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墨舍木子

    首先看成語詞典。我們現在書面文章和日常對話,用詞用語都過分白話、繁瑣,而字典裡收錄的成語卻很凝練,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言精華都在這。我們透過閱覽誦讀,能很快地瞭解、適應文言文的模式及韻味。買一本成語詞典,放在床頭、車上,睡前或堵車時翻一翻,如此積累,語感逐漸趨近於古,對文言的把握力也就提上來了。其次,當擁有一定的成語積累,能體會何為文言語感,並且對文言愈發有興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嘗試著讀文言小說了。對古文有了一定的認識以後,讀起來一定會事半功倍。最後,在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什麼不會的或是不理解的,一定要勤于思考、敢於詢問。只有將文言小說徹底讀透,才會更好的讀懂它。

  • 2 # 龍騎兵231

    讀懂一本書,無論現代文,還是文言文,在我們所處的當下資訊爆炸時代,能夠藉助無數工具書和資訊源,幫助我們透過檢索和歸集的方式,以一種簡單的面目,和我們能夠了解的程度,呈現在我們面前,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

    引用羅振宇的說法,我們也許不必去死磕,可以另闢蹊徑簡而化之,以一種隨身碟化方式,設定目錄、標籤、或者關鍵詞的辦法,達到隨時可以提取使用的目的。

    這些應付的動作和套路,根本不用教,隨時靈機一動,便能計上心來。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這些取巧、圖方便的辦法,都是不入胸次的表面討巧的一時之便。真正拿來做學問的話,將會貽害終生,沒有紮實而深厚的涵養基礎,註定不會走得很遠。

    因此,我以為,所謂讀書方法,是方法論,也是認識論。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就是構建知識結構和層級的過程,也是思維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結合人的認識階段和規律,有意識訓練和提高,日久彌新,受益良多。

    就我個人理解,如果能夠做到一下四點,一層一層打基礎,由淺入深,熟能生巧,則不但是能夠讀懂一本書,還能讀熟,讀精一本書。我道一以貫之。

    下面簡要羅列於次,望能得諸公大家指教,受益匪淺:

    第一步、 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一目十行。

    第二步、 觀其大略,以點帶面,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第三步、 提撮鉤玄,條分縷析,旁徵博引,融會貫通。

    第四步、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深入淺出,舉一反三。

    這是由略到詳,由簡到繁的過程。反覆幾過,便當豁然開朗。當然,面對一本書,由於每人程度不同,不必亦步亦趨,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適合的方法,在此分享給各位,敬請指教。

  • 3 # 奴面堪比花面好

    如果你想學的話,你可以用一本古代成語詞典來讀,遇到不會的就去詞典中查。

    如果你只是想讀故事的話,可以選擇一邊讀古文,一邊看翻譯。這樣看的多了你也就知道那些古文什麼意思了。

    其實個人覺得一般高中正常畢業的學生應該都能看懂古文的,畢竟學過那麼多。

  • 4 # 大悔憶智周

    如何讀懂文言小說?

    ——趣談文言文

    回答問題之前先向你推薦與問題相關的小小說:《憤怒的小學生》,附在文末。

    這篇小說不僅講文言文閱讀,而且是一個寓言。網路上的噴子,很多其實就是這篇小說裡的小學生——他們一生錯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又以為他們掌握了全世界的知識。

    現在答問。

    要讀懂“一本”文言小說,這個應該至少有初中文化程度吧。

    如果自己硬讀亂猜或者自學而不繫統,是容易走入歧途的。

    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最基本的,首先在字詞句。

    字,文言文是允許寫“錯別字”的。

    這種“錯別字”是“故意”寫的,稱為“通假字”。通者,兩字通用;假者,借用,借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例如司馬遷的《鴻門宴》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那個跳蚤的“蚤”就是早早的“早”的通假字,你不要以為偉大的太史公寫了錯別字哈!我小說《憤怒的小學生》,就是寫某小學學霸,因為尚未學習文言文通假字,以為古人冠冕堂皇寫錯別字而為此憤憤不平的。其實,網路也有通假字,例如“漲姿勢了”——長知識了,“神馬都是浮雲”——什麼都是浮雲,這就是故意寫錯別字以增加某種情趣。

    說到“通假字”的“假”就是今天的“借”,又涉及到“古今異義”的問題,今天你說“你假我一百塊錢”,人家會說“你說些什麼啊?”而那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謝”,不是“謝謝”,而是“道歉”、“謝罪”。你看,古今真的異義吧?望文生義怎麼能讀懂文言文呢?

