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水古建瓦業

    蘇溫河衛,明代在東北女真地區所置衛之一。亦作蘇完河衛。永樂四年(1406)二月,與塔魯木等三衛同時設立。十月,其地首領府剌出、哈剌罕等來朝貢馬,以府剌出為指揮使,哈刺罕為指揮同知,餘為千百戶鎮撫,賜鈔幣。轄有今黑龍江省呼裕爾河南支雙陽河流域。與兀良哈三衛相近。

  • 2 # V587累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以下簡稱通譜)卷一記:“瓜爾佳氏為滿洲著姓,而居蘇完者尤著。其先有兄弟三人,長曰佛爾和,次曰尼雅哈奇,三曰珠察。後離居,佛爾和仍居蘇完,尼雅哈奇遷席北,珠察由瓦爾喀再遷希昂阿濟哈渡口。”

    《滿洲蘇完瓜爾佳全族宗譜》(以下簡稱全譜)載:“舊譜於1915年始修,1921年修成。始祖居蘇阿里烏喇達林蘇完沃野阿拉哈哈達,其子三:佛爾和、尼雅哈奇、珠察,因翎爭氣離居。長仍居蘇完,次遷居西伯,三遷瓦爾喀。珠察六世孫索爾果為蘇完部長,世系頗詳。”

    瀋陽譜記佛爾胡“仍在蘇灣哈達地方居住”。

    開原譜作“多爾濟逼拉束灣哈達”。多爾濟滿語意為“內”,逼拉意為“河”,束灣哈達即蘇灣哈達。內河當為蘇灣哈達附近之小河名。蘇灣又作“蘇瓦延”、“刷煙”、“蘇斡延”、“蘇完”,系滿語,意為黃色。哈達是滿語“山峰”之意。蘇灣哈達直譯:黃色的山峰。這個解釋是錯的蘇完suwan解釋為:1、鸕鷀2、坑洞3、地名,蘇瓦延=刷煙=蘇斡延suwayan解釋為:黃、黃色,不能混同。

    大連譜記“伊原駐防在蘇蘇刷覘河札漢多寬地方。”蘇蘇是滿語“故鄉”之意,刷覘河是“蘇瓦延河”、“刷煙河”與“蘇完河”不同不能混同,即今雙陽河,不是吉林雙陽河,“蘇完河”應該是水面鸕鷀比較多的河,札漢多寬當指雙陽河流域的小地名。

    關於蘇完的描述:

    1、 多爾濟逼拉束灣哈達。

    翻譯:多爾濟——dorgi裡面,內,內部;逼拉——河;束灣——蘇完(蘇溫);

    蘇完(蘇溫)——鸕鷀、坑洞 ; 哈達——1、山峰 2、地名。

    2、 伊原駐防在蘇蘇刷覘河札漢多寬地方。

    翻譯:蘇蘇——susu籍貫、故鄉;刷覘河——蘇完(蘇溫)河後雙陽河;扎漢—— ;多寬——渡口。

    3、 蘇阿里烏喇達林蘇完沃野阿拉哈哈達。

    翻譯:蘇阿里烏喇——松花江;達林——dalin河岸;阿拉——ala山崗、矮平山或平山;哈哈——haha男人

    達——da根源、量詞:枝和根、庹 拼音:tuǒ。哈哈達作為人名或地名更合適。

    注:1、飲馬河,是“伊爾們” 直譯過來的滿語本意是指“閻王”,與達林無關。

    2、蘇子河原名叫蘇克素護畢拉,蘇克素護滿語的意思是魚鷹,畢拉是河的意思。

    蘇溫河衛遷移的路線如下:

