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小趙記錄

    農作物細菌性病害是農業生產中的常發性病害,其危害程度已經超越病毒,成為僅次於真菌的第二大病害。由於細菌性病害預防措施複雜、傳播方式多樣,且防治藥劑缺乏,加之長期連作,導致防治難度日益加大。據不完全資料統計,中國細菌性病害目前發生面積在1.2億畝次,細菌性病害防治市場容量超過20億元。可見,開發防治農作物細菌病害的農藥產品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細菌性病害是由細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軟腐病、潰瘍病、青枯病等。侵害植物的細菌都是桿狀菌,大多數具有一至數根鞭毛,可透過自然孔口(氣孔、皮孔、水孔等)和傷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蟲等傳播,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細菌性病害症狀表現為萎蔫、腐爛、穿孔等,發病後期遇潮溼天氣,在病害部位溢位細菌粘液,有明顯惡臭味是細菌病害的特徵。

    ◆ 常見的細菌性病害有哪些及危害

    1、斑點型病害。主要是由假單孢桿菌侵染引起的病害,葉片為主要感病部位,呈斑點狀,初期呈水漬狀,病斑周圍有一個黃色暈圈,表現為病斑處急性壞死。如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黃瓜棉花細菌性角斑病、菊花秋海棠等細菌性葉斑病、十字花科細菌性黑斑病(大白菜、甘藍、蘿蔔、花椰菜等)、萵苣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等。

    2、葉枯型病害。多數由黃單孢桿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後最終導致葉片枯萎。如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葉枯病、魔芋細菌性葉枯病、豆類細菌性葉枯病、菜豆細菌性疫病等。主要危害葉、葉柄、莖、卷鬚和果實。一般葉片染病,發病初始在葉緣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後病斑呈不規則形,邊緣有黃色暈環,中央淡褐色,並向葉片中部擴充套件。

    3、青枯型病害。一般由假單孢桿菌侵染植物維管束,阻塞輸導通路,致使植物莖、葉枯萎,為一種土傳性病害。如番茄青枯病、馬鈴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主要症狀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莖葉仍保持綠色。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溫高溼、重茬連作、地窪土黏、田間積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況下,該病容易發生。感病最初,地上部分未見任何異常現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機,整個地上部均枯萎。陰天和早晚有所恢復,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後便枯萎,呈青枯狀態。

    4、腐爛型病害。多數由軟腐歐文氏桿菌侵染植物後引起腐爛。如白菜細菌性軟腐病、茄科及葫蘆科作物的細菌性軟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君子蘭細菌性軟腐病、鳶尾細菌性軟腐病,紫羅蘭細菌性腐爛病等。這類病害發生後,使植物的組織或器官發生腐爛,往往有一種惡臭味,主要為害植物的多汁肥厚的器官,如塊根、塊莖、果實、莖基等。

    5、潰瘍型病害。一般由黃單孢桿菌歐文氏菌所致,後期病斑木栓化,邊緣隆起,中心凹陷呈潰瘍狀。如柑橘潰瘍病、番茄果實細菌性斑疹病等。潰瘍病是細菌性維管束病害,病害在幼苗期即可發生,引起部分葉片萎蔫和莖部潰瘍,嚴重時幼苗枯死。在病葉葉柄基部下方莖稈上出現褐色條紋,後期條紋開裂形成潰瘍斑;縱剖病莖可見木質部有黃褐色或紅褐色線條,致使木質部易與髓部脫離,後髓部呈黃褐色,粉狀幹腐,髓部中空,多雨季節有菌膿從莖傷口流出,汙染莖部。花及果柄染病也形成潰瘍斑。

    6、畸型病害。由致瘤農桿菌侵染所致,使植物的根、根頸成側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腫狀。如菊花根癌病、月季根癌病等。主要發生在根頸處,也可發生在根部及地上部。病初期出現近圓形的小瘤狀物,以後逐漸增大、變硬,表面粗糙、龜裂、顏色由淺變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內部木質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頭大小或更大,數目幾個到十幾個不等。由於根系受到破壞,故造成病株生長緩慢,重者全株死亡。

    ◆ 細菌性病害的幾種預防方法和常見農藥品種

    1、預防方法。(1) 要培養壯苗,種植時要求植株健壯,植株健壯的就難以被細菌侵染。(2) 要儘量減少植株傷口,特別是移栽時,不能傷根,栽苗時用大力按壓很容易導致斷根,給根部造成傷口,上部土粒也會傷害植物的嫩莖,同時也要注意消滅蟲害減少傷口。傷口為病菌開了大門,細菌就會進入,還有植株抹芽打杈時,也應該選擇晴天,中午前後溫度高的時候傷口能夠及時癒合,減少病害發生。(3)加強綜合管理,提高植株自身抗逆效能,維持植株生長健壯。(4) 控制種植的環境條件,如溫室大棚溼度難以控制,易誘發病害發生。病原細菌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5)避免長期連作,重茬連作造成土壤細菌累積,加重病害的發生。(6) 地勢低窪,土壤粘重,滲水性差,病害發生重。(7) 偏施氮肥,蔬菜徒長,有利於細菌性葉斑病的發生。

  • 2 # 海嘯悟農

    有細菌性病害的土壤怎麼處理?

