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首席水軍大都督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遭到了漢聯盟數十萬人的圍攻。由於軍心疲憊不敵,率五千鐵騎突圍,自刎於烏江旁。最終拒絕逃遁到江東,而自刎於烏江畔。

    一代霸王的悽然落幕,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項羽決然尋死呢?

    原因:貴族精神的使然。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根據《史記》的說法,是由於項羽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出征,而今無一生還。項羽一生已英雄自居,自然是無面目再回江東了。

    有人質疑,為何項羽不在垓下自刎,而要突圍到烏江,眼看就要抵達江東了才自刎?

    其實不難理解。項羽在垓下突圍之時,尚有五千鐵騎。這五千兵馬雖少,但確實楚軍精銳中的精銳,愣是突破了數十萬漢軍的包圍圈,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所以說此時項羽手中還是有資本的,也不至於一無所有。然而畢竟是和數十萬漢軍作戰,在突圍過程中,五千鐵騎也是傷亡慘重。待抵達烏江之時,也僅剩二十六騎了。

    楚軍嫡系的最後一點骨血也消亡殆盡,項羽自然是無顏見江東父老。

  • 2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分享下我的看法。

    項羽之前的順利導致他接受不了失敗,所以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一、三年拔秦

    從項羽跟著其叔父項梁起事開始,一直是順風順水。之後,項梁戰死,楚王分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屢次要求助趙攻秦,宋義不予理睬。項羽便一不做二不休,一刀結束了宋義,自封為上將軍,前去營救趙國。如此任性的行事作風,顯然是不能忍受什麼閒言碎語,更何況四面楚歌,能不崩潰嗎?

    接著,在所有諸侯做壁上觀的情況下,項羽背水一戰,以一己之力打敗悍將章邯,從此天下諸侯莫不臣服。

    3年不到,項羽便憑藉著力拔山河的霸王氣概推翻大秦江山。項羽少年時不經意的一句言語居然這麼容易就成真,所以從那一刻起,他認為自己就是天生的勝利者。

    二、與劉邦打仗,除了垓下一役,全勝

    項羽分封完十八路諸侯,放棄王室必爭的關中之地,歡天喜地定都彭城。其實,他哪裡心懷天下,只不過想著光宗耀祖罷了。

    劉邦和他恰好相反,他雖然武功不行,然而志在天下。於是,從此兩人就打上了,可是項羽就像坦克一樣始終碾壓劉邦,哪怕劉邦以為楚王報仇的名義,率領56萬諸侯聯軍前去討伐項羽,項羽只以3萬精兵便將這群烏合之眾打得睢水不流,慘不忍睹啊!

    接下來項羽、劉邦兩人的多次交鋒中,劉邦幾乎每次都命懸一線,所以項羽壓根兒就沒把劉邦當回事兒。即便是垓下之役前,他也只找韓信商量,能不能三分天下?

    所以,當項羽聽到四面楚歌之時,只將失敗歸為天意,他從來不承認劉邦會打敗他。既然天意如此,他一個凡人也沒法改變,所以也就絕望了。

    三、不肯過江東

    當烏江亭長勸他過江,可東山再起,項羽一口就回絕了。其實,他爭天下的目的就是想光宗耀祖,如今8000江東弟子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一個過江,他無法承受也無法面對江東父老。另外,就是他到死只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天意,無法認為改變,所以就認命自刎了。

    結語:

    百戰百勝的戰績讓項羽目空一切,無法正視生命中唯一的失敗,加上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所以將一切歸於天意,然後便自刎了此短暫的一生。

  • 3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

    不得不承認,項羽是一個有情懷的人。

    在一陣淅瀝瀝的細雨中也能把自己感動得稀里嘩啦的淚流滿面。與虞姬的千古情緣也從側面體現出這位西楚霸王的兒女情長……

    項羽要的只是復楚,而並非天下。

    垓下一役,太過輕敵的項羽身邊除了幾員戰將,已經沒有了謀臣。劉邦這邊卻人才濟濟,謀有張良,武有韓信。

    如果被圍攻的人是劉邦而非項羽,大家絕對想象得到劉邦會怎麼做,因為就當時個人的格局而言,劉邦的格局要比專案低得多,正因為他的格局低,使得劉邦很多言行都是接地氣的。而項羽卻不然,之所以說項羽有情懷,因為他會給自己一個相對較高的道德約束,。

    還記得項羽最後說的幾句話嗎?大致意思就是我專案今天搞得如此狼狽,愛人死了,兄弟也死光了,兵馬也全沒了,有何顏面再見江東父老……其實話又說回來,就算專案真回了江東,也沒誰敢對他做什麼。

    臥薪嚐膽,胯下之辱……能忍辱負重,才能絕地反彈。

    總的來講,項羽死就死在自己太過執拗的性格,四面響起的楚曲也最後勾起了他最後悲壯的小情懷,最後的最後,手起刀落……

    一代西楚霸王就此告別歷史舞臺。

  • 4 # 讀書榔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詞不僅表達了對英雄的仰慕,也充滿了惋惜之情。

