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翊翊浩浩尉尉

    說到三國,相信很多人一定非常瞭解了,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內,時局動亂,人才輩出。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現在人們有很多渠道來了解三國,各種史籍資料、影視作品、民間傳說都在講述這一段精彩的歷史。

    孫權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東吳的建立者。前期的孫權,備受各方豪傑的推崇,周瑜曾贊他擁有“神武之才。曹操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慨,劉備有“吾不可以再見之”的讚歎。按照歷史描述早起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作為上位者除了擁有深謀遠慮外,還能審時度勢,下聽臣辯,極具君王之才。

    但晚年的孫權,性情大變,言行舉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極度敏感、猜疑成性,並十分容易產生焦慮和妄想,由此他越來越獨斷專權,使東吳的穩固局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誤信公孫淵、又好神仙術,先後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賜死了四子魯王孫霸,這些都與早期的他有天壤之別。

    孫權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或者說他有一個很厲害的父親和一個更厲害的哥哥。孫權的父親名叫孫堅,是三國早期的強者之一。孫堅是一個軍事能力非常之強的將領,關於他的軍事能力,有這樣一段描寫。說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只有孫堅這一隊人馬讓董卓覺得棘手。並且想和孫堅和親來拉攏這位江東猛虎。

    其他的人在董卓看來都是烏合之眾。董卓手下是當時戰力最強的西涼軍,而孫堅能讓西涼軍感到棘手,這足以證明他的名將之風。只不過光有名聲是不夠的,早期的孫堅還是比較忠誠的,所以沒有自立之心,只是在袁術帳下當一員將領。但是孫堅卻英年早逝,留下了一隊人馬和自己的家人。這讓孫氏一族瞬間沒了首領。可是虎父無犬子,孫權的兒子孫策站了出來,擔起了大梁。要說孫策這個人,實在是比他的父親孫堅還要厲害。因為他靠著孫堅的老班底成功打下了整個江東,這一份能力不是誰都能有的。只不過這兩個江東強者似乎太過於耀眼,導致像彗星一般匆匆而過。

    孫策也擁有和孫堅一樣的命運,英年早逝。而在孫策臨終前,他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江東之主,而是立弟弟孫權為主。到此,我們今天的主角孫權總算是成功登上江東的王座。只不過孫權上位之初,江東還是孫策和孫堅的老班底把控,導致孫權沒有能力去自己把控朝局。直到赤壁之戰之後,孫權才慢慢的扶持自己的班底,像呂蒙等人,就是在此時上位的。在國政方面,孫權先是聽從魯肅連孫抗曹的主張。但是到了後期,他卻一改前面的作風,轉而撕破了孫劉聯盟。並且派呂蒙奪回了荊州,殺死了關羽。這讓劉備憤怒不已,舉大兵來攻,而孫權派出了新人陸遜,讓他去抗擊劉備大軍。

    正在所有人都疑惑孫權這個決定是否正確的時候,陸遜大破劉軍的捷報卻傳來。這讓所有人都佩服於孫權的眼光。在這之後,東吳可算是壓過了蜀國一頭,成為了三國當中的第二霸主。只不過孫權晚年比較昏庸,做了很多錯事。這也是他最大的黑點之一。縱觀孫權一生,他並沒有像曹操和劉備那樣白手起家,所以他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這也導致孫權懂得放權,能夠知人善任,這是他最大的優點所在。

    很多人都說這是非常容易的,不就是給手下放權嗎?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可是你要明白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給手下放權,他會不會意圖謀反。第二個問題是你不知道這個人到底行不行,所以你到底有沒有這個膽量給手下的人放權。所以,孫權絕對是一個合格的主君,雖然比起曹操劉備他可能有些差距。但是他依然是三國君主當中最為頂尖的一位。

