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變化的史不變的歷

    在介紹劉裕、朱溫、趙匡胤的共同之處前,先簡單分別介紹一下,這樣更方便梳理他們的共同之處。

    首先介紹一下,劉裕:(363年-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420年-422年在位)。

    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後梁開國皇帝,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趙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976年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從簡介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共同之處:

    1、都是一個朝代的開創者(開國之君)。

    2、都是篡奪前朝。

    3、都是武將起家。

  • 2 # 若木記

    1.三人都是開國皇帝,但三人都未能一統華夏,都是半壁江山,豬瘟的樑最小;

    2.三人都是行伍出身,都比較能打仗,尤其是劉裕,從南向北差點一統華夏,歷史上成功的北伐兩個半,他算半個;

    3.三人都是前朝權臣;

    4.三人都未能傳位給自己滿意的接班人,未能延續巨集圖偉業。

  • 3 # 亙古懷念說史

    這三位都是從底層一步步崛起,進而成為舉足輕重的掌權者,最終通過武裝奪權成為割據政權的開國皇帝。另外,這三位的個人武力值也是相當的高。

    東晉末年朝政腐敗,司馬氏皇族權力薄弱,在北伐中逐漸建立起威望的劉裕趁機篡奪了東晉政權。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史稱宋武帝,並對東晉皇族大開殺戒。

    他後來投降唐朝廷,被封為地方節度使。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羽翼豐滿的朱溫篡唐自立,終結了長達289年的唐朝。公元907年,朱溫建立了後梁政權,史稱後梁太祖。在朱溫篡唐的過程中給唐朝宗室也進行了血腥的清洗。

    隨著郭威和柴榮的相繼英年早逝,趙匡胤逐漸成為後周政權當中的核心人物。公元960年,趙匡胤在手下將士的擁護下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宋太祖。

    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在奪取後周政權的過程中並不像劉裕和朱溫那樣血腥殘暴,反而對後周宗室和官員極其優待。北宋一朝,柴氏家族獲得了極高的尊榮。

  • 4 # 餘歡說歷史

    相同點:血與淚的亂世

    都說亂世人不如狗,我們沒能也不想去切身體會,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通過文獻和史書感覺一下當年的悲劇。

    第一,衣冠蒙塵,民族危亡。

    南北朝的北方依舊被“五胡”之一的鮮卑族把持,雖然經歷了孝文帝的改革和數百年的融合,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遊牧民族為主導的漢化,而非中華文明佔據主動,效果類似於滿清。

    至於五代十國,不要光看皇帝們的姓氏,實際上後唐、後晉和後漢的君主都是沙陀族人(突厥分支),所以石敬瑭勾連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事件,我們只能將他當做中原王朝的千古罪人,而非沙陀族的敗類。

    所以當年正統的文化都在南方,東晉的“衣冠南渡”和南唐的文化昌盛,算是保留了中華文明的純正火種,而非被異族佔據的北方。

    第二,戰亂連綿,民不聊生。

    南北朝方面,南方自東晉“衣冠南渡”後歷經了西蜀流民之亂、恆玄造反、孫恩作亂和後景之亂等大事件,北方則發生了六鎮起義、爾朱氏亂政,東西魏分裂後成為北齊北周後統一,大體上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乃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 及築土山,不限貴賤,晝夜不息,亂加毆棰,疲羸者因殺之以填山,號哭之聲,響動天地。百姓不敢藏隱,並出從之,旬日之間,眾至數萬……破掠吳中,多自調發,逼掠子女,毒虐百姓,吳人莫不怨憤,於是各立城柵拒守”。--《梁書》中的侯景之亂

    而五代十國就更加混亂了,延續殘唐的藩鎮割據局面,中原地區走馬燈式的政權更迭帶來了無窮的兵禍,而南方則小國林立,相互傾軋的局面從未消停。

    第三,有因有果,起源近似。

    南北朝起源於北魏和劉宋的對峙,自劉裕去世之後北方局勢逐漸明朗,鮮卑族的拓跋氏逐漸佔據上風,到公元439年消滅或臣服北方所有的反對勢力,建立北魏。

    五代十國則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亂”以及隨後的藩鎮尾大不掉格局,偉大的李唐搖搖晃晃地又堅持了一個半世紀才在黃巢的攪屎棍效應和朱溫的鳩佔鵲巢下轟然坍塌。

