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佳話童心
-
2 # 春暖花開44694737
孩子愛講條件,說明孩子善於動腦,善於思考,但是過分的講條件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所以,要搞清楚孩子講條件的原因,看看是不是家長曾經給予過條件的機會,或者是家長在這方面有沒有問題,然後慢慢地限制他的條件,最後達到無條件的目的。如果家長也有問題,不妨先從自己改起。
-
3 # 素秋慈
孩子談條件,是熱衷交易嗎?
這個家庭的父母明顯對孩子很順從,而且孩子每次對家長的威脅都起作用,說白了,就是孩子的父母沒有立場,沒給孩子立出規矩。管教孩子,需要寬嚴相濟,有基本的底線,讓孩子在規則的範圍內保持自由,才能利於他的成長。
有專家說,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印本,這個不完全正確,卻也不乏道理——提示我們,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也許並不是孩子自身出了問題,而是父母出現了問題,在孩子身上反應出來了。
1. 孩子天生就會交換
從第一聲啼哭,到每一次的哭鬧,都是在用自己的一些行為,換取大人的關注、妥協或者其他。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的需求出於本能,比如餓了會哭,困了會哭,並沒有明確的利益標的。而後來,孩子漸漸長大,他需要透過做或者不做一些事,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待遇,交換就出現了。交換並不完全是壞事,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是在不斷的交換中,變得強烈、養成習慣的。
2. 怎麼避免被孩子控制?
4歲孩子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完美地控制父母,怎麼做到的呢?孩子具備天生的演技,他們知道大人怕什麼,吃哪套,才會在你面前百般挑逗,讓你乖乖就範。
父母問題就出在:1.太過心軟;2.沒有立場;3.不懂教育。
看到孩子哭,嗓子啞了,你忍不住了;看到孩子鬧半天,也停不下來,你堅持不了;尤其是,你除了滿足孩子,不知道還能怎樣。
父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愛是基於對孩子成長有利。凡是對成長不利的,該堅持的決不退讓,該狠心的,不能懦弱。
比如孩子想吃零食,你明知道那樣不好,就告訴他,不玩就不玩,反正零食不能吃;粘土班不上就不上,大不了他自己被小朋友取笑,大人又沒損失;不去玩就不上幼兒園,可以,你明天不去就自己在家,沒人管你,高興在家就在家吧。
幹嘛要把孩子的任務扛到大人肩上來?你多堅持一下,孩子的規則意識就有了。
總之,我覺得教育是有原則的溫和,家長應該知道,什麼樣的成長是利於孩子的,有一條準繩,才能培養出更好的孩子。否則,又不忍心,又不教育,最後又來叫屈,可沒人能幫你解決這道難題。
-
4 # 七娃寶葫蘆
四歲孩子總愛講條件,該怎麼引導?
看了文中的描述,感覺那都是大人跟孩子講條件的翻版,大人會不會說,“不吃零食,我就跟你玩。”“上了黏土班,給你買個玩具。”愛講條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如果事事都愛講條件,顯然是從家裡的成人那裡習得的。
如何改善孩子愛講條件的問題,可以參考以下兩點。
首先,家長要改掉講條件的做法。要求孩子做什麼事,可以直接跟孩子講明,“我們需要做。。。”,不要新增附加條件。
其次,孩子講條件的時候,可以共情孩子,但是應堅持自己的原則,以及和孩子之間的規定或約定,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可以被要挾的。
-
5 # 懂兒方知如何愛
四歲的孩子,喜歡講條件,說明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提高了。但是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因為自控力弱而還達不到成人的標準,所以會讓大人覺得孩子是胡攪蠻纏,為了做該做的事而提出了不合理不適當的條件。如果家長一味滿足孩子各種不合理的要求,對孩子百依百順過於寵溺並不好;但是生硬地訓斥和拒絕孩子,也會讓四歲多,正進入情感敏感期的孩子感到難以接受。這種情況下,進退兩難的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這時的家長應該適當引導孩子,使用合理的溝通技巧:
1、重複孩子的需求,確認孩子的心情;
“嗯,是的,你今天早餐很想吃薯條。”
2、表達家長的願望,讓孩子感受家長的理解;
“我也很想給你薯條當早餐的。”
3、告訴孩子事實或應該如何做;
“可是家裡沒有準備薯條。薯條不是常規的早餐”
4;善用有限制的選擇權。
“現在有面包和蛋糕,早餐你想選哪個?”
懂才是愛-When parents know, children grow.
