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叔叔和侄子的奪位之戰。
4
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朱棣之所以可以在靖難之役中以弱擊強,最終登上皇位,除去運氣有幾分使然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棣所代表的是所有藩王力量,以至於在內廷中一直都有人可以告知建文帝方的所有部署,而建文帝方卻由於內部矛盾問題未能對朱棣建成一致的方案,最終朱棣接受密報,趁南京空虛,一舉攻入南京皇宮,成為新的大明皇帝。

    當然了,這件事還可以細分出來看。

    其一:雖然相比於建文帝的兵多將廣(建文帝方為100萬,朱棣燕軍為30萬),朱棣似乎不值一提。但是朱棣早在朱元璋期間就已經是藩王最強之一,隨著朱允炆開始削藩,使得朝廷和所有藩王對立,朱棣成為諸王之首。特別是寧王加入後,明朝最強僱傭軍朵顏三衛被朱棣所用。所以就算是30萬對100萬,但是在實力上朱棣並不弱於下風,這就是北兵邊關將士和南兵的差距。

    其二:投降朱棣的人非常多,內外有嬴。朱允炆在起初用兵的時候,最大的錯誤就不該用北將打朱棣,當時的北將多數都是朱棣的舊部,結果就導致這邊還沒開打呢,人家就帶著所有士兵投降朱棣了,實在尷尬。並且由於朱允炆的強勢削藩,也使得一部分人開始遠離。比如最後給朱棣透露南京城內空虛,速速進攻,並給朱棣開城門的就是谷王朱橞與建文帝主帥李景隆。

    其三:朱棣那個胖胖的兒子真心不錯,我說的是明仁宗朱高熾。以萬人之軍抵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的圍城,是朱棣可以帶輕騎直取南京的重用保障。

    當然了,其實朱允炆為什麼失敗,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了。對待手握重兵的藩王居然直接削,釀成慘禍,一堆謀士都是坑貨。

  • 2 # 昨事今史

    第一明朝的那些開國猛將有一大部分被他爺爺朱元璋殺了,還有部分病死了,只給他留下來個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和遠在雲南的沐家軍,導致朱允炆無將可用,只能派耿炳文帶兵出征,最後戰敗。

    第二朱允炆由於沒有軍事經驗,在陣前換將,換上了坑爹的李景隆為大將,這個李景隆也是他的豬隊友大儒師傅保薦的。結果李景隆在優勢兵力下一敗塗地,死得更快。

    第三顧念親情,命令戰場上不準傷害朱棣,致使其多次躲過死亡。

    第四削藩太過於冒進,而且開始削藩後又猶豫不前等等,然後逼反了四叔。

    第五對戰爭準備不足,還沒來得急調沐家軍過來,戰鬥就結束了。

    最後說一句如果,其實朱元璋給朱允炆鋪好路了,如果天下有變,那麼可以留耿炳文防守,然後調遣雲南的沐家軍過來,完全是可以一戰的,可惜2張王牌朱允炆都沒用好,最後自己也落得個下落不明,唏噓。

  • 3 # 阿夜劉

    首先是朱元璋屠殺功臣,建文無將可用,其次建文最大的一個軍事錯誤,就是給前線將領下達了一個命令“勿使我有殺叔之名”一場仗下來朱棣能換好幾批馬,不敢射朱棣本人,這是個致命的錯誤

  • 4 # 農夫說歷史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用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很快就從一方藩王,成為了明朝的統治者,為了繼位的合法性,還把自己的生母改為馬皇后(朱元璋老婆),為了堵住悠悠之口,他朱棣更是把侄子朱允炆的後宮佳麗幾乎屠戮殆盡。那為什麼作為皇帝的朱允炆,會輸得這麼慘?他朱允炆可是朱元璋生前就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其實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是註定的,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朱允炆對削藩的事情太過於急躁,自己的皇位還沒有怎麼穩住,就拿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叔開刀,真是搞不懂,朱允炆哪來的勇氣,僅僅是因為自己是皇帝?要知道朱元璋在世時,對朱棣也是有愛有忌憚,他朱允炆倒好,一刀切,削藩!這下把本來就不滿這個侄子繼位的皇叔們都得罪了,特別是寧王和燕王,要知道這兩位一位善謀,善戰,他朱允炆就不想想其中一個聯合其他王爺,都是很危險的,可是建文帝還是這麼做了,後果自然很嚴重。

