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angxiao呀
-
2 # 昊昊73433705
從原著上看,常遇春和徐達都還是認張無忌為主的,在張無忌被朱元璋逼的隱退了二人才完全成了朱元璋的人,但常遇春後來早逝,徐達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
-
3 # 小玄子嘆古今
常遇春有心成就大業,所以他倒向朱元璋無非是一種明智之選,並且也有三點考慮:
第一點是朱元璋能成大事,張無忌為人比較小心謹慎,而且也無奪得天下的大志,就算得到了天下也不一定能治理好。然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朱元璋有心奪得天下,並且也有治理國家之才,朱元璋能成大事,常遇春想成大事,自然得選擇朱元璋;
第二點是因為朱元璋拉攏,張無忌不想得到天下,也不會去拉攏部下,但是朱元璋想要得到天下,自然會拉攏人追隨自己,這樣才有坐擁天下的籌碼,而常遇春也是他拉攏的物件之一,常遇春自然會選擇拉攏自己成大事的朱元璋;
第三點是因為張無忌放棄得到天下,對於常遇春而言,張無忌是恩人也是朋友,但是自己有心成大事,張無忌沒有,在事業上兩人沒有共同話題,而張無忌也選擇放棄得到天下,那常遇春還有什麼追隨他的理由,因此倒向朱元璋,共謀大事。
其實總的來說,就是因為常遇春有幹大事成大業的想法,而張無忌沒有,但朱元璋給了這個機會,因此他選擇朱元璋也是人之常情。
-
4 # 西堤讀文史
常遇春跟隨朱元璋,捨棄張無忌,正是他大節不虧,不因私廢公的表現。
這樣的人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都是極為難得的,他們對集體能做出巨大貢獻。
話休絮煩,咱們直奔主題。
常遇春是個義烈漢子,知恩圖報,但同時公私分明,大事上不糊塗,不讓步明教的周子旺起事失敗,常遇春護送周子旺的兒子出逃,他們在漢水上遭到元兵圍攻,寡不敵眾,眼看命在旦夕。
張三丰恰巧路過此地,打退了元兵,救下了常遇春和艄公的女兒周芷若。
張翠山的死和俞岱巖的殘廢多多少少和天鷹教有點關係,張三丰因此遷怒明教,認為明教是邪魔歪道,當他知道常遇春的身份後,頗為不悅,不願意和常遇春有進一步的瓜葛。
但張三丰同時又感念常遇春是條好漢,因此勸他棄暗投明,脫離明教,更許諾如果常遇春肯迷途知返,便讓宋遠橋收其為徒。
常遇春對張三丰是聞名已久,敬仰有加,此刻又蒙張三丰搭救性命和垂青,照常理來說,他應該感激涕零,納頭便拜,對張三丰是有求必應。
可令人意外的是,他口風絲毫不松,堅決背叛明教,這並不能說明他是白眼狼,在他來看脫離明教那是公事,原則性的問題絕對不能讓步,張三丰救了自己是私事,若是張三丰有私事求他,他必定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眉頭都不帶皺一下的。
後來發生的事也證明常遇春是個知恩圖報,肯為朋友捨生忘死的人。
張三丰把張無忌託付給了常遇春,常遇春帶著張無忌去找胡青牛。 胡青牛因為張無忌不是名教中人,堅決不肯醫治。
常遇春無奈之下甘願捨棄自己的性命,希望以一命換一命的形式逼胡青牛為張無忌治病。胡青牛還是沒有答應,不過他對張無忌所中的寒毒好奇,技癢難忍,便破例為這個名門正派的人治病。
