄自大的日軍野心更加膨脹了,認為在火力絕對的劣勢下以一打二日軍完全不落下風,便對蘇聯產出了錯覺,剛“體驗”過蘇軍的現代化機械部隊不到一年之後,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再次向蘇聯挑釁,於是爆發了諾門坎戰役。

    當時的日本根據情報錯誤的認為蘇軍在遠東不過三萬餘人的兵力,而實際上蘇軍的兵力在5.7萬餘人,並且認為剛經過大清洗的蘇軍戰鬥力已大不如前,而且蘇軍正在忙於應對歐洲戰事根本無力顧及遠東戰事,於是便貿然向蘇軍發起了進攻。

    但戰役打響後日軍就懵了,其自殺式衝鋒和肉彈攻擊在朱可夫率領的現代化機械部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投入的以九五式坦克為主的兩個戰車聯隊根本不是蘇軍6T-7及T26等坦克的對手,氣急敗壞的日軍甚至對蘇軍的引用水源使用了細菌武器,可悲的是竟然疏忽了蘇軍的補給渠道,反倒是用到了自己人身上。

    戰爭到最後日軍主力師團第23師團及第7師團損失慘重,而從華北調過來的第二師團及第四師團沒能趕上戰爭就結束了,逃過了一劫。戰爭的傷亡結果蘇日目前還沒公佈準確的數字,雙方各執一詞,但蘇軍地面部隊損失也很慘重,說成“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不為過。

    戰爭打的是國家綜合實力,沒有經濟與科技的支援根本維持不了國與國間的戰爭,如果單從一場戰爭來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是贏,日本和蘇聯間的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場戰爭蘇聯都是以慘勝收場,不過對蘇聯來說意義重大,不僅震懾了日本當局,還從根本上打消了日軍北上的野心,可抽出遠東的部隊應對德國,可謂一舉兩得。

    而對於日本來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賠本的買賣可做不了,只因國力實在有限,耗不起也傷不起。在抗日戰場上俄大型會戰間,日軍不少戰役都達成了“傷敵一萬自損一千”的效果,但就是打不贏,這麼大的攤子野心再大也不可能一口吞下,只能慢慢蠶食,因為國力根本支撐不起連續作戰,只能每戰都力求速戰速決以達成以戰養戰的目的,要不只能坐以待斃。

  • 6 # 老K世界觀

    那要看是戰術勝利還是戰略勝利了。

    你有1000人,對方有2000人。一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看似贏了,可是你只剩下200人,對方還有1000人,戰略上卻你更加被動,離徹底輸也就不遠了。

    換個角度,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卻能徹底擊敗對手,讓對手其俯首稱臣,那就是真的贏了。

    所以,有舍才有得,達到了目的,傷亡數字(成本)能接受,就算贏了。

  • 7 # 不正經的軍棍

    簡單舉個例子,蘇德戰爭,蘇聯人差不多是殺敵一千,自損五千,你說誰贏了?

    戰爭勝負並不是透過死亡人數來計算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目的有沒有達到,目的達到了,或者阻止對方達到目的,就是勝利。

    蘇德戰爭期間,蘇軍往往是以數倍於德軍的傷亡換取勝利。整個蘇德戰爭,兩千多萬蘇聯人失去生命。而最終換來的結果是,納粹德國覆滅,希特勒自殺了。

    其實早在1944年底,蘇聯就已經將德華人趕出了蘇聯,蘇聯已經全境解放了。這個時候,對於蘇聯人來說就算勝利了。而蘇聯人持續的反攻,直接攻克了德國柏林。

    戰爭勝負評判的標準並不是死亡人數對比,而是你究竟有沒有達到目的,沒達到目的,即便沒死幾個人,同樣還是一場敗仗。比如說,敵人來了,放了兩槍打死兩個敵人,然後就投降了,這算贏麼。

    同樣,以數倍代價去換取一場勝利,只要這樣做有意義,他就是勝利,一點問題沒有。

    再看個更貼近我們的,北韓戰爭,志願軍在雲山開始戰鬥,最後戰爭結束是定格在三十八度線。美韓的目的沒達到,雖說我們的目的也沒達到吧,但是,這場戰爭,我們輸了麼?

    很簡單,戰爭輸贏,壓根就不是透過傷亡數量對比決定的,即便街頭混混打架,也是如此。

  • 8 # 穆如清風53509524

    戰爭是殘酷的,只要有戰爭,就有犧牲。當我們的領土遭到了侵犯,當國家的命運遭到了威脅,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為了我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不遭殺戮欺凌,那怕肝腦塗地,血濺七步,也要與敵人血戰到底,不計後果。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才是王者。一場戰爭結束以後,才有和平發展的機會,戰爭贏方才可以徹底改變命運,輸的一方可能就一蹶不振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死傷人數高達三千五百萬人,其中死亡人數一千二百多萬,受傷人數兩千三百餘萬。這樣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可以說十分恐怖了。

    那麼日本的傷亡人數又是多少呢?據統計,日本在戰爭中傷亡二百六十一萬,其中陸軍一百五十二萬,海軍四十二萬,人民六十五萬。這還包括了兩顆原子彈造成的傷亡。然而,華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十一年抗日戰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二戰戰勝國才有了華人民的一席之地。

