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子講故事
-
2 # 夏目歷史君
中國古代的節日,總會有一些神話與之相關。中秋將近,這個在中國代表著闔家團圓的節日也與一個神話有關,那便是嫦娥奔月。而嫦娥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更多是其因為本身具有深層次的意義。我們先來了解下嫦娥這個形象和她的變遷。
嫦娥藝術形象變遷關於嫦娥的藝術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但是戰國的時候,也只是有隻言片語,到了西漢時期,史料之中才有了關於她的具體事例的敘述。而正在這時,她也終於從一個單薄的形象轉身為羿的妻子,從一個獨立個體逐漸變得形象豐滿,其女性特徵更加的飽滿。
在最開始的時候,她的奔月就是普普通通的奔月,這主要是她的個人行為。但是自從《淮南子》之中記載了她成為羿的妻子後,她的人物形象便開始有了鬥爭性。即使後世對於她的行為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是不得不說,她的形象還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美的化身,而非歷史之中很多女性的附庸形象。她的奔月行為其實就是她對父系社會的父權至上的倫理規範的一種逃離,是其對於自由平等的一種追尋,她是真正的具有自我意識的一個“人”。
而後來隨著後世文學作品的不斷增多,嫦娥奔月的故事被不斷的進行藝術加工,導致嫦娥故事顯得十分多元化,這樣的多元化也使得其人物形象有了不一樣的表現。
一,比如說在大眾最為熟悉的版本里,后羿為了讓自己的妻子能夠長生,於是向西王母討來了不死藥,但是嫦娥卻為了保證自己能夠長生,而把兩顆藥全部吞服下去了,在這裡的嫦娥形象顯得十分的卑鄙,並且她對后羿是十分不信任的,這為嫦娥的美好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李商隱的詩《嫦娥》用的就是這一個典故,說的便是嫦娥在偷取不死藥升入月亮之後因為孤寂清冷而後悔的景象,雖然說這首詩並非僅僅說的是嫦娥,更多是詩人對於自己的境遇的文字表現,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唐朝的時候,這個說法就已經格外盛行了。
二,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說的是是因為羿的徒弟想要奪取不死藥並且強娶嫦娥,於是嫦娥不得已吞服下兩顆不死藥,這裡的嫦娥性格是楚楚可憐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在哪一個版本,嫦娥都是處在一個從屬地位的。
嫦娥奔月故事其實是一種古代先民對於死亡的一種審美化理解作為一個神話形象,嫦娥在開始的時候是一個扁平的文字形象。但是這個扁平的形象,卻因為其神化特徵而顯得神秘,同時也帶著揭示人類生存和死亡的一種文化意義。嫦娥吞服下了不死藥,於是“不老不死”,這是先秦先民對於人類的生存和死亡的最終思索。
日和月是先民對於自然界的最直接所能接觸到的自然物件,關於日月,每個文明都有其不同的神話傳說,而在中國,日與羲和有關,而月則和常曦有關,而這兩位神女都是帝俊的妻子。由此可見,上古對於日和月的崇拜早已存在。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則更是表達了上古先民對於月亮的一種崇拜,或者說是一種情感寄託。
在《文選》之中直接寫到“昔嫦娥以西王母之藥服之,遂奔為月精”。由此可見,文獻之中便清楚明白的記載了,嫦娥的奔月和不死藥是有著十分豐富的聯絡的。而何為不死?這其實就涉及到了先民對於人的生死的理解。人終有一死,這是生命的規律,規律是可以打破的,但是打破了這個規律的嫦娥呢?最終是和清冷的月亮為伴,只剩下孤寂。
與其說這是先民對於不死的理解,不如說這是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一種對於死亡的審美化理解。古人不願意去承認死亡,即使他們知道這是必然,但是卻總在心底裡保留希望,於是才有了地府和來世。
而嫦娥奔月這個故事更是用另一種方式告訴古人,人類的死亡並不是真實的消亡,只是從一種生存方式轉變成為了另外的一種生存方式,所以不必要介懷。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像是先民對自己的一種安慰。
除了這層安慰的成分在以外,古人對待月亮也是有著不一樣的思想情感的。每個月,月亮都有陰晴圓缺,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和月亮、太陽還有地球三者的運轉的位置所相關的,但是古人並不知道,於是他們認為月亮是有生命的,月亮的陰晴圓缺就是其生命從生到滅到再次重生這樣一個迴圈的過程。甚至於有先民覺得這種“死而復生”的能力其實人類也是有的,只不過逐漸消失了。
嫦娥故事後面的象徵意義嫦娥作為中國歷史上相比較而言少見的女神,她所代表的是在父系社會之中的女性,或者說是在父系社會下敢於反抗的女性形象。作為羿的妻子,她不僅代表著女性,也代表著母性,在她身上了,可以感受到人類關於繁衍與永生的命題,這些命題看似恢弘偉大,但卻是人類社會之中必不可少的命題。
