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啟元伊始

    一方面他已經自謙了,說三傑怎麼怎麼好,另一方面,項羽除了政治手段不行,其他的比如行軍打仗,處事方法大度,夠義氣等等都比自己強嘛,畢竟項羽才二三十歲,年輕有為。自己呢五十多歲了,夠方面臉皮都厚點,毛頭小夥肯定幹不過自己,所以也就沒必要詆譭他了。畢竟項羽部下,江東父老,在楚國的那些地方的百姓還是有點影響力的,統一全國了,肯定得著眼全國與未來,拉攏人心,就像康熙去南京祭拜朱元璋一個道理,殺人也不過頭點地,項羽都死了你還計較什麼

  • 2 # 縱橫屮古今

    他為何要去詆譭他的對手呢?反而我覺得他應該用他對手的強大來襯托他的更勝一籌,和臭棋簍子下棋是沒意思的,棋逢對手,才更有說服力,標榜對手實則是對自己充分的自信!

  • 3 # 南柯夢說

    中國古代故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也有特別著名的戰爭,那就是楚漢之戰,試問一旦劉邦沒有打敗項羽,那麼也不會有漢人這個詞出現了。而中國的象棋也是由此而來,更是

    深受大家的喜愛。

    在楚漢之戰中,原本西楚霸王項羽是處於優勢地位的,坐擁幾十萬軍隊,一度打得劉邦拋妻棄子來保命。不過在最終決戰中卻敗給了劉邦,四面楚歌,最終自己自刎於烏江,而劉邦也建起了中國大一統國家——漢朝。當時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就多次詆譭劉邦,甚至在劉邦面前要殺其全家,那麼作為市井流氓出身的劉邦,為什麼在成為漢高祖之後,沒有趁機報復詆譭項羽?

    一、在其位,謀其政

    正所謂屁股下的位置決定思想態度,當時劉邦以不是那個終日無所事事的潑皮無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敬仰,建立了大一統國家的開國皇帝。如果劉邦在項羽死去之後還去詆譭他,就顯得自己的嫉妒、不成熟,沒有一個君皇應有的樣子。所以聰明的劉邦又怎麼會做去這樣的事,那麼自己心中對項羽多麼的怨恨,也不會在項羽自刎烏江之後說出來。

    要是劉邦做出詆譭,唾罵項羽的事出來,勢必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這不是劉邦想要的結果。

    二、怕引起朝中武將反叛

    漢朝初立,朝中還不是鐵板一塊,依舊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其中就有項羽時的降將英布、陳平等,而且韓信當年還跟項羽惺惺相惜,差點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他們雖然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功臣,但他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的服從。一旦現在劉邦做出詆譭項羽的事,就給人一種秋後算賬的感覺。試問項羽死後依舊侮辱,那麼作為當時項羽手下的將領,打過劉邦的那些功臣們有怎麼想。一旦引起武將們的反叛,這對於剛剛建立,連純色的馬都湊不齊的漢朝來說,不亞於雪崩之災。所以劉邦不但不能詆譭項羽,甚至還要原諒項羽昔日對自己做的事。這樣才能寬那些降將功臣的心,雖然後來他們依然反叛,但至少已經渡過了漢朝初立的尷尬期。

    三、項羽的影響力依舊存在

    楚漢之爭剛剛結束,但項羽對六國百姓的恩德依舊存在。畢竟項羽可是對抗暴秦的主力軍,也是他利用破壺沉舟之法打贏了差點復辟秦朝的章邯,這對於昔日生活在暴秦統治下的六華人民來說可是公德無量之事。

    而且在項羽兵敗烏江的時候,本有機會東山再起,集合兵馬與劉邦再戰,但他卻選擇自刎於烏江前,讓人民免受戰爭之苦。

    李清照更是作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可見項羽雖死,但他亦是西楚霸王。而就當一旦在這時詆譭項羽,不但會失去民心,跟可能會引起百姓的暴亂,這可不利於漢朝的統治。

    劉邦之所以沒有詆譭項羽,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已經當上了皇帝,當上了漢高祖,他的一舉一動都不再自由。哪怕他想做,他的大臣們也會拼命阻止,不會讓他做出這種不利於統治的事出來。所以是大臣、民心和統治這三個讓劉邦說不出詆譭項羽的話。

  • 4 # 某且說句公道話

    原因有四點。

    1不認同項羽是正統。

    一方面,劉邦自始自終認為自己和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的兩股不同勢力,大家都是為了推翻暴秦而成立的,相互獨立,不承認其從屬關係。

    另一方面,項羽稱霸沒有稱帝,雙方只是推翻暴秦後同時存在的兩股勢力,處於競爭關係。

    短時間的稱臣不過是權宜之計。這種情況歷史上多的是,後來的三國時期,蜀國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向魏國短時間稱臣,我們後世也沒真的把東吳領地划進魏國去。

