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在吃止痛藥,突然發現它也可以被用作焦慮症。這是不是也是精神病藥?感覺自己吃了之後,整個人有點不太一樣了。是不是因為這個?
5
回覆列表
  • 1 # 十五分鐘心理諮詢

    誤服抗精神病藥物,真的有可能改變服藥者的心理特性(極個別情況下,性取向也會發生改變),嚴重情況下也會引發一些心理症狀。

    前段時間正好有一個新聞,一名二十多歲英國男子在服用普瑞巴林(又名Lyrica)以後,對異性失去興趣、與女友分手,開始喜歡同性。

    男子也是服用止痛藥(普瑞巴林),但是普瑞巴林除了治療神經痛以外,還可以用於治療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副作用為性慾減退、以及一些情緒波動。

    該男子騎摩托摔斷腿,在服用第一種止痛藥後、出現不適反應,之後他的醫生給他換了一種藥物:普瑞巴林。

    服藥幾周以後男子表示對女性沒有任何興趣,他更想要男人的關注。一開始他並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停藥幾周後、該男子對男人的渴望消失了。他才意識到,性取向的改變是藥物作用的結果。

    但,該男子表示“喜歡男人讓我感覺很輕鬆、很愉悅”。最終,他決定繼續服藥,並且擁有了一名同性伴侶。

    事件被爆出之後。該藥物的研發公司表示,普瑞巴林已經在3400萬人身上被使用,在此之前沒有出現這樣的“安全隱患”。

    當然,同性戀並不是心理問題、更不是精神疾病。這早就是心理界的共識,也是近期人民日報強調過的。

    不過,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抗精神病藥物確實可以改變人的心態、性格,服用藥物時需要小心謹慎。(部分抗精神病藥物也被用作止疼藥、安眠藥等)

    我的一位精神科醫師朋友就喜歡給自己開一些抗精神病藥物,當做自己的安眠藥。

    性情溫和的服藥者,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活潑好動的服藥者,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

    除了罕見“心理副作用”之外,常見的藥物副作用有:

    1、影響食慾、體重增加,大多數的抗精神病藥物都會使服藥者體重增加。

    2、靜坐不能副反應,即服藥者想要坐著,但是不能安靜地坐著、總是不受意識控制的胡亂移動。

    3、遲發性運動:口腔周圍或四肢的不自主運動,例如、面部肌肉抽動、下頜顫動、四肢的舞動。

    4、類帕金森氏綜合徵:表現為震顫、肌肉僵直、動作緩慢、表情呆板等。

    5、急性肌張力障礙,服藥者突然頸部歪向一側、或下頜張開不能閉合,多見於年輕男性。

    2到5合稱,錐體外系統副作用(錐外反應)。最新研發的抗精神病藥物致力於消除錐體外系統副作用,但是靜坐不能副反應依舊難以控制。

    6、強迫症狀,凡事透過阻滯5羥色胺受體來達到治療目的的藥物,都容易誘發服藥者的強迫症狀。

    7、月經失調、甚至閉經,相當一部分的抗精神病藥物會使服藥者月經失調,例如舒必利等。

    8、情緒波動,甚至出現抑鬱、焦慮症狀。

    早期的抗精神病藥物會造成一定的身體損傷,比如肝功能受損,不過這種藥物大多被停用了。

    確實抗精神病藥物會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但是任何藥物都會有副作用。一般在用藥不當的情況下,副作用才會表現出來。

    比如,用藥的劑量過多。其實很多抗精神病藥物,往往一次只吃四分之一片。(就像安眠藥,很少有人一次吃一片。吃多了,人就不對勁了)

    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有副作用的。除此以外,即便有副作用,停藥之後、副作用也就消失了。

  • 2 # 醫藥雙博頻道

    首先糾正您的一個小錯誤,有些精神或神經疾病的藥物,具有一些特定的止痛作用(如黛力新等),所以作為止痛藥來使用,但按照藥理作用分類仍屬於精神或神經科藥物,真正的止痛藥另有一大類。那麼精神科的藥物的副作用,每一種都各不相同,但題主沒有提到具體是哪一個藥品,所以下面就泛泛的說一下精神科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和題主所擔心的人格會變化的問題。

    副作用:

    睏倦:吃了藥犯困,幾乎是精神科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了,很多抗精神病藥、一些抗抑鬱藥,或者可以用來抗焦慮的苯二氮卓類藥物都具有鎮靜的作用,如果患者本身不存在失眠相關問題,而藥物引起的鎮靜作用又發生在了不期望的時間,那麼就變成了副作用。

    胃腸道反應:胃腸道反應是很多抗抑鬱劑或是抗精神病藥在剛開始用藥時容易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藥物在作用於腦內相關部位前,先作用在了胃腸道,引起了我們不期望的反應,常見噁心、腹瀉等。但我們的身體很強大,適應性也很強,這些不適通常在1-2周後會逐漸緩解並消失。

    長胖:精神科藥物長期服用,確實有引起食慾增加、長胖的可能性,但這也與患者本身的飲食習慣和個體敏感度有關。與其長胖了再減肥,不如先試著在服藥期間控制飲食,定時定點進餐,少吃零食等高脂高糖的食物,在身體情況允許時多做有氧運動。大部分飲食上能夠自律的服藥患者體重和體型沒有發生太大改變。

    肝腎功能異常:很多準備服藥的患者都會擔心用藥後對肝不好、對腎不好。其實精神科藥物的肝、腎毒性並不大,而且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是肝、腎本身功能不全到一定程度時,都不需要特別調整劑量。精神科的藥物偶爾在用藥初期出現一過性的轉氨酶升高,通常停藥就會好轉。

    人格改變?