    1、蘇完部最早位置在現在的黑龍江省呼裕爾河南雙陽河流域?那麼蘇完部起源於蘇溫河衛1406年成立,蘇溫與蘇完滿語是一個詞suwan,蘇溫河衛在現在的黑龍江省呼裕爾河南雙陽河流域。雙陽河流域溼地區:雙陽河發源於拜泉縣南部,在林甸縣西部消失,流經雙陽鎮、依龍鎮、富饒鄉,境內全長36km。雙陽河河谷兩岸由低河漫灘到高河漫灘(落差60米左右)及沖積臺地,下游屬於國內較少的內河之一,為典型的盲尾河,河道蜿蜒曲折。漁業資源豐富,是東北鳥類的重要繁殖地。蘇溫河後諧音為雙陽河,由於當地鸕鷀的繁殖地,而稱為蘇溫(鸕鷀)河,由於雙陽河是個盲河用內河形容是非常準確的。“多爾濟逼拉束灣哈達”來形容蘇完(蘇溫)是比較與地理位置相符合的,可以翻譯成:內河、蘇完哈達的地方(這裡哈達是地名不應翻譯成山峰),《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記載:國初來歸之人,正紅旗阿哈棣【蘇完哈達地方人】。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三》 蘇完河衛舊訛蘇溫今改正明實錄永樂四年置考國初有蘇完部太祖戊子年來歸其故地在吉林惟無此河名或古今有異稱也。《黑龍江志稿》:速溫河衛(按盛京通志作遜河衛河在黑龍江南一百八十里)。黑龍江《遜河縣誌》遜河縣之名來源於遜必拉河。此地遠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漢至三國時期屬挹婁地;隋時為靺鞨黑水部及室韋地;唐仍之;遼時為生女真地;金時屬扶余路的轄境;元時為斡赤斤分地,屬開元路管轄;明時為速溫河衛所轄。黑龍江《克山縣志》:

    金時:克山地隸屬上京會寧府。海陵王完顏亮時,“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克山一帶為蒲峪路治所近畿之地。

    元朝,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分封東方諸王時。松嫩平原一帶劃歸其幼弟鐵木哥斡赤斤分封領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貞年間隸屬遼陽行省開元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斡赤斤玄孫乃顏叛亂兵敗被殺後,其所襲之地納入遼陽行省轄地。並設蒲峪路屯田萬戶府,克山地劃為該府所轄。

    大德年間(1297年)以後水達達路從開元路分置,克山地隸屬遼陽行省水達達路管轄。

    明初,這一地區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下設的福餘衛所轄。到永樂四年(1406年)和永樂五年,先後增設蘇溫河衛、納木河衛,克山境內南部為蘇溫河衛所轄,克山北部為納木河衛所轄。

    黑龍江《林甸縣誌》:遠古時期,林甸地處烏裕爾河和雙陽河下游,地勢低窪,河水漫散而形成沼澤地區,經過漫長歲月淤積和內蒙風沙影響,逐步形成大片草甸子、葦塘、泡子、鹼溝,是各種獸類、鳥類和魚類繁衍棲息的好地方。遠在3000年前後(西周末年至春秋時代),穢貊族在這一帶生息勞動。秦漢、三國時期,屬夫餘國管地。魏、晉、隋時,屬豆莫婁(北夫餘)屬地。唐初,又稱達末婁。遼時,劃歸東京道管轄。金代,劃歸蒲峪路所轄。到了元朝,隸屬蒲峪路屯田萬戶府。明時,屬奴兒干都司蘇溫河衛。

    《中國歷史地圖集》、 《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衛所研究》確定的蘇溫河衛的地址。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

    公元1388年(明洪武21年)明朝統一東北。明對東北的統治採取衛所制。

    公元1389年(明洪武22年)明置泰寧衛(今吉林省洮南市附近)、朵顏衛(洮兒河上源)。

    公元1403年(明永樂元年)建州、海西境悉歸附大明。明置建州衛。

    公元1405年(明永樂3年)明置虎兒文衛(今吉林省哈勒琿河流域)、毛憐衛(今琿春一帶)。

    公元1406年(明永樂4年)明置吉河衛(今吉林省輝發河支流的角河流域),以部人速魯棟阿為指揮。六月,置亦馬忽山衛(今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西小孤山附近)。又置馬英山衛(今吉林市南馬煙嶺附近)。

    公元1407年(明永樂5年)正月,明置合蘭城衛(今圖們江支流海蘭河流域)、甫門河衛(今吉林市南一帶)。二月,置亦裡察河衛(今吉林省一拉溪河流域)。

    公元1408年(明永樂6年)正月,明置禿都河衛(今吉林省蛟河市推屯河流域)、實山衛(今吉林市附近)、察剌禿山衛(今吉林省梅河口市西察爾圖山一帶)。

    公元1411年(明永樂9年)明設奴兒干都司,任命康旺為都指揮使同知。下轄134衛,統領女真、兀良哈諸衛。

    公元1414年(明永樂12年)三月,明置可河衛(今吉林市北噶哈山附近)。

    公元1416年(明永樂14年)冬,明廷內宮張童兒,奉命率軍1500名前往長白山造寺塑佛,並在該地捕捉貂、土豹、松骨鷹等。旨在招撫開發長白山地區。

    公元1417年(明永樂15年)二月,明置亦河東衛(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亦迷河衛(今長春飲馬河附近)。

