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午敲鐘人

    首先二人是老學兗,中國自古以來文人相輕。另,二人分別有代表人物,志向不同,利益不同,甚至相互攻奸,處處提防。

  • 2 # 周雨果兒

    張之洞李鴻章同為科舉出身,在洋務運動之前,張之洞主張守內陸,而李鴻章有淮軍主張海防,雖然張之洞曾經在新疆為清庭立下赫赫戰功,但顯然朝廷還是更看重李鴻章多一些,以致後來簽署的各種條約都是由李鴻章出面。

    洋務運動之後李鴻章組建了北洋艦隊,而張之洞則主持建設重工業方面,如湖北織布局、漢陽兵工廠、漢陽鍊鐵廠等,雖然名聲好,但並無實際業績,功勞方面自認不比李鴻章少,儘管二位都入閣拜相,同為中堂大人,但李鴻章更得朝廷的心,張之洞心裡清楚,只是嘴上沒說罷了,心裡自然不會舒坦,有了隔閡所以關係也就一般,按現在話說就是普通同事之間的關係。

    但比起李鴻章而言,張之洞則為官清廉,因為家中人口眾多,日子過得格外艱辛,經常靠派人典當衣物之類予以維持生活!

    而李鴻章則富得流油,據《沙皇冬宮檔案》記載:在李鴻章簽署“中俄鐵路條約”後,便從道勝銀行獲得沙俄給予的300萬盧布的回扣,市值50萬兩白銀,李府鼎盛之時有田100萬畝,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兩人的不同風格,走的也是不同的路線,所以交集自然不會太深。

    單論誰的功勞大,以事論事上來講也都半斤八兩,各有功過,高就高在張之洞的為官名聲比李鴻章好太多。

  • 3 # 藍領小趙

    他們不和,更有利於清朝的統治,倒不是說清朝廷故意挑撥兩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政府想重用李鴻章,但同時也會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個與李鴻章不是一個派系的人,同時加以扶持。最終大權總是在皇帝手中,不會旁落。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經過兩百年統治歷練,他們對權術的掌握,權力的分配爐火純青。而那些位極人臣的大臣們對這種方式也是洞若觀火。

    1首先張之洞和李鴻章都是能臣,清政府會在能臣中選不是那麼合拍的人進行培養。

    2大臣們也非常清楚清庭的想法,如何建立自己的勢力,該如何對待與自己不和的勢力,以及如何和皇權打交道,都已經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

  • 4 # 投資埃塞

    他們老死不相往來,既是避免“你你我我”“山頭主義”、維護大清皇權、獲得慈禧太后恩寵的需要,又是不同利益派別、文化傲骨的現實。作為重臣,不可能熟得和哥們一樣,一旦熟了,必有滅族之災,這是帝王所忌諱的,帝王希望權臣互相猜忌、相互爭鬥,這樣皇權必牢固。這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根本原因,其他的都不是原因。

  • 5 # 劉軍易溯科技

    再回答問題之前,先做個不恰當比方,現代的公司分派了兩個區域的銷售總監,他們之間關係會非常密切嗎?同理,李鴻章和張之洞同屬於大清一個公司,確是兩個區域的封疆大吏,各負責一攤子,不是京官天天在朝堂上的同僚,交集本來就少,地域還遠,如何親密得了。另外地方總督如果過於親密有朋黨嫌疑,手握軍政大權,如何讓朝廷放心?而且二人出身不同,一個是科舉探花,博學大儒,一個經世致用,幕僚出身,從出身上兩個人註定就無法走到一起。洋務運動主張上二人分歧也比較大,一個主張國學為體西學為用,另一個則更希望全盤西化,雖然說這是他們政見問題,但對於大事上,二人從不糊塗,也很默契。洋務運動南張北李搞的如火如荼,八國聯軍的時候東南互保穩定了半壁江山,誰都沒奉詔。甚至有野史說,八國聯軍一旦攻陷北方,大清倒臺,東南各省都有共識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重建國家。任何歷史偉人都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張李二人作為清朝開明的大臣,主張改革,他們所做的洋務運動是實實在在的實業救國,遠比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實在的多。二人算是大清中興之臣,幫著大清苟延殘喘了好幾十年,卻也是親手斷送大清江山的始作俑者,張之洞親手建立的南洋軍隊發起了武昌起義,打響了反封建的第一槍,李鴻章的北洋軍隊在袁世凱的控制下推翻了大清王朝,改制共和。《走向共和》電視劇裡李鴻章對梁啟超有句經典臺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確如此說,張李作為大清臣子,用資本主義方式搞洋務救封建王朝,只能曇花一現,同時埋下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種子。

  • 6 # 思方行正

    一是文人相輕,覺得都是翰林出身,學問大家,互相看不起。二是,李鴻章出將入相,擔任首揆,但沒任過學職,沒出入軍機;張之洞名滿天下,門生眾多,清流派首領,但文治武功欠缺,李也看不上他。

