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蘑菇雅說

    家世顯赫,四世三公

    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國志 袁紹傳》記載: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袁紹四世三公,這是很厲害的,而且,門多故吏。我們知道在東漢“三公”這個職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次於皇帝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袁家一連四代人,就是袁紹以上太祖、高祖、祖、父這四輩都有出任這樣官職的人,在官場上是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所以說袁紹的家族在當時是很有號召力的。

    禮賢下士,喜愛賢才《三國志 袁紹傳》記載: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在當時,袁紹禮賢下士,喜愛賢才也是非常出名的,所以袁紹手下也聚集了一群能人,如顏良文丑。

    兵強馬壯,實力強勁《三國志 袁紹傳》記載: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語在武紀。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

    在當時袁紹雖然只是渤海太守,在十八路諸侯中官銜不是最高的,但是卻非常有實力,擁有強大的軍隊,而且討董也是他提出,因此成為盟主當仁不讓。

  • 2 # 星海拾史

    汝南袁氏,本就是東漢“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其門下的學生遍佈天下,其中大部分是從政的學士,所以袁氏的聲望很高很好。

    袁紹雖然不算嫡子,又被弟弟袁術看不起,但他以庶長子的身份發奮努力,好招賢納士,又好養死士,加之姿貌威容,很有名聲;也就是說,在外人眼裡,袁紹這一輩中他算是最出色的了。

    袁紹其實也頗有心機,又有膽氣。董卓入京廢帝另立後他公然反對董卓,然後懸節東門、奔赴冀州,到後面起兵反董又致其宗族盡皆被戮;可見他與董卓結仇很深,可以說國恨家亡。

    然後袁紹當時也頗有勢力,韓馥因懼其勢大還把冀州直接讓給了他,袁紹又有顏良文丑等武將、沮授田豐等謀士,在諸侯當中就實力而言也算是第一流。他非常符合統帥的條件。

  • 3 # 劍膽琴心01

    袁紹當選盟主,是曹操的推舉,他說:“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但是對比一下袁曹二人的表現,不管是謀略,還是氣度,曹操才是更適合的人選。

    早在何進謀誅宦官的時候,袁紹就出了一個昏招,他建議何進召集地方勢力到京師勤王,才導致了董卓之亂。而曹操當時的見識就比他高明,一句“但付一獄吏足矣”,輕鬆隨意之間就可以把問題解決掉,這顯示出曹操高超的領袖風範。

    後來董卓焚燒洛陽宮殿,逃往長安之際,只有曹操一人意識到如果乘勢追擊,一戰可定天下,然而做為盟主的袁紹卻無所作為,不思進取,喪失了消滅董卓的良機,氣得曹操扼腕嘆息,大呼:“豎子不足與謀!”。透過袁曹二人的對比,領導才能高下立判。

    儘管曹操很優秀,無奈他沒有官職,勢力和號召力都不如袁紹大,為了討董義舉能夠成功,他只能推薦袁紹做盟主。

  • 4 # bindong1

    盟主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比如,劉備就當不上。

    良禽擇木而棲,眾生聚沙成塔,十八路諸侯推舉了一個名實不符的袁紹。

    諸候本身就很是了得,諸侯的大哥,必須是了得中的了得,

    一,要有實力:

    袁紹的兵馬錢糧,土地人口,我沒查到統計資料,在那個拳頭大的是哥哥.錘頭大的是爺爺的時代,實力在十八諸侯裡,當數一數二,

    二,要有號召力,要佔據道德的制高點,能夠引導輿論的支援,一呼百應: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名動海內,聲播四方,對付董卓這個土包子,綽綽綽.有餘糧!

    所以:

    紹盟主應運而生,袁本初當仁不讓。

    錯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結果是:虎牢關一戰,眾諸侯做鳥獸散,其中,曹操跑的最快,兗州老鄉正在嘮嗑,曹操出現了,所以"說曹操.曹操到"

    志大才疏,色厲內荏,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的袁紹的最終結局是吐血而死,子孫無遺。

  • 5 # 拖刀石

    題主對於袁紹可能有什麼誤解。對於他,初中歷史課本介紹他是官渡之戰敗給了曹操,一般人都會認為一個敗軍之將為啥還能當十八路諸侯盟主?