    說起項羽,大家都覺得是個了不起的大英雄,但我們分析一下項羽的家世背景和成長經歷,不難發現,一個標準的貴族子弟,官二代+富二代,靠著家族餘威和自身的武力值,一路披荊斬棘,不斷升級。他遇到的挫折太少了,這也養成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

    反觀劉邦,從小民無賴起家,一路坎坷,越錯越勇。所以,當項羽打敗劉邦時,劉邦能曲膝隱忍,而項羽一敗而塗地,高傲的他是不願意接受現實的,只能一死了知,躲避殘酷的現實。

    究其原因,還是性格使然。

  • 5 # 溫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也很容易回答,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角度來分析項羽尋死的原因,具體分析及原因如下。

    一.當時的項羽手中已無多少兵力,在劉邦帶領的各路諸侯攻擊之下,已差不多兵盡糧絕。

    眾所周知,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實項羽在人數各方面還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哪怕劉邦集合各路諸侯,項羽只要處置得當,也不一定會這麼快潰敗。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軍師範增,沒有了范增這個有力的軍師,項羽在與張良輔佐下的劉邦各路諸侯作戰時節節敗退,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被擊潰。因為軍事上的一系列失誤,使得項羽大軍損失慘重,到烏江時,已無多少兵馬了。這個時候的項羽,不考慮其他因素,單是兵力的對比,他已無力迴天,看著一路跟著自己的眾多將士一個個倒下,其崩潰自殺也是正常的。

    二.在項羽自殺前,其一路陪他走過來的虞姬在晚上為項羽跳完最後一支舞就自殺在項羽面前。對於項羽來說,兵敗如山倒的他,只想儘快打完去陪虞姬。

    在公元前202年,項羽大軍被圍困在垓下,面對劉邦的各路諸侯,項羽已無力迴天,到了夜晚更是四面楚歌,軍心潰散。而此刻的虞姬也深知項羽等人的處境,如果項羽自己逃出去難度不大,帶上虞姬就很難了。虞姬自知此刻已經是分別的時候,最後唱出了:“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畢遂拔劍自刎,不再連累於項羽。而此刻的項羽也是悲痛萬分的,可以說項羽最後心甘情願的自刎跟虞姬有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當時唯一支撐他的人就是虞姬,而虞姬的死人項羽則萬念俱灰,所以在後面的作戰中,豪氣萬丈的自刎了,如果他有心繼續作戰的話,是不會這麼快就被殺死的。

    三.沒臉見且也為了不連累江東父老,項羽自刎就是最好的結局。

    從歷史方面來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畢竟當年跟隨他走出江東的數千江東子弟如今僅剩他一人,他還有什麼臉面跨過烏江去見江東父老?唯有一死去陪他那數千江東子弟才算有始有終。而另一方面,也許項羽並不是不想過江東,而是他很清楚,即使他逃到了江東,重新召集江東子弟也需要好一段時間。在那個時候劉邦肯定已經殺到江東了,劉邦是不可能再給項羽這麼多時間去重整兵力的。再退一步講,即使劉邦願意給他這個時間,江東子弟願不願意再跟隨項羽還是另一回事兒呢。最主要的是,項羽不想連累江東父老,不想再把戰火燃燒到江東。因為當年跟隨他的數千江東子弟已經全部戰死了,他不願再看到江東子弟繼續戰死了。所以為了能夠保全江東,項羽只能豪邁自刎,只有他死了,死在劉邦等眾多諸侯眼皮底下,事情才能到此為止,這也許也是歷史上為何這麼多人欽佩項羽的原因吧。

    總結:項羽的死,是因為虞姬,是因為跟隨他都數千江東子弟,也是因為烏江對面的江東父老,由此看出,項羽對得起西楚霸王這個稱號。

  • 6 # 大塊頭看古今

    項羽是一名天生軍事奇才,但同時也是一名政治玩家低能兒。項羽成名戰鉅鹿之戰,以幾萬楚軍消滅秦軍四十萬,徹底瓦解大秦帝國軍事基礎,為劉邦進軍關中徹底滅掉秦帝國鋪平了道路。但鉅鹿之戰後項羽一系列政治昏招為自己滅亡挖好了墳墓。第一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實際上與秦軍老家人民結下血海深仇;第二殺死投降秦王子嬰並縱兵劫掠關中地區然後火燒阿房宮,實際上把所有秦地老百姓推到劉邦那裡;第三大封諸侯使全國重回戰國時期,沒有有效利用自己優勢控制各諸侯,為自己後來四面楚歌埋好伏筆;第四主動放棄關中,將關中分封給三個失去人心三個秦國降將手裡,根本無法對抗實力強大又深得人心劉邦;第五殺死義帝既失去楚地人心又給劉邦很好藉口。當然項羽還有很多錯誤,但上面足以讓項羽處於非常被動地位,直至滅亡。

