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育兒師今昔何思思
-
2 # 懶媽育兒路
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而且現在還是不是因為緊張而吃手,不過我已經隨意了。
剛開始孩子尤其厲害,不管什麼時候都能發現他在啃手指。我家孩子的這個毛病,是跟幼兒園小朋友學習的,她們班上有一個孩子更厲害,手指甲都啃沒了。
看見孩子吃手指,我也很著急,畢竟一個四五歲的孩子還有這個行為,就是壞毛病了。所以我想了很多辦法來組織他,但是沒有效果。我羅列下來,你可以作為教訓,別用在你的孩子身上。
第一,打罵。這個方法根本不管用,不管我如何教訓打罵,甚至懲罰,都不管用,孩子照吃不誤。
第二,獎勵。我承諾,如果孩子能夠控制自己一天不吃手,我就獎勵他一個玩具。但是沒有效果,孩子緊張或者無聊的時候,都會犯。
第三,悄悄阻止。曾看到一篇文章,如果發現孩子有吃手的現象,就不動聲色的阻止他,不罵也不打,什麼也別說。我試過,好像也沒有什麼效果。
第四,轉移注意力。一旦發現孩子吃手,我就轉移他的注意力。但是這種方法只能緩解孩子當時的狀況。孩子緊張的時候,還是會吃手,不能根治。
以上四種方法,是我使用過的,第一種和第二種基本沒有效果,第三種和第四種效果不明顯。
後來,我索性不管了。沒事就帶孩子到處玩,幼兒園吃手情況,我也讓老師別管。看見了就稍微制止一下,不罵也不批評。
結果,半年過去了,孩子吃手的次數越來越少,儘管現在緊張的時候還是會吃一下,但偶爾一次。我也就不管了。畢竟,這可能也是他緩解情緒的一種方式。隨著時間推移,他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的。
-
3 # 知史明智養慧
小孩子吃手,這個不必大驚小怪,作為情緒的一種緩解,人人都有,比如有些大人在緊張的時候撓頭髮、抖腿、用手指敲桌子等,只是作為情緒的一種渲洩口。
既然是一種渲洩,父母就要去“疏通”,而不是去“圍堵”,“圍堵”可能暫時起點效果,但情緒“瘀積”久了,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這種“疏通”其實是一種有意識的忽略,當孩子開始吃手時,作為父母可以遞給他們一個水果或是一個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緩解緊張情況。單純強制性的糾正有時適得其反。
曾經有個小男孩,平時在家裡玩耍時,從來不注意客廳的牆上有什麼,直到有一天媽媽告訴他,牆上有電源插座,不能用手摸哦,結果小男孩總是試圖去觸控,每次家人都大呼小叫的阻止,可小男孩總是想去摸,最後家裡人不得不把電源插座的位置調高了。
這就說明,對於小孩子,有些事情不能反覆提醒,越提醒孩子的映象越深,反而越想去嘗試。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美食的風聲
孩子緊張的時候吃手,其實是緩解和釋放內心焦慮的一種途徑,家長萬萬不可再過多的訓斥或批評孩子,否則會給他們增加更多的壓力情緒。
想幫孩子改掉吃手的習慣,首先嚐試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看缺乏什麼,及時補充。身體缺少微量元素會對孩子的多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造成影響。
假如排除微量元素問題,孩子身體也是健康的,就要考慮是否是壓力大造成的其他心理問題。這些壓力又來自哪裡?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儘量想辦法幫孩子化解,引導他正確面對壓力。
家長平時一定要摟抱、多陪伴孩子,仔細分辨孩子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合理需要。 嘗試給孩子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睡前給孩子講輕鬆愉快的故事,告訴孩子爸媽會永遠愛護他,陪伴孩子愉快地入睡,時時注意營制溫馨、安全、幸福的氣氛。
可以讓孩子多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儘量不讓他一個人閒著,輕鬆狀態下他也想不起吃手了。
看到孩子吃手時,立即遞給他喜歡的玩具或者食品,轉移注意力。媽媽爸爸的態度要和藹,語言動作要輕柔,千萬不要採用打罵、譏笑、恐嚇孩子。
多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吃手很髒,手上還會留下難看的疤痕等等。 如果孩子聽從勸告,把手放下不吃了,要及時表揚他。多試幾次,孩子或許慢慢就把這習慣給改了。
如果情況無法緩解,家長最好帶孩子一起諮詢醫生,一般情況輕的,醫生會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孩子情感需要等措施,情況相對嚴重的,醫生會採用行為矯治方法。
家長要注意,切勿給孩子太多壓力,多些陪伴,多些理解,注意對孩子表達合適的情感,隨前年齡的增長,相信孩子會有很大的改變。
-
5 # 九文天下
不要說孩子吃手了,還有些孩子會吃泥土哩,你怎麼看待和理解呢?
我講得都是真事!
五十多年前,我們家大兄妹倆,就是我和大妹妹,發現剛上學的二妹嘴上經常有泥巴,問她怎麼啦,她就是不說。
我們告訴爸爸媽媽,經過悄悄地發現,她很愛吃菜園子裡的泥巴。關起門來,我和我和她姐姐笑話她,你不是人,是曲鱔(連雲港方言,蚯蚓)愛吃泥巴,上學的學生不怕人家笑話嗎?經過爸爸媽媽的勸導,不長時間她就不吃泥巴啦!
幾十年過去了,她早已大學畢業,在省廳退休了。
我講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朋友,世間上多少事情,不必要大驚小怪。比如吃手指這件事,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是也不能聽之任之!
