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鵬說國學
-
2 # 科學歷史觀
這個得從之前說起才行。趙匡胤出生於河南洛陽將門之家,膽識過人,21歲投奔郭威,公園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統軍北伐,到達潭州時,將士們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建立後周,趙匡胤升為副指揮。不久,郭威病逝,其養子柴榮即位,就是周世宗,趙匡胤被提為禁軍高階將領,負責整編禁衛軍,當時張永德任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榮擔心禁軍將帥權勢過重會發生政變,就撤掉了張永德,換上趙匡胤,隨機就掌握了後周軍權。公園960年,北漢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趙匡胤得令後,立刻調兵遣將,從汴京出發,到深夜時部隊在陳橋驛安營紮寨,將士們說現在皇帝還小,不如推趙匡胤為天子,大家都可以榮華富貴,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知道時機已成熟於是派人將殿前度指揮使石守信和都虞侯王審琦兩個趙匡胤的心腹叫來,於是大夥給趙匡胤披上黃龍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從一建立宋朝起,如何結束和防止唐末五代軍閥割據政局不穩的局面一直是趙匡胤的心結,陳橋兵變後論功行賞,以石守信為歸德軍節度使,以王審琦為泰寧軍節度使,他們掌握了國家最精銳的禁軍,負責出征和保衛皇帝與都城的任務,趙普跟趙匡胤說:現在他們不一定會反,但是有朝一日,他們被手下有野心的人黃袍加身,到時候他們就身不由己了,他又把趙匡胤和柴榮的關係做了比較,當年柴榮對待趙匡胤恩重如山,但趙匡胤在部下的鼓動下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生動的例子使趙匡胤如夢初醒。趙匡胤將石守信等大將留下來喝酒敘舊,他說:做皇帝有很多難心事,這一年多來,我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石守信等人很吃驚問為什麼,太祖說皇帝這位置,誰不眼紅啊,我替你們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給朝廷,去地方做個閒官,置些田產房屋,給子孫後代留點家業,平平安安過晚年,彼此毫無猜忌,這樣不是很好嘛。於是將軍們都懂了,第二天上朝就遞上一份奏章,告老還鄉了。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由來了。
-
3 # 史無止境
在中國古代世襲制“家天下”的背景下,對於那些勞苦功高、手握重兵、威信益廣的功臣,皇帝們儼然是不放心的。我就以杯酒釋兵權的來龍去脈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且不論他們日後是否會造反,為保江山永固,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將其誅殺殆盡。即人們常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是故,歷代皇帝為了鞏固子孫的統治地位,誅殺功臣似乎也就不可避免,其區別只在於多殺、少殺、早殺、晚殺而已。縱觀歷史長河,不殺功臣的皇帝似乎只有兩人,一個是漢光武帝劉秀,一個便是宋太祖趙匡胤。相對來說,後者則更為出名,尤其是他“杯酒釋兵權”這一段逸事,雖後世評論不一,但總體上說,還是以讚賞為主。因為他既為自己及子孫剷除了隱患,罷黜重將兵權;又留下功臣性命,厚待重賞成全了自己仁義之君的好名聲。五代亂世,誰擁有實力最強盛的兵力,誰就可以當皇帝。其中禁軍的向背,往往成為政權興亡的決定性因素後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從珂,後周太祖郭威都是由於得到禁軍的擁戴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即位前,曾協助郭威奪取政要,後來由於戰功卓著,軍職步步高昇,直至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握了禁軍最高指揮權。他利用自己的威信和所處的優越位置,輕而易舉地取代了後周政權,當上了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興亡以兵”,對於宋太祖而言,算是親身體驗了一番。宋太祖不愧為義氣之輩,即位後不久,為了酬謝部下的擁戴之功,特地晉升了一批親信為禁軍副都指揮使,高懷德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張令鐸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侯,王審琦為泰寧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張光翰為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
但宋太祖是個明白人,這些手握重兵的高階將領終究是自己皇位的潛在威脅。太祖即位之初的一段時間裡,只要聽說節度使尤其是邊鎮節度使有“謀反”的跡象,他都要派人前往偵察,探聽虛實,看是否真有謀反跡象,以便採取措施。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宋太祖對手握兵權的武將很不放心。事實上,宋太祖在賞賜這些將帥擁戴之功的同時,就已逐步採取措施抑制他們權欲的過分膨脹,重要軍職頻繁換人,並藉機罷一些將領的兵權。平定李鑄叛亂後,命令韓重代替張光翰為待衛馬軍都指揮使羅彥代替趙彥徽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第二年,殿前都點檢、鎮寧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由石守信兼任,太相自已任過的殿前都點檢從此不再改授,這個職位等於自行消亡,實施這些軍職的人事變動,意在安排自己的心腹和親信擔任最重要的職位,像韓重、石守信是太祖義社十兄弟的成員。