  • 2 # 小編虎哥

    歷史上孫權是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孫權是個怎樣的人?忽略複雜的社會背景和政治關係,臉譜化看待歷史人物,尤其是知名人物在中國人民群眾中很有市場,尤其是在戲劇、說書藝術以及小說中,作者們為了讓故事更精彩、讓故事節奏更清晰、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改編,然而古時候有書的人少,能讀書的人更少,大眾觸歷史知識只能依靠說書人和戲劇演員,所以才會有忠義的紅臉關公、奸詐的白臉曹操、無能的劉禪。這種方式在過去的幾千年裡積澱發展,對現在很多人的史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有些人在有很多資料可以閱讀的今天,卻依舊抱著說書演義和戲劇裡的刻板映像不放。評價一個人只看戰績一戰死了多少人,只看這個人是否武力值爆表,只看這個人做了某件錯事就覺得他很蠢。正確的認識歷史人物,不應該先看看他所處的環境和立場麼,不該分析一下他幹某件事的原因麼,不應該看看他從一件你認為莫名其妙的事件中獲得了什麼利益麼。你首先看孫權所處的江東有多少豪強家族,他的一生都在和這些家族鬥爭。說他搞迫害也好,說他無情無義也好,結局是他生存下來了,他要是不這樣不就是又一個漢獻帝麼,而取荊州殺關羽更是符合東吳的利益,這一戰以及後來的劉備伐東征徹底將三國實力重新洗牌,使得三國重新鼎立,很殘忍但是很真實。孫堅在的時候可以槓曹操,甚至是勝過曹操孫策在的時候也可以槓曹操,或者背後槓曹操孫權在的時候,周瑜可以槓,然後周瑜死了,魯肅可以聯合蜀來槓,魯肅死了。

    呂蒙可以配合著背後陰關羽,然後也病死了,陸遜也可以槓下劉備,然後陸遜被孫權氣死了孫權自己帶兵的日子,在合肥還沒碰到主角被各種小男配角槓,刷了一次又一次經驗,唯一一次準備充分隔著天險喊著要跟曹操正面槓,結果人家曹操老遠過來看了一眼,幽幽的說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然後走了,根本沒把孫權當對手看,還拿話來沾孫權便宜。孫權很多時候被打爆後氣不過,報仇的方式就是不斷的騙說投降,裝弱雞然後下陰手,估計他也就是被備備和曹操兩個男主角夾中間憋的,成了怪脾氣,就愛虐自己家臣,罵陸遜嘲諷張昭氣周瑜等等。孫權本質上是地方豪強,曹操,和劉備從黃巾起義開始就展露頭角了,曹操追擊過遷都的董卓,雖然失敗了,關羽斬殺了華雄,三英戰呂布,而東吳的創一代,孫策就沒到過中原,被劉表壓制在荊州一代,到了劉備建立蜀國,才佔領了荊州,以後就沒戲份了,孫權相處劉備,曹操不是一號人物。

    孫堅他爹、孫權的爺爺孫鍾,就是個種瓜的農民,在往前的祖先,都是連名字都沒流傳下來的平民百姓。至於孫武子云雲,純屬發達後攀附名人做先祖。相比之下,劉備少年時雖然貧困,到底是大漢皇朝的鳳子龍孫,祖父也是當過縣令的,又得到族中長輩劉元起的資助,才能做盧植的學生。

    孫權有過統一天下的意願的,但屢次兵伐合肥的失敗讓他從統一天下的夢中醒了,其實劉氏集團在打垮夏侯淵軍團和于禁軍團,圍攻曹仁軍團時曹氏集團內憂外患,根本無力給合肥方向多少支援,但屢次攻擊合肥的失敗讓孫權心裡產生了陰影,不敢去再嘗試嘗試北伐合肥,但從出兵荊州那一刻,孫吳就註定是一個割據政權。

  • 3 # 文史墨客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時期似乎沒什麼存在感的孫權能夠被作為對手的一代梟雄、歷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一串名頭冠之的曹操如此感慨,可見孫權之不簡單,要知道曹操煮酒論英雄時,能入他法眼的也就劉備和他自己了。

