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俊河北
-
2 # 星下靜思
劉禪自登基以來,名義上擔負的責任更加重大,是漢家天下的希望。諸葛亮更是以此為動力,期望從三分天下到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終極目標。孰料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雖六出祁山而無果,讓劉禪似乎也看清了形勢。以諸葛亮的智慧,可以說是人中龍鳳,在當時無人能及。平定南部孟獲之亂後,諸葛亮憑智慧不斷討伐魏國,給魏國造成了很大威脅,但同時也轉移了魏國的內部矛盾,讓魏國上下一心集中精力應戰,反而刺激了國內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點,從對吳蜀多年作戰而不衰的現實看,有外侵時內部是同仇敵愾的,沒有因戰爭而內亂。諸葛亮的北伐,讓魏國在緊張的同時,也增長了才幹,儲備了反攻的力量。諸葛亮病亡後,姜維接班,繼承諸葛亮遺志堅定伐魏,比他師父更厲害,九伐中原,亦無果。
劉禪從諸葛亮和姜維身上,不難發現一個道理,論智論勇,此二人在當時的時代是人精,這麼厲害的人物都不能有突破,誰還能有所大的作為?當發現鄧艾突然兵臨城下時,劉禪難免產生孤掌難鳴、迴天無力的感覺。雖然姜維還擁兵在劍閣,雖然成都還有十數萬兵馬,還不是讓鄧艾輕而易舉兵臨城下嗎?疲於攻伐必然引狼入室,這是戰爭的報應!劉禪是一個希望和平的人,並非傻子一個,只是背上了恢復漢室的大包袝,不得不服從於諸葛亮和姜維恢復漢室的名義大旗。在看到連年征戰,官民厭戰的實際後,劉禪不為一名,果斷投降,讓黎民百姓免受刀兵之災,仍然是個善舉!|
-
3 # 不沉的經遠
劉禪投降的時候,已經沒有力量反抗了,姜維的部隊也已經被鍾會包圍。
景元四年,也就是263年秋,魏國開始發兵攻打蜀國。魏國命鄧艾所部三萬多人進攻在沓中避禍的姜維,諸葛緒所部三萬多人切斷姜維退向蜀中的道路,而鍾會則統兵十餘萬,進兵攻打漢中。
姜維用計調動諸葛緒以後率兵趕到了劍閣,和趕來增援的張翼、廖化等人合兵共計4、5萬人擋住了佔領了漢中的鐘會。鄧艾則率本部人馬和鍾會派來的田章等部繞道陰平小路攻佔江油,擊敗了來堵截的諸葛瞻,直撲成都。
此時蜀軍按照賬面來看,還有10萬大軍,但是主力部隊在劍閣阻擋鍾會,其他部隊分駐永安、南中等地,成都和附近的軍隊已經隨諸葛瞻被鄧艾消滅,成都已經是空城一座,而城外是鄧艾的數萬大軍。
至於姜維的部隊,在得知鄧艾偷越陰平以後,倒確實緊急往成都趕了,不過鍾會的大軍緊隨其後,並以司馬夏侯鹹、護軍胡烈等繞道切斷了蜀軍去成都的道路,分兵包圍了姜維所部。
即使姜維順利殺出重圍,趕回成都,並且這個時候成都還沒有被鄧艾攻克,以這4、5萬大軍要擋住16萬魏軍的攻擊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蜀軍在諸葛瞻阻擊鄧艾失敗以後,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此時劉禪投降,也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
4 # 小鴻哥
據三國志裴注蜀漢當時有將士十萬兩千。我個人推測漢中有兩萬多,當時漢城樂城南鄭城等城池尚在。(據三國志漢城、樂城各五千人)鍾會強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馬圍城,當時因陽安關守將之一蔣舒投降魏軍。鍾會於是率十餘萬直撲劍閣。姜維當時有三萬人左右的精銳,張翼董厥各率一萬人跟姜維匯合一起守劍閣。剩下成都有一萬多人、永安近萬人、南中和各郡備兵近兩萬。如果戰時動員,軍隊數量能更多。但當時阿斗並沒有動員。
阿斗會投降,我認為原因有:
第一蜀漢根本沒有準備
公元262魏國決定伐蜀,為迷惑蜀漢派人造船裝作伐蜀。據三國志鍾會傳:景元三年冬(公元262年),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姜維得知鍾會到了關中,認為魏國的實際意圖是伐蜀漢。據三國志姜維傳: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阿斗根本不信,去問太監黃皓。黃皓去問巫師,巫師講魏軍不會來。於是阿斗並沒有派人去,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的官員都不知道。三國志: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軍真的伐蜀時才派董厥廖化張翼率軍前去。
鍾會從陽安關進入蜀地,鄧艾從陰平橋進入蜀地。阿斗開始根本不信魏軍會打過了,蜀漢官員也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進行戰時動員。據三國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第二內無大將