常遇春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他捨己為人的精神足以讓人敬佩。
張無忌何嘗不是如此,只要他加入明教,胡青牛就肯救他性命,但是張無忌聽從張三丰的教誨,寧死不入明教。
金書和歷史上都有這種公私分明的人成吉思汗對李萍和郭靖母子有大恩。 成吉思汗讓郭靖去攻打大宋,郭靖不從,成吉思汗便以李萍做要挾,李萍為了大義甘願自殺。
郭靖沒了牽掛,便離開了成吉思汗。
他之後來到襄陽,自願投身到大宋的保衛事業當中,他和拖雷情同兄弟,可是為了民族大義,他放棄了個人私情,去蒙古大營刺殺拖雷。
在這個當兒,拖雷被成吉思汗召回,才全了郭靖的兄弟之義。
因為郭靖的關係,襄陽久攻不下,金輪法王便抓住了郭襄意圖逼郭靖就範。
在親情和國家面前,郭靖忍痛選擇了國家,他不是不愛女兒,而是沒得選,大宋子民哪個不是有兒有女,自己不能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顧大宋的百姓。
連黃老邪這麼不拘世俗,都分得清輕重,他在危急時刻放棄了郭襄,選擇了隨郭靖回守襄陽城。
當然這是小說,不是現實,說服力大概不足,咱們來看歷史上的例子。
歷史上公私分明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事業。
鮑叔牙和管仲的事大家多半聽過。 鮑叔牙和管仲是很好的朋友,分別輔佐公子小白和公子糾。
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位,鮑叔牙和管仲各位其主,絲毫不顧個人情面,管仲射了公司小白一箭,哪料到公子小白命大,箭射到了他的要帶上,公子小白當即來了個將計就計,裝死騙過了管仲。
管仲和公子糾以為勝券在握,放鬆了警惕,公子小白和鮑叔牙趁機馬不停蹄的趕路,奪得大王之位。
鮑叔牙向小白推薦了管仲,管仲差點殺了小白,小白應該恨不得把管仲碎屍萬段才對,然而他非常有氣度,知道成大業就要把個人的恩怨放在一邊,他拜管仲為相,之後成就了一番霸業。
齊桓公曾在管仲死前向他詢問誰能為相,管仲並沒因為鮑叔牙有恩就舉薦他,他說鮑叔牙太過正直,過於注重品德而忽視一個人才能,不適合做相。
張無忌優柔寡斷,不適合做大事張無忌太過於宅心仁厚,當斷不能斷。
幹大事需要殺伐果斷,有時候還不得不做一些違心的事。張無忌肯定做不來。
周芷若險些害死珠兒和趙敏,張無忌沒有計較。 趙敏用詭計對付六大派,是明教的敵人,張無忌看她一個小姑娘,不忍心殺死。
這樣一個沒有決斷的人,如何指望他推翻蒙元統治。 當然如果張無忌繼續做明教教主,常遇春定然是支援他的,只不過張無忌自己無心權力,常遇春沒辦法強求。
朱元璋工於心計,手段高明,而且有意恢復漢人江山,正合常遇春心意常遇春是個血性漢子,他立志恢復漢人江山,解救黎民百姓於水火,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朱元璋與他可說是志同道合,而且朱元璋運籌帷幄,還善於用人,常遇春跟著這種人有施展抱負的空間。 朱元璋為了自己達到巔峰,略施小計,挑撥張無忌和常遇春的感情,意圖將張無忌排擠出明教,他把張無忌的為人看透了,張無忌果然中計,之後悶悶不樂,自行放棄教主一職,與趙敏浪跡天涯去了。
如果張無忌繼續擔任教主一職,將來大事一成,常遇春多半還是會支援張無忌坐天下的。可張無忌骨子裡不是一個大人物,不堪大任,這就怪常遇春不得了。
-
5 # 武俠評論員目木
