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旺財不是王才

    兒童的心靈成長會收到很大的影響,長期不在父母身邊會讓孩子感覺自卑,內向,得不到安全感他們就會把自己關在內心的窗戶裡,為了他們健康成長,常回家或者打電話影片關心問候,給予他們強烈的心靈支撐會好很多

  • 2 # 家美九

    無依無靠,在不管環境和爺爺奶奶的弱愛下,易養成任性妄為,易暴燥,心態易脆弱等性格產生,在不良環境下,還會造成性格變態,及在壞心人的影響下。

  • 3 # 農村三姐炒貨

    中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收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幸福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如果能夠時常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對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以及心理發育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對於留守兒童而言,他們默默承受著父母外出打工這一變化,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們更希望和父母有更多的相處時間,吃媽媽做的飯,和媽媽一起玩耍,以前可以和父母嬉鬧玩耍,說說悄悄話,現在就是祖父母或是親戚朋友再就是哥哥姐姐,好多話不願意傾訴,只能默默埋在心裡,感覺很孤單。但是父母經常不在家,會給留守兒童普遍的失落和孤獨感,同時感覺缺少父母的關愛。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都需要父母的保護,因為父母就像一棵大樹一樣在保護著自己的小樹苗。父母的一種精神財富,所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以及陪伴,讓孩子在充滿Sunny的路上成長髮育是非常重要的。。。在農村來說有時候真是沒辦法。。在政府各各方面關心和關注下注見好轉。

  • 4 # 文化新思維

    父母都出去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有什麼影響?

    記得有一首歌這樣唱的:baby你是一棵小樹,春夏秋冬,Sunny雨露…媽媽給我溫暖,爸爸教我勇敢…

    如果說給這個世界上的人際關係分類的話,排第一位的就是親子關係,然後是夫妻關係等等。親子關係和其他任何人際關係非常不同的地方是,親子關係分為兩種,一個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另一個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

    前一種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大多集中在,這個孩子能不能健康,能力有沒有提升,等等這樣的一些方面。外因很多,只要是有合適的環境,有爺爺奶奶,有幼兒園,有學校上學。對父母的影響就不會太大,你說父母想孩子不?有想的,也有不見面就不想的。

    後一種關係就不一樣了,我們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爺爺奶奶,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可能會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完全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層面被漠視。

    1.和撫養者的認知有關。如果說,撫養者對兒童的心理需求缺乏認知,可能會因為管教的問題,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比如,有爺爺奶奶經常因為孩子淘氣,對留守兒童說:你爸媽在外面不管你,你要是再淘氣,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一些管教方式可能會給孩子的安全感帶來很大影響。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的需要,孩子會調整認知。

    有的孩子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的順從;有的孩子會使自己變的表面順從,內心抗拒。有的孩子會變的更加抗拒,無法無天的樣子。環境不同,認知不一樣。這裡我們只是舉例說明,不是說就一定是這樣。

    2.和撫養者的認知和行為有關。有的撫養者認為,我儘量把孩子帶好,不發生危險,不讓孩子委屈就對了。什麼都給孩子搞定,孩子淘氣也不約束,想要什麼儘可能滿足。孩子被圈養起來,心理很難得到健康成長。有的孩子的脾氣變得難以捉摸,晴雨不定的樣子。

    3.和孩子缺少父母的參照有關。我們說孩子慢慢成長為社會化的人,最主要的學習物件是父母。父母不在身邊,媽媽的溫暖關懷,孩子感受不到,就認知不到人際關係最重要方面。常常會因此而感到孤獨,形成對人冷漠的態度。爸爸不在身邊,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就沒有機會參加。孩子的內心積極的情緒就得不到激發,遇到困難大多是消極的迴避。也有較少的是表現出強烈的破壞性,搞不了的,就摧毀掉。

    父母出去打工,因為生活而不得已,這個我們可以理解。那我們可以怎麼辦呢?我們的建議是:

    1.現在的通訊技術很好了,定期的和孩子影片聊天,關懷孩子的成長。避免說因為什麼我們離開你,聽爺爺奶奶話什麼的。這些孩子所處的環境就已經告訴他了。只說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和對未來的嚮往,並對孩子所遇到的問題給予指導。

    2.在和回家孩子相處的期間,避免因為愧疚感,就對孩子有特別的不一樣的情感。多和孩子有互動,讓孩子感受到,我和父母是緊密相連的就可以了。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 5 # 楊栩自傳媒