不過,對宋太祖來說,軍權都掌握在自己的心腹和親信手裡,是不是就算高枕無憂了呢?或許太是這樣盤算的。 趙普作為太祖的股肱大臣,卻不這樣認為。趙普思考問題更深入更透徹。宋太祖之所以轉瞬之間奪取了政權靠的正是自己一幫親信兄弟的擁或上皇帝寶座的宋太祖一方面不能。怎樣安排,才能虧待了這幫兄弟,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時刻提防著他們。怎樣安排,才能既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擁護太祖加強集權,又不至於引起懷疑而發生意外和變亂呢?趙普曾一再就這些問題提醒宋太祖,建議採取必要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以免重蹈前代“興亡以兵”的覆轍。一開始,頗重義氣的宋太祖一直認為掌管禁軍的功臣宿將如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不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趙普多次建議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調離禁軍,改授其他官職,宋太祖始終沒有同意。他向
趙普解釋說:“石守信、王審琦這些人一定不會背叛我,你不必多慮了!”這次,趙普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就此話題開導宋太祖說,經趙普這樣直接的點撥和提醒,宋太祖終於聯想起五代以兵權奪取天下的事例,尤其是不久前自己親身經歷的那場“陳橋兵變”,從而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解除禁軍統帥的兵權不能再拖延下去了。這年七月初的一天,宋太祖如同往常一樣,召來石守信、王審琦等高階將領聚會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宋太祖打發走侍從人員,無限深情地對功臣宿將們說:“我如果沒有諸位的竭力擁戴,決不會有今天。對於你們的功德,我一輩子也不能忘記。
說到這兒,宋太祖口氣一轉,感慨萬端,平常少有隔閡的石守信等人聽了太祖這番開場白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明白宋太祖的真實意圖,就問“陛下遇到什麼難事睡不好覺呢?”宋太祖平靜地回答說:“其實箇中緣由不難知曉,你們想想看,天子這個寶座,誰不想坐一坐呢?”石守信等人聽到昔日的義社兄弟、今日的天子說出這番話來,不禁惶恐萬分,冒出一身冷汗,宴會的氣氛立即緊張起來,與會將領這才轉過彎來,終於明白了宋太祖的真實意圖,於是一邊,一邊叩頭跪拜。
宋太祖見狀,知道時機成熟,趁勢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就像白駒過隙,那些夢想大富大貴的人,不過是想多積累些金錢,供自己吃喝玩樂,好好享受一番,並使子孫們過上好日子,不至於因缺乏物什而陷入貧窮。諸位何不放棄兵權,到地方上去當個大官,挑選好的田地和房屋買下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永遠不可動搖的基業,再多多置弄一些歌兒舞女,天天飲酒歡樂,與之一起愉快地歡度晚年。到那時候,我再同諸位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互不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聽太祖這樣一說,驚慌恐懼之態逐漸消失,感恩戴德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再次叩頭拜謝說:“陛下為我們考慮得如此周全,真可謂生死之情,骨肉之親啊!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宿將,紛紛上書稱身體患病,不適宜領兵作戰,請求解除軍權。宋太祖十分高興,立即同意他們的請求解除了他們統率禁軍的權力,同時賞賜給他們大量金銀財寶,命令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前副都點檢、忠武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王審為忠正節度使,侍衛都虞侯、鎮安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這些功臣宿將都罷黜了軍職,只剩下一個徒有虛名的榮譽頭銜—節度使。宋太祖在趙普的謀劃下實施的這一成功解除功臣宿將統率禁軍權力的事件,史家稱之為“杯酒釋兵權”。 -
4 # 睡前沙雕小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大宋王朝的開拓者,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心胸寬宏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很顯然,他對宋朝的統一和收回兵權這兩件事是有著非常審慎的衡量的,他認為收回兵權比宋朝統一,更急迫,更重要。
他所處的時代決定了收回兵權更重於國家的統一。自唐末安史之亂以後,各地軍閥混戰,軍事將領擁兵自重,特別是五代十國的近半個世紀,能當上皇帝的都是前朝的舊部,而且是走馬燈似的輪番更換,甚至到了誰手裡有絕對的軍權,誰就可以做皇帝的地步。周世宗對待趙匡胤來說也是有知遇之恩的,但後果怎樣,還不是一樣被趙匡胤當了皇帝。這一點來說,趙匡胤內心是有愧的。趙匡胤之前發生的事和趙匡胤身上發生的事告訴他,在自己建立政權以後,收回兵權比國家統一更重要!