    三是政見不同,不相為謀。四是李經營八方宦囊頗豐,還有收受俄人賄賂的傳聞,張則清貧廉潔,自然不屑李之所為;李則看不上張的迂腐率直,言語空洞。

  • 7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二人有政見分歧但不存在老死不相往來!李鴻章生前最後的回電是給張之洞的。張之洞的堂兄張之萬是李鴻章的科舉同年,張之萬是第一名進士(狀元)李鴻章是第三十六名進士(翰林),這種關係在官場很重要!張之洞早年是清流骨幹在收復新疆中法戰爭和海防問題上沒少長篇大論的批評李鴻章!後來外放山西巡撫兩廣總督開始接觸民生興辦實業開始務實經營!尤其是調任湖廣總督後辦漢陽鋼鐵廠兵工廠還得到了李鴻章的幫助和支援!李鴻章臨死前回復了張之洞對於李鴻章的辛丑條約沒有為國家爭到主權和尊嚴!李鴻章當時胃血管破裂在大口的吐血,回電說:香濤國家很窮電報費很貴,我拼了了老命和列強談判,你還站著說話不腰疼!等你將來到中樞執政記住自己的話……若干年後張之洞被攝政王載灃一句“有兵在”也氣的吐血,不久也在報憾中死去!

  • 8 # 秦右史

    張之洞與李鴻章之間確有存在觀點分歧,但是不存在老死不相往來。

    李鴻章主要經營淮軍系統,參與平定太平天國與捻軍,並主辦洋務,一度擔任北洋大臣,與外國交通,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實幹家。張之洞則是科舉寵兒,狀元出身,以文章聲名卓著,是清流派的領袖,當然張之洞也舉辦洋務,主持漢陽鐵廠。不過他更在乎名聲,而李鴻章則主張做事,影響了自己在後世的評價。

    朝廷也有自己的考慮,李鴻章張之洞在曾國藩左宗棠氣候,儼然已經是漢族大臣中最大的兩個派系。朝廷當然要分化控制,而不能讓他們團結,或者壓李扶張,或者壓張扶李,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變化。

    張之洞與李鴻章也確實有觀念分歧,李鴻章可謂是一個比較傾向拿來主義的官僚,而張之洞則有一定的理學追求,中體西用則是其學術與政見的集大成。因此,在一些具體事務與判斷上,兩個人不免相背而行。不過,這些都屬於共事,而比較少有私怨。然而,在甲午海戰之後,兩個人的觀念分歧愈演愈烈,乃至於出現了較大的衝突,也給人造成了兩個人勢不兩立的印象。很顯然,李張二集團各個小弟鬥爭確實很激烈。

  • 9 # 努力的黃小爬

    張之洞 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最早的張之洞其實是以清流派亮相政堂的~歷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他一生的成就就是發展了軍工重工業;創辦了華科大、武大、南大等多所學校!

    李鴻章 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一等肅毅侯,他操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但是晚年和八國聯軍簽訂了多條辱國條約並且從中貪汙而聲名狼藉!

    李鴻章是洋務派的頭號代表,張之洞在政壇上的政績比前者要晚,但是他們都同樣效忠於慈禧太后。而從興辦洋務而言,又屬同一個立場,一個是洋務領班,一個是洋務殿軍 。

    從對外交涉方面看,李鴻章在中法戰爭 、中日戰爭主和,張之洞主戰。因此兩人經常有在政堂上的爭執,但也構不成什麼大的黨派之爭,並不存在什麼深仇大怨。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李鴻章和張之洞之間雖然在政治見解上有不合的觀點,兩人相互看不順眼。但還不至於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吧!

    我是小爬,歷史悠久,有不對之處,請多多指教!

  • 10 # 蘇綻

    張之洞和李鴻章同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列,都是晚清極具影響力的漢臣。其中,李鴻章是長輩,張之洞是晚輩,兩人都為清朝的存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李鴻章是晚清實力派,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是舉足輕重的淮軍的建立者,同時先後掌舵南洋艦隊和北洋艦隊。其次,李鴻章還是晚清最主要的外交大臣,參與和主導了晚清與列強之間幾乎所有的大事交涉。此外,李鴻章還是晚清實幹家,是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之一。總的來說,李鴻章位高權重,涉足面廣,是晚清的肱骨之臣,清朝僅有的七個賞戴頂戴三眼花翎的重臣之一。

    張之洞也是晚清的重臣之一,但是張之洞的資歷、聲望和貢獻與李鴻章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和李鴻章一樣,張之洞也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湖北較早實現近代化,以及湖北在近代史上的貢獻,根本上而言就源於張之洞的作用。同時,張之洞還是晚清官場清流派的領袖,最看重個人聲譽。

    由於曾經同朝為官數年,張之洞與李鴻章之間產生一些矛盾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並沒有到達老死不相往來的程度。實際上,對於李鴻章這個前輩,張之洞還是很尊重的。兩人的爭端,也主要在於官場上見解的不同。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以後,張之洞和李鴻章還曾進行過聯合。當時的“東南互保”運動,其主要人物就有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東南互保密約中,張之洞主張,如果清朝皇室不保的話,那麼張之洞認為應推李鴻章為總統主持大局。由此可見,張之洞與李鴻章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差。

