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799331773

    看過電視劇《漢武大帝》的讀者,想必對西漢時期的郅都、寧成、張湯等主管刑獄的酷吏頗有印象。但是,千萬別以為漢朝只有酷吏,在當時,也有不少斷案能手。《漢書·趙廣漢傳》記載的京兆尹趙廣漢,不但精於破案,而且發明了舉報箱。前段時間,首都博物館展覽了從海昏侯墓中發掘出的文物。海昏侯就是曾短暫當過漢帝的昌邑王劉賀,而趙廣漢正經歷了當時的皇位更迭風波。彼時,劉賀登上皇位,大將軍霍光認為劉賀行為荒淫混亂,跟群臣商議共同廢掉劉賀。時任京輔都尉的趙廣漢因為跟著商議決定策略,在事成後被恩賜為關內侯,升任潁川太守,後被正式任命為京兆尹。趙廣漢是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一代名臣。《漢書》說:“廣漢為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他疾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趙廣漢善於從事物關係中尋找線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馬的價格,他就先問狗的價格,完了問羊的價格,又問牛的價格,然後到馬的價格,比較查對這些價格,按類衡量,就能知道馬的貴賤是不是脫離實際價格。他的這種破案手法被稱為“鉤距”法。《漢書·趙廣漢傳》記載:“(廣漢)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裡糊塗了,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並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準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瞭解,對官吏收取、貪汙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緻掌握。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如今,“舉報箱”常見於生活中,但其最早的發明者是誰呢?就是趙廣漢。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他令手下人制成瓦質的缿筒,獎賞告密。缿筒形狀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謂之“受吏民投書”。而到了唐朝,武則天則讓人發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銅匭,比趙廣漢的缿筒功能擴大了,銅匭不僅用於舉報,其功能還涵蓋了獻賦頌、求仕進、進諫、報告天象災變預兆、預言和密謀等。

    北宋名臣寇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詩人,其在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力主宋真宗親征,最終和遼朝達成使宋遼和平百年的澶淵之盟。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名臣寇準還是位斷案高手。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曾被封為國公。在寇準年少時,有一次其站在旁邊觀看父親升堂斷案。案由是兩人為了一張羊皮而發生爭鬥,一個是賣柴的挑夫,一個是賣鹽的壯漢。那倆人進入衙門,寇準的父親問他們經過。挑夫說:“我把羊皮放在擔子上,他搶過來說羊皮是他的。”壯漢說:“我好心讓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搶過去說是他的。”這時,寇準站出來,命衙役們把羊皮吊起來打五十大板!打了幾下,寇準就對挑夫說:“還不如實招來!”挑夫還故作不解。寇準說,把羊皮吊起來後擊打後,掉下來好多鹽粒,如果羊皮是賣柴者的,掉的應該是木屑而不是鹽粒,所以,羊皮應該是賣鹽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準就這樣破了案。在尚未發跡時,寇準有次在縣衙處理公務。有倆人來打官司,其中一人是專賣羊肉的屠夫,另一個是屠夫的遠房親戚,兩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說:“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多羊肉,攢了兩千銅錢,讓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這些錢,說錢是他的。”而另一人則反駁說:“大老爺,別聽他胡說。我天天上山砍柴賣掉,好不容易才積攢了這麼多錢。”寇準明白事情的原委後,讓衙役端來一盆清水和一個火爐子,然後把錢袋子裡的銅錢全部倒入水裡,把水盆放到火爐上。不一會兒,盆裡的水冒出了熱氣。寇準看了看後,厲聲說道:“這些錢是屠夫的。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堂上所有人都湊過去看水盆裡的錢,只見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羊羶味也從盆裡散發出來。從此,寇準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榮退休壽終於家,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崇禎帝下旨殺死,袁應泰殉國於陣前。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袁可立在為官期間,也破了不少大案,其中就有涉及琉球群島的涉倭案。袁可立在萬曆年間曾擔任過蘇州府推官,當時明朝約有150個府,各府均設推官一名,掌管刑案。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蘇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多達數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兒童。於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千餘名無辜百姓和漁民免遭冤殺。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如今的日本沖繩),一個李姓千總邀袁可立共飲,席間出贈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見刀面光潔如玉,十分精美,但最終謝絕千總將刀退還。袁可立憑經驗發現這不是倭刀,而是來源於琉球之物。沒過幾天,海上傳來戰報,說軍隊打了勝仗,擊斃倭寇數百,擒獲20名俘虜和大量物資及船艦。但在審驗時卻沒有戰俘的口供,也沒有證據,案件一籌莫展,但急於報功的軍方要求草草結案將犯人處死。巡按感到棘手,交給推官袁可立查辦。袁可立接手時,有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藥致啞,即便不啞也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辯冤。袁可立據理力爭,上奏朝廷將人犯緩死暫繫獄中。袁可立仔細地查驗了所有繳獲的物品,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見過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當作“戰利品”上報。頓覺案件大有蹊蹺,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死不承認誣良為盜,並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不久,琉球貢使來中國,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請他們過來指認,貢使辨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風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來冒充倭寇的。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居民被無罪釋放回到家中。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他們在琉球建廟塑像奉祀,並將袁可立敬若神明。