    其次,他朱允炆雖然手上也有文臣武將,但是跟朱棣比就差了些,除了徐達之子徐輝祖、長興侯耿炳文,還有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的李景隆,其他地方的武將多為朱棣的部下,文臣呢,除了三個整天在建文帝面前,說藩王威脅論的齊泰等,就沒有比較拿得出手的文臣。那就防守等其他地方有心之臣勤王吧,比如遠在雲南的沐英所轄的軍隊,要知道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建文帝跟沐英的兒子關係也不錯,就衝朱元璋的這份信任,他沐英一族就得世世代代忠誠皇帝,不論是現在的還是將來的,可惜啊,他朱允炆不知道是健忘,還是時間壓根就來不及,總之建文帝最後落得失敗的下場。

  • 5 # 思維館

    站在南京皇城上的朱棣,看著廣闊的皇城,此刻萬千滋味湧向心頭。四年前,自己為了保住藩王之位起兵造反,如今曾經的皇帝朱允炆已經是城破身亡。自己夢寐以求的大明江山終於落在了自己的手中。想當年父親將皇位交給了年輕的侄子,那時自己縱然心有不甘,也無可奈何。本想接受父親的安排,卻不曾想侄子居然趕盡殺絕,要削除自己的藩王之位,不得已之下最終選擇了造反。

    此刻站在皇城的朱棣,對於當初自己的造反也是心有餘悸。回想四年前,自己手中僅有八百勇士,要不是張信把皇帝要逮捕自己的訊息秘密地報告了自己,可能就沒有了今天的朱棣了。

    在得到張信的告密之後,朱棣安排了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燕王府中潛伏,以待變故。等到張昺、謝貴帶兵圍困燕王府之後,這八百勇士當即出動,捕獲了張昺、謝貴等人,成功的守住了燕王府。當天夜裡,朱棣親自帶兵奪取了北平九門,隨後控制了北平城。在之後的十幾天裡,朱棣攻佔、接納了北平周邊的城池、士兵。此刻的燕軍從八百勇士激增到了數萬大軍,但是即便如此這數萬燕軍與朱允炆的百萬雄師相比,無疑是以卵擊石。

    面對這個問題,朱棣也是焦頭爛額,但是如今箭已射出,只能去籌集兵源了。招募兵源當然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是這種手段對於每天都在刀山火海里面翻滾的朱棣而言實在太慢了。為此他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十七弟寧王朱權。在朱棣苦肉計之下,寧王對其放下戒心以禮相待。不曾想在朱棣居住大寧府的這段時間內,買通了寧王的將士們。在寧王為朱棣送行的那天,朱棣事前埋伏的伏兵圍住了寧王,不得已之下寧王只能交出兵權,隨朱棣一同造反。

    有了寧王的大軍(特別是朵顏三衛),朱棣可謂是如虎添翼,有了跟朝廷相抗衡的兵力。在旗鼓相當的情況下,朱棣一路南下,攻城掠地。但是打到一半的時候,朱棣突然發現這樣的戰略對自己而言極其不利。雖然此時兩軍旗鼓相當,但是朱允炆畢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在物資、後備兵源上的優勢遠勝於自己。但是自己卻陷入了攻城、損失有限的兵力的死迴圈。長此以往自己還沒打到南京城就已經無兵可用了。