    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離工廠企業近的農村土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一些汙染。各種廢氣透過風力,空氣等傳播到了土壤。有害汙水的隨意排放也逐漸汙染了土壤。另外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最終導致了土壤受到了細菌性病害。

    處理方法一:在受病害的土地上撒石灰,草木灰,熟腐的農家肥,煤炭渣,木炭渣等等。這些都可以殺死土壤中的各種有害細菌,而且對農作物生長也有一定的好處。撒完後深耕,深度在30釐米左右。然後曬上一個月,儘量是有大太陽的時候。曬一個月後,再撒石灰草木灰等等再深翻。如此反覆三次以上方可進行種植,也就是一季不要去種莊稼,反覆的消毒殺菌。別顯時間長,受細菌性病害的土壤即使種了,不是發不了芽就是苗不齊,不是爛根就是枯葉,收穫就更難了。

    處理方法二:使用土壤改良劑。這是一種新科技產品,也能殺菌消毒,改善土質結構等等,以前種地想都不敢想會有這種新科技。使用起來也很方便,用量也不多,在耕地前撒在地裡,直接耕地就行了。但是目前這種產品五花八門,也不是說假貨,能在黑龍江的土壤殺菌,到了廣西的土壤不一定有效果。

    其它注意事項:

    1.農藥化肥適量使用,同一塊土壤也不要老是使用一種農藥,一種化肥。可以換一個品牌或者換一個品種。

    2.減少汙染源,空氣汙染對土壤的病害雖然少一點,但是水的汙染一定要注意。在灌溉或澆水時,儘量使用乾淨的地下水。不然很容易造成土壤重金屬超標。

    3.輪流種植農作物,比如秋季種植白菜,明年的秋季就種植蘿蔔。土壤裡面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而單一的農作物需要的營養成分也只有那麼幾樣。長此以往,多餘的養分越積越多,反而對土壤不利。

    以上只是本人所在地的經驗,如果受細菌性病害的土壤面積很大,而且非常嚴重。建議請農業部門的專業人士看看,化驗一下土壤結構,酸鹼性等等這樣便於對症下藥,早日恢復土壤的正常情況。

  • 3 # 張顯國888

    農作物細菌性病害是農業生產中的常發性病害,其危害程度已經超越病毒,成為僅次於真菌的第二大病害。由於細菌性病害預防措施複雜、傳播方式多樣,且防治藥劑缺乏,加之長期連作,導致防治難度日益加大。據不完全資料統計,中國細菌性病害目前發生面積在1.2億畝次,細菌性病害防治市場容量超過20億元。可見,開發防治農作物細菌病害的農藥產品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細菌性病害是由細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軟腐病、潰瘍病、青枯病等。侵害植物的細菌都是桿狀菌,大多數具有一至數根鞭毛,可透過自然孔口(氣孔、皮孔、水孔等)和傷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蟲等傳播,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細菌性病害症狀表現為萎蔫、腐爛、穿孔等,發病後期遇潮溼天氣,在病害部位溢位細菌粘液,有明顯惡臭味是細菌病害的特徵。

    ◆ 常見的細菌性病害有哪些及危害

    1、斑點型病害。主要是由假單孢桿菌侵染引起的病害,葉片為主要感病部位,呈斑點狀,初期呈水漬狀,病斑周圍有一個黃色暈圈,表現為病斑處急性壞死。如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黃瓜棉花細菌性角斑病、菊花秋海棠等細菌性葉斑病、十字花科細菌性黑斑病(大白菜、甘藍、蘿蔔、花椰菜等)、萵苣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等。

    2、葉枯型病害。多數由黃單孢桿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後最終導致葉片枯萎。如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葉枯病、魔芋細菌性葉枯病、豆類細菌性葉枯病、菜豆細菌性疫病等。主要危害葉、葉柄、莖、卷鬚和果實。一般葉片染病,發病初始在葉緣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後病斑呈不規則形,邊緣有黃色暈環,中央淡褐色,並向葉片中部擴充套件。

    3、青枯型病害。一般由假單孢桿菌侵染植物維管束,阻塞輸導通路,致使植物莖、葉枯萎,為一種土傳性病害。如番茄青枯病、馬鈴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主要症狀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莖葉仍保持綠色。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溫高溼、重茬連作、地窪土黏、田間積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況下,該病容易發生。感病最初,地上部分未見任何異常現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機,整個地上部均枯萎。陰天和早晚有所恢復,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後便枯萎,呈青枯症狀。

    4、腐爛型病害。多數由軟腐歐文氏桿菌侵染植物後引起腐爛。如白菜細菌性軟腐病、茄科及葫蘆科作物的細菌性軟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君子蘭細菌性軟腐病、鳶尾細菌性軟腐病,紫羅蘭細菌性腐爛病等。這類病害發生後,使植物的組織或器官發生腐爛,往往有一種惡臭味,主要為害植物的多汁肥厚的器官,如塊根、塊莖、果實、莖基等。

