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止語終南

    看看明代憨山大師的注本,就有答案了。

    理方面,要理解到他那個程度;事方面,要體悟、踐行到那個程度。

    理事圓融,即可開講。

  • 2 # 勵志小條

    要理解透《道德經》,單靠一己之智與力,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可以在不失其根本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借鑑別人是如何理解《道德經》的,透過他們的視角,構建自己的視角,以解經用經。

    1、天賦

    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有的人對於《道德經》 的理解,會比一般人快,高且深。這樣的人可遇不可求,他們看《道德經》,就好像跟老子對話一樣,他們能以神相通,在思想上相通,在義理上極其精準的把握與運用。

    2、文字與時間

    經典為什麼難懂,首先因為高度,其次,因為文字的變更。文字的本質,是承載大道,文字的背後,是天地萬物之象。文字是一種載體,用以承載表達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的。我們以前的古人用的文字是象形字,看字就能夠看到象,然後知道數理。

    而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文字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符號”,人們只認字卻不識字。比如西方人那些英文,純屬就是一種符號,沒有任何的意義在裡面。同樣一個單詞,可以隨時變換成不同的字母組成,只要他們的國家這樣規定,大家這樣認為就可以了。

    比如apple,這個單詞,只要願意,分分鐘可以改成“bpple”,同樣是用來表示蘋果的意思,完全不影響大家的認知。比如你從小就學習bpple這個代表蘋果的單詞,長大後bpple就是代表蘋果,因為沒意義,可以隨便組合字母,只需要記住意思就可以。

    再看看我們的漢字,比如“正”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個“止”字,止於一,就是止於天,人的行為止於天則正,以天道為準則,循天而自然則正。如果人違背天道,妄自妄為,以妄為常,不把天放在眼裡,這個人就不正,不正之人就邪,邪則有病,病則有兇。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我們的文化是遠遠高於西方人的。西方人為什麼沒有我們這一套漢字系統呢?因為他們不懂天道,他們的很多東西,全靠拍腦袋出來,一拍腦袋,apple就出來,一拍腦袋,god就出來了,想想也是挺好笑的。

    所以,因為文字演變的關係,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反覆閱讀琢磨,反覆的學以致用,才能慢慢領會經書的義理。《說文解字》是一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字源字義的好書,有解不通的字,可以查《說文解字》,另外解字的書還有一本叫《爾雅》。

    3、閱歷

    你的閱歷在很大程度上,會幫助你理解《道德經》裡面的義理。《道德經》是一部揭示宇宙萬物執行規律的書,大到天下國家,小到人身事業,都可以運用《道德經》的道理,來治身行事。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言行合於道,則順,違者則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4、勤而行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明道,進道,得道,成道,用道,護道,傳道,我們聞道後,就要身體力行踐行在道上,抱道不離,常德不離。強行者有志,君子得時而動以立功立事。

    5、老師

    好的老師,可遇不可求。在自己還沒有成為那塊料之前,不要總是期待有老師出現,能夠把你雕成玉。如果你不是一塊璞,你只是一塊爛泥,任何老師都不可能把你雕成玉。

    6、抱負

    一個人,抱負越大,他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就越多,他所需要學習東西的深度就要越深,高度就要越高。如果你的抱負足夠大,《道德經》,包括其他聖人的經典,對你的幫助就會越大。如果你一心只是為了賺點小錢,你去學學營銷就足夠了。

    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如何讀書,宋朝朱熹有一句關於讀書的話: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經書要反覆閱讀,反覆學以致用,才能得理之要。

  • 3 # 大方書法工作室

    餘不佞。恢復高考後的中文字科生我卻不太懂什麼。“勵志小條”很認真作答,有研究生水平,我認可並點贊!此答雖未再深入和展開,但已把要窮理基礎告訴。《道德經》分兩部分,道本深,德更密,加上年湮代遠,非專學專記則難諳其理。我們平時繁七雜八的往腦子裡塞,左進右出,捧其文而誆其意。象我亦寫字人,小楷小草《道德經》多少遍,可始終難明其義。慚愧。

  • 4 # 自然285589719

    不論文化高低,知識多少,前提是這個人已進入自然壯態,是無慾無求,其已深明陰陽之理,已深悟老子之道。

    老子講,上善若水,無為,無我,無形,無身,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

    此人已完全融入宇宙當中,既我心既宇宙,宇宙既吾心。這時,此人已是覺悟了的人,是賢達聖者。但這樣人不會誇誇其談,高談闊論,而是大智若愚。

    道法自然是宇宙之理,《老子》之道。講解《道德經》其實質是講宇宙,是在講《易經》,是在講道。道非常玄妙,正如老子講,以無慾而觀其妙,已有欲而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5 # 馬振廷1

