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說and劇

    有道理

    這與救急不救貧是一樣的道理。你在別人陷入困境,深感絕望時幫助他,他會深刻銘記。但你在他擺脫困境之時,依然不遺餘力地支援他,長此以往,他會將你對他的好當做理所當然。一旦他的索取遭到你的拒絕,之前為他做的一切,他將視而不見,只暗恨你此次的拒絕。

    一升米救活了他,他將無窮的感激。一石米卻養大了他的慾望 ,只恨不得你將其所有都給他。

    做什麼事情都要適度,過猶不及的道理需深知。

  • 2 # 陳明影像

    對於現代許多年輕人來說,“一升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話可能聽過,但不一定懂得其中意思。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得知道升和石是什麼意思。在舊時,升和鬥,石都是用來盛糧食的計量工具。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一石就是一百升。知道了升和石的關係我們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一個人如果遇到困難,你給他一升米等於是雪中送炭,他可能會記住你的好,感謝你一輩子。你要給他一石米,他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你理所當然給他的,一旦你不再幫助或是幫的少了他就會對你心生怨恨,從而記恨你,可能還會和你反目成仇。

    有人可能會問,幫的多怎麼會成為仇人,幫的少怎麼反而成了恩人。但這句話的確是正確的。這也是我們的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做人處世的道理。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誡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則。對於確實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能見死不救,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救人要救急。但不能無限制的去幫。從人性的弱點來說,人都是貪婪的,你幫的多了,久了,他就會認為這是你應該給他的,從而產生依賴性,失去上進心。從另一面來說,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也得有節制,不能貪心。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要懂得感恩,去感恩那些在我們最困難最緊要的時候幫助過我們的人。人生路長,我們誰沒有幫過別人,誰又沒有被別人幫過呢?

  • 3 # 曹溪印軾

    首先要明白施與受的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正所謂山水有相逢,正所謂福贈福還,愛出愛返。

    最重要的,作為世俗之人,想用施予結一段善緣,就要拿捏好施與受的恰當比例。也就是說,只有給得起也受得住的關係才是皆大歡喜。

    今天我就以一出經典的傳統京劇《鎖麟囊》的故事,談一談我對你提出的這個問題的看法。

    劇名”鎖麟囊“源自劇名中的關鍵道具。鎖麟囊就是繡有麒麟的“錦袋”、“荷包”。在中國古代山東一帶,女兒出嫁上轎前,母親要送一隻繡有麒麟的荷包,裡面裝上珠寶首飾,希望女兒婚後早得貴子。這隻荷包錦袋也叫作“鎖麟囊”,含麒麟送子之意,是古時候祈子法的一種,非常祥瑞。

    隨便說一下,《鎖麟囊》的文學品位之高在京劇劇目中堪稱執牛耳者,是程硯秋先生的代表作。

    讓我們一起去到古代的登州城一一一

    春秋亭外風雨暴,兩乘花轎各一邊。

    一邊廂紅綢金幔繡彩雲,鼓樂吹打百萬妝一一轎內豪門大戶薛湘靈;那邊廂舊布短簾流蘇殘,愁眉老父站一旁一一轎內寒門小戶趙守貞。

    同時出聘,同處避雨,貧富懸殊,地位迥異。趙家姑娘感懷身世,不禁在轎中嚶嚶啼哭⋯

    哭聲著實悲切,薛大小姐不忍卒聽。令人打聽清楚原委,仁慈心腸的薛湘靈遂將母親送的裝滿珠寶金翠的鎖麟囊贈予趙守貞,讓無有嫁妝怕被夫家慢待冷落的趙姑娘破涕為笑⋯

    為什麼兩位姑娘都如此開心呢?我們從薛大小姐的唱詞中找找答案:

    “人情冷暖憑天造,誰能移動它半分毫。

    我正富足她正少,她為飢寒我為嬌。

    分我一枝珊瑚寶,安她半世鳳凰巢。

    這都是神話憑空造,自把珠玉誇富豪。

    麟兒哪有神送到?積德才生玉樹苗。

    小小囊兒何足道,救她飢渴勝瓊瑤。”

    對呀,正是薛大小姐本著積德行善的真心,將自己豐厚身家裡的一點餘財贈予貧女趙守貞,“分我一枝,夠她半世”,兩個人才都會覺得舒服自在。其實我們想想看,最好的關係不都是彼此舒服,彼此自在,大家都心懷善意並且都心安理得的嗎?這個施與受的分寸真要拿捏好。

    好了,咱們繼續看戲哦。

    一一薛家給得慷慨,不留名姓;趙家受得磊落,只謝聲恩人與上蒼,新人們都在轎中,也未曾謀面。風停雨住了,就各自散去。

    一晃六年過去了⋯

    依舊幸福滿滿的薛湘靈帶著小兒回登州家鄉探望母親。不料想山洪爆發,登州城頓成一片汪洋⋯

    與兒失散,與母分離,與夫隔別⋯薛湘靈哀慟萬分,孑然漂泊。無奈之下,她只好去到盧大員外家,做了小東人的老媽子。

    “我只道鐵富貴一生註定,

    又誰知人生數頃刻分明。

    想當年我也曾撒嬌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塵。

    這也是老天爺一番教訓,

    他教我收餘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情性,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

    一日,小東人調皮玩耍,將球拋入盧

    家禁地東角朱樓之上,被逼前去尋找的薛湘靈赫然發現:盧家禁地供奉的神物竟然是自己當年出嫁時的鎖麟囊!

