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樂句感這個東西其實就像你說話斷句一樣,一個人說話除非有毛病,不然都是一句一句地說,就是說你把一個主謂賓的完整結構的句子講完,你會稍微停一下才會說下一句。

    那麼音樂的樂句也是一樣的。但是跟語言不同的是,音樂是用音符以及節拍代替文字,那麼音樂感覺不是很好的人如果去編輯旋律,就會找不到哪裡停下來呼吸一下。

    要訓練出樂句感,關鍵是,你在演奏別人的曲子的時候,注意別人編寫的旋律,從第一個音到樂句最後一個音的音符流向,還有快到結束的時候如何從一個音符解決到最後一個音符來做終結。

    並且還要看看,歌曲中,和絃和樂句的關係,從什麼和絃到什麼和絃為一個樂句,和絃的套路有多長,是怎麼變化的,並且第一個樂句和下一個樂句的和絃套路銜接如何。

    圖片上的曲子是吉他版本的夢中的婚禮,剛好,每一行譜,就是一個樂句,大家讀譜和聽的過程中可以去好好體會每一句怎麼起怎麼到最後一個音停一下。如果你在寫旋律中或者演奏中能理解這個,那你的樂句感就出來了。

    那麼在演奏別人的樂譜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呼吸,跟著樂句的停頓做一下深呼吸。想象,樂曲的內容不是你彈出來,而是親自唱出來,到了停頓時注意補氣的感覺。

    總之,慢慢把音樂當做說話唱歌一樣一句一句地理解。關鍵還是要多聽,多讀譜,多彈。多動腦。

  • 2 # 靜113181721

    一、注意音樂聽覺的培養

    音樂是聽覺藝術。鋼琴音樂演奏效果的優劣首先取決於演奏者是否用聽覺去感知樂曲的旋律特點、節奏變化、和聲的濃淡、調性的色彩等。如果演奏者離開了用“音樂的耳朵”去監控自己的演奏,則她也無法在音樂的理解、佈局、設計等方面與雙手在鍵盤上的操作達到協調,吻合。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便能敏感而又生動地感知音樂句子結構生動具體的形態特徵。

    二、注意音樂的歌唱性

    透過學生有聲或無聲(內心)的歌唱與演奏相結合來培養與發展“聽覺表象能力及調式感”。這種培養與歌唱活動的聯絡最直接、最緊密,所以許多鋼琴教育家及演奏大師常在教育中極力提倡演奏要有歌唱意識。

    音樂的旋律總是在流動著的,樂句經過起句——推動——走向高點(高潮)——收束結尾,這是音樂語彙的基本方式。把這些樂句的結構表達清楚,像平時講話一樣有語調、語氣、呼吸,就能賦予音樂自然的生動性,使之“像說話一樣”。

    有的學生練琴經常不動腦筋,純粹是機械般的演奏——至少在練習一個艱難樂段是這樣。在學習新曲目時,首先要看樂譜的調性調式,拍號,形成一個總的概念——要用腦,然後找出最困難的段落,標出指法——要用腦。指法非常重要,可能決定一個樂句是否能連貫,指法是把握性的基礎。有時,需要很慢的彈奏一首樂曲,以便鞏固對某一部分的記憶。慢奏同樣幫助檢查音符的準確性及句法,因為慢速彈奏時,如同看到慢放的電影一樣,你看到每一個細節,並同時加強了記憶。能更清楚的看到不同的曲式和和聲的組合等。

    說到呼吸,我深有感觸。在任何一種生命體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永遠都是呼吸。當一個人剛出生時,用什麼來證明他是活著的,那只有呼吸。如果一個人停止呼吸,她的生命便隨即終止。當音樂藝術出現的時候,人類首先是用嗓音,聲音和語言將音樂唱出來和表現出來的。任何音樂都是被呼吸所分解的。任何一個從事吹奏樂的演奏家,任何一個絃樂演奏家,都懂得這一點。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歌唱家一口氣唱完兩三分鐘的歌曲,很容易想象得出,聽這種歌唱要有多麼受罪。巧妙的呼吸是任何一種演奏活動的神經。每當學生演奏她自己不知是什麼旋律的樂句時,我便會讓他唱出來,慢慢體會音樂的呼吸。

