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輸入介紹—
-
2 # 骨科醫生路遙
骨科醫生,尤其是創傷骨科醫生,都是日常“吃”射線的最多的“大戶”。在崇尚“微創”的今天,其實所謂微創,都是骨科醫生在手術中用更多的X光透視換來了。對於患者來說,這點劑量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於以此為生的骨科醫生,經年日久積累下來的射線,早已讓我們各種主任的髮際線比其他科室更靠後。。。
在骨科手術中,骨科醫生需要不停的透視,以確認骨頭對的好不好,釘子擰進去的角度和深度,鋼板的長度等因素。如此高頻反覆的暴露在射線輻射下,逼著骨科醫生從剛入行就必須學會如何有效的儘可能的減少手術中輻射。
主要要點如下:
1、穿戴各種鉛做的防護器具,如鉛帽,鉛衣,甚至鉛圍領,鉛眼鏡。
2、將含鉛的玻璃屏風放置在透視機和醫生之間。
3、最好能有專業的放射人員操作透視機,如果沒有,骨科醫生應該非常熟悉手術室中透視機的各種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透視。
4、手術前必須做好詳細的準備和計劃,醫生需要對手術過程和相關器械儘可能熟悉,以儘可能的減少透視次數。
5、一定記得每次透視的結果都要儲存。血一般的教訓,不儲存透視結果一旦需要對比,就還得再次透視。
6、儘可能減小透視曝光時間,選擇合適的透視模式。
7、最後,需要選擇一臺好的透視機也非常重要。我們每次手術日都要提前跑去手術室搶那臺最好的一體透視機,害的我經常早飯都吃不好。。。
基本的,做到以上幾點,就已經儘可能的減少透視輻射了。剩下的,骨科醫生就自求多福了。據說下圖是骨科醫生的最終歸宿。。。讓我哭會。。。
-
3 # 杏花島
1895年12月22日,倫琴完成了全球第一張人體X線的攝影,後來,X線就逐漸開始被應用於醫療等各個方面了。之後,影像學檢查手段不斷髮展,出現CT、核磁等。作為骨科醫生,手術中或多或少地會接受一些輻射,你是否在連續不斷的髓內釘術後感覺不適?怎麼儘量減少術中輻射呢?
人體淋巴組織、胸腺、骨髓組織及性腺都是經不起長期射線的脆弱地帶,術前準備或手術中,藉助X線進行診斷的同時,會接觸到少量的輻射。所以,一定的保護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即使保持有效的安全距離,X線同樣是可以發生散射的。有人計算,連續做3個月骨科手術所接受的輻射大概等於10次長期飛行所接受的輻射。
那如何儘量避開這些不必要的輻射呢?第一,作為骨科醫生,要對所處理的病人的病情有充分的認知,完全地理解器械的機制,才能儘量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透視次數。同時,一個技術好的透視技師也是重要的因素。其次,儘量減少曝光時間,同時也可以將模式調為脈衝模式或者間歇模式,這樣可以降低70%的輻射。再者,儘量每次進行採集與儲存影象,省去不必要的重複機會,C臂的發射端最好處於床下。最後,操作好曝光總時間的記錄。當然,一個高階的透視機跟一套好的裝備也是不可或缺的。
本期答主:侯佩新 醫學碩士
-
4 # 兒童骨科姚京輝醫生
每個人聽到要照X光就擔心的不要不要的,會有輻射吧?其實照一次X光的輻射對人的身體並無大礙,但是對於經常泡在手術室要給病人做手術的骨科醫師來說,成年累月的積累,輻射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了。
與醫生交朋友,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你們有見過女的放射科醫師或者骨科醫師嗎?沒有吧,(其實骨科女醫生還是有一些的,不過比例非常少,小於1%的比例)就是因為女性要懷孕生孩子,長期接觸射線還是會造成胎兒畸形的機率增大,骨科醫師沒有女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女的力氣不夠大,其實骨科醫師在手術檯上大部分在幹體力活。
現在提倡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小,但是為了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骨科醫師得用X光攝片來確定位置是否正確,所以想要減少骨科醫師的術中輻射,要做到以下幾點:
1.精心術前準備,最好詳細的手術計劃,減少術中攝片次數。
2.選擇好的儀器裝置,穿好防輻射服,戴好防輻射帽,總之防嚴實了。
3.術中攝片資料要及時儲存,減少重複攝片的次數。
即使做到以上幾點,輻射仍然防不勝防,所以醫師只能輪班制,輪著上手術班,否則連續吃放射線誰也受不了。
-
5 # 醫學慕課
在進行骨科手術的時候手術醫生需要在骨頭上打入鋼釘鋼板之前以及打入後進行透視,目的是為了保證骨折部位的復位良好,也同時是觀察釘子的長度及角度,透視的時候就會受到X線的輻射,很多醫生及護士都會跑到手術室以外再進行透視,當然也有因為需要有醫生固定不能外出的時候,多少都會受到射線的照射。