最早的時候,因為女性在生殖繁衍以及在採集之上的巨大優勢,人類社會是以母系社會為主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在不斷進步,男性的優勢不斷在狩獵之中表現出來,男性獲得了氏族的領導權,母系社會由此變為了父系社會,而嫦娥奔月則是一種十分明顯的在父系社會之下的女性對於父權的反抗。嫦娥最終吃下了不死藥,到了月亮之上,這其實就是反抗父權社會壓制的一個成功案例。
在上古時期,夫妻的關係其實是十分鬆散的,比如說在《天問》之中屈原就有過這樣的感慨“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純狐被后羿強納為妃子,為了報復后羿和寒浞私通,後來寒浞將后羿殺死,純狐也成為了寒浞的正妃。
由此可以看出,在嫦娥所處的那個時期,夫妻關係並非是緊密的,這和後世是完全不一樣。但是嫦娥卻沒有,她並沒有跟隨新的丈夫組成新的家庭,而是選擇自己獨自生活,這其實也是女性的自我解放的一個生動例項。而在很多的嫦娥故事裡,后羿和嫦娥丈夫羿的關係一般是弄混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上文所說的嫦娥形象出現不同,她或是成為女性反抗的代表,或是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等等。
總結雖然說嫦娥的身上是對女性反抗精神的一種體現,但是這反抗的後果卻令人不寒而慄,這其實也是父權社會尤其是後來的陳朱理學下的中國社會中士大夫們能讓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下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當女性檢視背離反抗父系社會的權威後,是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逐漸從神話變為了仙話,嫦娥不再是女神,而是女仙。逐漸的,嫦娥開始有了世俗人的情感,她不再是無心無情的神的一員,她的形象的審美性在不斷的增強,文化內涵也在不斷增強。
後世對於她的故事的不斷填充以及藝術加工更使得她成為了女性的代表,但卻並非是在提倡她的反抗精神,更多的是在強調她作為一個女性所應該具備的道德和修養。
-
3 # 崑崙菩提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中國古代的節日,總會有一些神話與之相關。中秋將近,這個在中國代表著闔家團圓的節日也與一個神話有關,那便是嫦娥奔月。而嫦娥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更多是其因為本身具有深層次的意義。我們先來了解下嫦娥這個形象和她的變遷。
嫦娥藝術形象變遷
關於嫦娥的藝術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但是戰國的時候,也只是有隻言片語,到了西漢時期,史料之中才有了關於她的具體事例的敘述。而正在這時,她也終於從一個單薄的形象轉身為羿的妻子,從一個獨立個體逐漸變得形象豐滿,其女性特徵更加的飽滿。
在最開始的時候,她的奔月就是普普通通的奔月,這主要是她的個人行為。但是自從《淮南子》之中記載了她成為羿的妻子後,她的人物形象便開始有了鬥爭性。即使後世對於她的行為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是不得不說,她的形象還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美的化身,而非歷史之中很多女性的附庸形象。她的奔月行為其實就是她對父系社會的父權至上的倫理規範的一種逃離,是其對於自由平等的一種追尋,她是真正的具有自我意識的一個“人”。
而後來隨著後世文學作品的不斷增多,嫦娥奔月的故事被不斷的進行藝術加工,導致嫦娥故事顯得十分多元化,這樣的多元化也使得其人物形象有了不一樣的表現。
一,比如說在大眾最為熟悉的版本里,后羿為了讓自己的妻子能夠長生,於是向西王母討來了不死藥,但是嫦娥卻為了保證自己能夠長生,而把兩顆藥全部吞服下去了,在這裡的嫦娥形象顯得十分的卑鄙,並且她對后羿是十分不信任的,這為嫦娥的美好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李商隱的詩《嫦娥》用的就是這一個典故,說的便是嫦娥在偷取不死藥升入月亮之後因為孤寂清冷而後悔的景象,雖然說這首詩並非僅僅說的是嫦娥,更多是詩人對於自己的境遇的文字表現,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唐朝的時候,這個說法就已經格外盛行了。
二,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說的是是因為羿的徒弟想要奪取不死藥並且強娶嫦娥,於是嫦娥不得已吞服下兩顆不死藥,這裡的嫦娥性格是楚楚可憐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在哪一個版本,嫦娥都是處在一個從屬地位的。
嫦娥奔月故事其實是一種古代先民對於死亡的一種審美化理解
作為一個神話形象,嫦娥在開始的時候是一個扁平的文字形象。但是這個扁平的形象,卻因為其神化特徵而顯得神秘,同時也帶著揭示人類生存和死亡的一種文化意義。嫦娥吞服下了不死藥,於是“不老不死”,這是先秦先民對於人類的生存和死亡的最終思索。