    首先說,袁紹可不是啥軟柿子。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袁家是汝陽名家,家族四世三公,即從高祖父袁安起,四代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總理、三軍總司令一類的官。到袁逢這一代,兄弟三人官拜司徒、司空、和左中郎將。袁家可以說是權傾天下。

    司空袁逢和婢女生的庶子就是袁紹,他有個弟弟,是袁逢的嫡次子就是袁。左中郎將袁成無子,所以袁紹被過繼給了袁成。袁紹長的英俊威武,很得父親和叔父的喜愛。漢朝做官是九品中正制,做官的後代可以憑藉世資出任官員。所以袁紹早早的就當了縣長,由於有能力,獲得了清正能幹的名聲。

    古人要守喪,袁紹在母親去世的時候回家服喪,便一直隱居,也不聽朝廷的徵辟。實際上是因為朝廷日趨腐敗,正義之人遭受打擊。袁紹不想成為宦官的走狗,而是想借隱居之名,一是博取名聲,二是暗中結交有正義的官員,準備剷除閹黨。在此期間結識了張邈、何顒、許攸等人,為後來建立功業做了準備條件。

    東漢末年爆發農民起義,袁紹應召準備借外戚何進之力剷除宦官,何進也想借袁紹來鞏固地位,所以兩人關係很好。在這期間,袁紹又結識了後來朋友和敵人---曹操,兩人同在西園新軍中當差。

    少帝劉辨登基以後,太傅袁槐和何進共同輔政,袁紹又被提拔為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紀檢)手下有一千多號人。袁紹在此期間一直想除掉宦官,但是由於何進優柔寡斷,一直沒能成功。後來獻策召邊臣入京誅殺宦官,還借何進之名寫信告知天下的官員,讓他們誅殺宦官的親信,由此,天下皆知袁本初有謀略。此時,他的弟弟袁術也在何進手下擔任虎賁中郎將(中央警衛部長),在何進死後率兵誅殺了宦官。但是不如他哥哥出名。

    董卓進入都城以後,想要獨攬大權,預謀廢少帝,立獻帝。因此和袁紹商量,沒想到被袁紹懟了:天底下強大的人又不是隻有你董卓一個人。說完就橫握佩刀,向董卓拱手,揚長而去。之前由於與黨人謀誅殺宦官,這下又第一個懟董卓,袁紹的名聲更大了。

    等到董卓廢少帝,殺太傅袁槐,行不軌之時。關東諸侯都起來反對他了,並且由於袁紹名聲很大,袁槐又是他的家人,諸侯都同情他的遭遇,各路起兵都打著袁家的旗。這就是十八路諸侯反董。

    曹操制檄文傳閱各州,得十八路諸侯會盟,

    第一鎮,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三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六鎮,賑窮救急,志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丰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生。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文臺。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第十八鎮就是曹操自己。

    袁紹能夠擔任諸侯盟主與他們家的家世、遭遇,以及他前期為自己建立的名聲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曹操。袁術、袁紹同為袁家子弟,且袁術為嫡子,曹操檄文裡面卻只提袁紹為四世三公,雖然把袁術放在最前面,但是卻以其為後將軍、太守。這和曹操之前結交了袁紹有關。

    撇開這一層不談,再來看這十八路諸侯的關係:

    這十八路諸侯中官職最大的是袁術,後將軍,僅次於九卿,不常置,但是是中央的官。自然不比地方官。這就是為啥他排第一,。十八路諸侯中有四個刺史(封疆大吏),分別是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其餘都是太守或者封國的相,曹操則是騎都尉。而剩下的幾鎮諸侯中,有屬直轄的河內太守;兗州的陳留太守、東郡太守、濟北相、山陽太守;徐州的廣陵太守;荊州的南陽太守、長沙太守;涼州的西涼太守;幷州的上黨太守;幽州的北平太守;青州的北海太守;冀州的渤海太守。雖然漢末官制瓦解,但是人都有地域觀念,且袁家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就是袁紹後來當盟主的原因。

    這十八路諸侯要是分個派別的話應該這樣分:袁紹、袁術、陶謙、馬騰等。

    首先說袁紹,袁紹早年結識了張邈和曹操,張邈的弟弟張超是廣陵太守;袁紹的從兄是山陽太守袁遺,他和袁紹的關係比和袁術的好;河內太守王匡與張邈交好,冀州刺史韓馥是早期和袁紹一起舉兵的,自然和袁紹站在一邊;東郡太守之前就在袁紹出奔冀州之時借三公名義要討伐董卓,故推斷其和袁家交好,濟北相鮑信以前在袁紹手下當差,曾勸袁紹除去董卓;兗州四個太守都是袁紹一邊的,兗州刺史劉岱也會被影響。上黨太守張揚是原來何進的部下,何進與袁紹親近,所以張揚也是袁紹一邊的。據此算來,袁紹一派勢力佔到了12/18,而袁術手下只有孫堅,其餘諸侯勢力多是一人一派。

    會盟的十八路諸侯中,就算投票,也是袁紹佔絕對優勢,而袁術又是袁紹的弟弟,此時兩人還未鬧掰,袁紹的當盟主更是理所應當。

    且諸侯起義皆為以替袁氏報仇雪恥,所以最後的盟主肯定是落在袁氏手中。十八路諸侯中,袁氏共有三支,袁紹,袁術,袁遺。其中袁氏正統僅有袁紹,袁術。故實際上能爭奪盟主的人只有袁紹,袁術。若是按長幼尊卑,袁紹是庶子,袁術是嫡次子,而袁紹比袁術年長,而袁術比袁紹官大,兩人勢均力敵。但是袁術手下僅有孫堅,袁紹手下有十一路諸侯,說到底,還是得憑實力說話。所以,盟主必然是袁紹。

