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戲人生HC

    1、設立中央禁軍,將各地精兵收歸京城禁軍管轄。禁軍不再設定最高統帥,罷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及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的職位,而且把禁軍兩司(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三衙”,即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

    2、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須聽命於樞密院,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為將領所私有。

    3、採取了以文立國的國策,實行文人統治。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長官,地位居於武官之上。

    4、按照“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軍事部署。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及其附近,其餘分戍全國各要衝地區,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邊境上只屯駐較少量的禁軍,對遼、西夏逐漸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

  • 2 # 黑水都護府

    制度是好的,中央統一練兵,分到下面將領統兵。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本來就是現代軍事管理的雛形,憑藉強大國力做後盾這種軍事制度是行得通的,可惜被文官玩壞了,而且宋得國不正對將領約束過甚防將甚於防敵,有這兩點在加之有強大的外敵次第崛起就造成了300年弱宋現象。

  • 3 # 九魚亭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人盡皆知,宋太祖繼位後的政權過度是很比較柔和的,沒有進行大肆殺戮,就連柴氏宗親也受到了妥善對待。

    在那次著名的酒宴上,趙匡胤對下屬說:“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這些開國功臣被友好地卸去了兵權,並安排他們回鄉頤養天年。因為趙匡胤的帝位時來之不正,更因為他對武將的忌憚,於是開始了重文輕武的國策,也可以把皇權牢牢抓在手中。縱觀北宋一朝,藩鎮割據再也沒有發生過,這就是其制度的積極作用。

    二府制度

    宋朝的兩府分別是政事堂、樞密院,一個是政務核心,一個是軍事核心。軍政大權分立,沒有人可以獨佔大權,就連北宋史上最強宰相趙普,也無法做到權傾朝野。

    其次宰相的職權也被劃分給多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而還有幾個副手叫做“參知政事”,這無疑讓宰相的權力更為分散。樞密院則有樞密使和副樞密使,負責全國軍事。軍政分開,無疑可以加強中央集權。

    三衙制度、強幹弱枝

    樞密院只能負責命令下發、和策劃,卻沒有統兵權。掌管軍隊的則是三衙,分別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這三衙只有統兵權,卻沒有調兵權,樞密院有調兵權,卻沒有統兵權力。

    (宋太祖趙匡胤)

    這讓軍隊將領無法掌握軍隊,殿前司主管京城禁軍,侍衛司主管各地部隊,加上調兵需要兵符,再加上統兵將領、和部隊需要經常換防。造成一種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好處是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割據,壞處則是軍隊戰力直線下降。

    財政統一

    為了中央集權,北宋還設定了三司制度,分別是度支司、鹽鐵司、戶部司,這三司掌握全國財政,其長官三司使,地位僅次於宰相。這樣財政大權集中在中央,不僅如此地方還有各地轉運使,負責按時把各地錢糧運送中央。

    這樣地方上的財政也無法自己控制,沒有錢,軍隊也無法調配,當然更無法成為割據勢力。北宋的軍隊戰力偏弱,跟其制度有著莫大的關係。

  • 4 # 驃騎只看洛陽城

    96O年,(後)周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

    961年,宋太祖趙匡胤採納趙普建議,著手解除禁軍宿將的兵權,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為主釋去兵權,到地方上任節度使,史稱"杯酒釋兵權"。自此,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職遂廢,其它軍職則另選一些資歷教線,威望不高,易於駕馭的將領擔任。969年,太祖故伎重演,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等,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

    自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北宋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吸取唐未藩鎮割據,節度擁兵的沉重教訓,對藩鎮武將的權力大加削弱。在財,政,軍諸領域多用文人,還特別重視以科舉籠絡文人。實行文治,以達到其"強幹弱枝","守內虛外"鞏固統治的目的。至此北宋中央集權制有了重大發展,封建政權,軍權,財權的高度集中和意識形態領域內(理學)的興起。

  • 5 # 文石齋主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初期,為了防止統兵將領篡奪政權,加強中央對軍事的集權,透過擺酒設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讓高階軍官交出兵權的事件。

    但宋太宗集中軍權,並不是只用了“杯酒釋兵權”一個手段,“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宋太祖在軍事制度方面還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杯酒釋兵權”因其故事性、傳奇性,容易被人們記住,所以後來成為一個盡人皆知的典故、成語,也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軍事將領的兵權。

    首先,宋太祖著力解除統兵將領的軍權,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

    宋太祖出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親身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武人當政,戰爭不斷,朝代更替頻繁,所謂“皇帝”今日在位、明天被殺,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混亂、黑暗的時代;更重要的是,從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的907年到宋太祖於960年建立宋朝的五十三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竟先後出現了二十多位皇帝,其中很多皇帝甚至皇帝的家人、族人被殺、被滅,包括宋太祖本人,也是被軍人推戴,取代後周登上帝位。因此,在建立自己的朝代後,宋太祖一直苦心思慮治國理政的兩個重大問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五代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戰爭不斷的局面不再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確保自身和後人的安全,建設一個穩定繁榮、長治久安的昌平治世。

    其次,宋太祖對加強中央軍事集權做了深思熟慮和充分準備。

    在宋朝建立的第一年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末,宋太祖在平定不服宋朝的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召見自己最重要的謀士趙普,問趙普:“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息滅天下之兵,建設長治久安的國家,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雖然讀書不多,但“精於吏事”,且“能以天下為己任”,對這些問題也早有考慮。聽了宋太祖的發問,回答說,問題的癥結,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沒有什麼奇計,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意思是削奪藩鎮的權力,控制各地的財權,將各地的精兵收歸中央,天下自然就安定了。宋太祖聽了趙普的話,連聲贊同:“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特別是軍事集權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實施。