日和月是先民對於自然界的最直接所能接觸到的自然物件,關於日月,每個文明都有其不同的神話傳說,而在中國,日與羲和有關,而月則和常曦有關,而這兩位神女都是帝俊的妻子。由此可見,上古對於日和月的崇拜早已存在。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則更是表達了上古先民對於月亮的一種崇拜,或者說是一種情感寄託。
在《文選》之中直接寫到“昔嫦娥以西王母之藥服之,遂奔為月精”。由此可見,文獻之中便清楚明白的記載了,嫦娥的奔月和不死藥是有著十分豐富的聯絡的。而何為不死?這其實就涉及到了先民對於人的生死的理解。人終有一死,這是生命的規律,規律是可以打破的,但是打破了這個規律的嫦娥呢?最終是和清冷的月亮為伴,只剩下孤寂。
與其說這是先民對於不死的理解,不如說這是他們對於死亡的理解,一種對於死亡的審美化理解。古人不願意去承認死亡,即使他們知道這是必然,但是卻總在心底裡保留希望,於是才有了地府和來世。
而嫦娥奔月這個故事更是用另一種方式告訴古人,人類的死亡並不是真實的消亡,只是從一種生存方式轉變成為了另外的一種生存方式,所以不必要介懷。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像是先民對自己的一種安慰。
除了這層安慰的成分在以外,古人對待月亮也是有著不一樣的思想情感的。每個月,月亮都有陰晴圓缺,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和月亮、太陽還有地球三者的運轉的位置所相關的,但是古人並不知道,於是他們認為月亮是有生命的,月亮的陰晴圓缺就是其生命從生到滅到再次重生這樣一個迴圈的過程。甚至於有先民覺得這種“死而復生”的能力其實人類也是有的,只不過逐漸消失了。
嫦娥故事後面的象徵意義
嫦娥作為中國歷史上相比較而言少見的女神,她所代表的是在父系社會之中的女性,或者說是在父系社會下敢於反抗的女性形象。作為羿的妻子,她不僅代表著女性,也代表著母性,在她身上了,可以感受到人類關於繁衍與永生的命題,這些命題看似恢弘偉大,但卻是人類社會之中必不可少的命題。
最早的時候,因為女性在生殖繁衍以及在採集之上的巨大優勢,人類社會是以母系社會為主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在不斷進步,男性的優勢不斷在狩獵之中表現出來,男性獲得了氏族的領導權,母系社會由此變為了父系社會,而嫦娥奔月則是一種十分明顯的在父系社會之下的女性對於父權的反抗。嫦娥最終吃下了不死藥,到了月亮之上,這其實就是反抗父權社會壓制的一個成功案例。
在上古時期,夫妻的關係其實是十分鬆散的,比如說在《天問》之中屈原就有過這樣的感慨“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純狐被后羿強納為妃子,為了報復后羿和寒浞私通,後來寒浞將后羿殺死,純狐也成為了寒浞的正妃。
由此可以看出,在嫦娥所處的那個時期,夫妻關係並非是緊密的,這和後世是完全不一樣。但是嫦娥卻沒有,她並沒有跟隨新的丈夫組成新的家庭,而是選擇自己獨自生活,這其實也是女性的自我解放的一個生動例項。而在很多的嫦娥故事裡,后羿和嫦娥丈夫羿的關係一般是弄混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上文所說的嫦娥形象出現不同,她或是成為女性反抗的代表,或是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等等。
總結
雖然說嫦娥的身上是對女性反抗精神的一種體現,但是這反抗的後果卻令人不寒而慄,這其實也是父權社會尤其是後來的陳朱理學下的中國社會中士大夫們能讓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下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當女性檢視背離反抗父系社會的權威後,是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逐漸從神話變為了仙話,嫦娥不再是女神,而是女仙。逐漸的,嫦娥開始有了世俗人的情感,她不再是無心無情的神的一員,她的形象的審美性在不斷的增強,文化內涵也在不斷增強。
後世對於她的故事的不斷填充以及藝術加工更使得她成為了女性的代表,但卻並非是在提倡她的反抗精神,更多的是在強調她作為一個女性所應該具備的道德和修養。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首先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包含類似於嫦娥美女的事業心和浪漫的理想,這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當今這個百舸爭流的時代,對人們都有無上的鼓勵作用。你想是奔著月亮上去,這看著就是很難實現的,但越是很難實現的理想,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連嫦娥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那麼普通的女性就可以用嫦娥來當做自己的榜樣了…所以說白了,嫦娥奔月就是一個勵志性的傳說。不管能不能實現,相信他總是好的,總是能讓自己充滿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