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妙趣小影視

    秦晉兩國長達近200年的戰爭,主要的開端秦晉崤之戰。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崤之戰。

    公元前628年,杞子派人給秦穆公送來一份密報,杞子在密報中宣稱,自己已掌握鄭都北城的控制權,故請求秦穆公派兵偷襲鄭國,以一舉破鄭定霸。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無論誰想要稱霸中原,都必須控制鄭國,而東進建立霸業,乃是秦穆公夢寐以求的願望。

    但是秦國偷襲鄭國,征途有近800公里之遠,還必須經過已屬晉國所有的崤山地區。

    這一地區地形險阻,道路狹窄,秦軍透過此地,如不預先向晉國借道,便構成對晉國的入侵,必遭晉國反對。如預先借道,晉國未必同意,而且也難以對鄭保密,失去軍事行動的隱蔽性。但是秦穆公為爭當中原霸主的野心所驅使,根本不聽大臣們的勸阻,一意孤行,堅持偷襲鄭國。

    秦軍蜂擁向東開進,越過崤山,經洛邑,於第二年春天抵達滑國地界。這時,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鄭國商人弦高正在那裡經商,他發現秦軍大舉來襲,急中生智,假冒鄭國使臣,前去拜見秦軍統帥等人,並拿出12頭牛犒勞秦軍。同時弦高又暗地裡派人回國報告秦軍偷襲的訊息。鄭國國君知道訊息後,當即動員軍民作好預防偷襲的軍事準備,並將秦國內應杞子等驅逐出境。

    秦軍統帥部就弦高犒師一事緊急商議對策。

    主將認為鄭國使臣遠道前來犒師,這表明鄭國已偵知秦軍偷襲的計劃,並已有所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去攻打,決無成功的希望,攻之不克,圍之不繼。不如趁機滅了滑國,多帶點財物寶貨回師,以向秦穆公覆命,眾將也贊同這一看法。意見統一後,秦軍放棄了襲鄭的計劃,一舉滅亡滑國,將滑國的玉帛及其他財物寶器等,滿載於兵車,然後撤軍回秦。

    秦軍東出襲鄭的訊息也很快傳到晉國,並掀起軒然大波。晉襄公決定出兵截擊秦軍,為確保截擊行動的成功,晉還聯絡善於山地作戰的姜戎出兵相助。

    秦軍於回師途中,對晉出兵行動一無所知,又缺乏必要的警惕,終於一步步走向失敗的深淵。四月初,秦軍此時已經是人困馬乏,舉步維艱。秦帥孟明視發現無異常情況,戒備更為鬆懈,就在這時,鼓聲大作,晉軍從左右前後殺出,痛擊秦軍。秦軍遭遇伏擊,陷於狹窄的路上,兵車無法列陣和迴旋,在倉促應戰中被晉軍一舉全殲,孟明視等將均為晉軍所擒,秦軍匹馬隻輪未返,一敗塗地。崤山之戰以晉軍大獲全勝,凱旋奏捷而告結束。

    崤之戰標誌著秦晉兩國關係的徹底決裂,秦穆公立志戰勝晉國,報仇雪恨,從此開始了秦晉之間的長期對峙和爭戰。

    彭衙之戰

    公元前625年,秦穆公命孟明視統兵攻打晉國,以雪恥崤山戰敗之恥。晉襄公率軍迎戰。兩軍相遇於秦西部的彭衙,雙方列陣後,晉將狼瞫率部下首先衝入敵陣,晉軍主力隨之發起攻擊,大破秦軍。

    同年冬天,為進一步遏阻秦國勢力東進,以鞏固晉之霸主地位,晉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軍聯合宋、陳、鄭軍再度攻秦,相繼攻克秦邑汪及彭衙後撤兵。

