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印尼書呆子

    氣度太小,這個沒辦法。

    而且袁家自己內部也勾心鬥角,不然依袁家的勢力和威望,可以輕鬆團結各路諸侯,恢復大漢。

  • 2 # 文人提筆安天下

    1、袁紹愛才,但也妒才。

    他知道什麼人是人才,但是他卻不喜歡別人比自己出風頭,比自己有本事,導致他最終失敗。

    2、袁紹沒有識人之明。

    比如在官渡之戰中,派了一個醉鬼淳于瓊去守護全軍的糧草。(淳于瓊,嗜好喝酒,守護糧草爛醉如泥)

    3、袁紹不善於納忠言。

    比如田豐和沮授曾經諫言不要發動官渡之戰,時機不成熟,袁紹沒有采納。

    4、袁紹剛愎自用。

    許攸曾經獻計奇襲許昌,曹操不戰自潰,袁紹沒有采納。

    5、袁紹沒有太大的軍事才能。

    比如得知曹操奇襲烏巢之後,不聽張合急救烏巢之言,聽信郭圖攻擊官渡,導致烏巢失守。

  • 3 # 折緣

    袁紹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嚴重誤讀。

    《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是一個剛愎自用的蠢材:志大才疏、濫殺無辜、好大喜功,總之就是個小丑級人物坐到了高位,有些沐猴而冠的意思,匆匆出場,又匆匆謝幕,把個好端端的、足以成就霸業的四州之地拱手讓人不算,還被人趕盡殺絕,致使袁氏一脈親無遺類,於國於家都是禍害。

    其實袁紹是一個寬厚的人,他寬厚所以能獲得士眾之心,但是不善於管理,導致無法駕馭,使士眾們各逞其志,貪利者躁進,忠貞者黜出,最終才導致了他的敗亡。

    袁紹出生於汝南豪族,自高祖袁安以下四世三公,勢傾天下,然而袁紹庶出,在東漢那個以門閥為重的時代,如果不是能力超強,本來這樣的出身是不會有多少出頭機會的。

    但袁紹偏偏不甘平庸,非想著弄出點動靜來。

    《英雄記》裡說他:“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 母 喪 ,服 竟 ,又 追 行 父 服 ,凡 在 崾 廬 六 年 。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 內知名 ,不得相 見。又好遊俠 ,與張孟卓 、 何伯求 、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 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

    很明顯,彼時的袁紹是個有為青年,也就是題主說的青年才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絕非紈絝之輩可比。

    十八路諸侯討董聯盟總瓢把子

    彼時,董卓禍亂京師,濫殺無辜,袁紹極為不滿,而董卓又謀欲廢帝立威,與大臣商議,袁紹不應,董卓謂袁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於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很霸氣地迴應:“天下健者,豈唯董公?”話畢,袁紹瀟灑地引佩刀橫揖而出。

    這麼豪邁霸氣、肝膽至極,誠非常人所能發的袁紹,就憑藉這一件事,就可以青史留名。

    其後,袁紹亡奔冀州,以渤海起兵,率領十八路諸侯共起誅董,董卓不敵,焚洛陽以歸長安,各路諸侯逡巡不進,只有孫堅、曹操勒兵追擊,結果大敗而歸,於是大家就開始意見紛紛,說袁紹身為盟主,不能盡力討伐董卓,救大漢於水深火熱之中,要麼是早有異心。要麼就是志大才疏之輩。

    其實,袁紹不盡力引諸侯西向,其實另有隱情。袁紹因為反對董卓廢帝而逃,本不認董卓所立的獻帝,主盟伐董,意在弘農王。董卓見勢不妙,把弘農王給殺了.....

