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慈史

    “古人云,胡虜無百年之運”出自宋濂給朱元璋起草的《諭中原檄》,是在朱元璋北伐前打出的戰爭口號,號召當時的人們“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句話更大的作用是讓長期被異族壓迫的百姓有信心和勇氣起來反抗。

    而這句話的根據,更多的是五胡亂華以來,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的不少割據政權都比較短命,而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國祚也確實都在百年左右,但是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卻能享國祚276年,還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一、土地問題

    一個封建王朝的歷史,就是土地兼併的歷史,等到土地被大地主兼併完成,百姓沒有活路的時候,封建王朝往往就行將就木。清朝其實也面臨這種問題,尤其是士紳不用當差,還不用納糧,所以小百姓的土地往往主動掛靠在這些士紳名下,這就加速了土地的兼併。但是雍正一朝實行土地改革,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併問題,這個時候差不多就是清朝“百年運數”時期,所以雍正的一系列新政挽救了清王朝,使其繼續延續了一百多年。在加上清朝的沒有出現極端的冰河期氣候,以及紅薯、土豆、玉米等耐旱高產作物傳入中國,這樣讓農民有基本的生存可能性,推遲了因為生存問題爆發農民軍的問題。

    二、科舉制度

    清朝延續明朝的科舉制度,這樣就保證了讀書人的利益,能讀書的人在地方上一般都是有產階級,這樣就籠絡住了一些地方豪強勢力,利用這些漢族地主幫助維持住了地方的安定,這樣對清朝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國家統一起到了作用。在太平天國時期,可以發現在地方漢族地主已經非常有勢力了,只是在政治上沒有機會而已。

    三、使用漢族官員

    雖然說在有清一代,漢族官員和滿族官員比起來政治地位要低的多,但是總體來說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還是使用了大批的漢族官員,雖然在和滿族官員比起來要差上一等,但是也不乏一些漢人擔任地方官員,甚至是進入內閣中樞,而且即便是在政治上待遇不高,但是對於漢族官員的一些重要意見,只要是有作為的清朝君主還是很願意聽取的。這些漢族官員在很大程度上也幫助清朝維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穩定,並且和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構成了國家統治的基礎。

    四、積極消滅外部威脅

    因為滿清自己就是少數民族入關,以十幾萬人的規模統治上億的漢族人,所以在統治期間,清朝對周邊的外部威脅非常關注,尤其是少數民族威脅。先後對噶爾丹、大小策凌、羅卜藏丹津等進行討伐,將這些地方分裂勢力扼殺在萌芽狀態是,雖然是為了滿清八旗的利益,但是從維護中華民族整體統一上來看還是有功勞的,多次對外用兵也保證了清朝前中期國家的基本穩定。透過這幾個方面打的共同作用,清朝雖然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胡虜政權,但是依然享國兩百多年,相比於哪些短命的少數民族王朝,清朝統治階級吸取了不少前人的教訓,更多重視融入漢族文明。

  • 2 # 朵朵佬爺

    漢人建立的皇朝文化深厚,自律能力強一些,而胡虜建立的皇朝沒什麼文化,難以融入中華文化,沒有自律能力,任性妄為,加速滅亡。如元朝,把人分成三個等級,把漢人踩在腳下,漢人焉能不反。清朝時間長一些,是用漢人及漢文化治理天下,自律能力也強,與漢人融合度較高,國運也長一些。康熙一句“永不加賦”管了近300年,這是很受漢人歡迎的。康熙倡導滿漢一家,加速了滿漢融合。

  • 3 # 舌尖上的熱史

    首先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都要面臨一個問題 , 被漢化

    要得到我們漢人的認可必須先尊重並學習我們的文化 制度

    所以滿清兩百多年三個重要原因

    第一 用漢人。順治曾經特地批示:“朕自親政以來,但見滿臣奏事”,要求“嗣凡章疏,滿漢侍郎、卿以上會同奏進”,強調“大小臣工,皆朕腹心”。後來更用種種辦法,把民間英才、博學之士,網羅去為朝廷做事。

    第二 在生活上,用種種行動,消除隔膜,如舉辦千歲宴。

    第三,尊重漢文化,重點是尊孔子,用儒學。

    這第三點,其實是主要的一點。尊重漢文化,是一個層次,漢文化中又以儒學與孔子為重點,這是更深入的層次。滿族的文化落後於漢族,進入到漢族地區,很自然地要從各方面學習與吸取漢文化,這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如果只是學點漢語、漢文,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那自然也是一種學習,但是要在根本精神上抓重點,那才真正能拉近滿漢之間距離。這個根本精神,就是漢文化的中心思想。一套已經奉行千百年的儒家學說,一位為人們敬仰的孔子。

  • 4 # 釀松山閣舊主

    這個問題我感覺確實很有意義,個人感覺背後存在那麼一些歷史規律值得探究。

    首先說為什麼“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出自明太祖命宋濂起草的《諭中原檄》,主要是在第一段首先肯定了元朝得宋祚的正統,並指責指元朝統治後期綱常混亂、不遵禮儀,從而佔據道德制高點為自己造反提供理論依據,這句話裡的胡虜就是指元朝,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不足百年。