    面對這樣的困境,朱棣與謀士商議之後,決定放棄對沿途城池的攻佔,大軍破釜沉舟直搗南京。改變了策略的燕軍,勢如破竹最終攻取了南京,而朱允炆也在城破之日焚宮自殺。

    如今站在皇城之上的朱棣很慶幸當初自己奪取寧王兵權跟直搗南京的這兩大決定。正是這兩大決定讓弱小的自己戰勝了強大的侄子。

  • 6 # 農夫赤玉

    最近看了一本書就是寫朱棣的皇位由來的,大家都知道朱棣並不是一個透過正經途徑獲得皇位的,雖然他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皇子也是最像朱元璋的一個皇子,可是呢他的父親朱元璋卻並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讓人想不到的他居然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也是就是朱棣的侄子,因為朱元璋想要一個善於“文”的皇帝,所以呢他的目光就落在了學識淵博的非常仁善的孫子朱允炆上,於是朱允炆就成了後來的明建文帝,為啥他要給自己取這個“建文帝”的名字呢,就是因為他想要告訴全天下的人他是靠著仁義來治理國家的。可是大家想想,他的叔叔會甘心嗎,所以之後兩個人就展開了一場歷史上文皇帝和武皇帝的較量,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小編現在就為您講述。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一個像朱元璋一樣非常驍勇善戰的非常善於帶兵去打仗的一個人,他和他的父親一樣,在做事上非常的決絕果斷,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其實小編覺得他才是最應該做皇帝的人,可是呢他的父親就是有個小心願就是讓一個有知識的有胸懷的人去當這個皇帝,所以他先是培養自己的大兒子學文,想讓他來當下一任的皇帝,可是呢,這個大兒子實在是沒有這個福氣啊,知識他是學到了,可是呢人也因為體弱多病去世了。這不要緊,父親去世了兒子接著來補上位子,他的兒子朱允炆和他父親一樣是一個在文學上很有造詣的一個人,他甚至比自己的父親還做得好,對儒學就更加的精通了,是一個非常儒雅的有情懷的人。於是他就被自己的爺爺朱元璋選中當接班人,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就順利的當上了皇帝。

    可是大家都知道朱棣是一個非常的有實力的人,做事也非常的心狠,你想他在看到自己的侄子毫不費力地就登上了皇位可是自己為朝廷立下了多殺功勞卻最後只能當一個燕王的無奈和憤怒嗎,而且這個朱棣可不是吃素的,他要開始準備行動起來了,他想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做到皇帝的位子,和自己的侄子競爭一番,可是大家想一想這時候的朱允炆已經是皇帝了啊,他這樣做不就是想要造反篡位嗎,沒錯,人家膽子大有能力,就是要這樣做。

    咱們再來說說這個朱允炆上位之後他是怎樣做的,前面我們說了嘛,他就是一個非常儒雅的人,確實他在上位之後也是這樣做的,他首先要宣佈廢除一切法律制度中的殘忍的不仁義的條例,比方說什麼挖眼睛剁手腳的條例都讓他給廢除了,他對著滿朝的大臣宣佈自己要做一個“以人為本的以德行服人”的皇帝。他想要改變這歷朝以來的“重視武力輕視文化”的現象。於是呢他就開始大批的任用賢能的人,這前面做的我們都沒有非議,都挺好的,可是當他觸及到叔叔朱棣的利益的時候他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了。

    他雖然是個儒雅的皇帝但是他也不傻啊,他也明白要想讓自己的位子做得更穩一些就要除去那些對自己有隱患的人,包括在自己身邊的還有是朝廷中的那些臣子。為啥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孫子啊,孫子直接被選中當上的皇帝,你說以前的皇帝哪個不是在眾多的臣子角逐才選出來的啊,他這樣順利的當上皇帝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不服氣了,這裡面的典型代表就是他的四叔朱棣,他也知道朱棣有想去造反的動機啊,但是呢朱允炆現在的人設是“以德治人”啊,所以他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對叔叔朱棣做些什麼,更何況朱棣這個人的權力非常大,也非常的有威嚴,就算是朱允炆想動他一時也下不了手啊,於是朱允炆決定先從權力比較小的人物開始動手。