    “留守兒童”,一個聽起來就糾心,說起來就難受的話題。特別是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一幕幕祖孫守望相助的畫面;看到那些幼小無助充滿期盼,渴望得到愛與關懷的眼神;在天黑到來之前,那些衣衫不整,蓬頭垢臉的小孩,面帶恐懼,飽含期待,凝視遠方地蹬坐在家門口,這一幕一幕的境象,無不泛起憐憫之心。

    從他們的衣著進行體察,一眼望到底,沒有那一片區域乾淨整潔,頭髮雜草相伴,臉龐垢色生斑,與那些有父母在身邊精心照料的小孩在一起,他們哪來自信,哪來同齡人之間的話語權。

    從他們的眼神看,滿眼期待的目光,滿眼缺失安全感的恐懼神態,他們哪來自信,唯有退縮在孩群身後,懦弱與膽怯地呆站著。

    從他們的言語來聽,要麼聲小得難以聽到,要麼聲大得刺耳難耐,並且汙語滿嘴。前者體現的是一種安全的缺失,後者體現的是一種放任和無教養。

    總之,他們因該得到愛與呵護的年齡段,他們最需要安全感的年齡段,他們心智成長的黃金期,他們仁、儀、理、智、信養成的關鍵時刻,父母在這段時間裡,取到最最關鍵的作用,然而,由於成了“留守兒童”,這些需要卻變成了缺失。對他們來講,是多麼的不公平,如果有可能,那怕只要有一點點可能,都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輪為留守,因為我們在外賺得再多的錢,永遠無法彌補孩子留守後的缺失。

  • 6 # 阿寶是吃貨

    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一、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影響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雖然外出打工父母會給家裡和自己帶來經濟條件的改善,也會增加子女的獨立性和對外面世界的瞭解,但是很少考慮到他們外出之後,不能親自照顧孩子,又很少與孩子進行心靈之間的溝通,不能及時、有效的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對於留守兒童而言,他們默默承受著父母外出打工這一變化,有著自己的理解。1. 日常生活的變化。很多孩子希望留在父母身邊,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呵護,他們感覺祖父母或是親戚沒有父母般的關愛,也不夠細心。他們更希望和父母有更多的相處時間,吃媽媽做的飯,和媽媽一起玩耍。學業上,父母的監督和要求也比祖父母或是親戚更為嚴格,這使得他們的學習上進步更快。2. 家庭氣氛的變化。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很多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之後家裡沒有之前那樣溫馨了,氣氛變得寡淡了許多,以前可以和父母嬉鬧玩耍,說說悄悄話,現在就是祖父母或是親戚朋友再就是哥哥姐姐,好多話不願意傾訴,只能默默埋在心裡,感覺很孤單。3. 對父母情感上的變化。父母在家時和孩子的感覺既親密又熟悉,父母外出之後孩子會明顯感覺到自己勢單力薄、孤單,沒有人說心裡話,在他們的心理上年邁的祖父母給不了他們更多的安全感,生病的時候沒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外出很少回家,情況好的一年回家三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當孩子見到父母的那一刻既高興又陌生。4. 少數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心理不舒服,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和非留守兒童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覺得生活在父母身邊會更快樂,父母是他們面對困難的堅強後盾,父母是他們遇到風波後溫暖的港灣,但是父母經常不在家,會給留守兒童普遍的失落和孤獨感,同時感覺缺少父母的關愛。二、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情感的影響父母的陪伴對於子女的影響意義重大。兒童時期正是一個人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確立的時期,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兒童的成長及身心的影響至關重要,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外出打工對他們在經濟上的改善有很大幫助,與此同時也給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1. 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的聯絡和溝通次數較少。由於父母的長時間離家,孩子和父母被時間和空間組個在兩個不同的世界,由於留守兒童和父母溝通次數較少,所以大部分兒童並不知道父母在外面真正做什麼,除了孩子的年齡還小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性質以外,再者就是父母工作的流動性,他們不願意告訴孩子自己農民工的身份,他們覺得不願讓家人更擔心以外還想在自己的子女心中保留一些美好的形象和為人父母的尊嚴。2. 留守兒童和父母共處的時間較少。父母外出打工由於生活所迫,無奈情況下把孩子放在家裡,據統計:外出父母回家的頻率非常少,有的幾年才回去一次,最多的父母一年回家三次,或者老家有緊急事情需要處理,這樣才能藉機會和孩子多相處,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父母是孩子身邊最親密的人,長期分離,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情感上都不能給孩子過多的關照,甚至有的孩子和父母在溝通上出現了障礙,使得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完整,造成他們心理和情感上的創傷。三、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成績的影響近年來,中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收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開展了大量的調研與研究工作,大部分研究顯示:80% 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或者是親戚朋友代為照顧,而祖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年事已高沒有能力監督和輔導孩子完成有效的學習輔導。其次,農村父母的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兒童不得不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或者家務。再者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從而對他們的學習造成負面的影響,更有嚴重者甚至到了厭學、逃學、輟學的地步。華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 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 88%。另一方面,經大量的研究資料表示:隨著外出務工父母匯款的增加會使得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降低,外出父母的匯款會使得子女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和緩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基於以上幾點,為了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提出了幾點建議,僅供參考。1. 申請相關部門,開啟“綠色書信”“綠色電話”讓留守兒童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孩子多感受父母的愛,也讓父母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2. 加強農村的法制教育和安全管理,讓留守兒童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外出的父母放心,全身心投入到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當中。3. 完善留守兒童當地的相關教育設施和減免政策,讓廣大兒童有學可上,接受良好的教育,促成身心的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人才。教研爭鳴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重慶市開縣滿月鄉中心小學 李 坤 摘 要:近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進了城市,隨著“打工潮”現象的出現,“留守兒童”的數量逐漸增加,國家統計局的一項 統計表明: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超過了1.3億,其中從農村進入城鎮的佔74%,中國隨父母進城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就已經達到了640多萬,而託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則有多達 2200 多萬。而且當前的種種跡象表明,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父母的遠距離外出打工會對留守兒童各個方面造成影響,尤其是在心理、情感、學習成績方面影響較為嚴重。