    ⋯前來責罰薛湘靈的盧夫人覺出了她的異樣,經再三盤問、尋問、探問、拜問之後,盧夫人顫聲道:恩人,我便是你當年春秋亭內義贈鎖麟囊的趙守貞呀!

    接著,大團圓出現了⋯

    薛湘靈失散的親人們如數尋來一一母子團聚,夫妻相見,感懷人生。

    趙守貞領著全家跪拜恩人,請出鎖麟囊,再續滿珠寶金翠,贈予業已潦倒的薛湘靈一家,並與之結拜金蘭。

    【這段西皮流水唱得暢快淋漓,水袖舞得心曠神怡啊:】

    “這才是今生難預料,不想團圓在今朝。

    回首繁華如夢渺,殘生一線付驚濤。

    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

    種福得福得此報,愧我當初贈木桃。”

    趙家給得慷慨,薛家受得磊落。

    給的,給了便是,就此放下⋯受的,欣然接受,永遠銘記⋯

    這兩相歡喜,簡單明瞭的施與受,只存在於對等善良真誠的兩個人之間。而是否高貴,是否善緣,是否大團圓的關鍵是分寸的把握、比例的恰當。

    不要太考驗人性,無論是你的還是我的。不是嗎?

  • 4 # 使用者和言悅色

    一升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在人最需要的時候,你如雪中送碳,幫助的恰到好處。那麼這個人會非常感謝你的援助之手,救人以危難之中,你是一個好人。人家相應也會有所回報,這叫感恩的心。也叫一升米養了個恩人。

    你跟人家好,就把心掏出來給人家,一如既往。那麼這個人也習以為常。一但你感覺這人老情著你的,不感恩不回報,好像你該他似的,你感覺這人是鐵公雞,一毛不拔,他就這樣。但覺得你待他好,是你人真好,就當成理所應當了。當你感覺對方太自私,不給你關心與回報之時,你心灰意冷了,便想撤出你倆形成的所謂好的範疇。你沒行動了,對方感覺你冷淡了,你不再跟他好了,不把他當朋友了,他便對你也心灰意冷了,失望了,這時朋友關係也沒的做了,拜拜了您那。這就叫一石米養一個仇人。

    這時之前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反而付之東流了。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人情遠了不是,近了不是,把握好尺度才是關健。不能讓人隨便呼來喚去的,好像你該他們的似的,也沒人說你好。讓他們知道你的行動是要有代價的,不是白來的就行了。不慣他們這個毛病也是對的。

  • 5 # 指動濟南

    在山東的很多地方,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升米養個恩人,一石(dàn)米養個仇人。作為傳統俗語,其中蘊藏著豐富哲理和為人處事的道理。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老話呢?

    1、揭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現實

    傳承了千年的傳統意識中,“不患寡而患不均”是重要組成部分。窮點兒沒關係,你窮我也窮,反正都一個水平線。如果一群人裡只有一個富的,富人往往成為眾矢之的,被群起而攻之。如果一群人裡只有一個窮的,窮人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家要“均貧富”。

    網路上曾經流行過一個段子:說是馬雲有1500個億,全國13億人口,馬雲每人分1億給大家,13億人口都成億萬富翁了。而馬雲分出13億,自己還有1487億,馬雲還是中國首富。當然,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也能算出,編這個段子的人應該幼兒園沒畢業。

    為什麼這個段子很是流行了一陣兒呢?說到底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結果。所以,送人一升米,別人認為你也不富裕。現在我餓著肚子,你一出手就一石米,咋這麼富?給我太少了!就如同跟馬雲借錢1億你不嫌多,向窮親戚借錢1萬你很感激是一個道理。

    2、提示了“藏富”與“露富”之間的矛盾

    因為傳統觀念的強大,現實中很多人是不願意“露富”的,而是更喜歡“藏富”,有錢也不敢炫耀,越有錢越低調。“藏富”是一種生存哲學,這與傳統觀念中追求內斂、中庸、作人要“訥於言敏於行”等等都是一脈相承的。