鄧艾率三萬人偷渡七百里陰平道,江由守將不戰而降。 當時鄧艾到江油只有一萬人,而且是疲憊不堪之師。
蜀漢這時派諸葛瞻統軍,諸葛尚、黃崇、李球、張遵等將領前去抵禦鄧艾。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這時三十八歲。公元234年諸葛亮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加上諸葛瞻從未帶兵打仗。但諸葛瞻跟鄧艾首戰還是贏了,氣的鄧艾要斬兩員將領。據三國志鄧艾傳: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鄧忠是鄧艾兒子)說明鄧艾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
諸葛瞻始終未帶兵打仗,而且猶豫不決。當時黃崇建議諸葛瞻搶佔險要。據三國志黃權傳:到涪縣,瞻(諸葛瞻)盤桓未進,崇(黃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黃崇是黃權的兒子)後來李球也建議諸葛瞻分兵據險要,不要出城跟鄧艾戰。諸葛瞻不聽執意出城戰。諸葛瞻、諸葛尚、李球、黃崇、張遵皆戰死。
蜀漢也並非沒有能打的將軍。但那時阿斗昏庸,黃皓亂政。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誰討阿斗黃皓歡喜就升官。像羅憲公元264年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名將陸抗半年。據襄陽記: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像卻正就連司馬昭都欣賞的人,為官三十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據三國志卻正傳: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第三阿斗無戰心(群臣無戰心)
諸葛瞻敗後,阿斗召群臣開會。三國志: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一派認為跑去東吳,另一派認為跑去南中。譙周反對:1那有到了他國能當天子的,何況東吳遲早會讓魏國滅的。難道我們再投降一次。2去南中的話要早準備,現在那裡來的及。
阿斗還是想去南中,譙周講南中以前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平時要交稅他們已經有點不滿了。我們這麼多人要吃要住,那就要加稅了。那麼他們更加會反了。陛下放心投降魏國後,魏國不裂士封疆給您。我會親自到洛陽以古禮爭之。於是阿斗決定投降。北地王這諶知道了講: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阿斗不聽。
當時阿斗要是堅守,勝敗未可知。當時鄧艾只有萬人翻山越嶺而來,根本帶不了什麼攻城器械。成都蜀漢經營五十年,是一堅城。在魏國伐蜀時阿斗召了右大將軍閻宇從永安率軍西還,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沒有記錄這支軍隊到那裡了,數目不詳。個人猜測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國伐蜀時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阿斗不讓他來。個人猜測霍弋部隊當在萬人。如果阿斗能堅守成都召霍弋、閻宇(已經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漢有四利:1鄧艾並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疲憊之師,成都城堅。2鍾會大軍在劍閣因糧盡準備退軍。3東吳正在救援蜀漢,一邊派將領伐魏一邊派將軍率軍入蜀。這時東吳是真心救蜀漢的。(公元264年東吳想攻入蜀地,那是因為蜀漢已經亡了)4蜀漢大部分城池尚在、軍隊精銳尚在。損失的只是諸葛瞻部、陽安平守軍、江油守軍。漢中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陽郡、犍為郡、漢嘉建、蜀郡等還撐握在蜀漢手裡。丟掉:陰平郡、武都郡、廣漢郡(部分)漢中陽安關(漢中的樂城、漢城、南鄭、黃金圍等尚在蜀漢手裡。)
晉人袁子講: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而據三國志魏國大軍已經面臨斷糧了,鍾會都準備退軍了。三國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姜維傳: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時諸葛瞻大敗的訊息傳到姜維軍中。諸葛瞻要是能堅守多幾天不跟鄧艾野戰,魏軍必因斷糧而退軍。姜維在劍閣聽說阿斗可能奔吳和奔南中、和堅守成都。於是姜維率軍經廣漢,準備救成都。鍾會率軍直撲涪城,鄧艾率軍向成都。但這時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達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三國演義:吾等死戰,何故先降)
