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漫潭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明英宗是明朝歷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但他不是禪讓的,是被迫成為太上皇的,天下還是他們家的。漢獻帝禪讓是將位置讓給曹丕的,天下就不姓劉了,他肯定就不能當太上皇了。

    我們先說明英宗朱祁鎮。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率軍進犯明朝北部邊疆,前鋒很快就逼近大同。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動下,不顧群臣勸阻,立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太子,令異母弟朱祁鈺留守,自己率領50萬大軍親征瓦剌。軍政事務全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次變化,士兵疲憊不堪。後勤不及時,軍隊退至土木堡,瓦剌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

    當時京城精銳都已經隨明英宗出征,城內只有老弱殘兵不足十萬。于謙力排眾議招各地兵馬馳遠京城,史稱北京保衛戰。

    也先以明英宗要挾,于謙等大臣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以斷絕也先的念想。一年以後雙方議和,明英宗被送還北京,但此時明代宗朱祁鈺不願還政,軟禁太上皇朱祁鎮七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病重,英宗在“奪門之變”中復辟,重登皇位。

    從上面我們能夠看到:首先明英宗朱祁鎮當太上皇是被迫,按照現在的話是“被”太上皇了;其次他之所以會被遙尊太上皇是因為天下還是朱家的,只不過是由其弟弟當了皇帝,並沒有改朝換代。

    我們再來說下漢獻帝劉協。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遷都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王、丞相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王位。同年11月25日,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禪讓,降為山陽郡公,保留天子禮儀,漢獻帝將兩個女兒嫁給曹丕。

    從上面我們也能看到,漢獻帝劉協禪讓也是被迫的,而且禪讓之後天下不再是劉家的了,而是成了曹家的,這是實打實的改朝換代。禪讓後名義上漢獻帝就成了曹丕治下的普通臣民了。

    曹丕其實完全可以直接奪位,只是為了表示自己皇位來的名正言順,才來了一出禪讓的過場。天下都換主人了,如果劉協被尊為太上皇,那相當於曹丕給自己找了個爹,所以劉協不能成為太上皇。

  • 2 # 聊史論今

    禪讓是指統治者把部落首領之位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

    禪讓分為兩種:內禪和外禪,內禪是指將統治者位置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不會導致朝代更替,讓位者通常被稱為太上皇;而外禪則指的是將位置讓給異姓,也就意味著朝代更替。

    一、明英宗禪讓的背景

    正統年間,瓦剌進犯明朝邊境,少年天子明英宗不顧群臣反對,聽信太監王振讒言,御駕親征,由於部隊指揮失當,最終明軍打敗,精銳盡滅,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訊息傳到京城之後,大明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一派亡國景象。關鍵時刻,以于謙為首的一干大臣挺身而出,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剷除朝中奸佞,同時調兵遣將,佈防京城,最終在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中成功擊敗瓦剌軍隊。經此一役之後,朱祁鈺正式登基為帝,並擁立了哥哥為太上皇。

    二、漢獻帝禪讓的背景

    東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第三子,漢少帝的弟弟,在少帝被廢后,劉協被董卓迎立為帝,是為漢獻帝,後來,董卓被王允和呂布刺死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獻帝。後來獻帝逃出長安,落到了曹操手中,被“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魏王之位,曹丕於是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漢獻帝被逼無奈,最終禪位於曹丕,最終,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建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封遜帝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

    由此看出,明英宗和漢獻帝都是被迫禪讓的,但是明英宗是禪位給自己親弟弟,也就是內禪,因此被擁立為了太上皇,而漢獻帝是被迫禪位給外姓的曹丕,禪讓後,意味著東漢王朝被魏王朝取代,這是屬於外禪,是不可能被立為太上皇的。

  • 3 # 路遙lgy

    明英宗被稱“太上皇”,不是他禪位得來的。這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明英宗年間,北方遊牧民族瓦剌發展壯大,不斷,瓦剌太師也先經常趁著嚮明朝朝貢的機會,索要更多的禮金。後來,被掌握朝政大權的宦官王振拒絕了。也先惱怒,引瓦剌大軍開始攻打明朝城池。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加上自己也年輕,想施展一下拳腳,不顧勸阻。立兩歲大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命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祁玉監國,自己統領大軍御駕親征。

    由於宦官王振獨斷專行,行軍路線一再變動,瓦剌大軍主動北撤,依然命大軍北進。瓦剌大軍一戰將明朝三萬騎兵“殺掠殆盡”。無奈潰逃土木堡,兵部尚書一再請求退守居庸關,王振不同意。結果明英宗朱祁鎮和明朝大軍被圍“土木堡”。