趙匡胤皇位的取得途徑直接影響了收回兵權要先於國家統一。陳橋驛兵變,黃袍就輕而易舉的加上身了。可以想象這一事件對趙匡胤的影響巨大,他可能會想“這皇帝當的也太容易了,今天你們大家可以對我這樣,說不定你們對李重進也可以一樣。”要想實現自己的統治繼續下去,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收回兵權,迅速消除兵權的威脅。在這以後才是國家的統一。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治理好國家才有可能。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宋太祖趙匡胤尚為一統天下便接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為什麼?不是趙匡胤不想等一統天下之後再如此,而是不敢等!這和五代時期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五代時期,說白了就是一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手裡握著兵權,扯下一面黃旗披在身上,自己便是皇帝了。周太祖郭威和他趙匡胤的皇位不都是這麼來的嗎?武將擁兵自重的對於趙匡胤的影響太過深刻了,周世宗郭榮何其英明神武的帝王,英年早逝之後不久,江山便易主、改姓趙了。面對這樣一個大背景,趙匡胤等不起、也不敢等。
再回頭看看趙匡胤手下的那些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等,包括他的妹夫高懷德,實際上都是周世宗手下手握重兵的將領,趙匡胤妹夫高懷德的父親高行周還曾經獲得過封王的待遇!換句話說,他們這些人並不是趙匡胤真正的跟班、小弟,而是曾經的同僚、下屬,他們跟隨趙匡胤無非想獲得更大的政治舞臺和權力、利益。而趙匡胤對這些人的籠絡也不是主子對跟班的模式,而是“兄弟”模式,所謂“義社十兄弟”便是典型的例證。他們這些人並不是非要跟著趙匡胤“謀逆”才有出路,換言之,如果他們的同僚、下屬為了自身的利益同樣給他們上演一出“黃袍加身”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而彼時他們這些人的地位實際上並不比陳橋兵變之前的趙匡胤差多少,趙匡胤不敢等、也等不起。
再一個,就是周世宗郭榮的“表弟”、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在建隆元年發動叛亂的刺激。李重進因為不服便發動叛亂,趙匡胤手下那些人難道就不可能嗎?他們都是有這個實力的。趙匡胤建國伊始便遇上了武將不服、發動叛亂的事情,縱使趙匡胤再“仁慈”,也不可能無動於衷。手握重兵的武將實在太可怕了,趙匡胤自己一手建立的大宋王朝還要想安穩存在下去,就必須削弱武將勢力,一改五代時期“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局面,這件事迫在眉睫。而李重進之事只是一個導火索,他對於趙匡胤的刺激不可謂不大,而恰恰是這件事,最終堅定了趙匡胤削弱武將勢力的決心。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建隆元年,趙匡胤的兒子都還太小,趙德昭虛十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趙匡胤自己像周世宗那般有個什麼意外、英年早逝,他兒子們的命運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周恭帝是怎麼下臺的,趙匡胤比誰都清楚!他不得不早做準備、以防萬一,不能讓兒子重蹈周恭帝的覆轍。畢竟,在那個時代,三十多歲英年早逝還是很可能會出現的,加之周世宗、周恭帝的例項就在眼前,趙匡胤不可能無動於衷。那麼,誰可能成為第二個自己呢?很顯然,只能是自己那些所謂的“兄弟”,不是嗎?這或許也是趙匡胤不敢等到一統天下再動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趙匡胤不是明太祖朱元璋,這是個不嗜血的人,不主張用暴力解決問題。面對曾經的“戰友”、未來可能得“對手”“敵人”,趙匡胤並沒有想用刀子解決問題,而是選擇了較為溫和的手段,接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兄弟們啦,你們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吧,要錢哥給錢、要女人哥給女人。只要你們不惦記哥屁股底下這把椅子,你們怎麼折騰、怎麼玩兒都行!”趙匡胤手下這些將領也不愧是高素質人才,遠非朱元璋手下那幫丘八可比,都是非常識趣、懂事之人,第二天便都“主動”交出了手中的權力。此舉比動刀子解決問題還有一個好處,一旦趙匡胤到了用人的時候,還是可以拉來用用的,至少不會像後來明惠帝朱允炆那樣,除了耿炳文無人可用!腦袋掉了可就長不出來了……這或許正是趙匡胤選擇“杯酒釋兵權”的原因所在,他或許就是為了未來的一統天下留下可用之人。如果新人可用,這些老將們可以繼續養老;如果新人不行,老將們還是可以臨時拿來用用的。