    其中,官職最大的是袁術,為後將軍,所以後來袁紹當上盟主後自立為車騎將軍,位在九卿之上,力要壓過袁術一頭。不過關東諸侯雖然會盟,選出了盟主,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體系,袁紹這盟主有名而已,卻無實權。等到董卓關上函谷關,關東諸侯的糧草用盡了,就做鳥獸散了。曹公說袁本初謀有餘而決斷不足;十八路諸侯會盟,他這個盟主當得確實不行。

  • 6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一說起袁紹,喜歡歷史的同好,自會首先想起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兵多將廣卻又優柔寡斷的他,被曹操打的一敗塗地。一手好牌,生生被他打成了爛局。

    自古成王敗寇。勝利者是高歌、鮮花。失敗者是淒涼、塵沙。

    袁紹在沒有失敗前,聲名是何等的耀目,資源是何等的雄厚。然而一切都隨著他那面“袁”字纛棋的倒下,化為浮塵。

    言歸正問: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什麼會推選袁紹為盟主?

    為什麼,因為是眾望所歸,而且是名副其實的眾望所歸。即凡袁紹百般它因,不當這個盟主,第二人選就會是袁術。

    袁紹、袁術在朝廷中央為官,如是治世,他二人要是隨便到各地州府地方轉悠一圈,什麼概念呢?各地州府一二把手,必是高接遠送,不敢一絲怠慢。亂世,若是二人有選擇的去到地方,待遇也打不了多少折。

    袁紹、袁術的官大嗎?是不小,但位置還驚不了地方上俯首低腰。但這哥倆的爸爸,爸爸的爸爸,爸爸的爺爺,官大。袁氏一族,經歷過四代皇上,有三人做到過“三公”,漢朝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什麼級別,相當於現代的總理、央辦、紀檢。都是和皇上面對面商討時政的份量。官做到了這一步上,可以說下面的地方高官,不是袁家的門生,就是袁家提拔助力的。袁家門前也是每天門庭若市,廣交政客多收士人。尤其袁紹本人長得帥,舉止有風度,注重名聲,來拜訪計程車人不論貴賤,有無才學,袁紹都能和藹以待。他家門前擠滿了各種車輛,都遭到了皇帝身邊侍臣的反感和非議。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為此訓斥過他,但袁紹沒當回事。

    董卓進京攬權後,想另立新帝,為了這,袁紹和董卓鬧翻。袁紹大怒道“天下強橫的,難道只有你一個人嗎!”事後也擔心董卓報復,棄了官印,跑到了冀州。

    有了名就有了利{人馬},袁紹就是屬於這種先名後得利的。他起兵反董卓後,董卓一氣之下,把袁家在京師的宗族一股腦殺了。這下更好,一些受過袁家恩惠的地方勢力,同情難受他家的遭遇,都嚷嚷著替他報仇,心有歸附。有很多勢力甚至打出了袁家旗號。可見,漢末袁家勢力絕非一般。

    待到各路諸侯聯盟,袁紹自是眾望所抬,當選盟主不二人選。至於袁術,一是為弟,二是性格孤傲,為人面子事上肯定差了袁紹不少。這從他後來敢冒傻氣稱帝當靶子,就不難看出品性來。再就那時的曹操,也不會排到第三人選,士族階層向來自傲,面對宦臣之家出身的曹操,他們從骨子裡還是有偏見。曹操後來稱雄,那是後來他用實力、地盤說了話。就是曹操起家兗州,擁兵一方後,兗州還有士族非議他,氣的曹操殺了好幾個呢。

    當初袁紹跑到冀州時,冀州牧是韓馥,實權實力是大於袁紹的,但名望又是不及袁紹的。自家官位肯定先前也是受過袁家照顧的。在對待袁紹上,是如癢在背,顧慮與忌憚撓心。

    在袁紹謀士運作下,還有冀州幾個中層忽悠下,韓馥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讓出官位,派兒子給袁紹送去了印綬。由此可見,當時的袁紹是何等的“輝煌”。

    後來與曹操爭鋒敗亡,有他性格的原因,用人的原因,也有曹操是真雄傑的原因。比如,他手下的謀士都愛在他面前示能、互懟。每當看到手下不和,愛好面子的袁紹,就會不計對錯不慮全域性,和稀泥,兩邊撫慰,展現大哥範兒。而曹操處理這種情況,絕對是果敢論是非,肯定對的一方,訓斥錯的一方,杜絕團隊負能。總之,處在人生最巔峰的袁紹,沒有把握好他那極優的平臺,豐富的資源,最終一束繁花變成了一片落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布裡在替補席擺6瓶水向閔鹿蕾致敬,但是6瓶水是什麼寓意?背後有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