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藍城桃李春風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是針對當時統治者而言的,“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過分的干預,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的積極能動性,讓每個人都能夠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漢朝的漢文帝,就充分實施了這一主張,才在中國歷史上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文帝個人修為極高,完全落實了老子的“一曰慈,一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教導。漢文帝時期,減輕刑罰,更改法律,減免賦稅,社會寬鬆到極點,生怕打擾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漢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全國監獄裡幾乎沒有幾個犯人。

    漢文帝生活簡樸,一件袍子穿了二十多年,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一直都不肯換新的。別人送他一匹千里馬,他又給人退回去,還倒貼路費和住宿費什麼的。這不是故作姿態,漢武帝的個人修養確實非常之高。

    這個“無為而治”不僅僅適用在政治上,在生活中、工作中,也是一種做人的大智慧。

    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不是管的不夠,而是管的太多,干涉干預的太多,給孩子造成了逆反心理,甚至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父母應該因勢利導,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機會,而不是橫加干涉,什麼都替孩子做主,大包大攬。應該放任孩子一下,讓他有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機會,孩子才會成長的更健康,更幸福。

    兩口子吵架的時候,如果有人在旁邊勸架,這架就可能越勸越兇,吵得越來越來勁,最後非鬧個雞犬不寧,天翻地覆不可。要是沒人理,沒準人家兩口吵會兒累了,氣消了,自己就沒事了。

    前段頭上長個小疙瘩,雖然不疼不癢,但總感覺彆扭,沒事就愛撓一下,結果疙瘩就越來越大,後來就找醫生看一下,醫生說沒事,你別沒事老撓它就行了,後來就不去管它了,過了沒幾天,突然想起來一摸疙瘩,沒想到它自己已經變得小很多了。

    還有癌症腫瘤,現在人們談癌色變,一說得了癌症就跟判了死刑一樣,為了多活幾年,病急亂投醫,檢查、放化療、手術、中醫等等,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越看越厲害,多數都被被活活嚇死了,能生存五年就算不錯的了。相反,有一些人在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後,覺得反正是不行了,索性看開點,將身心全部放下,把握好生命中的最後時刻,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結果過幾個月再去醫院檢查,腫瘤反而消失不見了,這種情況確實經常聽到看到。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給自己定了一個很高的目標,自己也非常努力,結果卻差強人意。反而有時候自己並沒有抱著多大的期望,沒有什麼既定目標,只是隨意而為,順其自然,結果卻經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是有所作為,其實卻是妄為,自尋煩惱。

    無為,不是真的無為,而是順其自然規律的為,所謂“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歔(xū)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用強制的辦法去做,我看他不能達到目的。“天下”是神聖的東西,能憑自己的主觀意願採用強制的辦法,不能加以把持。用強力施為的,一定會失敗;用強力加以把持的一定會失去。由於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失去。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氣緩,有的氣急;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定,有的危險。因此,有道的人要去除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

    【解析】

    這一章重點說的是無為的道理。無為即按照道的法則去行事。不能做到無為,就會招致失敗。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凡事不過分,一切隨順自然。在這裡,老子以治身之道印證治國之道,以不道統治烘托聖人之治。統治者無道,所以會做出甚、奢、泰的不道行為;聖人明道,所以會去甚、去奢、去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不得已”指的是無法達到目的。這句話是說,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不採用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我看他根本達不到目的。在這裡,老子再次談到“有為”和“無為”。對於自然界裡的一切事物,它們都有各自的存在方式。我們不能人為地對它們的存在方式強加干涉,否則就會違背大道,必然會受到大道的懲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治國應該無為而治,實施不言之教,只有這樣才能合乎大道,使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其統治地位才能長久。