第四阿斗失去了人心
在魏伐蜀之戰,保衛蜀漢的都是官二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霍弋(霍峻兒子)、蔣斌(蔣琬兒子)、傅僉(傅彤兒子)等。其餘姜維、董厥、張翼、廖化等皆是諸葛亮時期任用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是為了阿斗,而是為了報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出師表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就是這個道理。
自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先後去世,特別是董允去世。蜀漢朝中沒有任何人能管的住阿斗了。據三國志:皓(太監黃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董允)。公元240年至公元263年二十年多間蜀漢進行了九次大赦,平均兩年一次。蜀漢已經到了頻繁大赦來維護統治了。
董允死後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廣選美女。蜀中孔子譙周諫言: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劉備)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原文很長)
譙周是勸阿斗投降的,所以有人講他賣國。但蜀漢投降後司馬昭、司馬炎因譙周有功,所以加官賜爵賞物。譙周都推而不受。說明他賣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蜀漢的百姓。據晉陽秋:周臨終屬熙(兒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
阿斗寵信陳祗、黃皓,以致亡國。據三國志:1陳祗代允(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2景耀元年(公元258),宦人黃皓始專政。3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阿斗對陳祗、黃皓寵信的程度:1永(劉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黃皓,皓(黃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阿斗不見弟弟十餘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陳祗死了),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朕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在阿斗眼裡陳祗才是忠臣。也不知道諸葛亮死時阿斗有沒有流淚。
鄧艾從陰平攻入蜀地,蜀漢百姓紛紛跑到山上去。公元214年時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圍成都,成都百姓都願意死戰。說明阿斗連劉璋都比不上。三國志:吏民鹹欲死戰。
第五阿斗樂不思蜀
劉備縱橫一生一直到四十六歲才有阿斗這個兒子,之前一直都沒有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公元200年後四十多歲的劉備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兒子的了,於是收養劉封為兒子。可是沒有想到過了幾年有了兒子。阿斗可以說是沒吃過什麼苦的。劉備常年在外征戰,手下的人肯定處處順阿斗意。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有次司馬昭宴請阿斗。期間舞女跳蜀舞,原蜀漢的官員紛紛流淚。只有阿斗禪喜笑自若。司馬昭都看不過眼,對賈充講:人沒有心肝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長久。何況姜維?過了一天司馬昭問阿斗:思念蜀地嗎?阿斗回:這裡很快樂,不思蜀。
既然投降,魏國依然保證他的富貴。幹嘛不投降。阿斗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廣選美女,當時受到董允的反對但沒有阻止到。諸葛亮、董允去世後就頻遊觀、增廣聲樂。
-
5 # 向林坤
才一|”|中中的事的上我事人事少身像的少人還好小的老的卜一中事的一中力的的小日人r:。:的一的產r!用我一人人人我心