    如果將前面的起因算到同一個大時代,二者的事件跨度也就沒那麼大了。

    第四,雄主出世,終結亂世。

    楊堅通過“禪讓”,趙匡胤選擇了“黃袍加身”,一個偽君子,一個真小人,的確有幾分相似,至少都是和平手段為主,雖然少不了要出兵平定幾個造反的前朝遺老。

    而統一的手段大抵相似,都是從北到南的武力平定,腐朽的陳朝沒費大隋什麼周折,而北宋的南方也是或降或敗,沒真正的阻力,只是因為小國家太多而略費周折而已。

    兩個亂世之間隔了一個隋唐,他們之間的不同自然是明顯而深刻的。

    社會組成基礎的變遷:世家的消亡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世家大族的巔峰之時,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始終牢牢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命脈,所謂“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王朝”,除非個別改朝換代中惹了眾怒的倒黴蛋之外,他們在政治前途和社會地位的保障都是當時的潛規則。

    而皇權也是很受制約的,之所以“禪讓”事件頻發,在於世家和世家聯合的實力過於強大,完權能夠威脅王權。

    而到了五代十國,曾經的“王謝堂前燕”,也終於是飛入“尋常百姓家”,藩鎮割據和黃巢之亂早將大地主莊園經濟衝擊得七零八落,“天街踏盡公卿骨”則是肉體上的消滅,而五代沿襲殘唐,自然是更加的有恃無恐。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因此五代是武人的政治,安重榮石破天驚的論斷道出了改朝換代的本質,從此“禪讓”退出了歷史舞臺,進入明搶階段。

    文化成就的差距:三教繁榮到萬馬齊喑

    南北朝除了樂府詩,更大的文化成就來自儒道佛三教的發展,由於地域的割裂和統治者喜好的不同,導致形成了一個類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三教並立”局面,三教之“教”並非宗教之“教”,其原初語義,實質所指的是一種教化、教義與教說。

    南北朝是三教關係全面展開的時期,也是三教爭論全面展開、三教融合全面加深的時期,涉及的問題也非常廣,出現的論著也非常多。

    而五代十國的文化成就則是泛善可陳的,雖說“國家不幸詩家幸”,但當時卻並沒有誕生什麼震撼靈魂的作品或者思想家,對比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寫過的詩差距甚遠,當然,你可以說那個千古詞帝的李煜,但等到他將傷感化成文字之時,五代早已經結束了。

    李煜的詞寫的是恨,而非志

    究其原因,第一,五十餘年並不算長,有著太多的偶然性;第二,在原有的社會基礎(世家政治)被摧毀之後,新的社會架構和文化體系尚未建立完善。

    所以,新興北宋的文化猶如井噴一般,就是這樣的厚積薄發。

    觀念不同:民族融合到中原為尊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明顯的民族融合期,這是一種被動的融合,從西晉末年石勒口中的“兩腳羊”和“京觀”到楊堅的終結,期間滿滿的都是血淚,氐、匈奴、羌、羯和鮮卑輪姦著殘破的中原,並帶給我們祖先身不由己的“被融合”。

    也恰恰因為如此打破了中華民族魏晉時代的萎靡之氣,形成了勇武剛健的新民族精神,這一點在盛唐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甚至他們身上都有著胡人的血統。

    到了五代,中原的帝王更替在沙陀貴族和漢族武將之間展開,期間還有契丹的趁火打劫,雖然在混亂的局勢下只能唯才是舉,但二者的裂痕已經發芽,對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和幽雲十六州事件的恐懼,令漢人中原王朝對於外族和武將掌權有了隔閡,而士大夫的強勢則重申了“名節”的重要性。

    所以兩宋的士大夫寧可接受宦官封王(童貫),也要排擠狄青和岳飛,也來自這種思想的影響,異族普遍當官的情況從此作古。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笑面人》

    對於今人而言,永遠都無法回到過去,卻可以從過往的得失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中國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令我們在前車之鑑上往往有著非比尋常的優勢。

    上文的兩個亂世,不管來自怎樣的客觀主觀原因,亦或是帶來什麼樣正面或消極的影響,這些都不能夠掩蓋一個“亂世人不如狗”的事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人而言,和平、穩定和富裕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這才是我們讀歷史時要深層次思考的問題。

  • 5 # 蔡小松001

    三者怎可相提並論!?