    文言詞語分實詞,虛詞兩類,實詞是有實在意義的詞,虛詞則是無實義而有語法作用的詞,即孔乙己口中的“之乎者也”。最麻煩,“之”既是實詞,又是虛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那個“之”就是動詞、實詞,“到……去”的意思,“之廣陵”就是“去廣陵”、“到廣陵去”;而“黔之驢”的“之”是結構助詞“的”,《黔之驢》——《黔地的驢》;“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裡的“之”,則沒有意義,只有作用:取消句子獨立性。

    文言句式,分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兩類,每年高考必考。文言特殊句式有以下幾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搞不懂文言句式,你就是知道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也會不知道古人在說什麼。

    魯迅認為文言太複雜、不大眾,所以反文言,其實他語言之精警,大部得益於他早年在私塾裡讀的文言。

    文言較之白話,永遠精煉典雅。

    附:小小說《憤怒的小學生》

    張丹是紅光小學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放暑假了,表哥來家裡玩,帶著課本。張丹就翻看錶哥的課本,她熱愛學習,不相信自己讀不懂高中課文。一天,她翻看錶哥的語文書,翻到課文《鴻門宴》,她看到課文中有一個跳蚤的“蚤”字,覺得課文一定好玩,就纏著表哥給她講。表哥就講:“......‘沛公軍霸上’——沛公就是漢高祖,漢高祖你知不知道?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軍就是駐軍,霸上是地名,連起來講就是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霸上這個地方。”張丹就瞪大了眼睛:“有這麼寫文章的嗎?根本就不通順!‘沛公的軍隊霸上’?”她表哥就給她講“軍”在這裡作動詞用,不是名詞軍隊的意思,是駐軍、軍隊駐紮的意思。“有這麼亂用的嗎?”聽完講,張丹嘟著嘴,很生氣。“你不懂,這是司馬遷的文章啊!”“什麼司馬遷?我只聽說過司馬光!”她表哥又往下講,講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說這是項伯對劉邦說的話,意思是明天一早不可不早早來向我們的項王謝罪,項王就是項羽,項伯是他叔父。“什麼什麼什麼?你看這個‘蚤’字,它是跳蚤的‘蚤’,你怎麼說是早早的‘早’呢?”張丹的學習確實是很好的,反應也特別快,一下子就發現“蚤”字在這裡用錯。“這是通假字,你上了初中就知道了。”“哼,什麼‘通假字’?早上的‘早’寫成跳蚤的‘蚤’!明明就是寫了錯別字是不是?““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怎麼會寫錯別字?這叫故意寫錯別字你懂不懂?”“老師說了,不管多偉大的人,都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寫錯字就是寫錯字,還‘故意寫的’,一點也不謙虛,一點也不勇敢!”張丹的表哥見一時說服不了她,就去廚房做飯。後來,爸爸媽媽都下班回來了,他們都在同一個研究所工作。張丹就告表哥的狀,說是表哥給她亂講課文,課文出了錯也不準別人指出。張丹的父母一看課文就什麼都明白了。 他們批評張丹不虛心,還沒學到的知識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虛心,跳蚤的“蚤”字就是表哥說的——通假字。張丹委屈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她覺得表哥和爸爸媽媽都在袒護司馬遷。大人們怎麼都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呢?

  • 5 # 不古文史

    要讀懂文言文,有以下幾點拙見:

    一,加強古典文學的修養

    第一點說起來有點“空”,但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要想自己可以很流暢、自然地閱讀文言文,就一定要多讀古典書籍。

    如果你是一名學生,你一定在教科書上學過不少文言文。跟著教材去學習,這一段過程是打基礎的過程,對你以後學習古文和閱讀都很有幫助。

    從古典文學中攝取的營養,能讓你形成一種文言文的思維習慣。這道理和你講家鄉話是一樣的,你並不需要去背誦或研究家鄉話,但你從小到大的環境培養了你的習慣。這是培養語感、語言思維的重要方法。

    舉個例子:

    我們來看一段李白的《與韓荊州書》: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義氣……”