-
6 # 李俊河北
首先要精準定位“投降”這個詞語。投降,在古代,近義詞是投奔、投靠、投誠,多指戰爭形勢明朗之前主動變節對立陣營的行為,既有褒義也有貶義。而當代,則詞義範圍縮小,成了貶義,表示向不好的一方人屈服。顯然,這裡用的投降應該是古代用法,因為三國時期的曹魏(後期是司馬氏控制)是代漢而立,蜀漢是鑽空子搞割據,孫吳是佔據江南分裂主國,三家在政治上無所謂正統與不正統,誰強大了誰吃掉另外兩家,統一中國。
再說截至公元263年,劉禪先生已經沒有實力反抗司馬氏的統一大業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連營遭火燒,底子就弱,再加上諸葛亮出祁山功效不大,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234年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渴望休養生息的生活,益州本土派維護既得利益不思進取,劉阿斗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綜合國力和司馬昭統治下的魏國越來越沒法比的情況下還派姜維騷擾了魏國邊境,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年司馬昭分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人馬鐵了心滅蜀。在姜維被困劍閣、鄧艾飛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攻到成都的情況下,除了劉諶自殺外,群臣都不想打了,群眾認為魏國滅蜀有利於安定的生產生活。人倒了,還有人扶;人心倒了,想扶也扶不起來了。劉禪這時如果不投降,會有本土派武力解決他,拿他的頭顱去做統一功臣的政績,倒不如自己順應潮流,主動歸順司馬氏魏國,為蜀漢官民保留生存希望,為中國統一大業做點貢獻。
最後看看姜維,不是主動投降魏國的。第一,伯約苦苦守住劍門關很成功,得知鄧艾攻到成都,還邊寫信給自己主子再堅持最後五分鐘,邊快馬加鞭去救自己主子。第二,伯約知道劉禪投降後,還生氣的砍石頭。第三,伯約還想出一招利用鍾會與鄧艾的矛盾,詐降魏國再復國的計策。可惜司馬昭比他更高明,利用鍾會與鄧艾矛盾除掉鄧艾,然後再發兵殺死鍾會和姜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除掉了所有潛在的對手,不但清除了蜀漢殘餘勢力,而且為最後奪取魏國政權做了準備。
-
7 # 星下靜思
劉禪自登基以來,名義上擔負的責任更加重大,是漢家天下的希望。諸葛亮更是以此為動力,期望從三分天下到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終極目標。孰料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雖六出祁山而無果,讓劉禪似乎也看清了形勢。以諸葛亮的智慧,可以說是人中龍鳳,在當時無人能及。平定南部孟獲之亂後,諸葛亮憑智慧不斷討伐魏國,給魏國造成了很大威脅,但同時也轉移了魏國的內部矛盾,讓魏國上下一心集中精力應戰,反而刺激了國內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點,從對吳蜀多年作戰而不衰的現實看,有外侵時內部是同仇敵愾的,沒有因戰爭而內亂。諸葛亮的北伐,讓魏國在緊張的同時,也增長了才幹,儲備了反攻的力量。諸葛亮病亡後,姜維接班,繼承諸葛亮遺志堅定伐魏,比他師父更厲害,九伐中原,亦無果。
劉禪從諸葛亮和姜維身上,不難發現一個道理,論智論勇,此二人在當時的時代是人精,這麼厲害的人物都不能有突破,誰還能有所大的作為?當發現鄧艾突然兵臨城下時,劉禪難免產生孤掌難鳴、迴天無力的感覺。雖然姜維還擁兵在劍閣,雖然成都還有十數萬兵馬,還不是讓鄧艾輕而易舉兵臨城下嗎?疲於攻伐必然引狼入室,這是戰爭的報應!劉禪是一個希望和平的人,並非傻子一個,只是背上了恢復漢室的大包袝,不得不服從於諸葛亮和姜維恢復漢室的名義大旗。在看到連年征戰,官民厭戰的實際後,劉禪不為一名,果斷投降,讓黎民百姓免受刀兵之災,仍然是個善舉!|
-
8 # 不沉的經遠
劉禪投降的時候,已經沒有力量反抗了,姜維的部隊也已經被鍾會包圍。
景元四年,也就是263年秋,魏國開始發兵攻打蜀國。魏國命鄧艾所部三萬多人進攻在沓中避禍的姜維,諸葛緒所部三萬多人切斷姜維退向蜀中的道路,而鍾會則統兵十餘萬,進兵攻打漢中。
姜維用計調動諸葛緒以後率兵趕到了劍閣,和趕來增援的張翼、廖化等人合兵共計4、5萬人擋住了佔領了漢中的鐘會。鄧艾則率本部人馬和鍾會派來的田章等部繞道陰平小路攻佔江油,擊敗了來堵截的諸葛瞻,直撲成都。
此時蜀軍按照賬面來看,還有10萬大軍,但是主力部隊在劍閣阻擋鍾會,其他部隊分駐永安、南中等地,成都和附近的軍隊已經隨諸葛瞻被鄧艾消滅,成都已經是空城一座,而城外是鄧艾的數萬大軍。
至於姜維的部隊,在得知鄧艾偷越陰平以後,倒確實緊急往成都趕了,不過鍾會的大軍緊隨其後,並以司馬夏侯鹹、護軍胡烈等繞道切斷了蜀軍去成都的道路,分兵包圍了姜維所部。