不論是原著還是電視劇,張無忌當了明教教主之後主要做的事情是:先後赴少林、武當和萬安寺,揭破趙敏陰謀並救了六大門派;赴靈蛇島接義父金毛獅王謝遜迴歸中土;悔婚後上少林救了義父性命。以此三件事為線索,夾雜著和趙敏、芷若等的情感糾紛……
那原著中那明教幹什麼呢?蝴蝶谷盟誓後,教眾奔赴各地抗元……可曾見教主的身影?張無忌實際參與領導抗元的事件有從丐幫手中救下韓林兒,少林寺將以《武穆遺書》解圍,然後還將此書送給了徐達……僅此而已。
不過新版《倚天屠龍記》電視劇給張無忌加了大量的抗元戲,比如入駐濠州元帥府,將《武穆遺書》給了朱元璋,甚至和朝廷元帥汝陽王議和(造成了汝陽王被明教刺殺身亡)……
現在我們似乎就很好理解為何常遇春為何跟著朱元璋了,因為他倆加上徐達是實際的抗元前線總、副揮,直接領導反元起義,而張無忌只是忙著救父和廝混、遊走於女人之中……
然而,原著中常遇春也沒有背叛張無忌。朱元璋將無忌和敏敏迷倒後安置在一間房裡,然後帶著常遇春等人編排領導的不是,他們沒有點名,無忌以為是在說自己,其實他們說的是韓林兒……都是朱元璋的計謀,藉此激走張無忌,無忌也就自此隱居了,但每每想到常遇春的“薄情寡義”也是很苦悶的,都中了朱元璋的計……
-
6 # 嗝壁老郭
在電視劇《倚天屠龍記》中,常遇春這個形象給我的感覺是重情重義的俠義之士,他心胸寬廣,心繫天下,在電視劇中我們知道常遇春受了重傷,帶著身中玄冥神掌寒毒的張無忌,去蝴蝶谷找蝶谷醫仙胡青牛醫治,可惜常遇春為人忠厚老實,一五一十把實情和張無忌的身世告訴了胡青牛,胡青牛大怒,他不給明教外人醫治是世人皆知,他也是出了名的見死不救,而常遇春也是一腳踢在了鐵板了,一怒之下連常遇春也不打算救了。
後來張無忌眼看常遇春就要不行了,靠自己兩天來自學的醫術給他醫治,結果誤打誤撞還真的給他治好了,後來胡青牛告訴他,雖說病治好了,但仍然扎錯了一個穴位,常遇春會折壽四十年。常遇春聽完豪情萬丈的說了一通,雖說不怪張無忌,可是心裡多少還是有點介意的。之後在蝴蝶谷重逢,張無忌一把抱住了常遇春可見張無忌對常遇春是真心相待,但常遇春一定是有所保留的,不然他也不會向張無忌引薦朱元璋了 。
張無忌這個人,為人太過仁義,難成大事,常遇春在蝴蝶谷的一番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張無忌無心稱王稱霸,而朱元璋卻不一樣,二者皆是有野心之人,自然會走到一起。
真正的歷史中,常遇春也是朱元璋手下一員大將,他的一生戰功赫赫,他攻破元大都,元順帝兵敗逃到漠北,隨後又打敗陳友諒,為朱元璋奠定了天下大勢,最後常遇春在途徑柳河川時病逝,享年40歲。
-
7 # 嵩山派左盟主
常遇春在小說裡倒向朱元璋不假,但他從沒背叛張無忌,張無忌、徐達和常遇春三人都被朱元璋的一箭雙鵰之計給矇蔽了,大概常遇春對張教主辭去教主這件事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常遇春帶張無忌求醫,張無忌反過來救了常遇春一命,兩人義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常遇春在漢水之上蒙張三丰搭救,勉強撿回一條性命,他感激不盡。
為了報答張三丰,常遇春把奄奄一息的張無忌帶到神醫胡青牛身邊。胡青牛堅決不肯醫治武當派的人。
張無忌也硬氣的狠,寧肯不要性命也不背棄張三丰的教誨,不肯讓常遇春為自己犧牲。這點和常遇春很像,常遇春並沒因為張三丰救了他的命就脫離明教,兩人都有做人的底線。