    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8年間,中國志願軍傷亡39萬餘人次,其中陣亡、病故171687人,負傷22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合計傷亡39萬人,有報道說中朝軍隊傷亡失蹤總人數約63萬人。在“聯合國軍”中,美韓共死亡174415人,傷病數十萬人,失蹤及被俘數萬人。其中,美軍死亡36574;傷病103284人;失蹤及被俘八千餘人,佔74.26%。在美軍死亡人數中,陸軍佔68.44%,空軍佔13.06%,海軍佔8.30%,海軍陸戰隊佔10.20%。中朝人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終於使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被迫在談判桌上簽字,打敗了所謂聯合國軍的不敗神話。

    一九七九年戰爭的中越傷亡總數近乎相 等,中方約六萬多人,越方不到八萬人。但中方傷亡中,傷者 佔大多數,死亡僅六千餘人,且多在戰爭最初幾天,越方則死 亡率很高,死亡人數約近五萬人。造成如此差別的原因是中方 保持著佔壓倒優勢的進攻主動權,作戰區域一直向前推進。幾 乎所有區域性戰鬥結束後,戰場均為中方佔領,中方傷員可以得 到及時的救護和直升機迅速後送,因此傷員死亡率大為降低。

    對越自衛反擊一戰為共和國打下了四十年的發展機遇,使我們的和平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如今的我們,可以震攝世界上任何強大的對手。

    戰爭的本質是制止戰爭,勝利屬於強者,戰場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狹路相逢勇者勝!

    ————穆如清風

  • 9 # 不用修的99A

    有些情況不是簡簡單單的看數字來判定勝負,而是要看他們的戰略意圖。比如說,需要守一座城,這個城關乎大半個戰區的生死存亡,它的歸屬將會決定敵我雙方的成敗。那麼這座城就會是雙方的爭奪要點,也就都會派重兵來進攻或者防守。拿進攻方來說,五千人攻打這座城,守城敵人只有兩千人。各種重火器全部上去,一場仗下來,城破,敵人悉數陣亡,進攻方損失了四千人,雖然人數上敗下來了,但是在戰略上已經勝利了。戰爭是殘酷的,沒有真正的所謂成敗,只有目的。

    就比如殘酷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間開始於1942年6月28至1943年2月2日。它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慘的戰役,開戰雙方都投入了重兵力,單從數字上看也是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死傷人數超過200萬,在此期間,進攻方與守衛方都進行了反覆的拉鋸戰,各個建築反覆爭奪,雙方都損失慘重,蘇聯軍隊依託建築巷道向德軍射擊,而德軍利用各重灌備集中進攻。然而雖然蘇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斯大林格勒依然還在蘇聯手中。

    而這次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中,首次大規模戰敗。這次戰敗使得德軍原預想在東線勝利的可能性徹底的消失,不僅如此還將戰略的主導權送至蘇軍,德國軍隊把攻擊北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撤退至頓河畔羅斯托夫。戰略優勢喪失殆盡。

  • 10 # 皓月千山

    有一種失敗叫“鴨子死了嘴角硬!”戰爭的勝利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對方認輸投降,一種是把對方所有的反抗力量全部消滅,這兩種情況可以稱之為勝利,其它的都不算,只能算自吹自擂!

    縱然在戰爭中死傷的人高過了對方,但是隻要對方承認失敗,也可以算是勝利,但是這樣的勝利叫慘勝,二戰中,蘇聯戰勝德國,中國戰勝日本,都可以說是慘勝!

    如果雙方都不承認失敗,同時也不願將戰爭進行下去,那就是說戰爭打成了平局,這種情況爭議最多,後來人因為立場的不同,對同一場戰爭的勝負認定竟會完全不同。

    同樣一場戰鬥,雙方的戰報的傷亡結果都會大相徑庭,一般總是誇大對方的傷亡,而己方的傷郎心如鐵就儘量少報,這差不多成了全世界軍隊的一種慣例,但就是這慣例讓後來人做歷史的考據和索引之時,面對的都是一堆真假莫辨的資料,讓人對勝負這本來可以很容易判斷的東西也迷茫起來。

    戰爭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己方的主觀意志強,如果沒有達成,就是一種失敗,被稱作“帝國墳場”的阿富汗,曾讓三個世界性的大國沒有實現最初的戰略目標,後來人從同情弱者的角度,總是說阿富汗戰勝了英美蘇三個世界強國,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較真一下,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英蘇美三國的實力對阿富汗都是碾壓的,根本就不會存在阿富汗取勝的可能。阿富汗要想獲得勝利,一定是要有其它強國的支援,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幾個國家覺得如果要獲得完全的勝利代價太大,最終決定停戰止損,這時候阿富汗當然就會宣傳自己戰勝了這些大國!

    如果我們設想一下,就會發現阿富汗不可能進攻這些國家的領土,最多就是恢復戰前的樣子!

    如果我來裁決這些戰爭誰勝利了,我可以肯定地說還是阿富汗輸了,最主要的,是阿富汗傷亡的人數遠超過入侵者,在不能徹底戰勝對方的情況下,哪方的人員傷亡多哪方失敗,不能因為你國家人多,死得起,就胡謅什麼自己方雖然傷亡慘重但實現了戰略目標之類的蠢話,因為一切戰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全生命!(當然也包括軍人的生命!)你死的人多,就說明最重要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就是失敗,關於這種論斷,我堅決的捍衛,而且不接受討論!

    好在人類還有邏輯推理能力,要不然我們只想信一種勝利,那就是戰勝對方之後,對敵國進行種族滅絕殺得一個不留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哪些看似簡單,實則致命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