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白《把酒問月》這首詩如何賞析?
9
回覆列表
  • 1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更多的應該是今時車水馬龍的喧囂吧。

    仰望一輪明月,遠處的工地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和著路邊時大時小的汽車穿梭聲,在近處,樓房裡一扇扇窗戶傳出電視機裡不同頻道的對白聲,背景噪聲是今天常見的場景。

    明月夜,銀光鋪灑大地,寂靜的村莊,牛羊入圈,雞鴨歸籠,仰望那輪明月,風搖樹葉的嘩嘩聲,蟲鳴蛙叫聲,順風飄進耳朵,這是古人的月夜。

    其實,古今生活環境最大的區別就是噪聲,只是現代人早已適應,不覺得有什麼異樣了。

    古人的一天在雄雞的鳴叫中醒來,日出而作,或田間地頭,或作坊手工,日落而息,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圍坐樹下,暢敘笑談,清風明月伴入眠。

    現代人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卻被噪聲侵擾,這噪聲雖不大,卻常年持續不斷,在日積累月地改變著現代人。失眠、神經衰弱成為現代病,不能不說和這種背景噪音無關。

    刺耳的鈴聲叫醒了現代人,洗漱完畢,車水馬龍,人頭攢動,機器轟鳴,螢幕閃爍,日落而歸,鍋碗瓢盆,電視嘈雜,路邊小攤,喝酒猜拳,飯店酒吧,推杯換盞,明月過窗,睏乏而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的變化,必然帶來生理心理的變化,古時的寧靜致遠,今時的忙碌浮躁,不知對人類是好還是壞。

  • 2 # 穆大強123

    這裡更正一下的問題裡的詩句:應該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一、從字面上很好理解,意思就是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照耀過古時候的人。月亮永世不變,人卻世代更替,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是詩人對人生短暫的感慨。

    二、單句詩句的意思,脫離不開整體的詩境。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除了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就像曹操的那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還有對自己的不被理解,不能被重用的一種悲憤。

    三、最重要的是無人問津的孤獨。他才華橫溢,孤高傲世,偏偏俗世也不容他,他只能寄情山水,一生好入名山遊。孤獨的時候,對月飲酒,對影成三人,月照金樽,照不破綿長的落寞。感慨人生不過如此,曾經過去的都過去。我們現在看到的月亮,已經不是古時候的月亮,但月亮他卻照耀過無數天才聖人的消亡,我又算的了什麼呢,還不如及時行樂,且自開懷,來的痛快。

  • 3 # 亦有所思

    妙在沒有因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一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皆是異理而同妙。

    如果說賞析,看標題就可以了,題為“把酒問月”,翻譯成現代語就是醉後問月,為什麼要問,因為不知道,因為

    迷茫!

    譯文和賞析網上多如牛毛,小可此處不再贅述。僅說一下自己那荒誕不經的觀點。

    這首詩是口占,所謂口占,就是不打草稿,一揮而就。原因很簡單,因為此詩不僅少有典故,而且句句相承,和李白平日裡的作品大玩省略和蒙太奇手法存在明顯不同。

    標題下面還有李白的自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令,是使,將的意思。予指我。之就是月亮。也就是說,李白在和這個故人飲酒時並沒有確切的作詩打算,而是酒酣耳熱,大談人生起落,亦如月之缺圓。因此,故人為了緩和氣氛,或者不欲深談,便藉機讓他賦詩一首問問月亮便是。

    所以,李白大手一揮,本詩須臾而就。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第一句便是問月幾時來,暗中也交待了創作時間,兩人喝酒時應是黃昏,一直暢飲,不知明月幾時來。或者用另一種說法,直接就問,人間是什麼時候有月亮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那麼,所謂問,自然是要有具體原因才問,而李白的原因就是,我追求月亮而不可得,可是月亮偏偏總是跟隨與我。明月可以是理想,是抱負,是人生目標。當我追尋的時候,追尋不到。可是當我放棄的時候,又如影相隨。