孩子從母體出生以後,媽媽的乳房是嬰兒的第一需要,也就是嬰兒的大奶瓶。當奶瓶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自己的手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
有誰從小沒吃過自己的手呢,包括提出問題的朋友。不必要緊張不安,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其實不緊張時也會吃手,這就是一件不大的事兒。
我家的兒子、女兒,以及後來的孫子、孫女兒,從小都會吮手指頭。老太婆(連雲港方言,歲數大了的愛人。)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孩子的衣服袖口上,再縫上一個長袖子。
小孩子從小的時候可沒有那麼多聰明,他(她)是不會把袖子捲起來的。吮了幾回,覺得這個布袖子,沒有手指頭好吃,同時那個布袖子也塞不進嘴裡。幾天以後,他(她)慢慢就不吃了!
有人會說,這個布袖子很髒,難道孩子的手就不髒嗎?你可以把布袖子拆下來,洗乾淨再縫上去,再說你還可以多準備幾副。
不幹不靜,不得大病!這句華人的老話,其實外華人也知道。我說這句話,可不是不叫你講衛生喲!
如果有朋友問,這個辦法是你家老太婆想出來的嗎?不是,是她婆婆告訴她的,就是我家的老太太喲!
-
6 # 千秋萬愛
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吮吸東西,而當週圍並沒有可以吮吸的東西時,就吮吸手指了。在玩具和手指之間,手指的觸感比較好,所以孩子會選擇手指。而且手指吸起來方便,隨用隨吸。
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多少少會有這樣的毛病。
作為家長,萬不可以打罵來禁止他。這樣會增加他的緊張感,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吮吸的更嚴重。
其實,當孩子慢慢長大就好了。
加油
-
7 # 生活情感助理師
你好,首先要和孩子聊一聊為什麼緊張,讓把原因說出來。然後按實際情況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教孩子緊張時該怎麼讓自己冷靜,克服心裡膽怯的方法。告訴孩子吃手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應該膽大心細的和別人相處,無論對方是誰。多給孩子看看有關克服緊張的教育動畫片,或者多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樣做的。多帶孩子出去轉轉,多接觸一些人就會有改變。個人建議,謝謝!
-
8 # 三城一郭
吮吸母親的乳頭和投入母親的懷抱可以建立小嬰兒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需求,會伴隨孩子的成長,也會透過其他方式轉移。如果引導不好,孩子就會繼續以吃指頭來轉移緊張情緒。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剛開始的待遇是父母百般的呵護,孩子無拘無束,自由發揮,有安全感,歸屬感。
到孩子兩歲以後會說話時,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的有了自己的主意,如果在自我行為方面父母沒有更好的引導,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會出現小叛逆,這種叛逆的形式如果得不到更好的引導,父母就會忍不住的批判孩子。批判多了孩子就會不自信。
不自信行為的表現有很多,比如:孩子不敢說話,在眾人面前說話時,孩子扭扭捏捏,會吃指頭,等等。
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父母千萬不要再批判孩子,也不要跟別人講孩子的行為,這樣會更強化孩子的心理和行為。
父母的鼓勵可以改變孩子。
唯有鼓勵和肯定。孩子還小,只要父母改變態度,孩子就會改變。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
9 # 老春開聊
1、多表揚少批評,給孩子更多自信;
2、多訓練少空談,教孩子更多應對辦法;
3、多陪孩子讀書,讓孩子掌握更多知識,增強自信心;
4、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孩子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
-
10 # 福自福地來wjf
其實,孩子吃手指是嬰兒自然生理現象,並不是緊張所致,有些人好踉著提問者,不加揣意,直稜嗵隨口就答,連個為什麼,怎麼會,怎會這樣的意識都沒有,那怎會扣中中心呢?
嬰兒大概七八個月時就已開始吮手指了,拇指所多,食指次之。其它三指一般不吮。這是一種生理特性,口閒無事時,總不想讓嘴停著,而手指又恰如奶頭,所以很自然的就會放到嘴裡頭,並且會養成習慣,它的好處是手指常磨上下牙銀,促使扎牙快出。並且吮指易流口水,對於新陳代謝極有好處,不足乃為一不衛生,易染病菌,再是口水外流不易殺死口腔細菌,易致腸炎和口腔炎,甚之會感染肺炎和支氣管炎。但這個習慣不可強制制止,應順其自然,因為也有一定的好處,不易哭鬧,扎牙快,且能促使嬰兒自喜自樂自娛而大人不覺得也。此應徐徐引導,慢慢改變,可到超市買一些糖花棒和一些醫學磨牙用棒棒,時間一長,會有所改變,但不會完全改變。還比如大多男性嬰兒,在一歲半至二歲半中間時,他會很自然的經常去摸他的小雞雞,那是為什麼呢?一是自然生理現象,二是把小雞雞當作他快樂的玩具,因為自身沒可玩的地方,所以不由的就摸到了它。
那麼要想戒除此習慣,唯有大人不亭的和嬰兒玩耍,做一些遊戲,弄一些玩具,讓他開心,讓他手有事做,這樣慢慢就會改變此習慣了。這不是惡習,也不是壞習,這是自然之動態習慣,因為他還在無智(知)的關口裡,他還不知道什麼羞惡,難看,不雅,他只是把手指和小雞當做容易找到的玩具而已。此任何人當年都經這一關口也。
回覆列表
孩子緊張是有情緒了,吃手會讓孩子感到安全的一種方式,不必去在意,父母能做的就是保證手的清潔衛生,千萬不要去刻意破壞,這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