    知,道?名?常恆?玄?黃?一?,無?生的狀態?死的原因?有?為?躁?根?靜?輕重?谷?幾個字什麼意思,重要還是字外之意。其它德就可迎刃而解了。就可以講解道德經了。這幾個字,字外之意弄不懂,最好別涉入講什麼。不然,論什麼都是瞎擺,騙人出名,騙人錢財,騙流量。論什麼天人合人?知行合一?一?是什麼意思?往哪兒合?合了什麼狀態?不說明白,全是撤蛋。

  • 6 # 虛無子169428089

    從古至今,人們解讀不出道德五千言之本質內涵的原因,我的老師劉戰魁先生將此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不懂得《道德經》的本質內涵是中華智慧文化自古傳承的自然道德觀,不懂得自然道德觀所涵蓋和闡釋的內容,是論述道、自然、社會、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學問,是規範人類世界觀與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學問,是幫助人類建立智慧性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生死觀的學問,是對道的屬性特徵進行的描述與說明,是對自然運化規律的屬性特徵進行的描述與析解 ,是對道的體與用因相互作用而孕生演化整個宇宙間萬有永珍之機理進行的論證和闡釋;是對人類智慧文明史之發展規律進行的論述與析解,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屬性特徵進行的論述, 是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所應該遵循符合的法則進行的論述,是對社會關係和生活秩序之法則進行的論述;是對人的生命運化規律、身心活動規律、健康成長規律 、生活規律和應對法則進行的論述。

      其二,不懂得老子闡釋的自然道德觀,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生死觀與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之間整體辯證關係的論述。

      其三,無法理解老子運用了古老的象文化來闡釋和論證自然道德觀,及其符合自然邏輯秩序的表達法的語言藝術。

      《黃帝內經-素問-五執行大論》:“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天下萬化,數之不盡,然“其要一也”。比如,伏羲以 八卦之象,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天地萬有,無不可相與比類,包羅於其中。像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都是象文化的內容,象文化是中國古智慧文化的根基,也是全人類文明文 化的根基。而先生站在自然道德觀的高度上為我們全面破譯了藏涵於河圖洛書、天干地支、伏羲八卦中的千古不解之秘。

      像《道德經》中“穀神不死”,就屬於典型的象文化表達法。“谷”,甲骨文??象兩山間低凹之地,這樣的地方低凹空虛,往往積蘊水流。成語有“虛懷若谷”,虛則遇物能容,遇聲能應, 無擇無棄,不竭不盈。可見不唯造字之字形有其象,字義亦有其象。“神”,金文一體??同“申”,另一體??從示,從申。“示”,《說文》①:“天垂象,見(現)吉凶,所以示人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察天象之所示,順而成之,即古時祭祀之義。“申”,甲骨文??象閃電舒伸萬變之形,古人以閃電為天示之象。神,《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易?系 辭》:“陰陽不測之謂神。”因此,“穀神不死”,以谷之象來比喻道之體虛寂藏涵、淵深幽隱之性;以神之象來比喻道之用沖虛靈應、變化莫測之性。“穀神不死”,虛而孕衝,“虛而不 屈,動而愈出”,天地化焉,萬物育焉,形象化地描繪道之體與用形成連續不斷的整體性的孕生演化狀態。

      象文化表達法,能夠從智慧整體觀的高度上把握其所要描繪事物於運化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屬性特徵,能夠從自然辯證法的層面描述出事物的存在形式與內容、萬變之現象與不易之本質、 發展過程與結果之間自然邏輯的演繹秩序。象文化表達法,可以藉助人的形象思維,來理解具體事物的色、聲、光、形、質及大、小、多、少等屬性特徵;藉助對人、事、物之間發生相互關 系的衍生演化內容與發展軌跡的自然邏輯秩序的認識,來達到掌握人、事、物之間整體運化的發展規律和法則。

      其四,古今絕大多數研習者,或以識為智,不懂得智慧教育文化是以身心實證為基本要求與根本條件的,不懂得踐證道體德用之屬性特徵的途徑與方法;或見地不透,未見證到合道順德的智 慧境界。

     前三個方面,屬於導致無法解讀道德五千言之自然道德觀的關鍵原因,而第四個方面則是至關重要的根本原因。試想,一個連小學文化都不夠的人,如何能講授大學之書?同理,一個沒有合 道順德之智慧能力的人,怎麼可能譯解、註釋《道德經》中關於自然道德觀的本質內涵,以及道體德用之屬性特徵?以學習文化知識的方式來學習智慧教育文化,無異於緣木求魚。《易?繫辭 》有言:“仁者見之謂之仁,知(智)者見之謂之知(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 7 # 色即是空710

    第一等證悟者,不管如何解釋都沒有錯。二等解悟者,瞭解而自身未完全修證,說得也不錯,但人們有疑惑,信心不能完全生起。

  • 8 # 古代哲學思考

    要什麼條件?