    孫權19歲便接手兄長基業,執掌江東,成為一方諸侯。公元222年,孫權被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國號為吳,在位24年。對內,孫權能夠統御張昭、周瑜、程普等舊臣,廣招賢才,招納諸葛瑾、魯肅等名士;其執政期間重視生產、興修水利、實施改革、寬賦息調,東吳經濟得到實質性的發展,逐步走向整個東吳時期的巔峰。對外,孫權能夠力排眾議,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入侵,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大膽啟用陸遜,奪回蜀國所佔荊州部分,在夷陵之戰大破蜀軍。如果說孫權只是守家防禦,就錯了,孫權在位期間,曾兩次北伐,意圖進攻曹魏,雖未取得決定性的成果,但也互有勝負;縱觀吳國曆史,政治上既有過孫劉聯盟、又有過曹劉聯盟,足見其政治謀略成熟,外交手段遊刃有餘。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孫權在位期間,逐步建立起了大陸同臺灣的聯絡。如果說孫權存在感低,或許這是一種謀略,外其身而身存,退其身而身先。如果說孫權存在感低,或許這是一種謀略,外其身而身存,退其身而身先。

  • 4 # 獨樹一幟190

    要說三國就必然繞不過東吳君主孫權,很多人認為在三國風雲人物中他的存在感比較低,根據詞意理解還不是一點點低,我認為這樣的定性是不恰當的。

    對於我們熟知的演義戲說的描繪都是帶有文學藝術誇張的成份,更有喧賓奪主之嫌,為了接近歷史真象,就必須要透過多種歷史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篩選、過慮,再經過自己客觀公正的比較、佐證,才能得出自己(不是別人亦云亦雨)相對客觀的歷史實事判斷。

    既然能形成三國鼎立之勢,那就是旗鼓相當,勢均力敵,難分伯仲。相比於手下人才眾多,兵強馬壯的曹操、劉備、諸葛亮,文韜武略的孫權文安天下武定乾坤出色於劉備 ; 武能跨越諸葛亮 ; 就綜合素質而言且還比肩於曹操。

    儀表堂堂、帝王之相的孫權,自幼文武全才,早年跟隨孫堅孫策父兄征戰天下,深得哥哥孫策賞識,孫策指著帳前手下說這都是你以後的將相之兵。

    他年輕氣盛,深謀遠慮,胸懷大志,雄心蓬勃。19歲繼任哥哥君主之位,統領三軍下江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

    在征戰黃祖的決策上,他更具智慧與膽略的自信,惋拒了甘寧提出的“劃江而治”二分天下,依據自己江東大局已穩,兵馬強壯,糧草充足,毅然出兵黃祖大獲全勝,使得黃祖落了個被追殺而亡。

    他頭腦冷靜,足智多謀,明斷是非,年僅27歲的他面對曹操自稱的80萬大軍來犯,而孫權手下只有5萬軍隊可調動,實力的懸殊至使集團內部以張昭老臣為代表的大部分官吏主張降和,只有周瑜、魯肅與孫權抗曹意合,身為一國之君的孫權縱有意志謀略成胸,也不得不慎之又慎,深謀遠慮,在得到魯肅、周瑜的全力支援與相互磋商策略定形後,孫權怒斬奏桌,警誓誰如不一心抗曹與如這奏桌一般。統一了思想,堅定了意志,穩定了朝野民心。Superb魯肅聯蜀,競與劉、諸不謀而合。經典名垂青史的“草船借箭”也是出自孫權之策,並非演義戲說之謠。對於周瑜的計策部署,孫權也是早已作了周密細緻的力爭勝利與萬一失利的兩手善後戰略部署準備的。

    聯蜀抗曹的赤壁輝煌,形成了相當長時期的三國穩固鼎立,

    他膽氣過人,慎定自如,在濡須口乘船偵探魏軍陣容時,魏軍射過來的箭簇集中在了船的一側,使船失去了重心平衡,即將預傾側翻之時,他沉著指揮調轉船頭,待另一側箭簇集滿,箭勻船平才徐徐駛離。

    陣前的神勇,不得不使曹操感嘆道 : “生子當如孫仲謀。”使得曹操不戰而退。周瑜也曾稱他“神武之才。”

