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校尉讀春秋

    面臨的阻力不一樣。劉秀面臨的是正式篡漢建立新朝的王莽,王莽名不正言不順,反對的勢力很多。而曹操面臨的是大漢崩潰下的群雄逐鹿,大漢雖然名存實亡,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支援,比如劉備和衣帶血詔上的其他人。即使是跟了曹操一輩子,併為曹操所仰賴的荀彧,最後也是心向漢的。

    所以曹操即使是有挾天子之實,也難以令諸侯臣服於他。並且在曹操所處的時代,英雄輩出,即使到了最後還有劉備和孫權這樣的能力不輸於他的英雄存在,他很難畢一世之力而得天下。(即使是司馬懿,熬死了魏國三代君主,也沒能親自建立晉朝。)

    所以會在《短歌行》中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疑問。或是在《龜雖壽》中發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自勉。這都表現了曹操有一統寰宇之心卻難以實現的嘆息。

    而劉秀卻是為上天所眷顧。他是正宗的皇家之後,討伐諸侯師出有名;他年紀雖輕,但有哥哥遺留下來的基業;他運氣很好,娶了河北大地主的女兒郭氏,擁有河北的支援。真正實現了袁紹爭奪天下的方略,"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並且他的對手也不是很強,他在討伐公孫述時,曾經被刺殺了兩名大將,但最終有驚無險地消滅了公孫述的蜀國。

    因此可以說曹操統一天下更難一些,而劉秀統一天下更簡單些。

  • 2 # 使用者13688672191

    謝謝邀請!我以為這需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先說客觀吧。東漢末年,朝廷內由於太監亂政,導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那時候,漢王朝並沒有覆滅,雖留空殼,但餘威尚存。所以任何一方割劇勢力,都不敢提岀改朝換代口號。都想把漢皇抓在自己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雖然是大政治家、軍事家,也只能逼漢帝封其為魏王,而不敢登皇位,以免被天下豪傑共討之。再說客觀。最後形成的三大勢力,劉備以皇室宗親、捍衛漢家天下自居;孫權也是打著匡扶漢朝的旗號。反正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漢朝忠臣。這就形成了誰先改朝換代誰就是奸臣叛逆、誰就會惹火燒身、受到天下人聲討的相互制約的格局。西漢末年就不同了。王莽公然改朝換代稱皇,加之其新政失敗,民怨沸騰,天下大亂,這是客觀因素。劉秀作為漢王朝後裔,幾經周折,歷盡艱辛,終於以其雄才大略削平各方勢力,恢復漢朝(東漢)。他成功的因素當然離不開他傑岀的政治軍事才能,但很關鍵的一點是討伐篡位亂政的王莾,名正言順。這就和曹操所處的時代,面臨的形勢形成鮮明對照。所以,一個人才能再大,也得順應客觀規律。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客觀條件就佔了一多半兒。

  • 3 # 謝峰聊影視

    兩個人面對的對手不同

    曹操面對的則是各地軍閥勢力,對手的能力比起烏合之眾的義軍要強大很多。

    劉秀面對的主要敵人是農民起義軍,像赤眉軍、綠林軍、銅馬等,多虧了見識短淺的起義軍,沒有任何戰略思想,和執政心理準備,一路上如蝗蟲一般劫掠,失去了民心,為劉秀樹立了極好的反面典型。雖然也有部分地方勢力對抗劉秀,有的偏居一隅,對劉秀崛起不能有效遏制,有的則是被劉秀透過政治聯姻、政治地位誘惑等手段收攏。

    兩個人面對的政治環境不同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各地軍閥以曹操企圖篡漢的名義抵抗,曹操終究形成不了天下歸心的政治氛圍。

    劉秀本身就是劉姓皇族,他一直有心培養自己身邊計程車族團體,將各地名士不斷吸收進自己的集團內,形成了強大的政治感召力。而他的對手劉玄和劉盆子雖然也是劉姓,但主要是被起義軍擁戴,這樣的團隊沒有信仰,也沒政治文化,得不到各地士族的支援。

    兩個人面對的地理環境不同

    劉秀佔據河北,定都洛陽,進攻關中,得隴望蜀,幾乎就平定了天下。但是曹操時代出現了長江流域的孫權集團,憑藉長江以南的資源竟然可以和曹操抗衡,這是劉秀時代沒有碰到過的。孫權在東,劉備在西,在兩翼不斷和曹魏拉鋸,讓曹魏顧此失彼,從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 4 # 洛水清風

    同樣是漢朝末年,同樣是一代豪傑,論軍事才能、用人之法,個人能力,曹操和劉秀應該不分伯仲。那麼,劉秀能一統華夏,曹操為何不能呢?我感覺是以下三種原因所致。

    一:倆人所處的社會大氣候不同。劉秀所處的時代,是王莽篡權,禍國殃民,人心思漢。劉秀做為劉邦的子孫,繼承大統,本身就有合法性。再加上劉秀本身就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論學問、軍事才能無人匹敵。他於28年起兵,只用短短三年時間,就當上大漢天子,然後掃滅群雄,統一中國。

