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誠
-
2 # 生活品牌觀察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文化傳承就是指這兩種財富在時間維度和地域維度上的傳遞和承接。
文化傳承是思想的認同,行為的連結。
首先要建立堅定的文化自覺。對人類文化的內涵有深刻理解,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有深刻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化價值共識,對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動力、途徑、資源、方法等有充分的認識;同時,要形成方法論,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的自覺意識和切實行動。
其次在創新中傳承。時代在進步,我們對文化的理解、探索和實踐都要與時俱進。比如孝文化,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文化內涵不會改變,但孝的內容、形式一定要有創新的時代特徵。
第三是用好載體傳承。文化不是空洞的,都依附於我們的生活細節,或者特定的節日儀式中。比如我們在春節的走親訪友中喚醒孝道與親情,在清明節的祭奠儀式中對祖先追思。我們還可以創造性地開展活動,進行文化的傳承。用好這些載體,文化會在時代的發展中融合,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傳承。
-
3 # 人生無簡史
現在大家對於傳統民俗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節假日風俗文化,都有了比較重視的態度,這與國家的宣傳導向不無關係。各地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國家的政治層面得到保護,至少說明了官方的態度。
一般而言,只要有了官方的支援,那麼在弘揚和繼承方面,就會得到強勁的助推作用。節假日風俗習慣,也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種,以下就以傳統文化做代表了。我們要發揚和繼承的自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前面已經講了,只要有官方的大力宣導,這種傳統文化就會逐漸的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並接受。
要弘揚和繼承一種傳統文化,就必須要深入的瞭解它。這裡就有一個保持原汁原味兒的問題,也有一個適時創新的問題。有些傳統文化一改就變了味兒,那就只能適合保持。要想讓人們接受一種傳統文化,那麼首先也就要讓這種文化,深入到現在的人們心中,大家可以理解,並且可以接受。那麼這種文化才能發揚光大。
有的傳統文化,在如今看來其實就是一種陋習,如果再一味的堅守和保持,那就是與時代和社會發展格格不入了。比如某些國家的捕鯨習俗,鯨的種類和數量在年年遞減,某些國家不顧國際公約,仍然肆意妄為,並且搬出以繼承傳揚傳統文化習俗,這塊擋箭牌,為自己找尋各種理由。這種傳統文化自然就不能再去堅守了。
傳統文化的融合問題,首先是要能夠適應現代的發展,並且能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只要大多數人們所理解和接受,那麼融合就不是問題,那麼繼承和弘揚自然也就不是問題。
此外,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還應該適時的引入經濟理念。不要讓我們的傳承人,守著寶貝而清貧的過日子,只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夠一脈相傳,永不斷絕!
-
4 # 徵哥哥視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過民俗節慶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比如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從高速路上每逢節日就大堵便可見一斑,因為急著回家過節的人佔了大多數。那麼在民俗節慶繁榮的當下,如何傳承文化根脈呢?
我就說說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吧。這一天,在全國各地,都上演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文化活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在江蘇宿遷宿豫區,杉荷園、梨園灣等旅遊景區組織了專場文藝演出和非遺展示,近千名群眾看大戲、包粽子,學習和了解跑驢、麵塑、泥塑、烙畫等非遺文化。在上海青浦區朱家角鎮的端午傳統文化交流活動上,“長三角民歌”歡聚一堂,擊鼓明志、再現《離騷》、漢舞演繹、龍舟競技等活動競相上演。在廣西南寧邕江孔廟段水域,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中國廣西、廣東等地的60多支代表隊同場競技,以賽龍舟的形式共迎端午佳節。透過這些活動,就很好地把文化根脈傳承下來。
在春節期間,各式文化活動更是數不勝數。在這些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背後,往往有生動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我們的傳統民族節日流傳歷史悠久,影響人群廣泛,厚重的文化底蘊需要我們不斷傳承和弘揚。
總之,民俗節慶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今天,我們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
回覆列表
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文化節日的傳承和創新,越來越多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成為傳統民俗文化集中展現的平臺。
傳統節日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各自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如何使傳統節日在傳承歷史傳統文化中實現保護性傳統融合性發展呢,我覺得要抓好以下幾點:
第一、節慶活動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引用案例:端午節期間,北京歡樂谷迎來了大批親子游客,一場“品味端午,傳承文明”的習俗體驗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的火熱氛圍。景區準備了佩蘭、雄黃、艾草和香囊,遊客們在體驗遊樂設施之餘,也參與沐蘭湯、畫額頭、掛艾草、佩香囊活動,為家人趨吉辟邪、祈求安康,在趣玩中感受端午文化習俗,品味傳統節慶的文化韻味。
端午小長假期間,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與家人朋友共同開啟一場夏日旅途。在各地,豐富多彩的節慶文化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前往。在江蘇宿遷宿豫區,杉荷園、梨園灣等旅遊景區組織了專場文藝演出和非遺展示,近千名群眾看大戲、包粽子,學習和了解跑驢、麵塑、泥塑、烙畫等非遺文化。在上海青浦區朱家角鎮的端午傳統文化交流活動上,“長三角民歌”歡聚一堂,擊鼓明志、再現《離騷》、漢舞演繹、龍舟競技等活動競相上演。在廣西南寧邕江孔廟段水域,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及中國廣西、廣東等地的60多支代表隊同場競技,以賽龍舟的形式共迎端午佳節。
資料顯示,端午假期,國內旅遊接待超9500萬人次,各地文化旅遊特色凸顯,不少遊客都參與了城市節慶活動,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美團門票大資料顯示,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遊相關產品搜尋量同比增長超200%。
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促進了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產品的結合也備受遊客歡迎。春節期間,各式各樣的廟會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觀賞演出、購買年貨、祈福祭拜,表達對新年的希冀;中秋佳節的詩會、賞月、放燈等活動,表達對合家團圓的美好希望;清明節人們除了祭祀先人外,也會踏青插柳,體驗鄉野之樂。
在節慶活動中,祭祀儀式、巡遊、餐飲、祈禱字元、慶典爆竹、戲劇舞蹈、雕刻繪畫等形式,都可以轉化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專案,讓遊客在參與節日娛樂活動過程中提升旅遊體驗,近距離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自然遺產的瞭解與認同。