如何有效的避免或者減少吃射線的劑量,首先要儘量減少透視的次數和時間,這就需要比較熟練的手術技巧和信心,在短時間內恢復骨折的完整,儘量透視的次數控制在兩到三次,這樣射線的劑量比較低,相對來說沒有很大的影響。第二,可以在透視的時候穿鉛衣來阻擋射線,就算是在手術室以外的空間,採用鉛板和玻璃阻擋。第三,儘量縮小透視的範圍,也可以達到減少輻射的目的。
回覆列表
導語: 有一群醫生,有些不一樣,他們在厚重的防輻射門內穿著厚重鉛衣“精耕細作”。這些醫生,每天接受的輻射和射線照射是普通人的幾十甚至上百倍,承受著更多健康風險。由於職業的原因,他們理應有充分的休假保障,但因種種原因,卻難以如願。 一年射線暴露400小時,這些“吃射線”醫生的健康誰來管? 已習慣“吃線”,快當爸爸時怕了“ 我也搞不清楚每天吃了多少線。但真正心裡有恐懼的時候,是快當爸爸的時候。” 北京天壇醫院介入神經病學科主治醫生劉戀,從事介入工作已近10年。聊起自己被放射線“關照”的職業,他笑說,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已經習慣了。但回憶起當初愛人懷孕,他神情凝重起來。“特別擔心,孕期做了各種檢查,害怕生出個畸形兒”。 這擔心,來自於和放射線多年的職業接觸。而他所在的介入科,被認為是“吃線”最多的科室。工作時,他會穿上鉛衣、鉛帽、鉛圍裙、鉛圍脖……踩下踏板的那一刻,裝置開啟,射線穿過患者的身體,扮演著醫生眼睛,幫助尋找病灶實施治療。 整套裝備三十來斤,一場手術下來,大汗淋漓。 神內手術通常持續時間最少為一個小時,劉戀每週要做的手術平均10臺。一年承受的射線暴露,最少400小時。 如此這般與放射線長期接觸,涉及介入治療的科室幾乎都可能存在。據公開資料顯示,可以治癒的惡性腫瘤中,有18%是透過放射治療治癒的。此外,放療、心臟介入治療、影像科等多科室都涉及放射線的應用。還有一些大夫也常常暴露在射線下,比如在影像引導下做手術的骨科醫生、心內科安置起搏器的醫生、介入手術時必須時時在場的麻醉科醫生。 然而,當“吃線”成為稀鬆平常,因此而帶來的職業健康影響便不得不讓醫生感到又糾結又恐慌。 據《中國輻射衛生》2008年發表的名為《小劑量X射線對放射工作人員健康影響的研究》顯示,醫用X射線工作人員神經衰弱徵候群、眼晶體、手部面板、指甲損傷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人群。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免疫功能、微核、染色體裂變等客觀指標陽性牢放射組與對照組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田穎感覺,“近年來自己的頭髮越來越少了。”工作時為避免射線輻射,會穿著厚重的鉛衣,但這常讓她不堪重負。“有時候鉛帽實在戴不動,壓著脖子疼。鉛眼鏡戴著也不舒服,所以很少人戴。趕上植入心臟起搏器時,遇到特別不好做的要踩幾十分鐘,遇到患者心臟結構異常的射頻消融手術,總要不停地踩射線,以免發生意外。” 一位不願具名的放療科醫生表示,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放療受射線應該是比較多的,那時防護裝置不好,經常有些放療科醫師感覺乏力、脫髮、白斑,驗血白細胞低。但現在全國的放療單位都有了相應的輻射監護,防護措施做得比較到位了,一個放療醫師的受線量約是規定受射線量的十分之一。 但可能存在的危害還是讓人擔憂,為給患者治療,在這種特殊的治療手段中,似乎很難找到自保又有效的“兩全法”。 每年2~4周的放射假形同虛設 考慮到長期從事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特殊性,有一個特殊的假期——放射假。 2007年,原衛生部發布《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國家統一規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員不再享受保健休假。從事放射工作滿20年的在崗放射工作人員,可以由所在單位利用休假時間安排健康療養。 按照規定,放射科、影像科、介入科醫生可以名正言順地享受放射假。 然而,這個福利在實際中卻並未“假”盡其用。 張華介紹,他所在的科室,上至主任,下至青年醫生,沒有一個人休過放射假。 “主要原因是科室裡人手不夠。”劉戀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天壇醫院可以落實放射假,但是科室裡卻沒有人休過。一個科室三個組,每個組兩個醫生,如果其中一個醫生休假了,那另外一個醫生的工作量與工作強度會增加一倍,所以休不了。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內科介入醫生告訴記者,工作多年來,自己一直是放射假的“遺忘人群”,他甚至不知道放射假有多少天。“待過的單位,做介入的心內科醫生、骨科醫生、消化醫生,沒有誰有放射假。”大家平時只是在底下說一說,並沒有為這個假爭取過。“每天都忙不過來,知道射線太多不好,但是面對患者的時候,還是治好病為前提,只能犧牲自己。” 