-
6 # 家語幼學
這已經完全是孩子在支配父母的行為了,是家長過分溺愛的後果。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要懸崖勒馬,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小孩。
一、讓孩子承擔事件的自然後果。孩子敢跟父母談條件,甚至威脅不達目的不去幼兒園,就是表明孩子知道,一切事件的後果都由父母承擔,他只管自己享樂就可以。如果不想孩子長大後成為“白眼狼”,現在開始就要痛定思痛,停止這種沒有界限的溺愛,讓孩子自己為自己做的選擇負責,承擔事情帶來的自然後果。
二、可控範圍內做選擇。孩子有自主意識是好事,但需要父母為他們把握好分寸,而不是絕對地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當我們讓孩子參與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提供三個選項讓孩子做決定,並監督孩子為自己的決定堅持到底。如果是一些例如興趣班比較長時間的選擇,至少也要堅持一年以上。
三、培養孩子延遲滿足感的能力。孩子不斷地用交換條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是延遲滿足感能力缺失的表現。這型別孩子做事相對來說比較沒有耐心,焦躁,自私。
共情,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之一。理解孩子需求背後的真實意圖,及時迴應心裡需求,承諾交換條件實現時間,由易到難地訓練孩子延遲滿足感的能力。
四、家人教育孩子的態度一致。這一點特別重要,四歲的孩子已經懂得察言觀色,知道家裡人哪個是對他嚴厲,哪個是能慣著他的。他們就喜歡向慣著他的家長求救,繼續我行我素,繼續支配家長的行為。所以育兒,難得不是對科學育兒理念的掌握,而是一家人能否態度一致立場堅定地執行到位。
愛孩子沒有錯,但不要被孩子利用你們的愛支配了你們的教育權。本末倒置,不及時勒馬,你們的愛就是孩子的懸崖。
-
7 # 小晗晗愛閱讀
這個問題或許很多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都遇到過吧,我也一樣。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經常遇到事情就要講條件,作為一個媽媽當然覺得這是很不好的,有時候就直接拒絕,有時候還會把孩子批一頓,然而並無什麼效果,直到有一天,他在沙發上跳來跳出,說了沒用,最後我跟他如果你在這樣,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今天就呆在家裡。這個時候他突然停下來跟我說,媽媽,你這樣溝通是不對的,你不是跟我說過,不能用威脅別人的方式來溝通嗎,你這就是威脅。
聽孩子說完我仔細一想,是啊,我不喜歡孩子用這樣的方式來和我溝通,看我自己卻也總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對待他,原來我不喜歡的他的這種樣子,正是我自己的樣子,只是我從來沒有發現而已。我們每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如果仔細想想,一定能想起來我們曾經多少次像這樣去對待我們的孩子,終於他也學會了,開始這樣對待我們。如果你再不快點吃飯,媽媽就生氣了啊;如果再這樣,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了啊,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今天就不允許看電視啊……
那天兒子說完,我就坐到他身邊,跟他說,對,你說的很多,媽媽這樣說不對的,以後不會這樣了,你是不是也很不喜歡媽媽這樣跟你說話。他說是的,我又說,那媽媽也一樣不喜歡你這樣子說話,以後也能不能不要這樣溝通呢,他答應了,我們決定互相監督,而且愉快的拉鉤。
後來,我們各自真的都好很多,都有注意,如果偶爾不小心又用這種方式跟對方說了,對方就會表示出監督的樣子說,你又威脅了哦,兩個人相視一笑,說錯的人說對不次,監督的人說沒關係,下次注意哦。其實孩子往往是那個最願意遵守規則,最願意信守承諾的人,只要自己答應的事兒,自己認同的事兒,都會去做。
放暑假回爺爺奶奶家,有一天晚上跟我影片聊天,就跟我投訴說,媽媽,爺爺不會溝通,他用威脅的方式了,他說如果我不把一碗飯吃完就不給我看動畫片了,這是不對的。看著他那個很認真的樣子,我就笑著跟他說,對,你說的對,你要告訴爺爺,他以後就知道了。果然,他開始監督著家裡的每一個人,爺爺奶奶也開始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了。
其實,透過我和孩子的故事,我是想告訴正在苦惱的媽媽,改變從自己開始,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做法,可我們自己也必須是這樣做的,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榜樣的力量真的是超級大,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的孩子的樣子,就是我們自己的樣子。
-
8 # 搬書回巢
一般情況下,孩子喜歡講條件是因為家長也經常這樣做。或許家長自己沒有意識,但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說過類似“你把這碗飯吃了,我就帶你下樓玩”“你再這麼搗亂,我就不喜歡你了”的話。這些話其實都含有“交換”的意味。
孩子是非常聰明又敏感的,他會很快學會這種交流方式。尤其是當他一開始這樣學著說,家長沒有察覺而是同意了的話,他就會習慣如此,做什麼都要有收穫。
想改變這種情況,家長就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吧。當家長不這樣做事後,就會有底氣要求孩子改變啦。
-
9 # 教育秀秀看