  • 2 # 大胖講歷史

    獨到計策—趙廣漢 寬大教化—黃 霸

    斷案如神—狄仁傑 專職法官—徐有功 剛毅清正—寇 準

    法醫鼻祖—宋 慈

    為民伸冤—況 鍾

    剛直不阿—海 瑞

    正直敢言—袁可立廉吏第一—于成龍

  • 3 # 史上雜談

    看過電視劇《漢武大帝》的讀者,想必對西漢時期的郅都、寧成、張湯等主管刑獄的酷吏頗有印象。但是,千萬別以為漢朝只有酷吏,在當時,也有不少斷案能手。《漢書·趙廣漢傳》記載的京兆尹趙廣漢,不但精於破案,而且發明了舉報箱。

    前段時間,首都博物館展覽了從海昏侯墓中發掘出的文物。海昏侯就是曾短暫當過漢帝的昌邑王劉賀,而趙廣漢正經歷了當時的皇位更迭風波。彼時,劉賀登上皇位,大將軍霍光認為劉賀行為荒淫混亂,跟群臣商議共同廢掉劉賀。時任京輔都尉的趙廣漢因為跟著商議決定策略,在事成後被恩賜為關內侯,升任潁川太守,後被正式任命為京兆尹。

    趙廣漢是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一代名臣。《漢書》說:“廣漢為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他疾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趙廣漢善於從事物關係中尋找線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馬的價格,他就先問狗的價格,完了問羊的價格,又問牛的價格,然後到馬的價格,比較查對這些價格,按類衡量,就能知道馬的貴賤是不是脫離實際價格。他的這種破案手法被稱為“鉤距”法。

    《漢書·趙廣漢傳》記載:“(廣漢)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裡糊塗了,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並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準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瞭解,對官吏收取、貪汙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緻掌握。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如今,“舉報箱”常見於生活中,但其最早的發明者是誰呢?就是趙廣漢。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他令手下人制成瓦質的缿筒,獎賞告密。缿筒形狀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謂之“受吏民投書”。而到了唐朝,武則天則讓人發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銅匭,比趙廣漢的缿筒功能擴大了,銅匭不僅用於舉報,其功能還涵蓋了獻賦頌、求仕進、進諫、報告天象災變預兆、預言和密謀等。

    北宋名臣寇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詩人,其在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力主宋真宗親征,最終和遼朝達成使宋遼和平百年的澶淵之盟。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名臣寇準還是位斷案高手。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曾被封為國公。在寇準年少時,有一次其站在旁邊觀看父親升堂斷案。案由是兩人為了一張羊皮而發生爭鬥,一個是賣柴的挑夫,一個是賣鹽的壯漢。那倆人進入衙門,寇準的父親問他們經過。挑夫說:“我把羊皮放在擔子上,他搶過來說羊皮是他的。”壯漢說:“我好心讓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搶過去說是他的。”這時,寇準站出來,命衙役們把羊皮吊起來打五十大板!打了幾下,寇準就對挑夫說:“還不如實招來!”挑夫還故作不解。寇準說,把羊皮吊起來後擊打後,掉下來好多鹽粒,如果羊皮是賣柴者的,掉的應該是木屑而不是鹽粒,所以,羊皮應該是賣鹽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準就這樣破了案。