    對於熟讀文言文的朋友來說,這段話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古典文學修養,就會很難理解當中的語句,如什麼叫“遍幹諸侯”?什麼叫“歷抵卿相”?什麼叫“心雄萬夫”……

    (文末附:值得推薦的文言文經典書籍)

    二,學習文言文和語文中的語法、結構

    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往往會學習語法。恰恰相反,學習漢語時,卻很少有人重視這方面。

    我們上面講過,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但是,事實上我們周邊講文言文的人幾乎沒有,所以這就對我們學習文言文增加了難度。

    事實上,我們學習英語時所知道的“主、謂、賓”,“助詞”、“連詞”等等,在中國漢語中也是有的。舉例: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這句話中,“利”、“強”都是定語。這些語法知識要講開來很多,建議去網上找些相關材料或相關書籍學習一下,打好基礎。

    還有,就是古漢語的結構。這是最核心的技能。

    古漢語的結構有很多:

    判斷句:

    一般有三種形式:

    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例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陳涉是陽城人。

    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例如

    “朕乃一國之君”:我是一國之君

    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例如

    “君子生非異也”:君子的本性並不是跟人不同

    被動句:

    用現代文的理解,就是“被……”怎樣怎樣了。在文言文中一般有兩種形式:

    “見”“……見……於”“於”。例如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翻譯過來就是“被”鄭袖迷惑,“被”張儀所欺騙。

    “為”“為……所”

    “恐為天下人所笑”:恐怕要“被”天下人笑。

    倒裝句:

    倒裝句的結構在文言文中很多,這也是形成古文和現代漢語閱讀障礙的重要原因。要熟悉這些,就必須熟悉前面所說的漢語中的基本語法。

    賓語前置

    “吾誰與歸”:這裡,“誰”是賓語,本來要在“與”後面的賓語前置了,翻譯過來“吾與誰歸”,這樣子大部分人便能理解了。

    定語後置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這裡,“千里”是定語,是用來形容“馬”的,定語被後置了。應是“千里之馬”。

    狀語後置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這裡,“乎吾前”是狀語,後置了。本應是“乎吾前前”,即“我在之前生”。

    主謂倒裝

    “賢哉回也”:這裡,賢是謂語,回是主語(這裡是指孔子的弟子顏回),轉換過來就是“回賢也!”,是說顏回很賢德啊。

    省略句:

    省略句在古文中也很多。只要閱讀時不脫離全文,並培養了豐富的語感,很容易讀得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裡,本應該是: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固定結構:

    瞭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結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表疑問: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這樣如何?

    表反問: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無乃……乎、得無……乎。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反問,我何必要告辭呢?

    表測度:得無……乎(耶)、無乃……乎

    例:“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猜度,這樣恐怕不行吧?

    表感嘆: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何……之,解釋為“怎麼……這樣啊”

    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感嘆,吏呼是多麼的怒,婦哭得是多麼苦!

    三,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

    文言文在中國不同朝代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讀司馬遷的《史記》,裡面有很多生僻詞,讀明、清時代的書籍,其難度相比又低了許多。

    而且,明清時的白話文小說,現在大部分人讀起來其實是不太難的。比如四大名著。

    所以,建議學習文言文時,要循序漸進。

    可以挑一些比較輕鬆的文言文小說閱讀(這一點可參考我寫過的另一篇文章:《中國古代有哪些優秀小說——經典與古典》,裡面有一些書目)

    四,備一本詞典

    建議備一本《古漢語詞典》。文言文中的詞語很多,有許多詞語和我們現代漢語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雖然沒有去背誦的必要,但是,經常翻閱檢視,是積累、沉澱的重要手段。

    四大名著:語言是相對淺顯的。易懂。

    《古文觀止》:這裡收集了《左傳》、《國語》、《史記》和唐宋各大文人的佳作。

    《陶庵夢憶》:明代才子張岱所寫。

    《史記》:略

    《三國志》:真正的三國史書。

    《笑林廣記》:古代的笑話集。

    《世說新語》:一代短篇小說。

    《聊齋》:略

    《儒林外史》:略

    《霍小玉傳》:愛情故事。

    《崑崙奴》:金庸稱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武俠小說。

    《隨園清單》:這是清代才子袁枚寫的“菜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幾次著名的戰列艦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