感謝這位家長提出的問題,透過這個問題可以看出,孩子四歲可以跟家長講條件了,首先要為家長高興,因為孩子的情商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除了身高又有了一個方面體現出來他長大了,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常常跟家長講條件,就會給家長帶來困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多次跟家長講條件呢?家長回想一下,是不是平時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會經常採取這一方式,比如對孩子說:“好好吃飯,我就讓你看十分鐘動畫片。”“你去上粘土課,我就給你買最喜歡的玩具。”等等的情況,如果是這樣,那原因自然就來了,孩子在模仿家長,雖然孩子還小,但是模仿能力非常強,家長這種交換條件的方式,孩子試過幾次以後自然就學會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孩子講條件背後的真實原因,比如說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或者不想去輔導班,家長要與孩子耐心溝通,瞭解他是因為跟小朋友起衝突受了委屈不願意去,還是老師批評了不願意去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家長要了解到孩子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幫他分析事情的利弊,然後再去針對性的引導。因為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是單純的為了交換條件,而是有自己不願意解決或者解決不了的事情,又不敢跟家長或者老師說,所以他就採取這種交換方式來滿足和平復自己內心的不愉快。
我建議這位家長在家庭中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個就是面對孩子上學、吃飯、睡覺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講出內心的真實的想法,比方說告訴他,準時睡覺,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有助於身體健康和長高,電視看多了,會對視力有影響,家長可以推薦幾個可行的、健康的,讓孩子喜歡的放鬆方式,讓孩子自己選擇,對於不能多看電視,要準時睡覺這些問題,跟孩子講的時候要有耐心、堅持原則、不被情緒影響的情況下,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同時家庭成員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意見統一,不能沒有原則的妥協。第二個就是家長要儘量減少使用物質獎勵這一方式,當孩子取得小成績或者小進步的時候,可以及時的給予一個擁抱、親吻或者豎起大拇哥,給他點一個贊等等這種非物質的獎勵形式。因為孩子現在還小,對於物質獎勵和物質交換也許還比較容易滿足他,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要求也會一點點提高,總有一天,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可能無法滿足,到那個時候再跟孩子講道理就太晚了。
總結一下,其實這個問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特有的特點,家長要改變一下跟孩子溝通的方式,如果在家庭中經常跟孩子用:“你要是好好幹什麼,我就獎勵你什麼。”這種溝通方式的話,孩子也會慢慢的學習到,所以家長要慢慢的將這種物質獎勵慢慢的過渡到精神獎勵上,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就鼓勵孩子說:“哎呀,你這個事情做的特別好。”用語言給孩子鼓勵。另外一點,家長記得要了解孩子跟自己交換條件背後的原因,經常跟孩子聊一聊,問一問他為什麼不想去上課,他不想上課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或者問和班上的老師聊一聊他上課的情況等等,家長要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感受孩子內心的感受,才能幫助他平穩的過渡到另外一個好的階段。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鄰家男孩四歲了,近段做媽媽的很是苦惱:小小年紀就和家長講條件做交換,做事一件事時總愛附加條件。比如:想吃零食了,就說不給零食吃就不和你玩!不想上粘土班,就說得給他買他喜歡的玩具!晚上八點多了,讓爸爸媽媽陪他到小區廣場玩警察抓小偷。爸媽說今天太晚了,明天還得上幼兒園呢,明天早點陪他去玩。他就不幹了,說今天不去玩明天他就不去幼兒園等類似情況。這一問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會經歷的心裡階段呢?還是家長平時嬌慣造成的呢。該如何來正確引導呢?
回覆列表
看到你的敘述,感覺這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因為他不僅能看到這些事件之間的關係,還會利用他們的關係去為自己創造利益。
但是過分“講條件”就成了孩子的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而且這個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還會影響他的價值觀以及親子關係的認識。
孩子身上一定帶著父母的影子,大多數孩子“講條件”的習慣都是被父母或者家人潛移默化養成的。
生活中,父母會經常不經意地給孩子開出具有誘惑性的條件。比如:“你好好吃飯,我就讓你看電視。”“你考試得了100分,我就帶你去旅遊”......
其實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表現好壞,你都是愛他的,但是愛他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滿足他。
比如:上次我的女兒說:“媽媽,我們班***說,她這次考試成績好的話,她家長就會帶她去海邊玩。要不,我考好了,你也帶我去吧!”
我笑了,感覺孩子總是可愛的,我告訴她:“寶貝,要不要帶你去玩,和你的成績沒有一點關係,那是因為媽媽愛你。但是成績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有責任去做好自己的事,好吧?如果你想去玩,媽媽會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帶你去的。”
“媽媽,你真好!我一定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孩子聽了我的話特別高興。
因為我這樣說不僅滿足了女兒想去玩的需求,更滿足了她被愛的需求,而且還明白了我們之間愛的界限。
過於頻繁的條件激勵不僅會讓孩子的內驅力減弱,還會讓他懷疑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而且會學會這種講條件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所以一定不要讓孩子養成事事“講條件”的習慣,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