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間笑笑生
-
2 # 穆大強123
我最喜歡的小說,就是《我與地壇》,沒有之一。每當心煩意亂,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的時候,我都會去重讀一遍史鐵生《我與地壇》,在那部嘔心瀝血的文字裡,有著作者煮沸的生命,有著閃爍的哲學之光,有著生與死的史詩對話。
一、 我曾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二、 《我與地壇》,將終身伴隨我的生活。生死其實是一致的,都是一個過程。
生命的起點是血,生命的歸宿也是血。
區別只在於,都是哭著呱呱墜地,最後能不能都笑著離開。空白著去旅行,能不能厚重的回來。
既然知道生命是一個過程,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效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他一定是讓你學到並領悟什麼。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上帝關上了安迪的門和窗,他自己挖了一個洞出去,完成了自我救贖。
三、 很喜歡史鐵生的這段話:
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裡,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麼?
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當你明白了生與死,就會好好的去活了,活的放肆張揚,活的別有意趣。
-
3 # 快遞小胖
我讀過這些 : 1《英雄志》
金庸封刀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自然有誇大之處,但如今黃易作古,溫瑞安也無有新作,孫曉《英雄志》便確然鶴立雞群了。雖然此書bug略多,文筆不算超一流,煽情亦有許多不自然之處,但龐大的格局和思想性卻能彌補這些缺陷,“觀海雲遠”的人物塑造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2《歷史的塵埃》
神作,小海個人認為不比金庸古龍差,人物有血有肉,語言精闢,蘊含不少作人的道理,邏輯緊密,佈局龐大,設計精密,最值得推崇的作品
3《將夜》
貓膩大神的巔峰之作,這時候人氣達到頂峰,被稱為網路小說裡的四大文青之一!《將夜》,用一兩句話是難以評價的,去讀它,才知道它是獨特的一道風景。而我覺得這是一部在小白文與文青文之間達到最大平衡的一部網路小說。書中關於夫子的教學之道和夫子昇天的故事內涵深意
-
4 # 才瓜止僕
也許,是在少女時代,而且偷偷的把書夾藏在書包裡,還要等待爸媽熟睡了才敢開燈閱讀,亞歷山大·小仲馬的《茶花女》是對我影響很深的小說之一。
當我看到這個問答題目時,我竟然第一個想起了她 —— 瑪格麗特。
所以,可能冥冥之中,它的影響令我不能小覷了。
可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總感覺到人們至今都會有這種傾向。
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由經濟基礎所形成的社會地位,導致人們自然歸位階層,不僅影響著愛情的觀念,還相向影響著婚姻的結果。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很多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相關內容,雖然歷史背景有所不同,但是,它們探索同樣是這樣一個愛情觀念方面的問題,卻始終還是老生常談。
也許,這隻能說明,人們在這方面還沒有能夠走出迷茫。
在旅居海外期間,偶然有幸,跟一位問題專家聊天得知,大凡十三、四歲的少女們,朦朦朧朧都會對愛情和婚姻的概念開始有所思索,變得疑問會多了起來。等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後,有些與此相關的社會觀念可能會開始影響到她們,有時還會考慮將來的自己,在愛情的命運方面會是什麼樣子的,她們的幻想會一個接著一個的來臨。
再長大,到了十七、八歲了,很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女孩子們忽然逆向思維,可能會有所抵制庸俗的愛情觀。
同時,她們會非常向往那些文學作品中的反叛精神。
《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可能就是很容易被女孩子們同情的一個人物。這部小說針對性很強,因為這是小仲馬的親身經歷。
記得那時,這本書是禁止被閱讀的書目之一。
後來有了歌舞劇《茶花女》,女同學們仨一夥,兩一組默默地約同去看該歌舞劇。大家都還帶著小手帕,個個都是一邊觀看一邊擦掉止不住的眼淚。
這個效果,竟然跟看黃梅戲《紅樓夢》極其相似。
另外,等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一段時間再去看《茶花女》,關於愛情的部分仍然有同感,但是,對於這部原著小說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步。
想說,活在某個時代的人們是無法逃避當時社會背景對他們愛情觀念的影響。
-
5 # 叫我木子林夕吧
讀自我與本我。
書中論及了一些還未成為精神分析學研究課題的問題,並且不可避免地要觸犯那些由非分析學者們或以前的分析學者們在他們退出分析學時所提出的一些理論!