即使姜維順利殺出重圍,趕回成都,並且這個時候成都還沒有被鄧艾攻克,以這4、5萬大軍要擋住16萬魏軍的攻擊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蜀軍在諸葛瞻阻擊鄧艾失敗以後,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了。此時劉禪投降,也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
9 # 小鴻哥
據三國志裴注蜀漢當時有將士十萬兩千。我個人推測漢中有兩萬多,當時漢城樂城南鄭城等城池尚在。(據三國志漢城、樂城各五千人)鍾會強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馬圍城,當時因陽安關守將之一蔣舒投降魏軍。鍾會於是率十餘萬直撲劍閣。姜維當時有三萬人左右的精銳,張翼董厥各率一萬人跟姜維匯合一起守劍閣。剩下成都有一萬多人、永安近萬人、南中和各郡備兵近兩萬。如果戰時動員,軍隊數量能更多。但當時阿斗並沒有動員。
阿斗會投降,我認為原因有:
第一蜀漢根本沒有準備
公元262魏國決定伐蜀,為迷惑蜀漢派人造船裝作伐蜀。據三國志鍾會傳:景元三年冬(公元262年),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姜維得知鍾會到了關中,認為魏國的實際意圖是伐蜀漢。據三國志姜維傳: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阿斗根本不信,去問太監黃皓。黃皓去問巫師,巫師講魏軍不會來。於是阿斗並沒有派人去,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的官員都不知道。三國志: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軍真的伐蜀時才派董厥廖化張翼率軍前去。
鍾會從陽安關進入蜀地,鄧艾從陰平橋進入蜀地。阿斗開始根本不信魏軍會打過了,蜀漢官員也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進行戰時動員。據三國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第二內無大將
鄧艾率三萬人偷渡七百里陰平道,江由守將不戰而降。 當時鄧艾到江油只有一萬人,而且是疲憊不堪之師。
蜀漢這時派諸葛瞻統軍,諸葛尚、黃崇、李球、張遵等將領前去抵禦鄧艾。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這時三十八歲。公元234年諸葛亮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加上諸葛瞻從未帶兵打仗。但諸葛瞻跟鄧艾首戰還是贏了,氣的鄧艾要斬兩員將領。據三國志鄧艾傳: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鄧忠是鄧艾兒子)說明鄧艾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
諸葛瞻始終未帶兵打仗,而且猶豫不決。當時黃崇建議諸葛瞻搶佔險要。據三國志黃權傳:到涪縣,瞻(諸葛瞻)盤桓未進,崇(黃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黃崇是黃權的兒子)後來李球也建議諸葛瞻分兵據險要,不要出城跟鄧艾戰。諸葛瞻不聽執意出城戰。諸葛瞻、諸葛尚、李球、黃崇、張遵皆戰死。
蜀漢也並非沒有能打的將軍。但那時阿斗昏庸,黃皓亂政。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誰討阿斗黃皓歡喜就升官。像羅憲公元264年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名將陸抗半年。據襄陽記: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像卻正就連司馬昭都欣賞的人,為官三十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據三國志卻正傳: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第三阿斗無戰心(群臣無戰心)
諸葛瞻敗後,阿斗召群臣開會。三國志: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一派認為跑去東吳,另一派認為跑去南中。譙周反對:1那有到了他國能當天子的,何況東吳遲早會讓魏國滅的。難道我們再投降一次。2去南中的話要早準備,現在那裡來的及。