    而曹操所處的年代,東漢雖已名存實亡。但很多群雄名義上還是奉東漢為正統,包括老百姓也是以漢朝子民自居。聰明的曹操正是抓住這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這個策略不可謂不高明,讓他身邊一下子聚攏許多能人志士。這個策略同時也束縛曹操的手腳,因為不管征伐哪路諸侯,都得借天子之名,如果這個諸侯對漢朝恭恭敬敬,曹操就沒有討伐的理由,還有他的許多謀士,都是心中向漢,凡此種種原因,讓曹操不能像劉秀一樣,無論做什麼都是師出有名,深的人心,不會掣肘之事。

    二:劉秀手下的將領太過強大,他們中許多雖是儒生出身,但打起仗來勇猛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關羽、呂布。像鄧禹、吳漢、馬援等都是文物全才,能獨當一面的軍事家。反觀曹操的五子良將,與鄧禹等人相比,差之千里。夏侯淵守漢中被殺,于禁、龐德統領七軍,為關羽所破。可以說,曹操手下能獨當一面的將領是鳳毛麟角。這也是每次大戰,曹操不得不親征。這也是曹操難於統一中國的主要原因。

    三:劉秀太過優秀,赤眉、綠林這些草莽英雄根本不和劉秀在一個層級,劉秀的勝利是必然的,他們的失敗是註定的。而曹操的對手就不一樣了,無論孫權、劉備、周瑜、諸葛亮都是一時豪傑,能力與曹操不相上下,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曹操想憑一己之力,把這些人擺平,談何容易!

    這就是古人常說的時也、命也、運也。三國所處的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不能統一中國,換做劉秀,恐怕最終的結果也是三足鼎立。

  • 5 # 對話歷史

    其實,劉秀和曹操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如:都取得過以少勝多的大戰,劉秀是昆陽之戰,以2萬人擊敗42萬王莽大軍;曹操是官渡之戰,以2萬人擊敗袁紹10萬大軍。兩人的大本營都在北方,劉秀以河北為根據地逐步統一天下,曹操是先統一北方,然後南向與孫劉一較高下;兩人都重視人才,麾下人才濟濟。

    (劉秀與曹操 畫像)

    而劉秀能夠成功統一天下,而曹操沒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劉秀是漢室宗親,王莽把百姓折騰的夠嗆,人心思漢,所以劉秀能夠獲得百姓和豪強的支援。曹操雖然是漢朝丞相,但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所有人都擁護他,比如他的第一謀士荀彧,雖然輔助他統一北方,並且引薦了不少人才,但是荀彧卻忠於漢室,並反對曹操稱魏公。而且曹操的對手也有口實來抵抗曹操,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操(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王莽末年天下割據圖)

    2、劉秀的主要對手基本上都在長江以北:王朗銅馬等在河北、劉永在河南睢陽、張步在山東、秦豐在南陽、董憲在江蘇北部、隗囂在隴西、公孫述在四川,而赤眉軍先是在江蘇北部、山東南部,後跑到關中,最後被消滅在河南,江南基本上是無主之地,劉秀平定北方,南方自然歸附。而曹操則不一樣,曹操統一北方後,競爭對手就剩下江南的劉備和孫權,由於北方將士不善於水戰,而且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容易患病,而且據傳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並不是被擊敗,而是軍營出現瘟疫,曹操自己燒了軍營撤回北方的。

    3、劉秀的競爭對手實力都不夠強大,名氣也不大,不夠優秀。而三國時代人才輩出,曹操的對手劉備和孫權都是一代梟雄,手下人才濟濟,如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等等,都是在歷史上名氣比較大的戰將或謀士,整體實力不容小覷。

    (劉備畫像)

    (孫權畫像)

  • 6 # 西府趙王爺

    這樣的問題其實沒多大意義,劉秀與曹操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當時的歷史環境,天下大勢以及其所面對的對手都不一樣,這就好比關公戰秦瓊,根本沒有可比性。

    第一個。西漢末年與東漢末年西漢末年皇帝無能、吏治腐敗、天災不斷、豪強兼併嚴重等相似的問題。但是東漢末年的地方割據性比西漢後期要強得多,這是東漢之後中國長期分裂一個主要原因!

    也就是軍閥更加強大,州刺史已經幾乎完全控制了一州的軍政大權。一些地方豪強已經崛起為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勢力和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政府。如袁紹家族利用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優勢,給曹操的後方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第二個,劉秀姓劉,他有著號令天下的先天性優勢。

    王莽公然改朝換代稱皇,加之其新政失敗,民怨沸騰,天下大亂,這是客觀因素。劉秀作為漢王朝後裔,幾經周折,歷盡艱辛,終於以其雄才大略削平各方勢力,恢復漢朝(東漢)。

    他成功的因素當然離不開他傑岀的政治軍事才能,但很關鍵的一點是討伐篡位亂政的王莾,名正言順。這就和曹操所處的時代,面臨的形勢形成了鮮明對照。

    曹操姓曹,他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名不正言不順,阻力非常之大。那時候,漢王朝並沒有覆滅,雖留空殼,但餘威尚存。所以任何一方割據勢力,都不敢提出改朝換代口號。都想把漢皇抓在自己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雖然是大政治家、軍事家,也只能逼漢帝封其為魏王,而不敢登皇位,以免被天下豪傑共討之。