    由於被瓦剌大軍斷了水源,明軍出現騷亂,瓦剌大軍趁勢合擊明軍,明英宗被瓦剌俘虜。訊息傳到京城,朝中大亂,也先送明英宗回京,兵臨北京。

    兵部侍郎于謙主張抵抗瓦剌大軍,並聯合眾臣上書皇太后,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要求立朱祁玉登基。皇太后同意應急,可是朱祁玉推辭不願意。群臣再三請求,朱祁玉最終登基,史稱明景帝。奉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這是明英宗被稱“太上皇”的來歷,明英宗沒有禪位。後來劇情出現反轉,于謙帶軍打敗了瓦剌大軍,明英宗被俘虜一年後,又回到北京,被軟禁七年後,明英宗的支持者,發起“奪門之變”,明英宗又當上了皇帝。于謙被殺。

    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在無奈之下禪位給曹丕,這意味著東漢王朝的徹底滅亡。曹丕自己稱帝,建立魏國。

    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在世但已經退位的皇帝。朱英宗被稱“太上皇”,是因為情況危機,他的弟弟朱祁玉登基做了皇帝,對他的尊稱。而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是一個朝代的結束,魏國的開端,曹丕稱曹操為“魏武帝”,漢獻帝就根本是不搭噶了!

  • 4 # 西門不帶刀

    晉武帝司馬炎,逼著曹奐禪讓,曹奐沒當成太上皇;

    隋文帝楊堅,逼著宇文闡禪讓,宇文闡沒當太上皇;

    唐高宗李淵,逼著隋恭帝禪讓,隋恭帝沒當太上皇;

    唐太宗李世民,逼著他爹禪讓,讓他爹做了太上皇;

    宋太祖趙匡胤逼著周恭帝禪讓,周恭帝沒當太上皇;

    魏文帝曹丕,逼著漢獻帝禪讓,漢獻帝沒當太上皇。

    清乾隆帝主動禪讓給兒子,他還當了三年的太上皇。

    明英宗被俘虜了,皇位被他弟弟頂替了當了太上皇。

    1.總結一下共同點:

    上述8個例子中,只有三個太上皇,還都得到了善終。

    一個是唐高宗李淵,一個是明英宗朱祁鎮,一個事清高宗乾隆。不同的是

    唐高宗李淵的太上皇是被兒子逼著禪讓的,

    明英宗朱祁鎮的太上皇是被兄弟逼著禪讓的,

    乾隆的太上皇是主動的,但是他一直到死都沒真正放權。

    除了這三位,剩下的那些被禪讓的帝王們貌似都沒啥好下場。

    2.總結一下不同點:

    唐高總李淵和明英宗朱祁鎮的禪讓都是被動的,一個是被兒子逼的,一個是被兄弟逼的。但不管怎麼樣,天下還是他們家族的天下。

    漢獻帝與曹丕逼著禪讓,這可是將天下換了主人。漢朝的天下也變成了魏國的天下,這就是不同點。

    3.特別說明一下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了,這個時候留守北京的于謙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朱祁鎮當俘虜的時候便成了太上皇。

    一年之後朱祁鎮回到了大明朝,這就很尷尬了,天無二日,國無二度,大明朝怎麼會有兩個皇帝?於是景泰帝朱祁鈺被將朱祁鎮給囚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八年。

    一直到景泰帝朱祁鈺準備換掉明英宗兒子的太子位,明英宗發飆了,發動了奪門之變,又當上了皇帝。

    所以明英宗朱祁鎮他的人生歷程就是:皇帝——俘虜——太上皇——皇帝。天下獨此一份。

  • 5 # 初酒

    “禪讓”又可分“內禪”與“外禪”,“內禪”為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外禪”謂天子禪位於外姓,如堯讓位於舜。

    明英宗土木之戰被俘後,其弟弟代皇帝即位,年號景泰,後諡號明代宗。這屬於古代皇位更替中典型的兄終弟及,屬於延續即位。英宗被俘後並未被殺,反而成了也先手中一枚棋子,為了避免出現朝局動盪,穩定人心,必須確立皇位因此就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確立朱祁鈺為新皇帝。這樣也先手中的英宗就不是皇帝了,也就是成了過期皇帝無效了。後來英宗返朝,代宗不願退位就將英宗打發至南宮囚禁,依舊稱之為太上皇了。

    漢獻帝則不同了,曹丕代其稱帝是取而代之,是改朝換代。如果稱之為太上皇,豈不是延續漢朝一通?再說漢獻帝劉協即便是傳位,怎樣也傳不到曹丕頭上,兄終弟及,父位子替都輪不上的!要想名正言順只能是漢獻帝禪位,曹丕新立朝稱帝!