    2秦國暴政是口誅筆伐的物件

    秦國的暴政我們耳熟能詳。自商鞅變法以來,律法的細節越來越多,處罰手段也越來越嚴厲。“天下苦秦久矣”是對秦朝暴政最好的解釋。

    而楚漢爭霸只有區區四年,項羽並沒有制定更嚴苛的律法,反而廢除了不少,還有沒廢除的不過是沿襲了秦朝舊曆,所以項羽的一切暴政都可以劃到秦朝遺留問題裡面。

    3劉邦覺得沒必要

    因為劉邦給自己的身世編造了一個神話。自命赤帝子之子。

    話說劉邦押解人夫去驪山的路上突然碰到了一條白蛇,被劉邦砍成兩段。這時候突然出現個老婦人出來哭著說這條白蛇是她跟白帝所生的兒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殺。

    劉邦既然有了個赤帝之子的名頭,說明自己是天命所歸,自然不需要去說別人不是天命所歸。

    4《史記》作者司馬遷加入了他的感情

    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我們後世參考的主要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這本書。司馬遷跟漢朝皇帝是有很深的恩怨的,在寫《史記》的時候加入了他的個人感情。

    例如司馬遷在給項羽和李廣作傳的時候刻意加入了此二人的悲壯,令人同情。同時寫劉邦的時候把劉邦的流氓行為都寫進去了,比方說劉邦看見讀書人戴個帽子就要過去把帽子摘下來往裡尿,劉邦動不動就騎在大臣的脖子上,劉邦隨意爆粗口罵人。總之說的劉邦沒個當皇帝的樣子。

    司馬遷跟漢朝皇帝的恩怨要從“李陵事件”說起。簡單說來就是李陵打了敗仗,兵敗被俘投降了匈奴,漢武帝怒不可遏,司馬遷在旁邊寬慰了兩句,結果漢武帝給了他個“宮刑”。司馬遷能不恨嗎?

  • 5 # 毛驢兒談歷史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詆譭項羽呢?沒理由啊,他們曾經是兄弟,他們一起推翻大秦,他又詆譭項羽什麼呢?

    一:沒理由詆譭項羽

    歷史上朝代更替,有道伐無道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由於中國歷史上,人們的思想一直是受到儒家思想的禁錮,所以大多數人都堅信一句話“君要臣死,臣必死”。

    因此,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他們不忠君了,他們造反了,為了能夠讓天下百姓擁護他們、支援他們,所以他們要列出一大堆前朝君主的過失和罪行,用來顯示自己造反的正當性。

    劉邦和項羽並不屬於君臣,而且大秦帝國還是兄弟二人共同推翻的,也就是說從道理上講無論他二人誰坐皇帝都是正當的。

    因此劉邦沒理由詆譭項羽。

    二:沒有可以詆譭的話題

    作為一個皇帝,要想斥責或詆譭誰,必須要從“忠信悌孝禮義廉恥”八個字上去指出他的過錯。

    忠:劉邦、項羽二人同為大秦臣民,卻共同起事推翻了王朝。

    信:劉邦勢弱時答應項羽永不出巴蜀之地,可是後來卻言而無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跑了出來。

    悌、孝: “悌”意為尊敬兄長的意思。劉邦父母去世的早,說不上孝或不孝了。可他攻打項羽就已經不尊敬兄長了。

    禮義廉恥:作為一個地痞混混,在鴻門宴上居然還從廁所裡逃跑。無論如何劉邦也不能說自己有多麼的講禮儀懂廉恥吧。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樣劉邦自己都沒有做好,甚至有些地方還比項羽差的遠,他又拿什麼去詆譭項羽呢。

  • 6 # 折緣

    我們瞭解項羽的生平,其實主要靠的是司馬遷編寫的《史記》,然而《史記》是一部四人修史的著作,而非漢朝官修。

    劉邦從未曾下達過對前代進行大規模修史的記錄,自然也就很難影響項羽在史料中的形象,司馬遷編史的態度嚴謹,受當時政治影響比較少,立場客觀,並且以詳盡的資料作為依託,自然能還原出一個真實立體的項羽,自然也不會出現唐修《隋書》隋煬帝那樣“大魔王”的歷史形象。

    當然漢代沒有官修前代史的原因,在於當時各種制度都屬於草創,秦代也沒有說編個《戰國史》什麼的,當時的文化領域,修史大多屬於私人行為,既不用考慮政治風險,也無須考慮到出版銷量,都是嚴謹獨立的學者,從研究傳承的角度著述,自然也就中立客觀的多。

    漢朝的史官承襲前制,設定了太史令一職位,至漢武帝時秩六百旦,當時漢武帝令司馬談整理天下書籍,也並沒有要求其完成編撰一部史書的工作,同時這一職位還有另外一個個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天文歷算。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才是他的主要職責,圖書典籍的保管居於次要地位。

    秦漢之際,文化氛圍相比後世絕對是寬鬆的,承接自戰國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並沒有因為大一統而陷入低潮,即便是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各流派之間的學術活動依然十分活躍,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淮南王劉安不也為了輿論造勢而徵集編纂了《淮南子》麼?