    王官之戰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再次命孟明視率軍攻晉。秦軍東渡黃河後,孟明視為激發將士的鬥志,下令燒燬舟船,以示於晉軍決一死戰。鬥志旺盛的秦軍攻佔了晉邑王官,繼而揮師北上進抵晉舊都翼郊。守翼晉軍鑑於秦軍來勢兇猛,採取了堅壁守衛之策,拒不出戰。秦軍於是南下進抵崤山,收埋三年前陣亡於此的官兵遺骨,並舉行祭祀儀式。爾後秦軍班師回國。

    新城之戰

    公元前623年,晉襄公率大軍攻打秦國,圍困邧、新城,以報王官之役。後因久攻不克,晉師返回。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晉襄公先後去世後,其繼承者又長期展開爭戰。

    公元前620年,晉卿士趙遁統率晉軍在令狐大破秦軍,並乘勝追擊進至刳首。

    公元前617年春,晉軍攻打秦國,奪取秦國東北部邊邑少梁。同年夏天,秦康公親率大軍反攻晉國,攻取晉國西北部邊邑北征。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為雪令狐戰敗之恥,親率大軍渡河伐晉,奪佔晉西南部邊邑羈馬。晉靈公委派趙遁統兵抵禦秦軍的進攻,兩軍相遇於河曲,稍事交鋒,即各自退兵。不久秦又入侵晉國,一度攻佔晉邑瑕。

    兩國爭戰一直到公元前578年,晉軍在麻隧之戰大敗秦軍,使其元氣大傷,兩國戰事才開始減少。

    崤之戰對秦的影響是,讓秦晉兩國徹底破裂,秦為報仇長期與晉爭戰,勞師耗財,付出沉痛代價。而這些軍事進攻並未收到多少實際效果,反而讓自己元氣大傷。

  • 2 # 崇禎十七年

    我試著回答一下:

    第一,秦晉兩國的相同點,與戎狄為鄰,與豺狼虎豹為鄰,你必須長出一副獠牙,在不斷的與戎狄交戰中,秦晉愈戰愈勇,軍事實力大幅增強,這樣的結果就是秦晉不可避免的強大。

    第二,秦晉擴張過程中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必然性,這也決定了秦晉不和。

    第三,崤之戰對秦的影響是秦晉矛盾公開化,間接促進了秦對西南的兼併和開發,客觀上有利於秦國戰略縱深的形成,為以後的爭霸戰爭奠定基礎。

    第四,秦晉都很強大,但還沒有一國滅掉一國的實力,所以,200餘年的交戰沒有多大意義,只是增加了仇恨值。

    第五,地理位置上說,秦國極具優勢,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國家強大或國君有位時,積極進取,國家內亂或國君暈碌時,據險可守。而晉國不然,佔據中原腹心,四戰之地,如逆水行舟,不前進則捱打,不進步則自我削弱,晉國或三晉必須振作精神,稍有懈怠和失誤則必受損。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秦的優勢不斷滾雪球,晉的劣勢不斷被放大,其結果不言自明。

  • 3 # 慵懶國王

    秦晉交戰主要還是為了生存空間和爭霸諸侯而戰,但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秦晉之好。晉國在春秋時代是說一不二的強國,霸主級人物甚多,兼併他國者甚多,名將賢臣甚多,在整個春秋時代,也只有楚國、齊國能與之爭爭。晉國從武公時代,開始高速擴張,頻繁兼併小國。晉國的擴張之路很快與秦國接壤,邊境的軍事衝突開始出現。

    至於秦國,在春秋時代還沒有那麼強的實力,龜縮在西戎,國家很落後,不是靠著一代人就能起來的。而且,當時秦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不高,不受主流大國們待見,這讓秦國國君很惱怒,而秦國進軍東方的道路全部被晉國堵了。三家分晉後的魏國、南韓是戰國時代秦國不斷攻擊的物件,就是為了打出一條通往東方的道路,好為爭霸中原做準備。

    春秋五霸這個組合的水分很高,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名副其實,真正做到了稱霸中原。而宋襄公沽名釣譽,自己稱霸還被楚國滅掉,在他的眼裡稱霸是一種高階的禮儀。秦穆公只是稱霸西戎,滅掉了12個部落,開拓了千里國土。在一群胡人的眼裡很強大,到了東方大家都沒怎麼理他。雖然他最後打敗了晉國,但依舊是國際二流強國。