    公元1446年(明正統11年)十一月,明置塔山左衛(始設依蘭,後遷扶余、前郭、農安等地,最後移至開原一帶)。正統後增設弗郎罕衛(今吉林市北原富爾哈吉城)。

    這是吉林雙陽近的衛所,不可能有蘇溫河衛——這樣衛所太密了距離太近了。

    2、南下遷移至呼蘭河流域? 呼蘭河為松花江支流,呼蘭境內還有蘇瓦延山(疙疸山),叫蘇瓦延山或河的地方較多未必與蘇完有關。

    3、南下撫松縣大荒頂子山?蘇完部,是明末女真族的一大部落。萬曆十六年(1588年)四月,其酋長瓜爾佳氏索爾果率所部軍民五百戶歸服滿州部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任其子費英東佐理政事,授一等大臣之職,為五大臣之一,並將長子褚英之女嫁給為妻。因其開創帝業有功,皇太極時追封為直義公,順治時進爵三等功,雍正時加封為信勇,乾隆時又進爵為一等公。

    索爾果與費英東歸服努爾哈赤是清前史的一樁大事。關於其居地,必然引起大家都關注。史料記載,蘇完部居酸地。蘇完急讀為酸,以地為部名,亦稱酸部。蘇完部在何處,基本上有二說:一在長春地區的雙陽,一在撫松縣境。我同意後說,即在長白山附近,松花江上游,撫松以東,西林河以南,漫江以北地帶。至於實指何處,今名為何仍是個謎。兩次赴撫松,考察大荒頂子,才恍然大悟:大荒頂子附近,就是酸地,即蘇完部所在地。

    大荒頂子,文獻記載,是蘇瓦延哈達。

    《琿春鄉土志》:卷三民族,滿族,蘇瓦延瓜爾佳氏,關姓,鑲黃旗,原系長白山蘇完顏哈達人,隨同清太祖南征,世襲陳滿州,隸京都鑲黃旗黃海佐領下,清初分駐寧古塔,康熙五十三年分駐琿春。

    《盛京通志》載:“烏蘇城(原注吉林城南七百里,今未詳),周圍二里,門濠未考。城南曰烏爾古辰路,訥殷路北,即古蘇完地。

    《黑龍江鄉土錄》載:“蘇完”一作蘇瓦延山,即疙疸山。

    蘇瓦延,即蘇完,為滿語,漢語為“黃”。哈達,為滿語,漢語為“山”,合稱為“黃山”。大荒頂子是黃土山,與記載相合。大荒頂子,又稱大方頂子。黃、荒、方是同音異寫。因此,大荒頂子即蘇完延哈達。

    《盛京通志》所說“烏爾古辰路”,烏爾即烏舍、兀惹,即朱舍理部,地在今二道松花江。一說在黑龍江省虎林境內的七虎林河流域,失之過遠,訥殷路即今漫江與錦江地區。頭道松花江有兩源,一是三音訥殷,一是額赫訥殷。三音訥殷是滿語,漢語為“善流”。 額赫訥殷,漢語為“惡流”。 三音訥殷,亦稱大訥殷,即今漫江,額赫訥殷,亦稱小訥殷,即今錦江(緊江)。“烏蘇”,滿語,漢語為“順流”。兩水合流處稱上江口,始稱頭道松花江。在撫松(原稱松甸、雙甸)北納東來的松江河水,水勢始洪大,可謂“順流”。烏蘇城可在荒溝口與新安之間求之。從烏蘇城到大荒頂子一帶即“古蘇完”地。