    5、潰瘍型病害。一般由黃單孢桿菌歐文氏菌所致,後期病斑木栓化,邊緣隆起,中心凹陷呈潰瘍狀。如柑橘潰瘍病、番茄果實細菌性斑疹病等。潰瘍病是細菌性維管束病害,病害在幼苗期即可發生,引起部分葉片萎蔫和莖部潰瘍,嚴重時幼苗枯死。在病葉葉柄基部下方莖稈上出現褐色條紋,後期條紋開裂形成潰瘍斑;縱剖病莖可見木質部有黃褐色或紅褐色線條,致使木質部易與髓部脫離,後髓部呈黃褐色,粉狀幹腐,髓部中空,多雨季節有菌膿從莖傷口流出,汙染莖部。花及果柄染病也形成潰瘍斑。

    6、畸型病害。由致瘤農桿菌侵染所致,使植物的根、根頸成側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腫狀。如菊花根癌病、月季根癌病等。主要發生在根頸處,也可發生在根部及地上部。病初期出現近圓形的小瘤狀物,以後逐漸增大、變硬,表面粗糙、龜裂、顏色由淺變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內部木質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頭大小或更大,數目幾個到十幾個不等。由於根系受到破壞,故造成病株生長緩慢,重者全株死亡。

    ◆ 細菌性病害的幾種預防方法和常見農藥品種

    1、預防方法。(1) 要培養壯苗,種植時要求植株健壯,植株健壯的就難以被細菌侵染。(2) 要儘量減少植株傷口,特別是移栽時,不能傷根,栽苗時用大力按壓很容易導致斷根,給根部造成傷口,上部土粒也會傷害植物的嫩莖,同時也要注意消滅蟲害減少傷口。傷口為病菌開了大門,細菌就會進入,還有植株抹芽打杈時,也應該選擇晴天,中午前後溫度高的時候傷口能夠及時癒合,減少病害發生。(3)加強綜合管理,提高植株自身抗逆效能,維持植株生長健壯。(4) 控制種植的環境條件,如溫室大棚溼度難以控制,易誘發病害發生。病原細菌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5)避免長期連作,重茬連作造成土壤細菌累積,加重病害的發生。(6) 地勢低窪,土壤粘重,滲水性差,病害發生重。(7) 偏施氮肥,蔬菜徒長,有利於細菌性葉斑病的發生。

    2、化學防治常見農藥種類。(1)廣譜性消毒殺菌藥劑:具有強烈的滲透性,甚至能夠被植物器官吸收傳導;不但對細菌有效,對許多真菌、病毒性植物病害也有不錯的效果。可以用作傷口消毒處理,也可以葉面噴霧。代表性藥劑有辛菌胺(醋酸鹽)、溴硝醇、氯溴異氰尿酸和二氯異氰尿酸鈉;(2)抗生素類:透過發酵分離提取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代表性藥劑有中生菌素、春雷黴素、金核黴素。(3)微生物製劑:以菌治菌,環保型殺菌劑,前景廣闊。但需要較嚴格的使用技術。代表性藥劑有多粘類芽孢桿菌(康地蕾得)、枯草芽孢桿菌、蠟質芽孢菌、熒光假單胞桿菌;(4)銅製劑:多位點廣譜性殺菌劑,品種較多,幾乎都對細菌性病害有較好的預防性效果。①有機銅類殺菌劑代表性藥劑有:噻菌銅、絡氨銅、松脂酸銅、琥珀酸銅、壬菌銅、喹啉銅、噻森銅等;②無機銅類殺菌劑代表藥劑有:氫氧化銅、氧化亞銅、鹼式硫酸銅(波爾多夜等)、氧氯化銅(王銅等);(5)其它類別:①葉枯唑具有內吸治療性的殺細菌製劑,對作物安全,但不適合土壤處理。葉面噴霧效果更好;②噻唑鋅和大多數殺菌劑不同,噻唑鋅在植物體表面對細菌無效,只有在植物的導管中會嚴重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菌死亡。因此,噻唑鋅也是一種具有高效治療性的殺細菌製劑。③異噻菌胺本身不具有抑菌活性,透過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反應,抵禦病原菌侵染。保護性殺菌劑,於病菌侵染之前施藥,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預防病害發生。主要用於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等病害。對水稻稻瘟病、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具有優異防效,防效在80%~100%。

  • 4 # 生態種植技術

    我說說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及看法。

    首先,我們明白一個問題。

    細菌造成發病是需要幾個條件:

    一是有此類菌源;

    二是需要有適宜的發病環境;

    三是植物本身長得不夠健壯。

    這也是植物上講的“植物病害三角環”。

    我們只要使其中任何一項打不到發病條件,病害就不會發生。

    所以,對於上茬土壤中有病原菌的,不用過分擔心,與下茬作物是否得病並沒直接關係。

    我們要做的是多用有機肥,增加有益菌,各種營養元素使用合理,從而為作物健康生長提供一個友好的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作者是如何運用俗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