專家指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今天,遊客對旅遊專案體驗性、文化內涵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節慶活動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契合了遊客對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在旅遊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程序中,更應挖掘好節慶文化的“寶藏”,為旅遊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
第二,深入挖掘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內涵
引用案例:非遺手工刺繡、圍巾草木染、包粽子……端午佳節,在江西省定南縣老城鎮黃砂口村,首屆“手作達人”創意市集活動熱鬧非凡。端午假期第二天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將江西省非遺文化客家花帽製作技藝與民俗節慶相結合,穿針引線、繫結斷絲,一針一線間綻放的傳統手工藝魅力,不但喚起了客家兒女兒時記憶,也給不少遊客帶來一次非遺文化薰陶。
在不少地方,傳統節慶文化與當地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讓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祭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活動,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踏柳吟詩、射箭、打馬球等當地流傳的節日活動,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中秋節,除了多數地方的祭月、賞月、拜月活動,有的地方掛燈籠、猜燈謎、舞草龍,在北京傳統裡,拜兔兒爺是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部分地方還有“走橋”的習俗。
在中國廣闊的地域上,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賦予了民族節慶更豐富多彩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雲南,彝族有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白族有三月街節、開海節、繞三靈,傣族有潑水節、送龍節……多元民族的特點讓雲南的節慶文化格外異彩紛呈,隨著當地旅遊發展和節慶文化宣傳,這些活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
“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這些節日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強挖掘、整理、普及和傳承。”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林繼富說道。
“如今很多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很多年輕人認為中國節日比西方節日少,但實際上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因為傳播不足、創新不夠而沒有受到關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侯仰軍指出,各地節慶活動,應緊抓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寶庫,根植各地源遠流長的地方文化和民族記憶,著力普及傳統節日習俗,充分展現地域特色和民族個性,在傳承中進行現代創新,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
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背後往往有生動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體現著古老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情感,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專家指出,傳統民族節日流傳歷史悠久,影響人群廣泛,厚重的文化底蘊需要人們不斷研究、傳承和弘揚。要深入挖掘各地多樣化、原生態和有代表性的民族資源,擴充各類民族節日的精神人文內涵,向世界展現中國節慶文化的多樣性。
第三、讓民俗文創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引用案例:“紫禁福結”手繩、“紫禁端午”小方巾、“紫禁游龍”收納包……端午節前夕,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端陽頒賜”主題活動,又推出一系列新的文創產品。其中,故宮端午“虎虎生威”資料夾月銷量最高,達到千餘個;“一品高粽”粽子禮盒,寓意學子“奉旨登科一品高中”,其中包括8顆粽子,以及團扇和香囊兩款文創產品。
在節慶文創產品開發方面,頤和園也不甘落後,近年來在圍繞傳統節日的文創研發成果方面既贏得了市場,也獲得了不少好評。端午節期間,頤和園推出的粽形香囊深受歡迎,“游龍御舟”冰粽禮盒,冰皮包裹的粽子與國風設計的包裝讓人耳目一新;春節期間推出的“八方潮盒”,外盒設計模仿了佛香閣,另一款“富貴花開”則以頤和園藏紫檀雕龍紋頂箱小立櫃為藍本。
在頤和園文創IP的運營方、中創文旅CEO秋童看來,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釋放大量購買力,透過推出以節慶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既能拉動節日消費,又能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文博類IP發揮出最大價值。
如今,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也都開始紛紛看重傳統節日的“熱點”,文創銷售平臺在網上不斷推出獨具創意的節慶主題產品,不少都獲得成功晉為“網紅”文創。傳統節慶文化與文創產品的聯姻,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走進了大眾的生活。
有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創面臨著形式單一、同質化等問題,旅遊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或景區售賣的低端、相似的紀念品遮蓋了應有的文化價值。今天,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對民俗文創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民俗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透過節慶文化傳承創新和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形成安全健康的發展文化和發展理念,在普通百姓而言,沒有什麼比安全更加重要的,也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中國傳統節日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正是要傳承傳遞和傳播歡樂祥和喜慶平安的節日環境和社會氛圍,這是社會文明和諧進步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 而這一點卻為許多人忽視,每年吉慶節日在慶賀活動中因多種原因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難和事故仍時有發生,需要引起政府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節日飲食、節慶儀式、節慶物品的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與古代農耕時期大不相同,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發生改變,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也更需要透過靈活新穎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中國的民俗文創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