阿斗還是想去南中,譙周講南中以前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平時要交稅他們已經有點不滿了。我們這麼多人要吃要住,那就要加稅了。那麼他們更加會反了。陛下放心投降魏國後,魏國不裂士封疆給您。我會親自到洛陽以古禮爭之。於是阿斗決定投降。北地王這諶知道了講: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阿斗不聽。
當時阿斗要是堅守,勝敗未可知。當時鄧艾只有萬人翻山越嶺而來,根本帶不了什麼攻城器械。成都蜀漢經營五十年,是一堅城。在魏國伐蜀時阿斗召了右大將軍閻宇從永安率軍西還,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沒有記錄這支軍隊到那裡了,數目不詳。個人猜測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國伐蜀時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阿斗不讓他來。個人猜測霍弋部隊當在萬人。如果阿斗能堅守成都召霍弋、閻宇(已經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漢有四利:1鄧艾並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疲憊之師,成都城堅。2鍾會大軍在劍閣因糧盡準備退軍。3東吳正在救援蜀漢,一邊派將領伐魏一邊派將軍率軍入蜀。這時東吳是真心救蜀漢的。(公元264年東吳想攻入蜀地,那是因為蜀漢已經亡了)4蜀漢大部分城池尚在、軍隊精銳尚在。損失的只是諸葛瞻部、陽安平守軍、江油守軍。漢中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陽郡、犍為郡、漢嘉建、蜀郡等還撐握在蜀漢手裡。丟掉:陰平郡、武都郡、廣漢郡(部分)漢中陽安關(漢中的樂城、漢城、南鄭、黃金圍等尚在蜀漢手裡。)
晉人袁子講: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而據三國志魏國大軍已經面臨斷糧了,鍾會都準備退軍了。三國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姜維傳: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時諸葛瞻大敗的訊息傳到姜維軍中。諸葛瞻要是能堅守多幾天不跟鄧艾野戰,魏軍必因斷糧而退軍。姜維在劍閣聽說阿斗可能奔吳和奔南中、和堅守成都。於是姜維率軍經廣漢,準備救成都。鍾會率軍直撲涪城,鄧艾率軍向成都。但這時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達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三國演義:吾等死戰,何故先降)
第四阿斗失去了人心
在魏伐蜀之戰,保衛蜀漢的都是官二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霍弋(霍峻兒子)、蔣斌(蔣琬兒子)、傅僉(傅彤兒子)等。其餘姜維、董厥、張翼、廖化等皆是諸葛亮時期任用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是為了阿斗,而是為了報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出師表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就是這個道理。
自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先後去世,特別是董允去世。蜀漢朝中沒有任何人能管的住阿斗了。據三國志:皓(太監黃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董允)。公元240年至公元263年二十年多間蜀漢進行了九次大赦,平均兩年一次。蜀漢已經到了頻繁大赦來維護統治了。
董允死後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廣選美女。蜀中孔子譙周諫言: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劉備)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原文很長)
譙周是勸阿斗投降的,所以有人講他賣國。但蜀漢投降後司馬昭、司馬炎因譙周有功,所以加官賜爵賞物。譙周都推而不受。說明他賣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蜀漢的百姓。據晉陽秋:周臨終屬熙(兒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