    第一,認字;第二,用心。僅此而已啊。

    個人是非常推崇《道德經》的,但是,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在讀經書方面總是進入一個誤區,這不僅僅是對《道德經》而言,而是對所有的書,無論古籍還是現代作品皆如此,包括對於其他藝術形式,比如音樂、繪畫、電影等等,我們都有很大的誤區。

    這個誤區就是:標準。

    《道德經》而言,什麼叫做看懂了,什麼又是沒看懂?這其中有標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更多的人卻給它設定了個標準。

    這個詞怎麼講,這個字又有什麼寓意特指,這句話又是在說什麼……大家會拿著一本漢語字典,又或者譯本不錯的古今對照表來進行“標準”的測量。符合的,就是真的,對的;不符合,就是假的,錯的。要我說,這是本身是最大的錯誤,是最違背《道德經》本意的行為。

    真正的解讀經書,就是真正的參悟了某些道理,這些道理也許很深刻,也許也很淺顯。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真”。中國哲學文化本來就沒有固定而統一的模板程式,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無論如何解讀,只要你講的通,那就是真的通了。解讀《道德經》不是一加一等於幾這樣單向問題,它是一個集合,其中包含了數不清的可能。

    我們翻看各種經書的譯本,包括衍生版本,都會發現,每一譯本或者相關書籍都有許多不同。我們不會說這本是對的,那本是錯的,因為一百個人,有一百種領悟,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感觸。所以,沒有什麼真正的解讀《道德經》,又或者說,每一種用心的解讀都是真正的解讀。

    在我們面對哲學的、文學的、文化的作品,要自己切身體會去感觸,這就是真正的領悟。研讀別人的作品,僅僅只是參考輔助的作用,無論多偉大的文人,他的領悟絕非是“標準”“唯一”,我們可以參考學習,但是一定要親自用心腦思考。拿著現成的譯本模板,熟讀其中經典解讀,那終究也只是別人的領悟,這就有拾人牙慧的嫌疑了。

    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說,要真正解讀《道德經》並不難,只要你識字,又用心去研讀經書,自然會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解讀。而這,才是真正讀懂《道德經》的最有效快速的辦法。

  • 9 # 珍草養生閣

    個人是非常推崇《道德經》的,但是,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在讀經書方面總是進入一個誤區,這不僅僅是對《道德經》而言,而是對所有的書,無論古籍還是現代作品皆如此,包括對於其他藝術形式,比如音樂、繪畫、電影等等,我們都有很大的誤區。 這個誤區就是:標準。 《道德經》而言,什麼叫做看懂了,什麼又是沒看懂?這其中有標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更多的人卻給它設定了個標準。 這個詞怎麼講,這個字又有什麼寓意特指,這句話又是在說什麼……大家會拿著一本漢語字典,又或者譯本不錯的古今對照表來進行“標準”的測量。符合的,就是真的,對的;不符合,就是假的,錯的。要我說,這是本身是最大的錯誤,是最違背《道德經》本意的行為。 真正的解讀經書,就是真正的參悟了某些道理,這些道理也許很深刻,也許也很淺顯。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真”。中國哲學文化本來就沒有固定而統一的模板程式,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無論如何解讀,只要你講的通,那就是真的通了。解讀《道德經》不是一加一等於幾這樣單向問題,它是一個集合,其中包含了數不清的可能。 我們翻看各種經書的譯本,包括衍生版本,都會發現,每一譯本或者相關書籍都有許多不同。我們不會說這本是對的,那本是錯的,因為一百個人,有一百種領悟,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感觸。所以,沒有什麼真正的解讀《道德經》,又或者說,每一種用心的解讀都是真正的解讀。 在我們面對哲學的、文學的、文化的作品,要自己切身體會去感觸,這就是真正的領悟。研讀別人的作品,僅僅只是參考輔助的作用,無論多偉大的文人,他的領悟絕非是“標準”“唯一”,我們可以參考學習,但是一定要親自用心腦思考。拿著現成的譯本模板,熟讀其中經典解讀,那終究也只是別人的領悟,這就有拾人牙慧的嫌疑了。 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說,要真正解讀《道德經》並不難,只要你識字,又用心去研讀經書,自然會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解讀。而這,才是真正讀懂《道德經》的最有效快速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還懷念以前的高中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