-
6 # 德厚致遠
公元960年,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後,就招致兩位節度使李筠,李重進(郭威的外甥)的反對抗戰,平定判亂後,趙匡胤考慮到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未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割據,藩鎮亂政,伺機叛亂的分裂、混亂局面不再出現;也考慮到如何使趙宋王朝的統治長期鞏固下去,維持政局穩定,不再成為短命王朝,實現長治久安;也考慮到如何避免舊戲重演,不使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
在公元961年7月的某一天,趙匡胤召見趙普,他問趙普:"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答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也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方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安矣。"也即其癥結所在,弊端所現,一是地方權力大於中央,割據政權強勢,臣屬太強,尾大不掉,威脅皇權;二是軍人權力太大,篡位弒主,易於反掌,左右國家命運。
為了確保統治的穩固,宋太祖決心採取措施,收奪禁軍將帥的兵權。9日晚朝後,宋太祖將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一聲長嘆:"好哇,若沒有你們的出力相扶,我哪能有今天,你們的功德,我是永遠不會忘的,可是作天子太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活,自作了皇帝后,我可沒睡過一夜安穩覺,苦呀!"石守信等人忙問:"這是為什麼?"宋太祖一字一頓地說:"這還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誰不想坐。"
石守信等人嚇得慌忙站起,有些發懵,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如何表白才是。只得請皇上指條明路,保全性命。
宋太祖勸諸將長保富貴,多積錢財,盡情享受,釋放兵權,安度晚年,這樣一來,君臣之間不用相互猜疑,上下相安和睦。
大將石守信等人懾於威力,和平交權,解去軍職,史稱杯酒釋兵權。大權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為了安撫被釋去兵權的將領,宋太祖不但向他們賞賜大量錢財,而且還同他們結為親戚,約婚以示無間,妹妹燕國長公主嫁給高懷德。女兒延慶公主和昭慶公主分別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審琦之子。
杯酒釋兵權,合理地解決了皇帝與功臣宿將間的矛盾,也結束了五代以來的軍閥割據之禍亂。以後,宋太祖又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強化了皇權,消弱了軍力,兵權過於集中,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又太監監軍,文官節制,戰鬥力下降。又政府官僚化,機構重疊,官吏眾多,雖相互牽制,辦事效率卻低。重文輕武,兵威低懈。導致兩宋英雄無用武之地,又不能提議,又不得善終。
正如朱熹指出: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回覆列表
原因就是五代十國那段時間實在是太亂了,有點野心有點軍權的,黃袍一加身,就立馬成為皇帝,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趙匡胤就是擔心這些,不希望自己位子還沒有訊問的時候皇帝寶座就被人給搶了,竹籃打水,一場空,給別人也就是自己的將軍們做了嫁衣!而且任何一個奪得皇位的人都要拼命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自己的權利!
這也決定了整個宋朝的官員制度,就是武將始終低文官一頭!始終被文官壓制的!
這也是大宋的軍事一直處於一種被欺負局面的原因之一!
這也是大宋文化特別昌盛,經濟特別繁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