    在尚未發跡時,寇準有次在縣衙處理公務。有倆人來打官司,其中一人是專賣羊肉的屠夫,另一個是屠夫的遠房親戚,兩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說:“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多羊肉,攢了兩千銅錢,讓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這些錢,說錢是他的。”而另一人則反駁說:“大老爺,別聽他胡說。我天天上山砍柴賣掉,好不容易才積攢了這麼多錢。”寇準明白事情的原委後,讓衙役端來一盆清水和一個火爐子,然後把錢袋子裡的銅錢全部倒入水裡,把水盆放到火爐上。不一會兒,盆裡的水冒出了熱氣。寇準看了看後,厲聲說道:“這些錢是屠夫的。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堂上所有人都湊過去看水盆裡的錢,只見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羊羶味也從盆裡散發出來。從此,寇準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智破涉倭案的“四朝元老”袁可立

    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榮退休壽終於家,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崇禎帝下旨殺死,袁應泰殉國於陣前。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袁可立在為官期間,也破了不少大案,其中就有涉及的涉倭案。

    袁可立在萬曆年間曾擔任過蘇州府推官,當時明朝約有150個府,各府均設推官一名,掌管刑案。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蘇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多達數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兒童。於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千餘名無辜百姓和漁民免遭冤殺。

    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如今的日本沖繩),一個李姓千總邀袁可立共飲,席間出贈三把倭寇“”,袁可立見刀面光潔如玉,十分精美,但最終謝絕千總將刀退還。袁可立憑經驗發現這不是倭刀,而是來源於琉球之物。沒過幾天,海上傳來戰報,說軍隊打了勝仗,擊斃倭寇數百,擒獲20名俘虜和大量物資及船艦。但在審驗時卻沒有戰俘的口供,也沒有證據,案件一籌莫展,但急於報功的軍方要求草草結案將犯人處死。巡按感到棘手,交給推官袁可立查辦。袁可立接手時,有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藥致啞,即便不啞也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辯冤。

    袁可立據理力爭,上奏朝廷將人犯緩死暫繫獄中。袁可立仔細地查驗了所有繳獲的物品,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見過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當作“戰利品”上報。頓覺案件大有蹊蹺,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死不承認誣良為盜,並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

    不久,琉球貢使來中國,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請他們過來指認,貢使辨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風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來冒充倭寇的。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居民被無罪釋放回到家中。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他們在琉球建廟塑像奉祀,並將袁可立敬若神明。

    補白文人斷案巧書判詞

    在古代,一些知名的文人也曾擔任過斷案的官吏,他們留下的判詞叫人擊案叫絕。

    北宋時,蘇東坡曾擔任杭州知府。靈隱寺有個和尚叫了然,喜歡一個叫李秀奴的妓女,與之交往日久,待錢財花盡,李秀奴便疏遠了他。瞭然為情所困,某晚乘醉去找李秀奴,被拒絕後,一氣之下將其打死。蘇東坡審理此案,瞭然供認不諱,寫判詞時,蘇東坡見其臂上刺著一行字:“但願生同極樂國,免教今世苦相思”,遂仿寫下判詞:“這個禿奴,修行忒煞,雲山頂上空持戒。一從迷戀玉樓人,鶉衣百結渾無奈。毒手傷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還了相思債!”判訖,犯人被斬。

    清代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縣令時,曾判過一樁“僧尼私戀案”。一天,鄉紳將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抓到縣衙,說他們私通,傷風敗俗。原來二人未出家時是同一村人,青梅竹馬私訂了終身,但女方父母卻把女兒許配給鄰村一個老財主做妾。女兒誓死不從,離家奔桃花庵削髮為尼,男子也憤而出家。誰知在來年三月三的濰縣風箏會上,這對苦命鴛鴦竟又碰了面,於是趁夜色幽會,不料被人當場抓住。

    鄭板橋聽後,動了惻隱之心,遂判他們可以還俗結婚,提筆寫下判詞曰:“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歸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由市場漸進尾聲,上賽季的西部季後賽球隊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