如果我可以設想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閱讀這本書的話,那我就應該準備好看到我的一些讀者會在此停頓下來,不再讀下去;因為在這裡我們遇到了精神分析學的第一句行話。對於大多數受過哲學教育的人來說,關於有不是意識的心理的東西的思想是那麼的不可思議,以致在他們看來這種思想是荒謬的,僅用邏輯就可駁倒的。我相信這只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對使這種觀念成為必要的催眠和夢的有關現象——除了病理現象以外——加以研究。他們的意識心理學在解釋夢和催眠的各種問題時顯得無能為力。
-
6 # 六月荷堂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裡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說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尷尬的。
《圍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現實、典型,心理描寫的逼真、傳神以至於讀者們心靈感應;批判人性與文化,手法上幽默,精神內涵深刻。這些多得益於獨具匠心的比喻手法。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
-
7 # 慧心文殊苑
介紹一本好書《密勒日巴尊者傳》。
這本書是由學養精湛,顯密圓融,並且精通英文、藏文與梵文的張澄基先生翻譯的。
《密勒日巴尊者傳》講述了著名瑜伽自在大士密勒日巴一生修行、弘法的經歷。密勒日巴出家前,家中由於經商聚有大量財富,家境殷實。可父親不幸去世後,家產被叔父、姑母侵奪,母子三人從此過著貧困的家奴生活。密勒日巴為了復仇,苦學咒法,放咒施雹,終於報仇雪恨。 後來,密勒日巴為懺悔殺人罪行轉信佛教,皈依在馬爾巴大師門下,經服事勞逸,修建碉房、種種苦行折磨之後,才得秘法傳承。密勒日巴得法後,捨棄一切,住山苦修,最後終於取得成就,獲證聖果。
這本書無疑是獨具趣味的。全書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成長的環境及社會背景,並透過家族財產的侵奪、復仇少年為滿母願求學咒術、彷徨內疚的心靈救贖、愛情、親情的不解、上師多方的折磨與考驗、山洞中歷盡苦修所證悟的不可思議境界等等,將密勒日巴大師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書中的戲劇衝突引人入勝,情節扣人心絃。
這本書無疑也是一本深度觸及靈魂的好書。安心靜讀,你會情不自禁地被密勒日巴的人生經歷所吸引、所感動。如果你的心田曾飽受創傷,密勒日巴的事蹟將如一雙柔軟的手,能將你心靈的皺摺慢慢撫平;如果你的靈魂曾經無處安放,透過本書,你或許能夠找到心靈歸處的家園和方向;如果你曾被無數的人生煩惱所困擾,讀罷本書,你會發現,假如拋棄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我們決不會一無所有,相反,無我利他的人生將大放光彩,並且豐盈而富有;如果我們曾為自己的聰明伶俐而洋洋自得,開卷之後,你也許會慢慢懂得,原來人生擁有智慧,才能寵辱不驚,淡定從容;人生若具慈悲,方可清泉長流,潤澤自己也潤澤十方……
我們雖然只是一介凡夫,但密勒日巴尊者也曾經只是一名凡夫,可他的經歷卻告訴了我們:這個世上,不論是哪一位聖人,都曾經只是一名凡夫,他們之所以能夠由凡轉聖,無不是在勤苦的磨礪中脫胎換骨。如果我們不是自甘下劣,那麼,我們同樣可以在人生種種對境的錘鍊下,上上升進……
所以,無論你有無信仰,《密勒日巴尊者傳》這本書,只要你開卷,一定受益良多。
-
8 # 化學創造生活之美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