    不只是題主,幾乎所有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都會擔心這個問題。精神科藥物作用於我們的大腦,那吃了藥人格改變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大家或許不知道,有些降壓藥、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的使用也可能出現精神問題。單就精神科的藥物來說,如果看過說明書,會發現發生人格改變的不良反應是很罕見的,而這些問題也多為心理作用或是精神科疾病本身仍在進展所致,治療作用引起的情緒波動或是疾病所致的認知損害可能會讓人感覺和之前不一樣,以為自己不是自己了。

    在治療開始後,與其擔心可能發生的副作用、讓自己更加焦慮不安、加重原先疾病的不適感受,不如試著將擔心放在一邊,相信醫生的治療方案,定期複診、檢查,等待疾病的緩解和痊癒。

    (安定 小夢藥師)

  • 3 # 精分親屬

    副作用不少、1⃣️柱陽萎、2⃣️眼上翻、3觀幼稚4⃣️肢顫抖、5⃣️官變醜、動作遲緩、呆呆傻傻、️法迴歸社會。

    精神病住院時間長,10年2⃣️0年甚至更長。精神病親屬️奈!不吃藥怕發瘋、傷害更弱者。唉!

  • 4 # 不藥博士

    抗精神病藥物,是一類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和有精神障礙的藥物。目前多數是西藥,副作用明顯,這也治療必須承擔的風險。

    如果籠統的講,鎮靜作用越強的藥物,用藥劑量越大,副作用越明顯,對心血管和肝臟毒性也越大。但是隨著新型藥物的出現,也在漸漸打破這個規律,出現了一些療效好,副作用小的藥物。但還是有些副作用的,總結一下:

    1、肌張力障礙

    一些不自主的肌肉障礙的表現,比如面部怪相和扭曲、運動減少、動作笨拙、肌張力高、震顫、眼上斜,甚至感覺煩躁、焦慮的情況更加嚴重了,往往這些表現是無法控制的。這些症狀往往在服藥早期出現,隨著持續的服藥,症狀會減輕。

    還有就是遲發性運動障礙,口舌頰不自主的運動,這通常在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後出現。

    2、神經系統相關

    多數抗精神病藥可誘發癲癇樣發作。還能表現為自主神經的失調,出現口乾、便秘、麻痺性腸梗阻、視力模糊、青光眼、尿瀦留、性功能障礙、體位性低血壓、心律紊亂、心肌損害等問題。也可能表現出過度鎮靜,表現出睡眠過多、難以醒轉、軟弱無力等,甚至引起抑鬱狀態。

    3、內分泌相關

    可能會出現體重增加、月經紊亂、催乳素分泌增加、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可逆的,適當調整藥量或對症處理一般可恢復。

    4、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肝損傷、引起心血管毒性,過量使用會中毒。正常人吃了會有什麼問題?

    精神病人主要是想透過藥物進行精神治療,伴隨出現上述副作用,實屬於無奈之舉,利大於弊時才會使用,畢竟誰也不想吃這些藥物。

    但正常人不一樣,沒有精神病不需要治療,所以正常人吃了,同樣會出現上述的不良反應症狀的同時,藥物本身帶來的鎮靜作用就成了最大的副作用。正常人吃了也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但大多數會表現出睡眠過多,軟弱無力,精神遲鈍等症狀。

    吃了這類藥後更不會說變成“瘋子”,但上述副作用在正常人身上會表現的更明顯一些。短期服用及時停藥後,問題不大,多數副作用症狀可自行恢復。但長期應用造成的肝損傷和對心血管造成的毒性,需要做肝功、心電圖等檢查。抗精神病藥引起藥物性急性肝損害僅次於抗結核藥物。

    【不藥不藥】簡介

    博士,副主任藥師,高階營養師,擁有10年的用藥指導、營養諮詢和健康管理經驗。不藥不藥,倡導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藥!