    與其說這首詩是迷茫,倒不是說是李白的幽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這一句直接讚美明月,或者是讚美自己的理想。可是在這種讚美裡明顯可以看到有些不大如意,因為明月太高,月光太遠,所以儘管是“丹闕”,儘管“清輝”卻似乎可望而不可及。

    彷彿根本不屬於自己,更和自己無關。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這一句細品更有深意,簡化為,只知月來,不知月去,換一句話,就是李白在感慨自己,只知我的從前,卻不如我以後會走向哪裡。這也是小可所說的迷茫,對命運的未知,對前程的未知,全部被李白飲盡在這一句裡。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這一句是說無情,明月無情,玉兔無情,嫦娥亦是無情。因為無情,所以往復,因為無情,所以不老。更因為無情,所以感覺不到孤獨。因此這一句中的“嫦娥孤棲”是反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這一句是上一句的承接,月在人非,或者說是物是人非。李白對月遙想,他看不到謝安,看不到鮑照,看不到馮諼,可是卻可以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影響。或許此句就是表面意思,我看不到從前的月亮,可是這一輪月亮卻可以照到從前的人。

    這不止是幽思,不止是懷古,更是黯然的傷心。因為這一句隱隱約約的有一個潛在的句子“年華老去,一事無成。”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這一句看似豁達,實則不然。因為無論如何“共看”,其結局不會有任何不同,或許對於李白來說,失落的成份更大一些。如果說“若流水”,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不是還有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麼?豈不是更加悲觀?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這一句明顯是自我安慰,儘管是一如既往的及時行樂,可是和《將進酒》一比,氣氛的顏色明顯不同,如果說將進酒是紅色,那麼這一首卻是灰色。問了一首詩,可是仍然沒有問出任何結果。只能買醉,只能狂歌,只能“皆如此”。

  • 4 # 博書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李白《把酒問月》。這句詩,是詩人面對宇宙遐想引起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深受黃老列莊思想的影響,詩作瑰麗多姿,空靈出塵,氣勢磅礴,神奇浪漫。他喜歡用月亮來寄託自己的情思,月亮就是知音、摯友、故人,人生的喜怒哀樂諸般心情都訴之於月。

    在太白詩集中,詠月多達三百多處,給女兒取名“明月奴”,足見他對月亮的酷愛,以至於死後留下醉後入江捉月而溺亡的傳說。月亮既是他美好理想的寄託,也是他孤傲高潔的寫照。他對月亮的感悟,全化成對理想和落寞,牽掛和思念,永恆和短暫的感悟。

    《把酒問月》全詩如下:

    青天有月未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皎如飛鏡臨丹閼,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這首詩的確切寫作年代難定,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應當是詩人應友人之請而作,友人不自問而請他問之,難道是友人認為李白和月亮關係比較特殊,故囑他問之?詩題是詩人絕妙的自我造象,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根據此詩所流露的情緒,人們推測應該是寫於唐天寶三載,即公元744年。當時李白過得很不如意,年少時曾夢想做帝師的理想破滅,人到中年被唐玄宗攆出長安,在踏出長安那一刻,他對仕途心灰意懶。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替。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著“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著“古月依然照今人”。這兩句詩有互文之秒,今人古人如逝水,只有明月亙古不變。

    古人今人如流水般傳承,抬頭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皎潔的月亮沒有虧待古人,也沒有青睞今人。初唐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也有過同樣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詩句表達的是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作為人類的存在是綿綿久長,無窮無盡的。永恆的人類和永恆的江月始終共存相伴。

    李白的詩歌,除了月亮之外,還離不開酒。“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詩人對人生短暫發出過感慨後,過渡到及時行樂,月光伴著美酒,一醉解萬愁。這句詩化自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這首詩表達出人生短暫的感慨,孤高自傲的寂寞和及時行樂的思想,形象地展露出人生失意時的心緒。詩歌以停杯問月開始,至當歌對酒結束,中間是詩人對著月亮的發問,訴說著人生苦短和孤寂情懷,感嘆世事無常,唯有喝酒行樂。這樣的消極心緒,也反襯出李白對人生前途的擔憂彷徨,對仕途失意的一種慨嘆無奈。

    END.