7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 但又過去了7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乾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 弟子說:“我沒拿。”“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
這個故事,讓我感悟了很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然而比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 能行動;能化解;能扭轉;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顧全大局,這就是法。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智慧。
回覆列表
《聊齋志異》借神鬼妖狐寫盡人間百態世事炎涼。
聊齋裡有各種各樣的鬼,有重情重義的溺死鬼王六郎,有力酬知己的斯文鬼葉生,有溫柔的吊死鬼梅女,有文藝女鬼宦娘,有被鬼母養大的狐狸精小翠,有孤魂野鬼聶小倩,當然也有大量故事不那麼豐富的鬼,詐屍的,還魂的,託夢的,逗留陽間不走的,樂得當鬼無心投胎的。這些鬼的脾性各不相同,完全不會像殭屍或者喪屍那樣,一旦失去了生命就喪失了人格特徵。
比如溺死鬼王六郎,即便在死後依然嗜酒成性,但其人卻心底淳厚,重情重義,因為不忍壞了別人性命放棄了難得的投胎機會。
葉生可以說是我能想到的最斯文的聊齋讀書人,即便死了,也拿魂魄裡教導知己的孩子唸書,使得他們金榜得中。
聶小倩是一個被黑惡勢力控制但本性非常善良的孤鬼,對人間的美德格外尊重,人格魅力很突出。雖然廣為人知的電影改編強化的是悽美的愛情,但聊齋原本著力刻畫的寧採臣和聶小倩精神層面的自尊和互敬,無論斯世斯時的倫理觀今天是否還具有合理性(個人感覺依然有,但可以商榷),但對於個人操守的堅持始終還是值得稱道的。
這些鬼魂都具有很完整的性格特徵和個體特色(很奇妙的是,鬼也有恐懼感),如果不強調他們是鬼,完全可以當成人來看待。
這些鬼的結局也不一樣。
王六郎放棄了拖人入水當替死鬼從而獲取投胎的機會,這是一種善行,後來被天帝褒獎當了土地神享受香火,連當人的痛苦輪迴都解脫了。
葉生的鬼魂回到家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帽委地化為烏有。
聶小倩跟著寧採臣在人間瀟瀟灑灑,甚至還生了兒子,沒有任何的妨礙。
吊死鬼梅女在陰間了結冤案後,在一個傻大姐身上還魂了,樂享人間的各種歡愛。
比較奇特的鬼是才女呂無病,她身上有些法術,但最終也是魂飛魄散,看不出有什麼做鬼的顯著特徵或超人法術。
這些鬼的性格和功能完全是隨機的,假如你活在聊齋裡,又恰好遇到一個鬼,基本上你無法有什麼經驗來指導行動:它是懷著好意還是歹意?和她搞上一搞會不會壞了性命?她能不能生孩子?她到底有什麼超人的發家致富的法術沒有?她的終極目標是安心當鬼還是要託生為人?
相比較狐狸精的共同特點:漂亮(雖然也有例外)、聰慧、有法力、性吸引力奇強,聊齋眾鬼們的存在方式千姿百態,很難概括出一般性的特點。假如說有,那就只有一條:自然死亡的當然心態平和一點,枉死的一般來說都需要人類的幫助,其中最頻繁出現的情節就是挖墳:客死的鬼魂需要把骨頭帶回家鄉,亂葬的鬼需要棺槨,絕後的鬼需要拔草修墳,分屍的鬼魂需要找回失去的部分,枉死的鬼需要平反昭雪。
從這一點倒是看到古代喪葬觀念如何深入人心,這種觀念反映了人和世界的相處模式,人對自身的認識和生死觀。至少在聊齋的世界裡,死遠不意味著“結束”,很大程度上它還是更為深遠旅程的一個開始。
當然,從我們現代人的視角看去,這種認識“不科學”,但這種認識飽含著人對自身的希望和期待,畢竟時至今日死亡對於每個人都一個或遙遠或近迫的命題,在涉及冤獄的故事中,即便身死,也依然有地方說理,這又給了人間的不公一個繼續鳴不平的機會,倒是在鬼魅的世界我們能夠得到正義的撫慰,因果有報,老天有眼。
現代人的理性拒絕了鬼魂的世界,那就得接受死亡是一絕對的句號這樣一個事實,同時要接受這其中蘊含的無法解決的悲劇感。
《聊齋志異》裡太多的人間悲喜百態,不是一篇文章就概括的了的,建議喜歡古典小說的人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