    在鋼琴演奏和教學的諸多因素中,人們往往過分地強調技術和技能技巧的意義,而對於彈奏的歌唱性、思想情感的表現等重要因素則往往重視不夠。

    要讓琴鍵歌唱,怎樣唱?簡單的說就是要把內心的感受、感情透過柔韌的手指在琴鍵上唱出來。實際上是心在歌唱。聲音只是傳達感情的媒介,嗓子、樂器都是發聲的器官,它們只有發自內心才能唱或彈出優美如歌的聲音來。所以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聲音是由內心發出的,是由於對客觀事物有感而發的,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會有什麼樣的聲音。沒有感情,聲音再純淨再華麗也是無生命的,蒼白無力的。猶如人們說話:心情好,說起話來就和緩、悅耳動聽;煩躁、憤怒就急速、粗厲。前者是悅耳好聽的關鍵;後者是動聽感人的關鍵。其實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國際語言,直接表達感情的語言。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認為:音樂是最崇高的藝術,它對情感最敏感,它可以表達人們各種情感的波動與轉換,是“感情的速記”。李斯特也認為音樂有一種最高的效能——“它能夠不求助任何推理的形式,而複製出任何內心運動來;它是具體化的、可以感覺得到的我們心靈的實質”。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有著近於交響樂的表現力。特別是發展完善的現代鋼琴,它可以獨立地表現任何感情的強度和幅度。但由於它的技術艱深、複雜,往往需要長期甚至是畢生的艱辛練習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久而久之,教者與學者就把技術看得頭等重要,誇大技術在教與學、表演中的意義,甚至於思想感情的表達剝離開來專攻技術而陷入重技輕藝的誤區。

    在鋼琴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和掌握彈奏技術、技巧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教法,充分認識鋼琴彈奏技術、技巧形成的規律性和階段性,才能提高演奏能力,把鋼琴教學搞得更好,進而完成教育培養目標和任務。

  • 3 # 小鹿汐情感音樂

    一、培養音樂節奏感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麼學生很難掌握這方面的能力。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必須抓住學生的直接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傾向。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是遊戲,所以,把節奏感融入到遊戲當中用遊戲化的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還可以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激發學生對節奏的興趣。節奏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於理解,但學生對節奏卻是敏感的,節奏就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因而要讓學生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必須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如:小學生喜歡的動物的叫聲;自然界的聲音;交通工具的聲音等。這些聲音都是非常形象的節奏,學生能輕鬆地找到這些聲音,在興趣的前提下模仿這些節奏,並用語言、動作、藉助樂器等形式表現出來。雖然學生本身對“節

    奏”並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並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節奏感要重視聽力節奏訓練。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如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以及節奏感等都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絡,所以要學會用聽的方法探索節奏的能力,學生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滿各種奇妙的聲音:清脆的鳥叫聲;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聲;悠揚的鐘聲等。讓學生仔細聆聽這些聲音不僅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傾聽,然後將這些聲音用音樂來代替,讓學生聽著音樂自由做各種動作,親自感受各種各樣的節奏,慢慢地學生就會發現這些聲音在不停的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從中體驗了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緻、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養音樂節奏感要重視語言節奏訓練。 音樂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人類的語言,語言本身含有豐富、生動、微妙的節奏。學生生活在語言環境當中,從語言節奏出發來掌握音樂節奏是比較容易的。節奏大多是從人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音樂的節奏與語言的節奏有密切聯絡,為了表現節奏,可進行有節奏的語言朗讀,講一些詞、短語、簡單句,並拍出節奏。即興說一句有節奏的話,這樣學生們都想說出最漂亮的詞句,拍出最好的節奏,既進行了節奏練習,也培養學生們的詞語創作能力,同時也體驗了節奏感。 四、進行音樂節奏感的培養要重視動作節奏訓練。 培養音樂節奏感要透過形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動作在學生感受音樂節奏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主要靠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表現手段來表達。但要讓學生感受這些表現手段所表達的內容,單靠聽

    覺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在培養學生節奏感時,需要有動作的參與。讓學生觀察人體本身的許多動作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受形體動作能表現節奏;也可選擇切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內容,配上簡單優美的音樂表現節奏;還可以讓學生聽音樂模仿喜愛動物的動作表現節奏。為了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和學生一起做動作,並注意培養學生合拍的能力,選擇生動有趣、強弱節奏比較明顯的樂曲,讓學生隨著音樂用形體動作來體驗節奏的快慢和強弱變化,要求動作與音樂的快慢一致、和諧。當學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腳等表現節奏後,要引導他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節奏。在用形體動作表現節奏時,一定要注重讓孩子自由發揮,切忌不要讓學生一味模仿,如果學生出現動作不協調等現象應及時引導進行自我調整,以達到形體與節奏的協調統一。 可見,節奏能力提高了,學生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強了,更有助於促使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五、培養音樂節奏感要加強節拍感的訓練。 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應該從等速感著手加強節拍感的訓練。良好的節拍感是學生學習音樂應具備的音樂基本技能,也是視唱、合唱等基本能 力賴以形成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節拍感能夠幫助孩子有意識地去體驗不同節拍的不同律動,是幫助學生理解節奏,組織節奏和表現節奏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充分利用電子琴的自動節奏反覆打拍子,甚至形體動作參與,從中用心領略各種節奏的律動;在彈奏樂曲時,也應選用與樂曲相符的節奏來練習,使學生聽到音樂就有節奏的反應,透過節奏又能感受到音樂內在的情感;在學習一首樂曲時應先做出節拍分析,增強學生對節拍律動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節拍感,還能養成完整的聽辨樂曲的好習慣。這樣節奏感就會隨著音樂在學生的心裡產生共鳴。 六、培養學生節奏感應把節奏融於歌曲中。 節奏是為了學習音樂服務的,光靠節奏是無法將音樂的美昇華的,所