    弘農王一死,袁紹動力大減,不願冒險率軍迫殺窮寇,迎接獻帝以歸,而是與冀州牧韓馥等圖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

    後來,獻帝在楊奉等人保駕東歸時,袁紹對沮授等謀士迎之事不太熱心,都是因為袁紹不認可漢獻帝的緣故,所以後來獻帝才成為了曹操的籌碼。

    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來,袁紹其實並不是很廢的那種人,只是他有點“軸”,或者可能他打的主意是自己也立個皇帝起來,比起董卓立的皇帝,要更加能增加自己的權威吧。

    官渡之敗

    袁紹一身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官渡之敗”了。處強勢而為人所敗,成就了人家曹操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妥妥地流傳千古的經典發麵教材。

    並且以這場戰役作為佐證,說袁紹“色厲內荏,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亡命,不能忍,是以不能成大業。”

    其實,官渡之敗亦非必敗,只是戰爭形勢一變再變,袁紹未能笑到最後而已。

    從官渡之戰的程序來看,袁紹沒有聽從謀士沮授、田豐所認為的時機不到,希望大軍休整後,再尋找機會,再行出戰的建議,出兵後也沒有采納田豐分兵騷擾之計,其實是正確的。

    曹操起先並沒有對袁紹擊滅公孫瓚後迅速南下而做好準備,這也是為什麼袁紹軍隊抵達官渡後,曹操兵力極弱的原因——老曹沒有想到啊,袁紹怎麼來得這麼快,連給自己整合各處駐防軍隊的機會都不給啊。

    而袁紹步步推進直逼許都的時候,還不忘派劉備繞道汝南襲擊曹操後方,一度把曹操搞得手忙腳亂。儘管後來曹操憑藉出色的謀略消滅了顏良、文丑兩支勁旅,並派徐晃劫燒了袁紹的一部分軍糧,但袁紹不為所動,大軍強渡黃河,直搗官渡。

    這樣的策略以及應對其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彼時,袁紹全面佔優,人數上十萬大軍,曹操不過一萬人,傷亡亦有兩三千;輜重方面,袁紹糧草豐沛,曹操軍糧只能支援數日,無法久持;心理上,袁軍有復仇情結,挾勝而來,勢不可擋。曹操一看勢頭不妙,信心大減,打算回撤許都,只是荀彧曉以利害後,才不得已硬著頭皮強撐。

    事實上,官渡對壘,曹操幾乎陷入絕境,其幾乎為人所滅者,數矣。

    倘若孫策不死,曹操實無能與袁紹爭勝之理——袁紹攻擊曹操前,孫策躡行其後,曹操縱有回天之力,勢難存久,這是其中之一。

    倘若許攸不臨陣投敵,曹操也沒有偷襲成功的可能,繞道敵人後方,如果不能準確得到情報,虎口拔牙,成事的機率很小。而如果袁紹所任的護糧官是其他人,曹操的五千人馬攻殺守營萬餘兵力基本上沒有勝算,可惜,淳于瓊有勇無謀,翫忽職守,不然,曹操可能很難生還,這是其中之二。

    袁紹聞曹操襲其糧草,知道已無法施救,急派張郃、高覽直接攻擊曹軍大營,這也是一招好棋。曹操帶著精銳奔襲,守營兵力必然不足,佔領曹營不是難事,可惜張郃等人聽聞淳于瓊被破,跑到曹營不是打仗,而是直接投降了。如果張郃沒有投降,盡力攻營,只怕曹操也沒有歸路,這是其中之三。

    如果袁紹能經受住接二連三的打擊,而不是大敗後,迅速吐血身亡領了盒飯,河北之地也不會為曹操所有,官渡之戰亦不足以讓袁紹一蹶不振。

    《獻帝春秋》上說,袁紹扶民以寬,頗得民心,袁紹亡故之日,燕趙百姓哀嚎不已,而後曹操採分化之術各個擊破,袁譚、袁尚,可見袁氏在河北頗得民心,是以,袁紹不死,事不可知。

    袁紹最大的問題,就是管理能力不逮,御下不行,你看決定官渡之戰的幾個人,許攸、淳于瓊、張郃,他們的行為和選擇,都說明袁紹個人能力或許不錯,但管理能力不行啊。袁紹其實有點像項羽,過於崇尚武力而忽視了智力,所任非人。