    此三者唯一相同點可知的就是以軍功坐大推翻前朝!

    但是,劉裕乃一代英主,是可以和後周世宗柴榮相提並論的人物!

    朱溫乃何許人也?殘暴,狡猾,賜名全忠卻不忠!宣淫兒媳,不仁不義之徒!

    趙匡胤比朱溫稍強一點,但也是個心狠手辣之輩,背叛故主,篡取孤兒寡母之位。且末年,被其弟弟奪位,留人詬病!兩宋堪稱弱宋,其中也不是沒有趙匡胤的“功勞”!

    此所謂,三人不可同日而語!

  • 6 # 觀察員亮子

    劉裕朱溫趙匡胤共同之處都是前朝大將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武力還是比較強的那種,最後都是造反成了開國之君。劉裕古徐州蕭縣人武力最強出身最卑微從家奴通過戰鬥一步步走上權利巔峰,滅了幾個國家又誅殺司馬皇族那就大快人心。朱溫古徐州碭山人原唐大將為人殘暴凶狠,武力值一般。劉裕朱溫都算是徐州人也是共同點,還有就是開國後不久就滅亡了。趙匡胤宋開國只君,原後周柴榮大將,後造反黃袍加身成功,人品比前兩位好點,杯酒釋兵權不亂殺算仁君,武功還不錯,開創了大宋三百多年江山。

  • 7 # 帝秦盛唐憶天水

    【劉裕、朱溫、趙匡胤這三個歷史人物放在一起比較,還蠻新鮮的!突然有關公戰秦瓊的感覺!】他們三人共同之處有:都作為權臣取代前朝建立新政權,作為開國皇帝而存在!

    其他共同點太少:朱溫殘暴無道,劉裕和趙匡胤勵精圖治,大有作為,有統一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有生之年沒有完成自己的志向!

  • 8 # 侃古說今

    都是撿現成,還都成功了,過了一把皇帝癮,都是行武出身,從軍一步一步的做到軍隊統帥,最後,廢掉前任,坐了開國皇帝!權臣成功逆襲!也都是貧苦出身,可以說是寒門出身

  • 9 # 天涯雲水間

    第一,都是開國君主,劉裕建立南朝宋,朱溫建立五代後梁,趙匡胤建立北宋。

    第二,都是前朝大將。劉裕是東晉高階將領;朱溫先為黃巢部將,後招安於唐,反撲義軍,奠定自身地位;趙匡胤是後周皇帝柴榮心腹大將,掌禁軍。

    第三,都和異族戰鬥過。劉裕與北魏鮮卑、朱溫與沙陀李克用父子、趙匡胤與契丹。

  • 10 # 黑小姐

    根據個人有限歷史知識,把三位歸結為都是有能力,有野心,有魄力,擅長軍事,政治,人心。

    先談能力

    劉裕滅劉毅、誅孫恩、盧循、討桓楚、伐西蜀、徵司馬休之,滅南燕、後秦,氣吞萬里如虎。

    朱溫自小兵到同州防禦使然後到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到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沛郡侯到進封為吳興郡王到東平到樑王然後廢李稱帝。

    趙匡胤一根齊眉棍,打下九省十三洲,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

    政治上都打破既得利益者,劉裕讓世家大族落淚,朱溫直接抹殺門閥貴族,趙匡胤扼殺藩鎮。

    三位雖然以武一統但文治方面也沒落下,在位時期經濟上發展繁榮,國力大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已經非常努力了,為什麼歷史地位還是比不上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