  • 5 # 玩出好身材

    精神障礙是一類具有診斷意義的精神方面的疾病,特徵為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改變,伴有痛苦體驗和(或)功能損害。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和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為10類,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和焦慮症等為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大多數功能性精神障礙沒有明確的病因與發病機制,也無明顯的體徵和實驗室指標異常。治療上以藥物為主,同時輔以心理治療和社會康復治療。而治療以上這些疾病的藥物統稱為抗精神病藥。臨床上常用的主要有抗精神分裂症藥、抗躁狂症藥、抗抑鬱症藥、抗焦慮症藥。

    抗精神分裂症藥分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藥物主要有氯丙嗪、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硫利達嗪、氯普噻噸、氯哌噻噸、舒必利、硫必利舒託必利等。這些藥物化學結構各異,但主要作用機制基本相同,其用藥後的副作用,準確說不良反應也很相似。一般常見不良反應有嗜睡、睏倦、無力等中樞抑制作用;還有視力模糊、心動過速、口乾、便秘、鼻塞、體位性低血壓等。此外,還有錐體外系反應,發生率與藥物種類、劑量、用藥個體的敏感性以及長期用藥有關,表現形式有1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徵,臨床表現與帕金森相似,有動作遲緩、肌肉張力增高、面容呆板、肌肉震顫、流涎等,一般於用藥數週至數月發生。2靜坐不能,表現為不可控制的煩躁不安、反覆徘徊。3急性肌張力障礙,以面、唇、舌肌痙攣多見,表現為口眼歪斜、伸舌、張口和言語障礙等症狀。一般於用藥一個月或第一次用藥後出現。4遲發性運動障礙,由於長期(通常1年以上)和大量服藥所致,表現為自主的有節律的刻板式運動如吮吸、鼓腮、舔舌三聯徵,捻丸動作、廣泛性舞蹈樣徐動症。若早期發現,及時停藥,可以恢復。此外,第一代抗精神病藥除上述不良反應外,還會出現心電圖異常、過敏反應、黃疸、肝功能障礙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主要有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齊拉西酮、阿立哌唑等等。目前臨床上也較為常用。其不良反應主要有體重增加、血脂紊亂、糖尿病、體位性低血壓、嗜睡、錐體外系症狀、遲發性運動障礙等。

    抗躁狂症的藥主要有碳酸鋰,此外,還有抗精神分裂症的藥如氯丙嗪、硫利達嗪、氯丙嗪等也用於躁狂症,作用效果好而且快;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丙戊酸鈉;鈣離子通道阻滯藥如維拉帕米等。碳酸鋰安全範圍窄,用藥初期有噁心、嘔吐、腹瀉、疲乏、肌肉無力、口乾、多尿,肢體震顫等,常在治療1-2周內逐漸減輕或者消失。為防止鋰鹽中毒,在使用碳酸鋰時應做血藥濃度監測(即監測血中鋰鹽濃度)。

    抗抑鬱症的藥主要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羅西汀、西酞普蘭、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等等。主要不良反應有厭食、體重下降、震顫、驚厥、胃腸道不適、嗜睡、失眠、視覺異常、頭暈、多汗、易激怒、頭痛等。

    抗焦慮症的藥主要是以減輕焦慮症狀兼具有鎮靜催眠作用的一類藥,常用的有苯二氮卓類(如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勞拉西泮、奧沙西泮、三唑侖等)、巴比妥類(苯巴比妥、異戊巴比妥、硫噴妥鈉等)、抗抑鬱藥等,此外還有丁螺環酮。苯二氮卓類主要不良反應是大劑量導致共濟失調、運動功能障礙、言語含糊不清、呼吸抑制、焦慮、失眠、心動過速、嘔吐等,有的患者服用三唑侖後可能導致激惹(指各種程度不等的易怒傾向,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和攻擊行為。巴比妥類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是睏倦、頭暈、嗜睡等,有成癮性,突然停藥會出現戒斷症狀,表現為激動、焦慮、失眠、甚至驚厥。

    透過對抗精神病藥的介紹,相信讀者已經很清楚常用的抗精神病藥是哪些了,而且止痛藥並不屬於精神病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品都是有不良反應的,只不過精神藥品比較特殊。因為服藥的患者本身有精神疾病,可能出現語言表達不清、誇大或減小自身感受等情況,所以有時候很難區別患者出現的症狀為藥品不良反應還是患者疾病的進展所致。並不是說患者吃了抗精神病藥發生性格、情緒等變化就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因此,當精神病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出現異常時,比如易激惹、自殺傾向等,應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劑量或者品種等。

  • 6 # 紫蘇大蒜

    精神類藥物不能長期服用,有依賴性而且副作用很大,損害身體的內臟器官,會產生換覺神經系統功能紋亂,大腦意識減退等症狀。而春秋時期是精神病人的高發期。春天可用桃花泡水喝,秋天用黃瓜騰泡水喝。緩解發病的症狀。

  • 7 # 北方的狼145211080

    精神病藥物就是抑制精神興奮的藥物換句話說就是“睡覺藥”。患者吃藥後精神疲憊從而防止自己狂躁。一般吃起來就終生斷不了,付作用就是記憶力,分析力等逐漸下降。正常人要常吃這類藥就會慢慢變痴呆。

  • 8 # 程佳垚

    小時候偷吃過弟弟的補腦沖劑,開始沒感覺,過兩三天,鼻子出血,止不住,嚇死我了,老師給我用毛巾敷在額頭上,一星期才好……

  • 9 # 流年275190243

    心身病真的是害人啊,我女兒也是,吃了藥又有副作用,不吃藥又控制不了病,還那麼小,以後希望她都堅強下去,把病調理好,也希望國家早日研究出更好的藥,讓她們早日康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火鍋幾個人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