    而袁紹最不堪的地方,是其耳根子軟,聽信讒言,罰非罪,賞非功,濫殺無辜,沮授、田豐所遇是也。

    袁紹如果是在人手下做一戰將,必然是極其優秀的,可是他的心氣和出身又決定了他只會走上領導的路子,奈何,袁紹實在不是做領導的材料啊。

  • 4 # 品茗論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英雄豪傑無數,數精彩還看三國!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僅僅80餘年,然而,這80年卻誕生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三英戰呂布、赤壁之戰、長坂坡七進七出、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無數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絡繹不絕。

    說起袁紹袁本初,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的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翻譯過來,就是說袁家四代人,都當上了三公這樣的大官。何謂三公,有不同的說法,基本上就是掌管全國政務的丞相、掌管全國兵馬的太尉、掌管全國律法的御史等等,總之,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獨掌一面的顯赫高官。四代人都能爬到這樣的位置,這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都是不可多見的。數十年的家族積累,汝南袁氏積累起了無數的人脈與資源,在東漢末年那是一呼百應,就是當朝皇帝,推行什麼政策, 也要提前爭取到袁家的支援。而袁紹本人,能力也是出類拔萃。袁紹並不是嫡長子,按律並沒有繼承權,那麼為什麼無數的人,都願意追隨袁紹而不是袁家嫡長子袁術呢?其實歸根到底,袁紹的能力在袁家年青一代,是無人可比的。先是擔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然後在抗董卓十八路聯軍中擔任諸侯,而後佔據青幽並三州,並大敗公孫瓚奪下冀州。可謂是出身顯貴,能力的出眾的絕佳代表。袁紹憑藉著顯貴出身和個人魅力,聚集起來了一大群猛將謀士,建立了好大的一支隊伍。謀士裡,有八大謀士,田豐、沮授、許攸、郭圖、審配、逢紀、荀諶、辛毗。猛將中,有軍中第一猛將鞠義,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並稱河北四庭柱,有九大猛將百萬雄師。要知道,袁紹討伐董卓之後,可是沒有一塊固定地盤的,就靠逢紀、荀諶等謀士,空口套白狼說得韓馥這個窩囊廢將冀州拱手相讓。然後,袁紹憑藉鞠義等猛將消滅北方最大諸侯公孫瓚,佔據了青幽並冀四大州之地,成為繼董卓之後,三國最強諸侯。袁紹集團可謂是實力強勁,在三國初期,是無人能比,曹操、孫堅、劉表之流都只能望而項背,更別提還在到處流浪的劉備之流。袁紹的實力是強勁無比,但他的缺點也是非常之明顯。本性外寬內忌,優柔寡斷的人,終究是難成大事。首先,是由於出身顯貴,一路順分順水,導致了過於自信。袁紹是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太自信了,而後自信轉自大,十分地看不起曹操,一副老子兵多正面打也能輕鬆打死你,不肯對孟德老弟用計謀,導致了最終陰溝裡翻了船。

    其次,袁紹在處理家事和國事時,略有輕重不分。袁紹對待家人,比如自己的兒子女兒,太過於溺愛,到有時候不搭理軍事到極點。他也不想想,如果他沒打下了天下,如果他被曹操打敗了。他的兒女們一個個的下場會怎麼樣?

  • 5 # 公考每日一練

    感謝邀請!貴族出生的袁紹,家族五世忠義。他雖然出生超級名門,但是在家中地位並不高貴,只因他是個”庶出”的小老婆所生。前期,袁紹是依靠自己的個人本領和才識、威望,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的。後期,只因袁紹手下能人太多,聽這一邊的又得罪另一邊,聽另一邊又得罪這邊的,如此舉棋不定,才造成官渡慘敗,當然官渡慘敗原因不能全怪袁紹,也要怪他的手下謀士和將士太多牆頭草。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袁紹從來就沒有變,是你變了。不能因為袁紹失敗了,就將袁紹說得一文不值,袁紹就是袁紹,是不一樣的煙火。