  • 5 # 窗外的白楊

    很多人認為李白的詩沒有什麼水平,同樣是寫月,老是拿著這首詩來說事: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古鄉。

    總感覺就像是一首打油詩,小學生都能寫出來,藝術感染力不強,水平不高。但是我相信這首《把酒問月》沒有人敢提出質疑,它體現了很深的哲理。先看原詩: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作者: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整首詩蘇軾《前赤壁賦》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都是短暫的,站在歷史長河和明月面前,我們是何等的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李白一生狂放不羈,自認為有經世之才,總認為是懷才不遇,沒有伯樂。所以一生對酒當歌,舉杯望月,看著人生短暫寄情於美酒當中,總是有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邁中透露中淡淡的悲情。

    他這一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必須結合下一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來理解。意思是說,我們從未見過古時的月亮,但現在的月亮也曾經照過古人;古代人也好,現在的人也罷,在這一輪明月面前都像是流水一樣,只能對著它感嘆而已,還能幹什麼呢?

    這首詩透露出他對人生仕途悲觀與失望,最後只想著以酒度日,比起杜甫來境界要差多了!

  • 6 # 易行者張軒寧

    無常之人 恆長之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星還是那個星星。

    這句詩詞的精妙之處在於“恆久”的月亮以及“無常”的人生。

    歷史車輪的進行過程,帶走了無數世上的人。

    無論是王侯將將,亦或是平民百姓,都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本詩以月作為恆常不變的代表,古人見其月,今人扔見其月,可是古人有如何能夠看到李白時代當時當下的月光呢。

    如果古人能夠成為流水(也代表恆長流動,永不停息的狀態)那邊便也能夠看到任何時代、任何時期下的月亮。

    其詩“月亮”為恆長不變的代表“流水”代表時間與流動不停息的自然變化,而古人、今人都代表一種人生無常的體現。

    這不僅又讓我想起了一句詩:“萬里長城應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念生命無常,念日月永恆,無常與永恆的對境,解讀人生與自然的真諦!

  • 7 # 瘋哥哥l

    氣魄,氣勢,眼界,境界,正所謂一目千里,一眼千年。

    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題目寫的有誤。

    1.品讀詩詞,一般需要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境遇。這首詩的創作年份不詳,從詩內所寫,可能是在李白剛離開長安之時。全詩雖然情緒不高,但不至於苦悶,倒有幾分瀟灑。從詩面來看,倒是能品出幾分醉意。

    醉眼朦朧之時,仰望上蒼,皓月當空,情緒足,而意無盡,於是發萬古之慨,表縹緲之意。

    後兩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表達了人生苦短,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浪漫主義情懷。結合起來,就更氣象萬千,場面宏大了。

    2.今人、古人對比,而月始終如一,一眼何止千年。氣魄和氣勢可見一般,和“大家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個意思,只是一個用江水、一個用月亮。胸懷、眼界、境界體現的淋漓盡致。更把浪漫主義情懷也展露無遺了。

    3.李白的詩多寫景,宏大、浪漫、誇張,借景抒情,細品下,豪氣干雲之後,總還是會有些英雄落寞的感覺。寫景、不寫情,而情緒都在字裡行間,這也是創作手法的精妙之處。此句只用白描,而情感豐沛,是登峰造極之作。

    4.李白一生漂泊,短暫在京城供職,本有入世之心,但卻不甚理想,離開京城,也算是體驗了一番,《把酒問天》,也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人生在世,只是短暫一瞬,以後也不做他求了。也借這句詩撫慰自己的內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每天喜歡玩手機,夫妻之間交流都少了很多,有同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