  • 6 # 淺聊明史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英宗不是禪讓,當時他在蒙古,沒辦法的事,即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祁鈺,朱祁鈺開始也不願意,在於謙重大臣和太后的安排下即位的,太上皇也是眾人考慮後封的,目的是為破滅瓦剌也先的陰謀詭計,當時大明實力尚存,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只是換個人。

    漢獻帝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權利在曹魏手上,曹操一生未稱帝,他兒子曹丕稱帝,當時的禪讓也是形式而已,漢朝氣數已盡,讓不讓天下都是曹魏的,跟古來堯舜禪讓本質上都是不同的。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英宗朱祁鎮的“禪讓”與漢獻帝劉協的“禪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這種區別又被稱之為“內禪”與“外禪”。

    何為“內禪”

    所謂“內禪”是指同一王朝內部帝王之間發生的“禪讓”,這其中有的發生於父子之間、有的發生於兄弟之間……但是,“內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僅限於同宗之間。無論是權力鬥爭的結果、還是皇帝刻意作出的安排,在“內禪”範疇之內,皇位只“禪讓”給自家人。

    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尊遠在蜀地的父親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清高宗弘曆為踐行自己年輕時任期不超過六十年的諾言,“禪位”給兒子清仁宗顒琰等等,都有一個共同點,“禪讓者”和“受禪者”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禪讓”發生之後,王朝的傳承屬性並沒有變化,充其量也只是大宗的更迭而已。

    何為“外禪”

    所謂“外禪”僅僅是套用了“禪讓”的形式而已,其實質說白了就是改朝換代!之所以選擇“禪讓”這種形式,無非是“受禪者”對正統地位的需要而已。因為是“禪讓”,正統地址是“禪讓者”“心甘情願”讓給“受禪者”的,“受禪者”自然是理所當然的正統皇帝,僅此而已!除此之外,“禪讓者”與“受禪者”之間已經沒有任何傳承關係了。“受禪者”建立的是另一姓氏的新王朝!

    新王朝對於“禪讓者”的處置也有所不同,南朝之前,新王朝對於前朝皇帝基本上還能給予名義上的“三恪”待遇,給他們封一個爵位,讓他們安度晚年。如漢獻帝劉協就被魏文帝曹丕封為了山陽公,晉武帝司馬炎則走得更遠,索性將曹元帝曹奐封為了陳留王。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地位由君變為了臣!在新王朝的框架內,他們的身份只是公、王,是臣!在劉宋開國皇帝劉寄奴開啟“血腥模式”之後,這種名義上的“三恪”待遇也成了擺設,亡國之君鮮有善終者……

    明英宗與漢獻帝的區別

    明英宗與漢獻帝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內禪”與“外禪”的區別。明英宗被俘之後,于謙等人推出了時為郕王的景泰帝朱祁鈺,說白了這其實就是一場“合法政變”。隨之問題就來了,景泰帝上位之所以“合法”,最大的原因就是明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以及所謂國賴長君。他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景泰帝必須給明英宗一個合理的定位。“太上皇”是最合適的安置方式,承認了明英宗皇帝的身份,景泰帝的皇帝身份才能“合法”。而“太上皇”又剝奪了明英宗的權力,一箭雙鵰。

    此外,新一切都是在明王朝的框架內進行的,景泰帝依然是朱氏子孫!他的王朝依然是明王朝。但是,漢獻帝面臨的情況則截然不同。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魏文帝曹丕屬於“外禪”,它只不過是改朝換代的一種形式而已。在“受禪”之後,魏文帝成了新王朝曹魏的皇帝,與漢獻帝的那個漢並沒有傳承關係,他要的只是漢的正統地位而已。

    那麼,問題就來了,“太上皇”雖然可以沒有實權,但是他仍然屬於“皇帝”!如果魏文帝給漢獻帝“太上皇”的名號,曹魏到底算什麼?是漢王朝的延續還是新王朝?魏文帝這個皇帝又算什麼?君還是漢獻帝的臣?為了強調新王朝的獨立性以及皇帝的“唯我獨尊”,魏文帝不可能讓漢獻帝當這個“太上皇”,漢獻帝只能是曹魏的臣!即便漢獻帝死後被魏明帝曹叡以帝王之禮下葬,曹魏也在刻意強調這一點,給漢獻帝的只是前朝皇帝待遇,與曹魏本身無關!所以他依然是漢獻帝而不是魏獻帝。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無非就是“內禪”與“外禪”的區別而已。說白一些,“內禪”就是換皇帝卻不改朝換代,而“外禪”則是將皇帝與王朝一起換掉的改朝換代!二者根本不具備可比性。漢獻帝是幸運的,他生在了劉寄奴之前,起碼還能以山陽公之尊壽終正寢。如果他生在劉寄奴之後,別說是什麼“太上皇”了,能不能保住小命恐怕都很難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沃爾、德羅贊、倫納德、格里芬和恩比德這5個人,可以和現在的勇士一較高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