    “天下衝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神器”即神奇造化之物。“執”即支配、把握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說,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所以我們不要憑著主觀意志去強行改變它。憑著主觀意志去強行改變,必定會遭致失敗;掌握天下,把天下據為己有,遲早有一天會失去它。這句話強調的還是無為的思想,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君主不但可以解決國家內部的一切矛盾,還能夠全權處理國家外部的糾紛。所以,治國者固然可能因為勤政愛民而引匯出一個治世,也可能因為獨斷專行而引起國家的覆滅。在老子看來,不管怎樣,治國者都不能拿整個國家來作為施展個人理想的工具。老子告誡一些野心勃勃的治國者:如果誰想以國家作為事業的賭注,那麼誰就會招致失敗;誰想長久把持國家作為個人私產,誰就會失去整個國家。所以,聖人治理國家,都是為了努力消除個人的偏執、奢華和過分的行為方式。聖人懂得這個道理,以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所以不會招致失敗;因為聖人從不想去支配百姓,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失去的東西。這樣一來,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物或行或隨,或欺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欺,氣緩,喻指性格柔和。吹,氣急,喻指性格剛烈。世間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氣緩,有的氣急;有的強壯,有的贏弱;有的受益,有的失落。事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俗話說“千人千面”,意思是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張面孔,當然性格特徵也迥然各異:有的人喜歡特立獨行,有的人喜歡隨聲附和;有的人樂於助人,有的人刻薄寡恩;有的人好勇鬥狠,有的人懦弱膽怯;有的人喜歡安安靜靜,有的人喜歡熙熙攘攘……芸芸眾生,性格各有差異,聖人該如何治理天下百姓,保證使他們歸順自己呢?下面的一段,老子給出了答案。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甚,極端,這裡指的是過分嚴厲的措施。老子反覆強調統治者應順其自然,確保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存和發展,而不要人為地去幹涉個人的行為,以安定人心,只有人心安定了,才能得到萬民之心,然後才能得到天下。所以,聖人治理國家,就是要摒棄那些極端的東兩,不做出過分的行為。這樣一來,天下人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順應自然

    在《道德經》裡,多處談到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老子極力宣傳無為之治,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事實上,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不作為的意思,也不是說人們在客觀現實面前無能為力;而是說如果強制性地有所作為或是以暴力統治人民,都將招致滅亡。“有為”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據為已有。在老子看來,“有為”必然招致失敗,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人或物,都有自己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都是客觀存在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得道之人往往都能順應自然,做到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使自己的行為合於自然規律。

  • 2 # 小噠噠521306

    得看從哪方面理解了,從老子道德經來說

    “無為”,其實有五層含義:

    一、無為(為字念去聲)

    為,是“為什麼”的為。無為,就是不為什麼而為,也就是自然而然而為。

    有人把幸福比作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就流失得越多。其實錢財、名聲和地位,又何嘗不是如此?越是強求,就越是難以得到。

    而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做自己,順其自然的生活,追隨自己的愛好工作,就會發現,這些一直求之不得的東西,自己會來找你。

    因為它們都只是人在做自己的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而已,把它們當作終極追求,其實是南轅北轍了。

    所以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為而成”的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熱愛的全身心投入;卻並不是“頭懸樑,錐刺股”的一意強求;為學雷鋒才去做好事的刻意而為。二、為“無”

    扁鵲有一個大哥,擅長“治未病”,別人病還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沒人知道他會治病。他是不作為嗎?當然不是。不過他的作為,都是作為在事物還沒有發展壯大的時候,甚至連徵兆都還沒有產生的時候。這就是“為無”,為之於其兆未生的意思。

    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展至混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

    因為天下的難事都起源於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起源於小事。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後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於打仗的人反而沒有赫赫之功,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讓戰爭打起來,而是在謀略和外交的層面就已經把戰爭結束了。未戰已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不爭而善勝”。無為所以無功,無功所以無名。

    三、順勢而為

    人只是宇宙中一個渺小的個體,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我們存身的宇宙,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自身也在不斷運動和變化。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對我們來說,就是不可阻擋的“勢”。

    個人的力量有限,言傳身教的範圍有限,所以唯有藉助萬物自身本有的力量,藉助民眾自身本有的智慧和本能的嚮往,藉助事物自身本來就有的成長趨勢,才能最終獲得大的成就。

    所以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體察民情,體會民心,知道他們想做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瞭解民心之所趨,因勢而利導,則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想這麼幹的啊。”