    收復荊州,斃命關羽,夷陵之戰大捷,兩次大敗蜀軍達到了雄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其局勢已蓋壓蜀之一頭。以後又屢次擊敗曹氏魏軍。

    他重情重義愛兵如子,將相之情猶如骨肉親兄,識人之鑑,用人之明。啟用新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不忘舊人周泰、黃蓋等。

    有人說孫權只是鞏固了祖業並未多大發展,那又看魏蜀兩國周邊具備收復統一貧弱小部落的先天地理優勢,他們又有多大圖展呢?人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論手下人才、軍事實力,帝王之術先天條件東吳孫權都是最弱的。單憑7萬兵力能與魏蜀兩國平分天下,還多次擠壓蜀國挫敗魏軍。縱使孫權有超凡逆天的文韜武略個人才能,也不可能獨柱摯天一統中國。正是孫權智慧超群頗具洞察的眼光,深遂地看穿了三國平衡時局未來的時空走向,胸懷大志,不露鋒芒,冷靜沉穩,審時度勢,忍辱負重,能屈能伸,鞏固基業,穩紮穩打,積極儲備大業條件資源,以圖時機。

    據書所傳他老年昏庸,虐待殘害將臣,我們看問題要全面,客觀,人無完人,一個人一生的性格脾氣比思想觀念轉變還更難改變,猶如吵架、抬槓是雙方的問題,缺了任何一方都不成立。更何況一生享受慣了代代歷史傳承的掌握生殺大權如草芥的帝王之君,同時還是一個經歷過血流成河、屍骨如山、浴血奮戰、踩著刀尖在爾虞我詐的旋窩中討生存的帝王之君。抬槓摩擦,即使沒有歹毒的惡意,死結不解日積月累也會激發人固有的逆反基因。作為將臣說話進諫不講策略,不擺正自己的位置,凌駕於帝王之上,身為帝王之君的孫權也算是很人文了。

    在處理遼東招撫之事中,張昭負氣在家不上朝,孫權氣不過派人用土堵了他家門,而張昭做得更絕,命家人用土從裡面反堵了門。讓人昨看都不象君臣關係,到象是鐵哥們之間鬧意氣。

    一次孫權在酒宴上親自下駕給大臣們一 一行酒,當給虞翻行酒碰杯時,虞翻突然一軟躺在地上裝醉,等孫權回到王位,虞翻又坐起來,也許是孫權真喝醉了,氣的孫權怒氣大發要砍虞翻的頭,劉基勸住了他,第二天酒醒了他才從屬下那裡知道了昨天酒宴上發生的事,他告訴屬下,以後凡是他在喝酒時說的話都不要聽他的,更不能殺人。

    總的來說孫權是個重情重義的人,視手下將臣們為朋友,只是有時喝醉了酒喪失了理智。還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與朋友們一起喝酒喝得大醉,競然讓人用水去灑酒桌上的大臣們,還說人人高興開心必須喝趴下才行,張昭聽了瞬間就板起了臉,離開酒桌出去了,孫權讓人去叫張昭,張昭不回還說過去的紂王喝酒也是為了開心而誤國誤民,孫權聽了羞愧難當深感慚愧,立即便命人拆散了酒宴。

    孫權博覽群書,精通曆史、文學,他寫信於曹操 :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的十六字其寓義之深。

    他更懂得治國之道,大力推行倡導發展工農業生產,航運交通及對外發展,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開鑿運河,方便航運,同時也更是為了農作物的引水灌溉。推行軍隊民間雙向屯田建設。並將駕車牛改為耕牛,先進的耕牛技術高效率,多種多收使得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減免負重的苛捐雜稅,提高軍民勞動生產積極性。發展遠洋航運,派遣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抵達夷島(臺灣)的船隊,瞭解認識了臺灣。遠赴南海諸群島,並與今天的高棉、越南及東南亞諸群島國及地區建立了對外關係。

    孫權重情重義,對自己部下知人善任,對國家對人民有責任心,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個對外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觀其他的一生,無論怎樣評估,他都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玉環之美究竟是怎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