    古代文人好託古言今,他們針砭時政,往往從歷史的故紙堆中尋找可以作為案例的論據,以此來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項羽作為劉邦的對手,他的霸業得失,十分有借鑑意義,司馬遷《史記》中項羽的人物形象,也並不是一直以來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對其充滿了無限同情,將其塑造成了一個悲情主義英雄。

    細讀《史記》就會發現,司馬公是十分客觀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帶領義軍推翻秦朝暴政的英雄,卻也從其性格特點上面,詳盡闡述了這位“英雄”是如何末路的。

    既然漢時官方沒有計劃修史,官方對前世的蓋棺定論就沒有推廣流傳下來,從《史記》中也極少發現漢高祖評述前代人物的言論,可見劉邦這個人,並沒有藉著鎮壓項羽上位的需求。

    那麼,為什麼劉邦不這麼做呢?

    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完全沒有必要。項羽作為秦末義軍領導,在推翻秦朝後,他的歷史任務就完成了,但其並沒有繼承秦朝的政治遺產,而是選擇了復辟六國舊制,如此一來,項羽的輿論基礎就很薄弱,除了江東父老,西楚之地以外的地方,幾乎沒有支援他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沒有“民心”。名義上他是天下共主是,實際上別華人民也只當他是一個諸侯而已。

    而劉邦卻截然不同,他入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早早地確立法令來維護人民利益,自然擁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他能依託關中這個大糧倉,最終定鼎天下的基石,同樣也是漢朝能夠在大亂之後,不斷穩固統治的原因。這相當於,在劉邦還沒有立國之前,已經塑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權形象,依託簡單的法制確立了政府公信力。

    而歷朝歷代修前朝史,無論是詆譭前朝君王也好,貶低競爭對手也罷,其目的都是為了重塑國家公信力,確保政府的合法性,前朝無道暴虐,自然就是最好的例證。

    同時,劉邦也不是從前朝手中繼承的來的,短暫的秦朝並沒有實現穩固的統治就驟然崩塌了,推翻暴政的項羽,也沒能重塑社會秩序也就完蛋了,在整個社會中沒能形成一個值得信任的國家政府概念,自然也無須搞“修”史“編”人的把戲。

  • 7 # 太陽系公理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項羽死後,劉邦為何不下令史官抹黑項羽。

    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官方的說法是劉邦做不到,別看他是皇帝。

    二十四史裡面,真沒幾個像春秋、史記那樣秉筆直書的。先秦時期,史官沒有給本國美化的傳統,漢之後,有皇帝不可閱讀史官書的規矩,皇帝亂改史書,還是後世的事兒。在劉邦那會兒,真沒有。

    而且,春秋不絕人祀。以項羽的威名和成就,劉邦就是像篡改歷史,只怕也不能。

  • 8 # 漩渦鳴人yy

    現在看抗日神劇的話,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有辱歷史,為什麼日本鬼子太蠢了!把對手弱化的和弱智一樣,這樣的對手讓主角上場,幹什麼?大一個配角上場都能夠大殺四方了。

    所以任何一個奪取江山的人都會知道一件事情,尊重自己的對手,正因為奪取江山的不容易,才知道眼前的對手究竟強在什麼地方。

    劉邦這個人雖然是個市井無賴,但他起碼知道一件事情尊重別人,只要對他有用他就會尊重,而且叫他立馬跪下來,他都辦得到,所以對於西楚霸王項羽,劉邦一直覺得這人是個英雄是個對手,不至於說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去抹黑對方。

    如果真的這麼做了,那劉邦得考慮兩件問題,第一自己打敗的對手太弱,萬一在這之後有人想要謀反,覺得劉邦打敗的對手太弱,這人其實沒什麼實力接著起來謀反不把劉邦放在眼裡,這種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第二,劉邦如果把西楚霸王項羽貶的太狠,對於手底下的人也不好交代,為什麼西楚霸王項羽這麼弱的一個人?我們以後在歷史書上面也沒有任何能力可以去體現,那我們辛辛苦苦幫你做事幹什麼?所有的功勞全部讓你一個人拿去不就行了,憑你那點能力去對付一個弱化版本的西楚霸王項羽有什麼難的?

    除此以外,西楚霸王項羽做的那幾件事情確實讓人目瞪口呆,三件事情,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還有接下來最後一場的突圍之戰,哪一次不是打了個驚天動地,哪一次不是以弱勝強,當然最後一次沒有勝利,但創造的戰果後人無法複製,這三件事情你怎麼去抹黑你,怎麼去把它的戰鬥力給弱化?你怎麼否定他的軍事才能?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司馬遷為了寫《史記》跑遍了大江南北,大好河山問遍了所有的老人以及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透過他們的口述,司馬遷把它整理在一起才寫史記,這就是史學家對於歷史的態度。

    自己寫的是歷史,肯定會有後人來評論,如果後人拿到一個不真實的歷《史記》載,接著有一個真實的吳可否認的歷史證據去否定你所記載的東西,那你本人就尷尬了!這就好像現如今一大堆人在那否定《史記》,但事史記就是《史記》,之所以流傳2000年被人奉為史家之絕唱無離騷,根本原因就是《史記》故事的緊密性和嚴謹性,雖然其他的人可能會找到一兩個漏洞,但漏洞無傷大雅,司馬遷的《史記》仍然還是歷史書的標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開闢絲綢之路,為什麼張騫的待遇遠不如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