    他們甚至不會想到這件事是有人推動的,是有人主導的。他們覺得理所當然,本來就該是這樣,卻沒想到是有人加了一把力。這就是“無為”。

    四、以“無為”為為

    “無為”,既是處世方法,也是治世目標。《莊子》中描述的治世是什麼樣的呢:“黎民百姓日常處居沒有明確的目的,交往走動也沒有確定的方向,口裡含著食物嬉戲,鼓著吃飽的肚子游玩。”

    百姓悠閒自在而沒有什麼可以追求的目標,吃飽了飯也沒有什麼可以忙碌的事情。這就是“無為”之治世,因為天下太平無事。

    所以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治理國家,以不縱慾生事,讓自己無所作為,為為;以讓國家自行運轉,讓自己無事可做,為事;以讓國家平安無事,生活淡然無味,為味。

    五、不親手施為

    任何人的能力都有侷限,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為。但只要不輕易動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親力親為,就不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無為而無不為”。只要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

    事事自己親力親為,第一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第二壓制了其他人的發展空間。什麼都讓你自己做了,那別人做什麼?下屬得不到鍛鍊和提高,前景就堪憂了。就好像諸葛亮一樣,事事親為,自己累死了不說,死後蜀國竟然沒有一個能用的人才,導致早早地滅亡。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能做好一方面的事情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就算是聖人,也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能。但只要懂得用人之力,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合理地搭配人員,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又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呢!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如果從字面意思的角度上,那麼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幹嘍。

  • 3 # 夜半胡說

    不是。“無為”的概念出自道德經,“無為而治”是道家勸告君王的治國理念,強調“不與民爭”而不是無所作為。

    一,無為是恰當的放手,是對客觀規律的尊重。

    “無為而治”出自老子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也就是說要充分發揮人民的自主能動性,放手讓民眾去創造,這一點其實與中國改革開放後,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是相合的,放下過多的人為干涉,讓市場自行運轉,是一種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

    二,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過多幹預

    在《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老子強調“

    通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旨在指出人不應該過多幹涉自然規律的執行,但是也應該去做那些順應自然的事情,也即“遵循天道”,通俗來說就是在其位謀其事,你應該盡到你需要盡的責任,以推動事物的發展。

    三,“無為”是一種處世哲學,是內心坦然,不強求。

    當面對問題的時候,有些人就會生出煩悶來,懶得去處理,美名其曰“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其實,這只是偷懶而已,是一種逃避,真正的“無為”是你順應客觀規律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完之後也不必過於掛懷,順應事物的發展變化,內心坦然,不去強求。

  • 4 # 平定山人

    ”無為”是一種處世哲學、恰當的放手,順其自然,而不是無所作為,它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

    老子的主要哲學、觀點是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和光同塵、有無相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針對恍惚,窈冥的道,”無不為”指“德“而言。如欲達到德的無不為必須先具備道的無為。如果專就“德”中學習一些方法、策略,沒有道的涵養,那是不會“無不為”的。

    我們現代人只注意在謀略上利用老子的思想,而忘卻或忽略了老子無為的根本思想。老子”無為而治””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努力與自然合一,務使生活超然、灑脫、逍遙的精神內涵,並使一切都飄有靈逸之美,是東方智慧的精華。

  • 5 # 流光碎影已成詩

    無為是道家的人生觀,是對塵世生活的一種顛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借鑑了這種人生觀。在當今社會,“清靜無為”的生活態度已不可取。

  • 6 # 焱鑫晗旭

    無~沒有,為~行動。

    從字詞分析是指靜止不動的物體;從行動講,指懶惰的人;從思想上講,指一世為己,不為公共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從條件上講,指一世遊手好閒,以吃喝玩樂為己任,坐享清福的紈絝子弟;從智商講,指大腦有問題的傻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茄子僵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防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