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想聽聽各位的高見,謝謝)
8
回覆列表
  • 1 # 魯班大師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透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裡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誌: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援,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鬥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範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

  • 2 # 嗑瓜芝看電影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透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裡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鬥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誌: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 3 # 城鄉四哥

    埃爾文托夫勒提出的“第三次浪潮”的說法現在聽到的比較少了,他把資訊科技同人類從遊牧走向定居和工業革命相提並論是不恰當的。因為資訊革命沒有那麼大的歷史影響力。但是從技術革命對於歷史的影響來說,我認為應該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就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開始的世界的技術進步,包括核技術、航天技術、噴氣航空技術、微電子技術、資訊科技和生物技術。這些技術的積累對於世界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對世界的格局發生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對比二次工業革命,這種變化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為什麼不是第三次浪潮?按照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說明資訊科技的興起代表著第三次浪潮。但是資訊科技沒有那麼大的歷史影響。所謂的“浪潮”的發生,必然帶來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巨大的變化。每一次浪潮的興起都會使經濟的形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浪潮帶來的新的經濟形態將佔據經濟的主要成分。現在可以看到,資訊經濟的發展雖然快,但是決達不到,也不可能達到社會經濟的主體的地位。這就決定了資訊經濟的發生和興起到不了一次“浪潮”的程度。

    為什麼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這次工業技術的興起,給世界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裡面不僅僅是經濟,而且影響到政治和軍事,並且深深地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核技術的發明給人類帶來的衝擊絕不亞於電力的發明。核技術的經濟衝擊不如電力這種二次能源的發明,但是核技術帶來的政治和軍事衝擊卻遠遠超過電的發明。核技術的發明帶來了一個核時代。這個世界的政治和軍事觀念因此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先的所謂的零和的國際政治傳統觀念在核時代的衝擊下被迫引入了共存的概念。軍事上的絕對戰爭,絕對勝利的概念為有限戰爭的概念取代。核武器的產生使得人類第一次產生了生存危機,這種生存危機促使國際政治和軍事理論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航天技術的發明擴大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也擴大了經濟活動的空間。二次工業革命,航空技術的發明使得人們的活動空間從二維擴大到三維。航天技術的發明使得人類的經濟活動擴大到外太空。微電子技術等一系列工業技術的發明使得人類的工業加工從常觀進入到微觀領域,微電子技術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工業技術從人的肉眼可見的範疇進入微米和奈米甚至亞原子的範疇,現代生物學也進入到分子生物學的範疇。噴氣機把人類活動的速率從300公里/小時提高到1000公里/小時,提高了3倍,從而使得人類世界範圍的聯絡大大地密切了,從而使得“地球村”從概念變成現實。這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這場技術革命把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大大擴充套件了,至少是擴大了兩個維度,從一般的宏觀或者是常觀世界擴充套件到巨觀和微觀的世界。再一個影響巨大的就是資訊科技。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標誌著資訊科技的起點。從194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是世界的核時代。從1980年代蘋果第一臺個人personal computer的產生標誌著世界進入到資訊時代。這些技術的起源都來源於19世界末到20世紀初的科學突破,主要是物理學的突破。這些從基礎科學的突破而引發的技術和工業的突破,大大地擴充套件了人類的經濟活動空間,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的形態和人類的觀念。這種改變是革命性的改變。所以把這種技術的革命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對應世界上發生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個歷史概念的提出不是文字遊戲,而是對歷史現象和規律性的總結。一個有效概念的提出能夠使紛繁複雜的歷史現象顯得邏輯清晰。一個好的概念可以使得對於歷史的理解不需要許多的不可信或者特別的假設和條件。一個好的的概念就是一把奧卡姆的剃刀,剔除許多的概念和假設,把歷史的邏輯清晰地展現給人們。這既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

  • 4 # 百家千言

    在瞭解工業革命的影響前,首先得知道每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時間點,所在地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再來談三次工業革命對當時乃至以後世界所產生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

    開始時間:18世紀60年代。

    起源地:英國。

    歷史背景:英國資產階級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充套件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所以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廠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工業革命”。

    標誌性代表: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鐵路之父),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

    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確立了英國的世界霸權,同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範圍的大肆搶佔商品市場,搶佔原料產地,確立殖民霸權,第一次工業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了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思想領域、世界市場等諸多方面的改變。

    第二次工業革命

    開始時間:十九世紀中期

    起源地:主要代表國家為德國,美國。

    歷史背景:①政治: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

    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

    ④市場:開闢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⑤環境: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市場進一步擴大,資金大量積累),相對穩定的各國國內及國際環境。

    標誌性代表:愛迪生(電燈),西門子(直流發電機),特斯拉(交流電)

    影響:(1)經濟上

    ①生產力,迅猛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生產關係,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④工業佈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

    ⑤世界經濟格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政治上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②社會主義運動,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④民主民族運動:促進了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⑤國際關係(世界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思想文化:

    ①壟斷主義;

    ②思想觀念,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觀念。

    (5)社會生活:生活質量文化水平提高,城鄉差距縮小。

    (6)環境問題,汽車的出現,促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使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汙染問題。

    對世界的影響

    1、世界各地聯絡更加密切

    2、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資訊的交流

    3、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4、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對中國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

    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再一次發生質的提升,所以歐洲各國之間為了不斷爭奪原料,資源,競爭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擴張,對中國也進行了更加殘酷的商品傾銷和戰爭掠奪。比如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探索

    在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短暫發展,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再一次得到發展,實業救國的口號開始出現,後來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短暫的春天。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3.中國近代化程序進一步加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後,中國也深受影響,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務運動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西方引進了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企業,這也間接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為後來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4.中國主觀思想潮流的變化

    早期啟蒙思想,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突飛猛進,使歐洲人的思想也開始進步,資本主義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思想成為歐洲主流思想,這也影響到部分進步的華人,他們不但學習歐洲先進的技術,也開始接受先進的思想,這為後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辛亥革命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5。中國資產階級開始領導革命

    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民族矛盾不斷加深,資產階級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道路,在經歷了農民領導革命的失敗後(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觀念開始被廣大華人民逐漸接受和適應,並最終由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國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第三次工業革命

    開始時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起源地:美國

    歷史背景: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標誌性代表:IBM,微軟,網際網路等。

    影響:(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政治多極化的出現。

    (4)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

    但是在極速變化的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在逐漸到來。中國也正在搶佔新的發展機會的灘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空調開關沒開卻自動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