    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諭中原檄》

    這其實僅僅是為了政治需要編的一句話,就很很多時候大家都喜歡說古人說過,古人說過那麼多話,誰知道到底有沒有說過這一句。

    但是,首先,“胡虜無百年之運”只適合洪武大帝反抗元朝,因為幾個有名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挺過了一百年:遼國立國有210年,金國立國也有120年,其他的匈奴、突厥啥的,強盛的時候也不止百年,因此解讀這句話要結合當時的語境和政治需要。

    再來聊一聊清朝為什麼能延續268年?個人有這麼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是清朝治國嚴苛。前期平定天下就是靠屠刀殺過去,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把大明仁人志士全給幹殘了,後來又在帶路黨的挑唆下搞“留髮不留頭”、文字獄,完全就是用滾滾人頭堆起了大清王朝的根基。“滿清十大酷刑”更是揚名中外,清律是在大明律的基礎上為了強化滿清的集權統治進一步細化,其中有一條:漢民超過30人以上的集會,直接就定性為謀反。滿清治國之嚴苛,可見一斑。

    二是拉攏豪紳地主。一個王朝統治的基礎其實和老百姓關係真不大,“君舟民水”其實還不如說成“君舟宗族豪紳為水”,而當時的漢人豪紳地主階級很大一部分在李永芳、洪承疇等帶路黨的引導下投靠了滿清,並被滿清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他們為了自己的家族、個人利益,首先賣了大明,然後又賣了街坊鄰居,最後賣了自己。這和當時隋朝依靠關隴貴族立國,又想借征伐遼東削弱關隴貴族,最後又被關隴貴族幹翻了是一個道理,只不過在滿清,漢人投降派最後被分化、壓制,特別是在吳三桂造反後全被收拾了,沒機會再興風作浪。

    三是接受明朝饋贈。這個饋贈,第一是明朝最後的統治階級極度腐朽,本來鍋都被滿清砸了,不想著依靠南京把場子找回來,還想著窩裡鬥,最後白白讓人撿了便宜;其次是大明運氣太差,小冰河期加上人禍,老百姓完全過不下去了,只有起來造反,這也是為什麼李自成被幹到十八騎照樣可以東山再起,而此時災年的救命糧——紅薯才剛剛傳入中國,還沒來得及大面積推廣,等後來搞成了,所以康乾時期華人口迅速增長,大家災年最不濟也能有紅薯吃,而中國的老百姓最是善良,只有有口吃的,就不會起來搗亂。

    當然滿清能延續近三百年的江山還有其他各種各樣原因,仁者見仁吧。

  • 5 # TonyDeng

    清朝是吸收了歷史經驗的,它與歷史上曾經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國的方式不同,主要的是兩點:

    一是以少數統治多數,透過聯合蒙、藏、維等構成外部包圍網,向內地殖民,與傳統或世界的殖民方向相反,不是由人多的地方向人少的地方殖民,而是由人少的地方向人多的地方殖民,說滲透也好,融合也好,都是逐漸被內地漢人接納的。

    二是以漢治漢,對內地漢人的管治,除了採納漢人提供的傳統政治術,還任用他們實施基層管理。這策略其實也提示了西方列強,之所以後來沒有粉碎分割中國,反而支援清政府的延續,同出一理。早期漢人入仕,限於底層,掀不起風浪,這是歷史有效經驗,但洪秀全之變,侷限被突破。由於鎮壓洪變倚重漢人自組義軍,民轉正,須有實際利益,被迫讓他們攀上高層,甚至到總理之職,地方上則是這些漢人軍閥事實上割據,統治力已大為下降,戊戌之不可能成功(政令下行執行力不同),以及武昌一發即告土崩瓦解,均與此形勢有關,歷來說清朝亡在太平天國運動之手,是有道理的。

  • 6 # 李飛熊

    這是朱元璋反抗暴元時說的一句話,對元朝的指向性非常明確。此外,提起朝代時,我們也是“唐宋元明清”。在明朝之前,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只有元朝被視為“正統”,遼、金等政權,是不被計算在內的。朱元璋這一句話,清朝建立之後耿耿於懷。順治在位18年,康熙當了61年皇帝,雍正當了13年皇帝。所以在康熙後期和雍正時期,對於這個魔咒是很在意的。那麼清朝是如何破除了這個魔咒呢?