  • 7 # 我是可愛的龍哥哥

    留守兒童最悲慘的就是缺少父母在身邊的陪伴,成長路上大多數時間也就是沒有這種陪伴感。其實這種有利有弊,利在於孩子會學會自己獨立生存,不會依賴父母,遇到問題也會獨立思考解決,弊在於孩子成長沒有這樣的陪伴,這是種缺失,假如孩子學壞了,也沒人及時阻止教育自己,有可能就越來越走彎路,還會造成很多不好的習慣。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吧,我哥哥的爸媽從小就出去打工了,爺爺奶奶也早就去世了,於是我哥就跟著他外公外婆,但是這兩位老人家一個眼睛不好,一個腿不好,照顧不好我哥,反而被照顧,我哥很爭氣,從小讀書就超級厲害,每次升學都是最好的學校,及時大學也是重本,然後研究生,後面是他自己不想再讀了,覺得年齡大了,不想浪費時間,這些時間不但沒找家裡要生活費,還自己打錢給家裡,他成長的路上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是也真的過得很好,雖然不太清楚,一路上走過來具體他心裡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到的,他確實缺的是陪伴,獲得的是小半成就吧。

  • 8 # 粵北山區老陳

    迫於生計,父母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孩子留在家裡給爺爺奶奶帶,這個是我們山區農村普遍現象。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是影響極大,像我粵北山區小鎮常有中學生摩托車飛機仔造成重大傷亡事故,小學生下河游泳溺亡的事件時有發生,給父母帶來不可磨滅傷痛。我們的學校社會教育已經到位,唯獨最重要的環節家庭教育和愛的缺失,爺爺奶奶跟不上節奏,更多對孩子心理變化和溝通上出現問題。父母在外只能透過暴力電話訓罵,孩子知錯改正,而大多長期缺少關愛,提前進入叛逆期或者是搞點事出來給引起關注,孩子很可能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長期留守在山區的孩子容易造成父愛母愛的愛的缺失、性格暴躁,自卑 ,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比較封閉,不願意跟同伴玩,有心理話也不願意說起來,長期積壓心意造成孤僻,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我建議父母把孩子帶在身邊,孩子教育缺失是影響他們一輩子的事。無論什麼樣的家庭,儘自己的力量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給予儘可能多的機會。這一點社會做不到,學校也只能是盡力,那麼最有可能給孩子助力的,還是家長們自己。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修不行,越修越行。孩子身上有問題,家長身上找答案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妙玉為什麼瞧不起賈家,認為賈家沒有比她更好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