胡青牛好奇心大起,開始治療張無忌。張無忌也趁機鑽研胡青牛的醫術,他天資聰明,竟然治好了常遇春的傷病。
張無忌救了常遇春的命,為人又有骨氣,常遇春也是條好漢,兩人意氣相投,關係便越來越好,成為可以同生共死的好兄弟。
常遇春想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光復漢人河山,讓漢人不再受壓迫常遇春加入明教便是為了推翻蒙元通知。朱元璋和他是戰友,志同道合。
兩人合作的非常好,取得了不少勝利,他們有共同的目的,沒有什麼衝突。
常遇春做這一切並不是貪圖榮華富貴,他是想為天下的百姓謀福利,希望他們能安居樂業。
金庸筆下的朱元璋有些腹黑,但是工於心計,就算有不軌的企圖,肯定也能瞞過常遇春這樣的直腸子好漢。
朱元璋看透了張無忌的為人,他設下巧計排擠,眾人渾然不覺朱元璋是想當皇帝的,但是張無忌宅心仁厚,又為明教化解了多次危機,在眾兄弟心中地位甚高,他是朱元璋的絆腳石。
可是張無忌也有缺點,他天真的像孩子,根本不懂權謀機變之術,這正是朱元璋的突破口。
朱元璋用蒙汗藥麻翻張無忌和趙敏,然後故意在囚室旁邊和常遇春,徐達商議處理韓林兒一事,他不提韓林兒的名字,只是小賊長小賊短的說,張無忌自然認為說的是自己。
常、徐二人不知是計,只是要求朱元璋殺了韓林兒。
張無忌對常遇春和徐達頗為失望,但他顧全大局不願意殺朱元璋,常遇春和徐達三人,便帶趙敏逃走,之後辭去教主一職。
後來張無忌始終沒有找常遇春當面對質,常遇春忙於義軍的事,也沒刻意準尋張無忌的下落。
這事竟然這麼不了了之了。
常遇春對張無忌從來都感恩戴德,敬重有加,張無忌若是提出當皇帝,他肯定舉雙手贊成。朱元璋就是怕這個事發生,所以使了個計策讓張無忌主動退出。
-
8 # 無是說
就新版《倚天屠龍記》看來,常遇春為何“倒向”朱元璋其原因有三:
他確實是張無忌所救,倆人也是常常以兄弟相稱,相信如果張無忌遇到危險,他必然會拼死相救。但張無忌或許只是個好兄弟,好教主,但涉及到國家大事,帶兵打仗上張無忌卻顯得優柔寡斷,而且很多江湖上的俠義,明顯不適合爾虞我詐的戰場,更何況張無忌還正在和汝陽王的女兒趙敏談戀愛。所以常遇春和所有明教幫眾雖然尊重這個教主,但並不等於事事都會去順從張無忌。
其實這個“倒向”只是指常遇春在價值觀上更認同朱元璋罷了,張無忌其實比較老派,堅信所謂的江湖俠義和教中條條框框的規定,如果不是他們私自偷襲汝陽王或許這場仗遠遠沒有那麼快打完。而朱元璋就大不相同,他老謀深算,懂得隨機應變,還會蠱惑人心,剛開始周顛一直看他不爽,到最後卻不知不覺的參與了朱元璋的每個計劃,而朱元璋的每個計劃步步都是殺招,應證了“上將伐謀”這句話,所以最後他能讓大家心服口服並坐上了皇位。然後咱們再來看看張無忌,他在這場起義並沒起到多大的作用,說實話一直都在談情說愛,慢慢也就成了傀儡,毫無威望可言。
回覆列表
良禽擇木而棲,朱元璋雄才偉略、乃大智大慧之人;張無忌優柔寡斷、過份誠實單純、見識少,註定幹不了什麼大事,如果你是常遇春你會跟誰幹一番事業?在常遇春心裡張無忌只是朋友罷了,在在朱元璋看來張無忌已經被他玩的死死的,新版郡主回蒙古時對他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有你這個教主真好下屬說什麼就是什麼恐怕日後你當上皇帝下屬就是太上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