    雖然兩漢是以出身和品德來判定一個人是否能作官,但並不能說能力就不重要,論出身,袁紹甚至不如袁術,但袁紹能比袁術走的更遠,只能說明袁紹的能力強於袁術。

    說到出身,很少有人知道,袁紹其實還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嫡長子大哥袁基,官至太僕,襲爵安國亭侯,論出身,袁基甚至更高,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又是嫡長子,為何袁基默默無聞,還因為袁紹討伐董卓的行為被董卓殺害,很簡單,袁基能力不如袁紹。

    在宦官專權,黨錮之禍的時期,袁紹懂得避讓,不應朝廷徵僻,結交英雄豪傑,結黨對抗宦官,哪怕是叔父袁隗斥責,袁紹仍然不為所動,在黨錮之禍結束後,袁紹才出任大將軍何進的幕僚。

    袁紹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背後巨大的家族聲望外,還與其所採取的政治手段不無關係。

    東漢政治是以宦官、外戚、士族三大勢力為基礎的,在袁紹挑撥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和與張讓、段珪為首的宦官勢力火拼之後,外戚與宦官一同消失在東漢的歷史中,不復存在,而唯有士族勢力得以儲存,並不斷強大。

    某種意義上,袁紹代表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袁紹振臂一呼,天下的名門士族大多前來投靠,士族階級在東漢近兩百年的歷史上,一直被宦官和外戚勢力壓制,士族們看著宦官和外戚爭鬥,卻只能是作為配角的存在,而在袁紹的預謀下,士族們終於可以出頭參與政治領導地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所以袁紹是討伐董卓關東聯軍的盟主,所以韓馥心甘情願的將冀州交給當時還是自已下級的袁紹,所以不到十年的時間,袁紹就拿下了天下最富饒的河北四州,所以袁紹麾下聚集了天下最有名的人才, 武將有:麴義、淳于瓊、張郃、高覽、顏良、文丑、牽招,謀士有田豐、沮授、審配、逄記、郭圖、辛評、辛毗、陳琳、崔琰,陣容豪華。

    袁紹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勢力,雄據河北四州,要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威望,又有幾個人能夠辦到。即使是官渡之戰袁紹敗給了曹操,但在袁紹去世前,曹操仍然不敢大舉北上,從官渡之戰到曹操徹底平定北方,仍然用了7年。

    袁紹的失敗主要在於內部問題,攘外必先安內,以袁紹為代表計程車族勢力之所以會輸給以曹操為代表的寒族與世族混合勢力,主要是因為袁紹的個人能力不如曹操,對內部的整合、控制能力也不如曹操,並不是說袁紹變了一個人。

    而正是因為支援袁紹的基礎是士族,士族是以地域劃分的,並形成不同的派別,袁紹內部主要是汝南潁川系和河北系,田豐、沮授、審配是河北系,逄記、郭圖、辛評、辛毗是汝南潁川系,而袁紹為了更加有力控制河北,讓自已的三個兒子和外甥各鎮守一州,如同曹操任用夏侯氏和曹氏掌控軍權一樣的道理。

    內部不同派系不斷的爭權奪利,如郭圖在官渡之戰首先就建議袁紹分散沮授的兵權,曹操燒烏巢時,又建議袁紹不救烏巢,導致張郃、高覽投降,而逢紀詆譭田豐,導致田豐被袁紹殺害。袁紹死後,審配私立袁尚為主,而辛評、郭圖欲立袁譚為主,兄弟相爭,謀士站隊,曹操還沒有來打,自已人就先打起來了,這就是袁紹敗亡的真正原因。

    袁紹的失敗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並不能簡單認為袁紹愚蠢,也不是說袁紹變了一個人,袁紹與曹操相比,確實能力不如曹操,袁紹沒有控制好內部不同勢力,導致互相攻伐,城堡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人性的感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