阿斗寵信陳祗、黃皓,以致亡國。據三國志:1陳祗代允(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2景耀元年(公元258),宦人黃皓始專政。3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阿斗對陳祗、黃皓寵信的程度:1永(劉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黃皓,皓(黃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阿斗不見弟弟十餘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陳祗死了),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朕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在阿斗眼裡陳祗才是忠臣。也不知道諸葛亮死時阿斗有沒有流淚。
鄧艾從陰平攻入蜀地,蜀漢百姓紛紛跑到山上去。公元214年時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圍成都,成都百姓都願意死戰。說明阿斗連劉璋都比不上。三國志:吏民鹹欲死戰。
第五阿斗樂不思蜀
劉備縱橫一生一直到四十六歲才有阿斗這個兒子,之前一直都沒有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公元200年後四十多歲的劉備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兒子的了,於是收養劉封為兒子。可是沒有想到過了幾年有了兒子。阿斗可以說是沒吃過什麼苦的。劉備常年在外征戰,手下的人肯定處處順阿斗意。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有次司馬昭宴請阿斗。期間舞女跳蜀舞,原蜀漢的官員紛紛流淚。只有阿斗禪喜笑自若。司馬昭都看不過眼,對賈充講:人沒有心肝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長久。何況姜維?過了一天司馬昭問阿斗:思念蜀地嗎?阿斗回:這裡很快樂,不思蜀。
既然投降,魏國依然保證他的富貴。幹嘛不投降。阿斗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廣選美女,當時受到董允的反對但沒有阻止到。諸葛亮、董允去世後就頻遊觀、增廣聲樂。
-
10 # 向林坤
才一|”|中中的事的上我事人事少身像的少人還好小的老的卜一中事的一中力的的小日人r:。:的一的產r!用我一人人人我心
回覆列表
首先要精準定位“投降”這個詞語。投降,在古代,近義詞是投奔、投靠、投誠,多指戰爭形勢明朗之前主動變節對立陣營的行為,既有褒義也有貶義。而當代,則詞義範圍縮小,成了貶義,表示向不好的一方人屈服。顯然,這裡用的投降應該是古代用法,因為三國時期的曹魏(後期是司馬氏控制)是代漢而立,蜀漢是鑽空子搞割據,孫吳是佔據江南分裂主國,三家在政治上無所謂正統與不正統,誰強大了誰吃掉另外兩家,統一中國。
再說截至公元263年,劉禪先生已經沒有實力反抗司馬氏的統一大業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連營遭火燒,底子就弱,再加上諸葛亮出祁山功效不大,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234年諸葛亮逝世後,老百姓渴望休養生息的生活,益州本土派維護既得利益不思進取,劉阿斗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綜合國力和司馬昭統治下的魏國越來越沒法比的情況下還派姜維騷擾了魏國邊境,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年司馬昭分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人馬鐵了心滅蜀。在姜維被困劍閣、鄧艾飛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攻到成都的情況下,除了劉諶自殺外,群臣都不想打了,群眾認為魏國滅蜀有利於安定的生產生活。人倒了,還有人扶;人心倒了,想扶也扶不起來了。劉禪這時如果不投降,會有本土派武力解決他,拿他的頭顱去做統一功臣的政績,倒不如自己順應潮流,主動歸順司馬氏魏國,為蜀漢官民保留生存希望,為中國統一大業做點貢獻。
最後看看姜維,不是主動投降魏國的。第一,伯約苦苦守住劍門關很成功,得知鄧艾攻到成都,還邊寫信給自己主子再堅持最後五分鐘,邊快馬加鞭去救自己主子。第二,伯約知道劉禪投降後,還生氣的砍石頭。第三,伯約還想出一招利用鍾會與鄧艾的矛盾,詐降魏國再復國的計策。可惜司馬昭比他更高明,利用鍾會與鄧艾矛盾除掉鄧艾,然後再發兵殺死鍾會和姜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除掉了所有潛在的對手,不但清除了蜀漢殘餘勢力,而且為最後奪取魏國政權做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