放射假的落實,有些醫院卻做的比較好。以北京安貞醫院為例,該院血管外科的大夫似乎要幸福得多。血管外科主任陳忠介紹,自己科室的員工大部分都可以享受放射假,只是不能保證一次休一個月,通常大家都會分兩次休,一次休兩週。他介紹,放射假最好一個月完整地休,這樣才能達到一段時間完全不接觸放射線的目的,更有助於健康。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頭頸影像專業委員會主委、北京友誼醫院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非常支援大家休放射假,但是因為目前工作超負荷,很多同事實際休不了這個假期。 誰來監督醫生休放射假 名不正,則言不順。 放射假形同虛設,與規定不清不楚有很大關係。官方沒有明確的定義,執行自然難有下文。 《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二條第三款提到,本辦法所稱放射工作人員,是指在放射工作單位從事放射職業活動中受到電離輻射照射的人員。 如何界定長期從事放射工作人員?即使在同一家醫院,也難有統一標準。 以北京某三甲醫院為例,醫院為常年接觸放射線的工作人員提供佩戴射線劑量筆。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制定的劑量標準,5年的輻射均量不超過20毫西弗,單年的最高輻射劑量不超過50毫西弗。 該院一位工作人員透露,該院血管外科、心臟內科從事介入的有關人員可佩帶射線計量筆,但是在射線下工作的麻醉科大夫則沒有享受同樣的待遇。其原因是當手術醫生踩線的時候麻醉醫生可以暫時離開透過透視屏監測患者。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有明確的規定界定常年接觸放射線則更好操作。比如一週至少三天以上、一個月有十五天以上接觸放射線,偶爾接觸放射線則不應算在內。 一位不願具名的三甲醫院介入科醫生透露,其實現在的放射科醫生是操作儀器的,基本都隔著透視屏操作,很少直接處於射線環境,而真正在射線下做手術的大夫,卻大多沒有人管。 隨著醫療輔助科技的發展,這樣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常見,包括血管外科、心內介入、骨科、消化介入的醫生幾乎每天都要和放射裝置打交道。 這位醫生舉例說,在國外,如果醫生帶病工作,對醫院都要進行處罰,因為醫生對自己身體都不負責任,對患者更難做到盡心盡責。 誰應該來監督放射假實施?陳忠認為,院領導和科室領導的重視非常關鍵,當然前提是有可行性較強的法律規定或者規章制度。在此前提下,醫院的有關領導起到真正督促協防的作用,如此,才能保證放射假落到實處。 做好防護少“吃”點射線 業內專家認為,從根本上保護接觸放射線的人,減少工作時間、加強防護措施或是可行之策。 一方面,硬體防護措施不能停滯不前。以穿戴防護措施為例,上世紀90年代,每位放射科醫生只有一件鉛衣,如今國內已經有了鉛裙、鉛帽、鉛圍脖、鉛眼鏡甚至鉛褲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護醫生的水平。 “現在國外都使用防護的擋板,有了這些‘障礙物’,醫生甚至不用穿鉛衣。”田穎醫生介紹,國外的防護擋板能很大程度減少放射線對醫生和患者的輻射,並且裝置還可以移動,使用時十分方便。但是國內很少有醫院使用這些裝置。如果機器能更新,也能大幅減少輻射危害。 另一方面,醫生提高操作技巧也能更好保護自己。陳忠介紹,減少放射劑量的接觸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提高裝置的質量,根據患者病情的複雜程度提前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法,醫生的自我防護、周邊防護、技術熟練程度、儘可能用延長管等裝置,使醫生和球管相對遠離,都是儘量減少射線輻射的方法。 陳忠認為,從長遠來看,落實分級診療,下沉醫療資源,讓中心醫院和基層醫院達到相對的平衡可以相對緩解大醫院診療壓力,對減少醫生的放射線接觸有一定幫助,但大型綜合醫院救治的患者都是疑難雜症,患者的病情都複雜,醫生必然接觸的放射線的量就更多。病情複雜程度是在接觸放射劑量中無法自控的環節。因此,在現有條件下,享受休假權益,確保放射線接觸醫生得到充分的休息、調整,才能讓醫生切實受益。 “國外看病都要預約,一天看多少患者是規定好的。醫生的勞動強度有保障,到了下班時間就可以休息。”王振常主任說。以友誼醫院影像中心為例,科室裡每天都要承擔800到1000個報告的工作量,而整個科室只有27個大夫,無論是一線操作和出報告的青年醫生,還是負責稽核報告的上級大夫,大家基本全是超負荷工作。 “國內工作環境跟國外實在沒法比,都是做CT,國外一臺裝置一天只能做20個患者,多了可以不做,而在國內,不僅患者就診時必須解決,而且規定必須在幾個小時內出報告。”王振常認為,影像工作需要有程式,國內的做法並不完全符合科學規律,沒有建立良好秩序是現在許多工作都面臨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