    至於問題上說秦晉有200多年戰爭是不準的,餚之戰才是秦晉爭霸戰爭的開幕。而晉襄公之前,秦晉屬於蜜月期,雖然中間有那麼兩場不愉快的戰爭,但基本都沒全力以赴,只是象徵性的懲罰。

    公元前672年,秦國與晉國有了歷史上第一次交戰,標誌著秦國正式對東方開戰。結果實力懸殊過大,秦國敗績。

    公元前646年,晉國攻打秦國,結果晉國大敗,晉惠公被俘。在姐姐的說情下,秦國才放晉惠公回國。

    秦穆公是一代梟雄,而且挺能活的,熬過了晉獻公、惠公、懷公、文公。本來想立惠公等三個國君,來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結果晉華人識破他的陰謀,竹籃打水一場空。雖然中間有兩場戰爭,迫使晉國服軟,但沒有動搖過晉國的根基。一直熬到文公去世後,開始了針對晉國大規模戰爭,於是就有了春秋時代著名的崤之戰,這也是秦晉爭霸戰爭的開幕。

    崤之戰是一場大規模的伏擊殲滅戰。晉國新上位的襄公為了維護晉國霸主尊嚴,親自穿著孝服督戰。公元前627年,秦國被殲三萬,主將孟明等三人被擒。公元前619年,秦國孟明攻打晉國彭衙,被晉國擊敗。公元前618年,秦穆公親自率軍攻打晉國,但晉國並沒有理他,反而讓他去餚山收拾秦軍的骸骨。這場戰爭標誌著秦晉之好的崩潰,兩國正式上升到世仇。秦獻公進軍中原的夢想告吹,不得不向西開拓。同時選擇了與楚聯盟,共同抗晉。

    晉國曆經獻公、文公、襄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等多代中原霸主,不是秦國所能相提並論的。

    秦穆公死後,秦康公、秦共公接著進攻晉國,長達15年之久,結果收效甚微。

    公元前620年,令狐之戰,秦軍遭到晉軍的伏擊。

    公元前619年,秦國攻打晉國武城,拔之。

    公元前618年,晉國攻打秦國少梁,拔之。

    公元前615年,秦國攻打晉國羈馬,拔之。同年,秦晉河曲之戰爆發,晉國大敗秦國。

    公元前608年,晉國攻打秦國的盟國崇國

    公元前607年,秦國攻打晉國的焦城,秦晉大軍再次大戰。

    到了晉國的晉厲公、秦國的秦桓公時代,本來已經結好盟約,雙方罷戰。結果,秦桓公的臨時毀約,兩國戰爭再度開火。

    公元前601年,晉國會同白狄攻打秦國

    公元前594年,秦國攻打晉國,在輔氏大戰,秦國大敗。

    公元前582年,秦國會同白狄攻打晉國

    公元前579年,晉國率領八國聯軍攻打秦國,麻隧之戰,秦軍大敗,一直打到秦國的首都涇陽。

    公元前564年,秦國、楚國聯合進攻晉國,晉國無力還擊。

    公元前563年,晉國攻打秦國

    公元前562年,秦國與晉國在櫟地大戰,晉國輕敵大敗。

    公元前559年,晉國率領諸侯聯軍渡過涇河,秦國在水裡偷毒,晉國大敗。

    秦晉兩國戰爭已經持續百年,秦景公和晉平公都想結束戰爭,於公元前549年,兩國正式停戰。到了公元前546年,弭兵會議正式宣告晉楚兩個集團戰爭結束,兩國平分霸權,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內,諸侯國之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

    在之後一百年內,秦國與晉國基本無戰事,但兩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晉國的公族被清洗一空,士族的崛起讓晉國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晉國在戰國時代苟延殘喘地活了百年,終將被歷史洪流淹沒。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最強大的智家,晉國的綜合實力在內亂中受損。