  • 11 # 午夜夢醒18

    李、張雖為洋務運動領袖,但張之洞為人耿直有餘,變通不足。李鴻章慈禧身邊紅人,折節而媚太監以邀寵皇權,雖也能辦成大事,張對李鴻章做派厭惡至及,所以兩人不和。

  • 12 # 蔣南強讀歷史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至1901年11月7日壽78歲)於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三年後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由科舉進入仕途。後回籍組淮軍對太平軍、捻軍作戰有功,封一等伯爵,授協辦大學士,並且於1870年(同治九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作為同光中興名臣,主持清朝外交、軍事二十餘年。

    上圖是李鴻章油畫

    張之洞(1837年9月4日至1909年10月5日壽72歲)比李鴻章小14歲,應屬晚輩。他雖然於1863年以進士第三名(探花)進入翰林院,步入仕途,但既沒有對太平軍直接作戰的經歷,也沒有中興名臣的光環,而且在翰林院一待就是18年。直到1881年,他才得以出任地方督撫(山西省巡撫和湖廣兩廣兩江的總督),在19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上圖是張之洞油畫

    一、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晚清可謂前後交相輝映的兩顆政壇明星

    兩人在政治理念和國家戰略上高度一致。都認為為了加強對抗西方,有必要採用西方的軍事技術和軍備。透過建立造船廠和軍火庫,以及聘請外國顧問培訓中國工匠在中國製造這類產品來實現。因此,李鴻章和張之洞基本上對經濟和軍事現代化範圍之外的任何社會改革都不感興趣,以維持鞏固大清的統治。

    由於兩人在個人閱歷、政治地位的差異,對一些問題的處理上會有一些不盡相同的認識和主張,在所難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之洞儘管不在前線。他致電直隸總督李鴻章,提議購買海軍裝置,並向外國銀行提供貸款,與歐洲列強聯盟共同抗擊日本。

    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張之洞堅決反對。1895年2月下旬,他向清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甚至提出瞭如何防止臺灣失去的想法。張之洞建議從英國獲得鉅額貸款,他建議在臺灣給予英國採礦權約10至20年,這樣英華人則會派遣海軍來保衛臺灣免受日本人的侵害。

    因此,兩人都是清王朝的忠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大清謀國盡忠,猶如黃昏時分之夕陽與殘月,在晚清歷史的天空下交相輝映。

    上圖是1896年在德國福裡德里斯魯,李鴻章與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會面在俾家的陽臺上。

    二、李鴻章和張之洞不存在最後老死不相往來

    1893年李鴻章七十大壽時,張之洞撰有三千餘言的駢文為他祝壽,讚譽他“文長綸閣,武鎮畿疆,內掌海官,外綜商政。有一德之美,兼四事之勤”以及“既以一身兼南征北伐之功,遂為九州建內修外攘之策”等文治武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年近八十高齡的李鴻章作為大清首席談判代表,忍辱負重抱病與佔領北京的八國公使進行了長達十個多月的磋磨周旋。1901年9月7日,李鴻章簽署了《辛丑條約》,以鉅額賠償的價格獲得了八國聯盟的離開,兩個月後在北京賢良寺死於肝臟炎症。

    也許只有張之洞能夠感受到李鴻章所受壓力,李鴻章去世的時候,張之洞送去一幅祭幛,上書一個“奠”字。這種做法後來被傳開,成為了民間祭祀的傳統風俗之一。

    三、李鴻章和張之洞兩人的歷史地位是有明顯的差距

    李鴻章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張之洞死後諡號文襄。

    清朝大臣的諡號從大到小如下:諡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在次為文成,然後是文忠。以上四個為最高的諡號。

    在往下是: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 13 # 鬼雨齋主人

    謝邀。首先指出題主問題的錯誤,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早期確實有不和;但其實到張之洞主持漢陽鐵廠失利,李鴻章委託盛宣懷前往救護之後,兩人的關係即得到了緩解,以致庚子事發,張之洞更是響應李鴻章主導的東南互保策略,辛丑之後,李鴻章去世,張之洞作為慈禧嫡系,對於李鴻章的諡號也無不吝嗇,最終定義“文忠”;也可見張之洞對於這位翰林前輩的敬仰之情。

    再來說說李鴻章和張之洞的矛盾緣起吧。

    第一、派系不同。李鴻章師承曾國藩,是以鎮壓太平天國而起的漢族權貴集團,其身後代表的是湘淮漢人官宦集團。而同治科舉出生的張之洞,是慈禧親點的翰林,其身後是太平天國之後難以集權的皇家。為了幫助皇家削弱湘淮集團的權力,強化中央集權;張之洞作為當年“翰林四諫”之首,以筆為刀與李鴻章進行政治斡旋,實屬正常。

    第二、經歷不同。李鴻章和張之洞政治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恰好是張之洞尚未外放在京坐機關的時候。張之洞考取翰林之後,一直被慈禧留在北京機關行刀筆之事。張之洞個人毫無基層行政管理經驗,更沒有經歷過外交、國防等事務的處理經驗;完全以孔孟之道衡量李鴻章這樣的實際運作者,本身就有偏頗,加上皇家集團的灌輸,與李鴻章形成政治理念之爭實屬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國留學的整個流程和攻略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