    最後形成的三大勢力,劉備以皇室宗親、捍衛漢家天下自居;孫權也是打著匡扶漢朝的旗號。反正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漢朝忠臣。這就形成了誰先改朝換代誰就是奸臣叛逆、誰就會惹火燒身、受到天下人聲討的相互制約的格局。

    劉秀能一統華夏,曹操不能,只能說時也、命也、運也。

  • 7 # 巴顏鵠09

    其實呀,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妹有可比性,因為兩個人身處的政治形態、軍事形態和意識形態都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操統一天下要比劉秀統一天下難的多,所以即使曹操天縱英才,但是終其一生連稱帝都不敢,就更別說統一天下了。那麼我們就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一、政治形態不一樣。眾所周知西漢亡於外戚干政,西漢末年外戚在內部的權利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王莽是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侄,公元8年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綜其原因呢?有兩方面,1,皇帝登基年齡小,這樣就不得不由皇帝的母親垂簾聽政,那女人治理國家自然要重用自己家人,所以外戚當時在朝廷中已經是隻手遮天。2,大規模得土地兼併的出現。漢朝的稅收主要針對農民,有人頭稅、田賦(土地稅)、徭役(無償勞動)等等,所以漢朝非常重視人口增長。為了國家增長人口,甚至會對不婚育的適齡女性徵收重稅,能達到正常人頭稅的好幾倍,這樣你要是個剩女,那麼你家就完犢子了,稅收就壓的你喘不過氣來,另一個重要的稅源是土地稅,自己有地的自種,得交很重的稅,這種情況下,小的農戶就乾脆賣了土地,去給地主當佃戶,這樣賦稅壓力可能還會減輕一點。同時,漢朝,乃至中國曆朝歷代基本都打壓商業,這是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商人想隱藏自己的財富來逃稅很容易,所以國家遏制商業,同時鼓勵商人買地,把錢變成沒法藏的土地不動產,這樣就方便收稅了,這樣商人就變成了地主,就有兼併土地的需求,所以,漢朝一邊要遏制地方豪強兼併土地,一方面又用稅收逼得小農戶不得不賣掉土地,依附於豪強。而同時,他們越宣稱要保護農民,就越搞得農民很慘。隨著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國有土地越來越少,豪強大地主越來越多,就這樣外戚王莽不僅有外戚得身份,害手握大量的土地,土地是什麼呀?土地就是財富呀!我們都知道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道理吧!土地一旦控制到個人手裡,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了。

    就這樣王莽推翻西漢建立新朝的時候,就想用一個激進的辦法,一次性集中解決這些問題。他想恢復傳說中周朝的井田制,就是把土地都收歸國有,平均分配給每家每戶。結果我們都知道,劉秀藉助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支援推翻了僅僅二十三年的新朝,換取的代價就是,土地又從新回到了地主手中。而曹操時期已經是東漢末年,隨著東漢開國伊始,為了控制這些大資產階級豪族們,劉秀採取了,用這些大地主家族的子嗣進入中央政府做官的方式,來制約著他們,但是隨著年代的繁衍、皇帝的更替,事實上朝廷以經控制不住地方勢利的崛起了,皇權的指令也越來越難在地方實行,曾經東漢一度達到“得詔書,但掛壁”的情況,就是說中央下達的招數,到地方就給掛起來了,根本妹有人在乎,這也演變成群眾割據的時代,所以劉秀的政治形態是地方對抗中央,而曹操的政治形態是地方對抗地方,這毫無疑問曹操所處的政治環境要更惡劣。王莽畫像

    二,軍事形態不一樣。前文已經說了,因為地方政權的土地兼併以後,導致中央已無能力把控地方政府,這樣各個州郡的軍政主官透過手裡的土地財富來發展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到了東漢末年,大規模的封疆大吏已成為武裝割據之勢,比如西涼董卓、河北袁紹等等,各路軍閥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雖然各地方名義上害共同扶保東漢政權,實際各地方都有了獨立的人權、財權、軍權,而曹操就是當中的佼佼者之一,縱觀曹操一生南征北戰都是在平息各方面的群雄割據。而西漢末年劉秀領導得農民起義,只是地方針對中央政權的反抗,不存在同級之間的較量,所以劉秀在一定程度上較之曹操要簡單的多。

    三,意識形態不一樣。這其實也是對前兩點簡單的一個總結,我們都知道曹操把“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匡扶漢室”作為自己的戰略規劃來發展的,也就是說曹操是堅定的劉姓江山的擁護者,可能細節上存在這樣那樣的某種野心,但是主觀上還是臣服於漢室王朝的。而劉秀是以“恢復漢室”為戰略規劃,是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最根本利益的對新朝廷的反抗,畢竟二百多年的漢室江山,是民心所向嗎,所以劉秀和曹操的反抗道路是有本質上得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貞節牌坊”是什麼時候出現並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