    公元前443年,晉幽公只剩下兩座城池。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349年,南韓殺晉君,晉國正式滅亡。

    其實,秦國內政也不穩,君主和舊貴族之間起了衝突,秦懷公被貴族們逼迫自殺。一直到秦國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舊貴族退出了政治舞臺,使秦國的內政得到了穩定。而其他六國,由於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變法都遭到了失敗,這也是六國被滅的根本原因。秦國也在和平年代走向沒落,但在戰國時代脫胎換骨,最終統一了天下,成為春秋戰國諸侯國中最大的贏家。

  • 4 # 煜七

    對於這場長達200多年的戰事,煜米君只能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煜米君先和大家來說一說這兩個諸侯國的起源。秦襄公因為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所以被此了封地,封了秦王。晉國的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姬發的兒子,是侯爵,姬姓後代。

    他們兩個國家的親戚關係發生的很巧妙。當時由於驪姬之亂,晉國的內政陷入混亂很長時間,晉國太子在秦國當人質,然後出逃了,回去就成了國君晉懷公。秦王覺得自己被背叛了,於是就幫助了晉國另一個流亡在外的世子重耳成為了晉文公,還把秦國的5個女子都嫁給了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晉之好了。晉文公在秦國的幫助下很快就成為了春秋霸主。

    1,開端還得感謝一個人,燭之武退秦師

    鄭國一看就嚇死了,以為自己要滅亡了,然後就請了燭之武出山。燭之武深夜跑到秦軍軍營,遊說秦王,侃侃而談,主要說晉文公是個貪心不足的人,你幫助他滅我們沒有任何用,反而讓晉國會更強大。晉國是秦國往東最大阻礙。秦穆公一聽,覺得有道理,然後就退兵了,甚至還和鄭國結盟了。但是晉文公還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畢竟如果不是秦國他也當不了君王。他也沒有把這件事情太放在心上。

    但是經過這件事情,兩國還是有了嫌隙。

    2,崤之戰

    晉文公死了之後,秦國偷襲吞併了鄭國。那會兒,晉國還在晉文公死了的國殤期間,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惱火,覺得自己的霸權地位受到了挑戰,並且感覺自己被秦國包圍會腹背受敵。晉襄公可沒有晉文公與秦穆公之間的恩怨拖累,於是他決定徹底與秦國撕破臉。

    秦襄公穿著喪服親自督軍,在崤函地區的東、西之間設下埋伏。秦軍進入埋伏圈,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三帥被俘。後來,晉襄公的母親說這樣不好,說他是秦晉關係破壞者的罪魁禍首,晉襄公頂不住壓力就把他們三人放回去了。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孟明又攻打晉國,大敗而歸。然後晉國聯合宋國、陳國等攻打秦國,還攻下了他幾個城池。第二年,秦穆公心情煩躁,自己率領軍隊討伐晉國。

    此後,秦晉之好徹底唧唧了,兩國的後代君王們開始打仗。晉國勝多敗少,秦國被壓制了兩百多年,很多年後才緩過勁來。

    3,救秦國還得靠楚國

    秦國在最西邊,遠離中原,被很多中國國家看不起。

    秦國最重要的東邊出口函谷關還在晉國手裡,並且秦國周邊還有很多遊牧民族,他們經常對秦國進行騷擾。秦國想要往東發展就必須經過晉國,但是當時秦過與晉國國力遠遠不在一個量級上,只能被晉國壓制。

    畢竟晉國是姬姓之國,周天子親兒子。晉文公是出了名的賢德愛才,晉國網羅了天下志士,有很強的人才儲備,國力強盛,銳不可當。但是秦國位置偏僻的,根本沒有百家爭鳴,只有一個商鞅。然後商鞅就幫秦國做到了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把秦國打造成了所向披靡的戰爭之國,最後一統天下,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秦國被晉國封鎖,一百年後秦國破局,這一切都與南邊的楚國密切相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壽花東倒西歪,秋季能修剪嗎?影響開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