    於是呢他就想了辦法接著各種各樣的名義將朝中的一些朱姓臣子抓起來,這些人紛紛被朱允炆貶為了平民,朱允炆想借著這個事情“殺雞”給朱棣看。想要警告朱棣不要有什麼小動作,還有一方面就是想讓一步步的除去朱棣。可是朱棣可是常年帶著兵去作戰啊,這經驗不知道比這個朱允炆多了多少,朱允炆的手法在他的眼裡看起來就是小菜啊,他看到朱允炆的做法閉著眼睛想也知道他在打什麼樣的算盤。

    於是他就想著藉著這個機會為自己做準備,因為現在朱允炆不是在忙著收拾他們嘛,還沒有將矛頭對準自己,那朱棣就藉著這個間期儲存兵力,他廣泛的召集人馬進行訓練,因為他帶的兵的底子本來就不差嘛,在加上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朱棣的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了。於是朱棣就準備發起進攻,可是他不能頂著造反的名字進攻朱允炆啊,於是他就對外宣稱自己在“清君側”,意思就是說自己身為皇上的舅舅看到皇帝的周圍有一些不合格的臣子要替皇上清理他們,實際上卻是想要了朱允炆的命啊

    可是現在有的喜歡歷史的讀者也知道現在的情況應該是朱允炆佔著上風啊,因為他的軍隊的人數比朱棣的軍隊人數多著不知道有多少倍,可是呢最後的結果卻是朱棣獲勝了,咱們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是因為這個朱允炆他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身為文人做事也是猶猶豫豫的,那他身邊就沒有那些由朱元璋建立國家的時候留下來的武將嘛,本來是有的,可是當時他的爺爺朱元璋為了給後代們清除隱患就將那些有功德的有能力的大臣都殺死了。所以朱棣和朱允炆的條件正好相反,他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是在人的意料之中的了。最後朱允炆受不了這樣的恥辱就直接放火燒死了自己,朱棣成為了後來的明成祖。

  • 7 # 風逍逍兮易水寒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歷史對現代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不僅是因為明朝離現代比較近,還因為明朝的民族氣節和那些個奇葩皇帝,更因為明朝是封建社會最後的榮光。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君主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人家,從小當過和尚,也當過乞丐。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立了朱標為太子。可是,朱標英年早逝,沒能繼承皇位。隨後朱元璋又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個決定讓很多人驚訝不已。朱標死了,但是還有十幾個兒子尚在,照理來說應該在其餘諸子中選一個作為繼承人,但是朱元璋卻選了朱允炆,用他的權威將朱允炆推上了帝位,這同時也給朱允炆埋下了一大隱患。

    朱允炆的叔叔伯伯們,本就是在戰場上廝殺過的主。朱標作為繼承人,他們不得不服氣,但是朱允炆一沒資歷,二沒手段,諸侯王都不服朱允炆的統治。終於,在朱棣的號召下,諸侯王打出了“靖國難,清君側”的口號,發動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最終以朱允炆的慘敗而告終,朱棣成功登上帝位。朱允炆是一國之君,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資源,為什麼卻輸給了朱棣呢?

    首先朱允炆無人可用,也不會用人。朱元璋為了確保朱允炆的登基,在晚年對功臣進行了大清洗,跟隨朱元璋作戰的老兄弟,幾乎都被屠戮殆盡。等朱允炆登基之後,朝中可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僅剩下的郭英、耿炳文等人,朱棣也不能發揮他們的優勢,最終一敗塗地。

    其次,朱允炆沒有帝王的手段。朱允炆登基之後,也意識到了諸侯王對自己的威脅,於是他準備著手削藩。對一個帝王來說,削藩是鞏固自己統治的必要手段。但朱允炆沒有一個帝王應有的城府和手段,先從弱小的諸侯王下手,直接驚動了燕王、寧王等大諸侯,給了他們備戰的機會。

    最後,朱允炆本就不是一個亂世中的帝王人才。朱允炆性格柔和,從小就生長在安逸的環境之中,如果在盛世,他絕對是一個英明的仁君。但是明朝初年,內憂外患不斷,朱允炆這種性格的人根本不適合當皇帝,最後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嶽衡仰止”是什麼含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