    蘇完延山即疙疸山,民間是否有此說,不得而知。但從大荒頂子是長白山的“短崗”來看,稱其為疙疸山,是符合實際的。

    宣統元年,劉建封、張鳳台、李廷玉等人在勘察奉吉分界,設定長白府及撫順、安圖兩縣時,對長白山江崗,考證翔實。張鳳台在《長白匯徵錄》中說,金代致祭長白山,“元明因之”。元代祭長白山,史無明載,明末蘇完部身在其地,沿襲女真人的傳統習俗,實屬可能。當時蘇完部,據不完全統計有八百戶。相鄰的訥殷部與蘇完部同祖異派,亦姓瓜爾佳氏,所屬有七寨,以一寨有近百戶計,也有七百戶。當地世代流傳“萬人祭火”,絕不是空穴來風。

    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蘇完”不能等同“蘇瓦延”不是一個詞含義也不同!蘇完河衛如果要遷移大荒頂子山附近是比較符合邏輯的,因為這是珠察當年帶著族人遷移的路線,比較可靠,佛爾和的後人沿著這條路線南下投奔努爾哈赤,但是大荒頂子山附近蘇完部停留生活時間都不會長。

    3、南下遷至吉林雙陽? 蘇溫河衛自此遷至吉林雙陽?從《吉林通史》來看,蘇完部與扈倫四部並不友好,不可能在吉林雙陽,吉林雙陽地區屬葉赫部烏喇部中心地帶。《吉林通志》,清長順修、李桂林纂,該書始修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民國十九年重印。吉林將軍長順聘李桂林總纂《吉林通志》,成書122卷。該書成書較晚,關於蘇完部的描述,缺乏可信度,《吉林通史》p114“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沒有蘇完部”,蘇完部不在吉林,更不可能在吉林雙陽。

    從1406-1588年之間,吉林雙陽周圍的各部落變化,沒有提及過蘇完部,要知道蘇完部是個大部落,這說明蘇完部根本就不在吉林雙陽。

    4、還有一種說法蘇完原地即是“吾蘭”的地方《明實錄》記載:吾蘭是在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處以西不遠的地方。長白山一處珠察的後人,吾良哈瓜爾佳,其部落名稱還保留著原始地的稱呼——吾良哈即是吾蘭,蘇完是吾蘭的異寫。只是最早有關蘇完的記載。始祖居蘇阿里烏喇達林蘇完沃野阿拉哈哈達,這個記載就應該指的是“吾蘭”的地方。 蘇完部應該是一直遷移中生存,直到1588年蘇完部部長率部投奔建州努爾哈赤,蘇完部與建洲女真同屬古裡甲部的分支,投奔努爾哈赤是理所當然的事,從此蘇完部不復存在了。錫伯部是蘇完部的分支也就是說與建洲女真同源!根據《內齊陀音二世傳》的記載,康熙讓內齊陀音二世去勸說科爾沁蒙古獻出錫伯時,就曾對內齊陀音二世說: “朕的舅舅家( 科爾沁蒙古) ,那裡有我們滿洲人的錫伯、呼勒沁部落,你( 內齊陀音二世) 去把錫伯、呼勒沁請來,朕欲賜賚其( 科爾沁) 諾顏。”是有道理的。

  • 3 # 文化歷史精神

    南遷了 百度百科:明廷從洪武開始,明朝就一直讓各路海商、大名糊弄,完全沒想著去搞明白這個最近的鄰居實際政治生態到底如何,甚至對綿延兩百年的對手蒙古察部

  • 4 # 關東俠客

    明成祖朱棣在東北地區設努爾幹都司管理東北地區,下設衛所由當地少數民族酋長任職,實行羈縻統治,蘇溫河衛由蘇完部酋長任職。由於蒙古人越過大興安嶺向東部地區遊牧,東北地區的女直,錫伯等部落也不斷遷徙。蘇溫河衛最初地點已不可考,有說法在黑龍江省伊安縣雙陽河一帶。

    後來遷至吉林省境內,在吉林市南七百里有烏蘇城,位置大約在圖們一帶。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萬曆十六年(1588年)蘇完部首領索爾果率五百軍戶歸屬努爾哈赤,蘇完部開始登上滿州的歷史舞臺。

    索爾果的兒子費英東是後金初期重要歷史人物,蘇完部瓜爾佳氏是滿洲著名大姓之一,名人輩出,後來改單姓為關,清朝後宮中有許多瓜爾佳氏嬪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序卦傳全文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