    以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時讓節奏和歌曲結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學生對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強了樂感的理解及體驗。怎樣把節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學習《火車開了》一課歌曲時,按照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念歌詞,以便更好的掌握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同時讓學生們在教室裡排成長隊,模仿火車開動的轟隆轟隆的聲音和親身感受火車開動的有規律、有節奏的轉動的音響效果,學生理解後開始唱,在唱的過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樂曲伴奏下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同時也感受出的各種各樣的節奏,對發展學生們的智力、個性及能力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培養音樂節奏感要將節奏教學與其它學科結合。 各科教學是緊密聯絡、互相滲透的。節奏與其它學科的結合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表現、記憶節奏,如節奏與美術結合,用畫蘋果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節奏,一個四分音符就是一個蘋果,一個八分音符就是半個蘋果。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時值。節奏教學與語言也能有效結合,有節奏的朗誦不但能鞏固節奏還能幫助記憶內容。如:在語言活動中,教歌時我們不僅自己示範有節奏地朗誦歌詞讓學生感興趣,並且讓學生有節奏地學習朗誦歌,有了節奏的加入,學生念時會朗朗上口,加強了內容記憶,使學習得心應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節奏練習輻射到其它學科中,才能獲得廣泛的節奏感。 八、培養音樂節奏感要用樂器訓練節奏。 利用樂器等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樂器直觀效能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孩子準備一些打擊樂器,在聽完樂曲後,讓學生邊聽邊敲打,邊敲打邊唱歌,為自己伴奏,同時要引導孩子感受節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能讓學生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點,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並透過對小樂器的操作應用,瞭解各樂器不同敲法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既培養了節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

    九、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要創設歌舞情境。 歌表演與集體舞都是要學生在歌聲、樂曲中翩翩起舞。歌表演是邊唱邊手舞足蹈。而集體舞作為自娛性舞蹈人人都可以跳,它不表現某一情節、某一形象,而追求一種統一的美感。現在的音樂教材有很多歌曲和欣賞都適合於表演。教師一方面可以給學生一些規定的表演動作,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創編動作。如在學《大風車》這首歌時我發現有一句歌詞學生節奏一直唱不準(這 裡 的 風 景 呀 真 好看),在教學這首歌前,我先出示這條節奏,讓他們根據這條節奏編不同的兒歌,然後加上旋律讓他們邊唱邊進行歌舞情境表演。還有在教唱《粉刷匠》這首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教師頭戴方巾,身穿勞動服,一手提桶,一手拿刷子,讓學生猜今天老師去幹什麼,“刷房子”,一位小朋友說,“對啊!老師最近買了一套新房,想請小朋友幫忙,你們會粉刷房子嗎?”讓說會的小朋友示範各種動作,然後請他們把身邊的打擊樂器當作粉刷房子的刷子,個個當一回粉刷匠,在《粉刷匠》樂曲的伴奏下,只見他們有的拿著鈴鼓邊拍邊揮舞著,有的拿著雙響筒邊敲上下推動著„„這樣他們在自己的表演中既領會了歌曲或樂曲的意境,同時也感受了音樂節奏情緒的變換。舞蹈中,同學之間有著切實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同時又在感受著音樂的諸多要素,發展了大腦與身體間的協調合作,實實在在地得到一種總體協調的感覺及時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實體概念。它有利於孩子們體會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及某些曲調的結構協調感。 總之,有目的、有計劃、有科學依據的進行音樂節奏感的培養與訓練,堅持不懈的進行練習,時間長了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那麼學生的培養目標也就達到了,從而音樂藝術也得到了昇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吸奶器吸奶喂孩子,是按需餵養還是按時間餵養?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