    不過,現實中也有象石崇那樣跟皇親國戚鬥富的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就如同項羽說的,如果富貴了,回鄉時只是錦衣夜行,哪還有什麼意思呢?因此,還有很多人喜歡“露富”,或者不小心就把“富”給露出來了。畢竟真正的富裕也很難藏住。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矛盾,如果一味“藏富”吧,別人看瞧不起你,認為你沒本事,自己也就沒地位;如果一味“露富”吧,也被別人瞧不起,認為你太顯擺,甚至認為你的錢來路不正,至於扣上“為富不仁”的帽子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3、提示了“救急”與“救貧”的辯證關係

    來講個小故事:一個人上班前,每天都給樓下的路邊乞丐10元錢,突然有一天他只給了5元錢,乞丐問其原因,這個人說:“我結婚了,要養活老婆。”乞丐大怒,罵道:“你竟然拿我的錢養自己的老婆。”所以“救急”是可以的,“救貧”是行不通的。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貧窮的人,習慣了總是靠別人的救濟生存,助長的只能是越來越多的懶惰甚至是貪婪,施恩的人其實是在變相得害了對方。也就是說,救急是人道和仁道,一味救貧是讓對方飲鴆止渴,直到完全喪失自我造血和生存的能力。

    “一升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話,從骨子裡把人性、社會心理、傳統觀念等做了高度概括。我們常說,為人處事要有一個合適的度,即使是做好事、做善事,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只要把握好這個度,才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 6 # 醉墨客
    也許這句話,我們敬重的大衣哥朱之文是最有感觸的了。

    他功成之後,出於鄉土感情,對鄰居慷慨解囊幫助,可結果是無休止的,無理由的,無道德底線的索取,讓他心生煩惱。讓人看了,對人性的深處,不得不是一番唏噓的感嘆。

    你幫助一個人,第一次給他一千塊,他感激零涕,覺得你真慷慨。然後,你第二次幫助他,只給他五百塊,他就會心中不悅,覺得你怎麼變小氣了?

    若是反過來,會怎麼樣?第一次給一千,第二次給兩千,第三次給三千,如此遞增,他就會覺得你的幫助是理所應當的。他會失去了感恩之心,形成錯誤的觀點,以為你非常有錢,有錢人幫助他是應該的。一旦有一日,你厭煩了他的這種無理索取,你不再幫助他,他就會咬牙切齒地反過來仇恨你。

    古人所說的,一升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也是生活中,長期對人性的觀察而得出經驗。一升米雖然不多,但是救人於生活的水深火熱中,他必定的視你為恩人。若是一下給一石米,量多,他就覺得你確實富裕,然後不斷地索取,可是在你不再施捨時,你成了他的仇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善舉也需要智慧,盲目的善舉,往往事與願違。

    古人也曾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之漁。給他一升米,只能救一時,不能救一世,不如給他一升米的同時,教他如何的去種米,這才是長久與聰明之舉。

    現代社會,幫助一個人,雖然物質的資助很重要,但是謀生的技能的授予更重要,絕對不能讓對方對自己有物質的依賴。時下的生活,誰都不容易,之所以去資助,是因為彼此之間有情義。當這份情義被過度地利用,人都是有極限的,反目成仇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善舉,得有理性,不是感性的覺得自己傾全部所有的盡力資助,是非常自豪與善良的事情,須不知如此害了對方也會害了自己。而且人喪失了理性之後,內心的貪婪會無限地膨脹,我們有必要跟對方說清楚之所以資助的原因,並勸導對方停止這種無限貪婪,迴歸到理性的軌道。不要礙於世俗的顏面,不要礙於所謂的情義而難開口,真正的的情義就是要讓對方清醒與感悟。

    適可而止,懷有感恩之心,得到幫助,自立自強,然後知恩圖報。

    動物尚且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何況我們是人,更要懂得感恩。沒有什麼幫助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幫助是必須的,若我們得到幫助,應該是感恩,但不能是無休止的索取與依賴。適可而止的自立自強,知恩圖報,這才是正道,才是符合人性的態勢。

    人的財富都是透過自己的勞動付出而所得,接受幫助時,這資助是別人的辛勤勞動成果,而自己是沒有勞動付出就能得到的,所以要倍加珍惜,若再去不斷索取,是非常不道德,也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在社會上也難有成就,人際關係也會不好,生命的人格魅力不會有光輝。感恩,是我們生活公認的美德,是符合人性的美好一面,一旦違背,前進之路,充滿不齒,充滿不屑。

    一升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古話,有一定的道理,它適合的物件是部分不知感恩的人,適合部分人性中不斷的貪婪之人。

    隨著我們教育水平的水平,社會風氣越來良好,相信大多時候,不管一升米,還是一石米,養的都是恩人。而且,我們也不必在乎對方是否有回報,幫助不是投資,對方過得好,就足。古德有言,善哉,善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氣壓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