    一、建隆二年(961),宋太祖鑑於當時已控制局勢,就著手採取了一些措施,罷免中央禁軍首領、“殿前司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的“殿前司都點檢”職務,讓其離開朝廷,出任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河北襄陽)節度使,罷免另一位中央禁軍首領、禁軍“侍衛司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的禁軍系統職務,任命他為成德軍(治恆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由宋太祖更為信任的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禁軍“侍衛司”馬步軍都指揮使,而且以宋太祖在當皇帝前曾任後周禁軍“殿前都點檢”為由,從此不再設定中央禁軍的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一職。

    二、宋太祖任命石守信為新的中央禁軍首領,是基於他對石守信等過去的戰友、同僚、“結義兄弟”的信任,他們曾經同生共死,一起在戰場上戰鬥拼殺,結下了深厚的情義,但趙普提出,對這些人也不能賦予軍權。宋太祖說,我和他們情深義厚,親如兄弟,他們絕不會背叛我。趙普毫不留情面地反駁:“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當年陛下也終於後周世宗,您的天下又是怎樣得來的?”趙普的話深深刺激了宋太祖,也使宋太祖認識到把軍權讓與任何人的重大危害。由此,宋太祖斷然採取措施,解除了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

    建隆二年(961)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讓侍從退出,嘆了一口氣,對石守信等說:“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我當不了皇帝,為此我從內心感念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天天夜晚都不敢安枕而睡啊!”石守信等人大感驚駭,趕忙探問緣由。宋太祖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的位子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出宋太祖話中有話,連忙跪下叩頭,表示臣服:“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

    宋太祖說:“不然,我知道你們固然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恐怕也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宋太祖的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生路”。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一樣短促,所以要享受富貴,不過是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交出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置下永遠不會失去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歡娛,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親戚,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明,當即表示感謝宋太祖恩德,願意聽從宋太祖的安排。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但此時的節度使已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確實只能如宋太祖所指出的,“享受生活,以終天年”了。

    三,分解中央禁軍。在解除了禁軍統軍將領的軍權後,宋太祖從後周時期唯一的禁軍統帥部“殿前都指揮司”分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統領一部分禁軍,也就是將禁軍一分為二,各統一軍,不久,又將“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分為“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司”,與“殿前司”統稱“三衙”,三軍平行,“三衙”任何一部的將領都不能統一指揮全部中央禁軍。同時,宋太祖不再從資歷老、威望高的宿將中選取“三衙”統軍將領,而是另選、資歷淺、軍階低、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皇權對軍隊的控制得到極大加強。

    第三,改革軍事體制。

    宋太祖在朝廷設定了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使之獨立於宰相統領的文官系統,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出了過去由宰相掌握的軍權,形成“二府”體制。同時,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由文官出任,而樞密院與“三衙”雖然同為軍政機構,職責又各有不同,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卻不能直接掌握軍隊,“三衙”掌管禁軍,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使得樞密院與“三衙”各自獨立,相互制約,非常有利於皇帝對軍權的控制。

    第四,施行“內外相維”政策。

    乾德三年(965)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藩鎮所轄軍隊中的驍勇兵卒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選取強壯計程車卒定為“兵樣”,送到各地,召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而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廂軍,供雜役使用,地方再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同時,宋太祖把全部禁軍分為兩半,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一旦京城發生軍事叛亂,外地駐軍聯合起來則足以制止京城駐軍的“內變”。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足以發動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對地方形成了足夠的震懾,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證。

    第五,施行“兵將分離”政策。

    為加強對軍權的控制,宋太祖對軍隊制定實施了“更戍法”,規定無論是駐屯京城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外地駐軍則要輪流到京城及附近州縣駐紮,護衛京師。宋太祖稱實施“更戍法”是為了鍛鍊士兵吃苦耐勞的能力,熟悉不同地區的地理、民風,以利於作戰,實際目的卻是藉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領兵將官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親密體系和聲望,也就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更戍法”的實施,使得軍權更加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六,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繼位,繼續加強了中央軍權的集中。

    宋太祖於開寶九年十月去世,他的弟弟宋太宗繼位。宋太宗比宋太祖小十二歲,但也經歷了五代亂世,對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做法非常贊同,並繼續實行。

    為削弱在各地任職的節度使的權力,把節度使“兼領”即作為轄地、可以任命官員、收取稅賦的州郡“支郡”直屬京師,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令於節度使,後來又在州府設定“通判”,分解知州(府)之權,通判雖然是州府的副職,卻負有監察知州(府)的職權,可以越過知州(府),直接上書皇帝彙報情況,使一州(府)之權不致為知州(府)把持,防止了州府偏離中央統治軌道。後來又賦予知州(府)兼任地方駐軍最高統帥的權力,中央對地方駐軍的統治權更加集中。

    透過這些措施,唐末五代國家軍權被地方藩鎮分割,地方藩鎮依靠自身的軍力互相征戰、隨心所欲地取代中央政府、改朝換代的現象在宋初迅速消失;宋太祖、太宗制定的軍政制度作為“祖宗之法”在後世延續執行,儘管北宋滅亡,南宋始終處於戰爭威脅之中,但軍權集中於中央的大局卻一直沒有改變,兩宋三百二十年間,也沒有發生足以威脅朝廷和國家安定的軍事叛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細菌性病害的土壤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