    清朝學習先進的漢文化

    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要麼迅速被同化,要麼最終就被趕走。像北魏和清朝,都是積極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重用漢族大臣,積極籠絡讀書人以及地主階級。實踐證明,這一套確實行之有效,可以維護封建帝國長時期的統治。與之相反的便是元朝,強制把人分為了四等,漢人的地位最低。他們還是實行的草原上的那一套,自然得不到士大夫的認同,最終也正如朱元璋所說的那樣“胡虜之運不過百年”,便迅速被朱元璋打敗了。

    清朝統治者是十分注意吸取這個教訓的。從開國之初,清朝的統治者便學習漢族文化,即使是皇子,也要從小學習滿、漢、蒙三種語言,至於儒家的經典,更是要精熟。皇帝往往會派飽學大儒作為皇子的老師。然後清朝開科舉,籠絡士子之心;大力任用漢族官吏,籠絡士大夫之心。雖然一直到清朝滅亡,滿族和漢族對立的問題都沒能徹底解決,但是最高統治者也一直居中調和。後來滿軍的八旗迅速腐化,清朝政府一直靠的是漢族的綠營八旗力量。

    清朝初期之後,政權一直穩定

    清朝在度過了初期的多爾袞以及除掉鰲拜之後,政權一直處於較為穩定的狀態。康熙在位61年,雍正在位13年,乾隆在位60年,甚至還當了好幾年的太上皇。這祖孫三代加起來,便是將近清朝一半的壽命了。反觀元朝,自從忽必烈到元順帝,短短的不到40年的時間裡,竟然出現了9位皇帝。有的因為沉迷與酒色,有的純粹是因為內鬥,每個人在位的時間都不長。這樣一來,就加劇了政權的動盪。再加上元朝的宰相權力過大,更是亂上加亂。如果不是這麼多因素疊加到一起,元朝可能也沒這麼快就滅亡。清朝充分吸取了元朝的這些教訓,避免了內耗和宰相權力過大,從而保證了皇權的穩固。

    雍正對“康乾盛世”的貢獻

    “康乾盛世”一直被人樂道,但其實在康熙晚期和乾隆晚期,吏治敗壞、國庫空虛。而之所以能形成這個盛世,其實是跟承上啟下的雍正密切相關。雍正登基後,有感於康熙後期過於寬仁,所以治國就非常嚴厲。康熙後期的土地兼併已經非常嚴重,許多農民無地可耕,流離失所。任何一個朝代,當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增多的時候,都是非常危險的。無路可走的農民便會起義,打破現在的世界,才重新建立一個政權,如此迴圈往復。歷史上的農民,但凡能填飽肚子,都是不願意起義造反的。

    雍正在位期間,為了抑制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實行官紳一體納糧,即按土地的多少來交稅,士紳階級也沒有特權。土地多就多納稅,沒有土地就不納稅。不像原來按人頭納稅,即使沒有土地還要納稅,士紳階級土地多而又不納稅。此外,火耗歸公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可以說,雍正的這些措施,極大地延緩了土地兼併的速度,使得清王朝的命數又增加了上百年。要是沒有雍正這些措施,所謂的康乾盛世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就因為雍正觸動了讀書人的利益,所以後世許多黑雍正的材料。從得位不正,到殺父弒母等等謠言,都是滿天飛。

    綜上所述,清王朝之所以能有兩百多年的命數,避開了元朝的魔咒。根本在於清朝統治者積極向漢文化靠攏,團結漢族計程車大夫階級鞏固統治。後期採取了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使得政權趨於穩固。再加上沒有特別嚴重的內鬥,使得清王朝的壽命遠遠超過了元朝。

  • 7 # 歷史笑春風

    胡虜之運不過百年,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清朝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在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時候,漢族在無法抵禦的情況下,就會到江南躲避。這樣就形成南北割據的局面。在北方政權接受漢民族文化後,雙方再次統一。到這個時候,所謂的胡虜已經被同化了。比如說南北朝時候的北魏政權,隋政權等等。

    到了元代,是徹底征服了所有的漢民族領土,一個統一的少數民族政權第一次建立在中國土地上。這個政權對所屬的民眾分別對待,對最後征服的漢人尤其歧視壓迫,最終引起了反抗。不到百年,元朝就滅亡了。

    到了清朝,清朝汲取了金朝和元朝的教訓,再加上天幸,使得清朝能夠得到明朝的天下,並開創了三百年基業。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崇禎皇帝的過失。崇禎在亡國之前,拒絕南遷,最終將一整套中央管理機構留到了北京。李自成佔領北京後,由於相信了崇禎的怨言,對這些官員比餉拷問,大肆打擊。加上崇禎之死,這些官員成了從逆之臣。所以,這些走投無路的官員,只剩下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條路了。

    元朝之所以很快滅亡,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而滿清入關,它的本身機構承擔不了統治中國的任務。崇禎的這個過失,使得滿清輕而易舉的擁有了一整套管理機構,使得滿清如虎添翼。

    2、滿清為了入主中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漢化方面,制度方面,紀律方面,滿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減少了普通百姓的抵抗。

    3、滿清汲取明朝滅亡的教訓,比較重視民生,宣佈永不加賦,保護生產。並且大力推廣高產作物,開創了康乾盛世。

    4、滿清對於吏治科考十分重視,減緩了腐敗的蔓延,造成比較清明的政治生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箱製冷溫變不夠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