  • 7 # 豫小沁

    相信讀過《史記》的人能明顯地感覺到,太史公對項羽評價還是很高的,要知道他司馬遷當的可是大漢的史官,對昔日高皇帝對頭有這麼高的評價,可見項羽本人確實有著極高的人格魅力。

    項羽是個英雄,這是無可厚非的。同時,項羽的人生也很悲劇,這也是公認的。悲劇的源頭來自他的性格。但是無論項羽的人生如何的悲劇,也不能遮蓋他的功績。司馬遷作為正直的史學家,只是最本能的還原了他的事蹟。而不是評價特別高。

    司馬遷對項羽評價高的根本原因是:項羽真的做出了值得這樣去評價的事情。

    從《史記》我們可以看到,李廣難封的困窘,霸王別姬的蕩氣迴腸,秦滅六國的不可一世。無論是誰,哪怕是漢武帝,司馬遷也沒有退縮,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原則。

    這就是事情的根本原因,項羽就是一個偉大的人,做出了偉大的事業。性格上的缺陷,致使西楚霸王兵敗自刎,卻不能掩蓋他的功績。司馬遷所描述的項羽就是真實的項羽。

    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有人問,當時的情況項羽完全可以返回舊地東山再起,能不能戰勝劉邦且不說,但三兩年與劉邦對峙是沒有問題的,可他沒有 ,我猜測當時項羽心想,當初與他一起出來的江東子弟都已戰死,他就是回去又能怎樣?可能他知道最後無非是再戰兩年,又不知會有多少江東子弟戰死疆場,於心不忍,為蒼生,他只能自刎於烏江。

    宋代詞人李清照寫,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李清照對項羽也是有著極高的評價!再回頭看太史公。史記中有本紀 列轉 世家等,其中本紀是對帝王所寫的,但項羽沒有得天下,按理說項羽本不應在本紀之列,但太史公硬是給了一篇項羽本紀,我本人也讀過此篇,垓下之圍,有時候我甚至還落過淚,項羽乃真英雄!都說勝者王侯敗者寇,我覺得項羽無一是個例外!雖敗,但真英雄也!

    我是小沁,一個歷史愛好者!第一次打這麼多字!

  • 8 # 李飛熊

    此時的項羽,已經兵盡糧絕,後無退路,前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甚至連自己的女人都已不能保護。聽聞四面都是楚歌,剛愎自用的項羽,以為楚地也已經被劉邦全部佔領,萬念俱灰的項羽於是崩潰尋思。

    流氓打敗了貴族

    與出身草根的劉邦相比,項羽身份上則要高貴的多,從小便接受了貴族教育,身上自然便沾上了高傲的貴族氣質。因此和劉邦相比,項羽這種氣質使得他非常吃虧。劉邦面對父親被殺時,可以坦言:“分我一杯羹”。逃跑時嫌棄馬車慢,可以把自己的孩子丟下車。這些行為在項羽來說,是絕對不屑的。項羽是一個優秀的猛將,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而且他的這種貴族氣質,便決定了以後他只會選擇高傲地死去,而不會投降。但如果換成劉邦被圍,劉邦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哪管面子不面子。兩人身上不同的精神烙印,決定了兩人的處事方式,在這裡,流氓打敗了貴族。

    項羽得人而不能用

    項羽的人才並不比劉邦少,帳下有范增、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一眾謀臣猛將,但這些人卻沒有得到重用。韓信、陳平歸了劉邦,英布、彭越最後也離開了項羽。老臣范增,足以和張良媲美,但是他的計策,項羽最終聽進去的沒幾個。氣得范增最後大呼:“豎子不足與謀”!氣得他也離開項羽,在路途上病發而死。衝鋒陷陣,項羽自然是沒有對手,但是如何馭下,劉邦卻是甩了項羽十幾裡地。所以最後項羽真正地成了孤家寡人,沒有人再來幫助他,所以他才會崩潰自殺。

    項羽已經失去民心

    劉邦進入咸陽後,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但項羽呢,坑殺秦軍降卒20萬,殺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殿。這些行為已經失去了秦人之心,只是攝於項羽的武力而不敢反抗。至於後來項羽殺掉齊地田榮之後,又是坑殺焚燒這一套,於是齊地之民又起來反抗項羽。至於項羽後來指使人殺掉天下共主楚懷王,更是給了劉邦等其他諸侯以討伐項羽的藉口。而且項羽自分封諸侯之後,基本上都處於征戰狀態,也沒有對民眾施行仁政,自然不得民心。所以項羽的這些“神操作”,逐漸毀掉了他誅滅暴秦的光輝形象,民心已不在項羽這裡。

    綜上所述,項羽在滅掉暴秦之後,本該實行封建集權,立郡縣,可他偏偏要搞以前的分封,這就為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且再加上他得到人才而不能用,逐漸失掉了民心,因此當四面楚歌時,以為楚地被佔領的項羽,失去了最後的希望。剛愎自用的性格使得他心態迅速崩潰,而貴族的性格使得他不屑於投降,自然只剩下了自刎而死的抉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兔該怎麼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