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想GO獵塔湖

    90年代西裝都是寬大型,剛開始都是後面不開叉,之後是寬鬆的雙排扣西裝,照片是我99年,我穿的和那時大部分人不一樣,我的是自己找人定製,收腰款,後面開2個叉,但是不是現在的那些齊腰款,稍稍長些,褲子定製的是直筒褲。我當時不喜歡滿大街那種寬大的西裝,所以自己找衣服店定做。

  • 2 # 優點涼

    九十年代的西裝感覺很大?有兩個原因

    1,西裝源於歐洲,傳入到中國先進入香港後流入大陸,在流入大陸時、西裝的設計樣板,還是採用歐洲原有的尺寸,在90年代的華人身材和歐洲人相比就有些矮小,再穿西裝的時候就感覺非常的大。2,90年代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是商業迅速發展的階段,服裝行業崛起讓很多商家紛紛效仿,有的廠家直接仿製市面的上的西裝,壓根沒有去考慮設計元素,直接生產投入市場,像我們父輩穿起西裝的時候就感覺很大了。

    改革開放40年,經濟迅速的發展,GDP現在處於全世界的數一數二的國家,生活好了注重的多了,也誕生了很多服裝設計師,根據華人體質 去設計出符合我們自己的西裝,穿起來Sunny帥氣,更具有男人味。

    從劉德華出演的電影中就能看出在九幾年就已經開始注重服飾的設計,至少華仔穿的就很得體,帥的讓人痴迷。

    真要給九十年代的西裝做個評價,只能客觀的說西裝真的很垃圾,沒有“中山裝”好看帥氣。

  • 3 # 使用者8546號

    時代流行,Sunny帥氣,風華正茂,一說到帥氣,讓我想起我風華正茂時拍攝的86版西遊記。明年年初中美合拍的《西遊記》即將正式開機,我將繼續扮演美猴王孫悟空,我會用美猴王藝術形象努力創造一個正能量的形象,文體兩開花,弘揚中華文化。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 4 # Longsuixinyuan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啞然失笑,當時九十年代時,我還是個中學生,竟然也特別趕時髦,做了倆套西服。

    注意,是做的。

    我仍然記得那家專門做西服的店鋪,曾經開的有多大,佔了大半條街,非常興旺,掛著各種各樣的布料,做西裝的人,男人女人絡繹不絕。

    我是個女孩子,我記得那個師傅,拿了一大堆墊肩,有大有小,他挑了一個巨大的,說,用這個就行。

    我不知所以然,就聽人家的吧

    做出來,肩膀巨大巨寬,現在想想頗覺可笑,不過當時都感覺自己超級好看,就像那個唱歌的毛阿敏一樣,寬肩膀。

    現在那家做西裝的店鋪,早已幾易其主,店家都不知道上哪裡去了。

    現在如果再穿著那種西服到處跑,真是笑死人了。

  • 5 # 優裁線上

    很多90後00後的孩子,在家裡瞎扒拉扒拉,能找到自己老爹年輕時穿著oversize西裝的照片,可能會覺得很搞笑、很有時代感,但你可能想不到,當年他們也是年輕人的時候,對於西裝的狂熱追捧。

    之所以有西裝熱,起因是源於當時主流人群的提倡。那時候,改革春風吹滿地,但是咱們老百姓的衣服依舊是老三樣:綠軍裝中山裝和人民裝,顏色霧濛濛灰突突,不符合時代印象,高層開始了服裝改造計劃。

    1981年首先在北京開了全國新號型服裝展銷會

    1983年7月22日的北京晚報頭版版面:《中老年人的要求應該得到滿足——郝建秀同志就服裝問題致輕工業部楊波部長的信》 和《中老年人也是愛美的——讀者胡進兆致郝建秀同志的信》,老百姓徹底意識到:

    西裝,就是改革開放的符號,就是未來最正確、最潮的打扮。城市居民排著長隊買西裝,農村居民也不甘落後

    在西裝成為最大剛需的背景下,老國企服裝廠的產量都跟不上了,所以各種私人服裝廠就開始和國企服裝廠聯營,瘋狂生產西裝。西裝熱再次晉級,與之相伴的當然會有亂穿西裝的現象,比如不太合身的Oversize式西裝、把領帶系得像燈繩一樣晃盪。

    其實現在看來會啞然失笑的照片,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看看圖中一張張充滿希望的臉龐,你也會收起笑容,那些不合時宜的剪裁和穿法,也是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啊。

  • 6 # 胖成球就是我

    如果你在你家瞎扒拉,肯定能在衣櫃裡找到你爹好久不穿的大墊肩Oversize西服套裝,或者是在相簿裡找到你爹穿著西服的得意照片。

    你可能會覺得有時代感、覺得搞笑,但肯定想不到這裡面藏著中國原生態時尚的狂熱秘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掀起了世界罕見的西服狂熱浪潮:上至新聞聯播,下到鄉村田埂,不管是坐著的還是蹲著的人都穿著西服,這幅景象讓一直穿西裝的外華人都感覺錯愕。

    現象史稱:九零年代西裝狂熱,Suit fever。

    西裝崇拜的起源

    之所以有西裝狂熱,是因為當時中央的極力提倡。彼時改革春風吹滿地,整個社會有股向前奔的勢頭,這跟一片灰濛濛的“老三樣”——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的視覺效果不太搭。

    八十年代以前,華人的衣服和顏色沒有新鮮的。

    基於此,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央高層開始了服裝改造大計劃:先是在1981年在北京展覽館辦了一個全國新號型服裝展銷會,把西裝風吹進來。

    1983年7月22日 北京晚報頭版版面:《中老年人的要求應該得到滿足——郝建秀同志就服裝問題致輕工業部楊波部長的信》 / 《中老年人也是愛美的——讀者胡進兆致郝建秀同志的信》©北京晚報

    緊接著就用“專訪輕工業部部長楊波《輕工業部正在抓中老年人的衣著問題》、紡織工業部部長吳文英《我也不喜歡一色灰藍》”來了一次輿論宣傳三板斧為西裝造勢。不但口頭上要求:“讓城鄉人民穿的乾淨一點、整齊一點、漂亮一點”。中共領導人還開始帶頭穿西裝。

    這讓習慣透過上層政治人物的各種細節,來猜測社會變化的中國民眾徹底意識到:西裝,就是改革開放的符號,就是未來最正確、最潮的打扮。

    1978年10月中國教育代表團在美國考察。

    西裝的狂熱

    西裝狂熱,首先是在沿海大城市掀起來的風尚。

    當時的城市居民把它當成了繼三轉一響後的新大件,跑到商場門口排著長隊買西裝,一時間成為供不應求的稀缺貨物。

    人多貨少,賣方市場。

    在1984年,北京商場一套品質中上的中國產西裝在七十二塊到九十九塊之間,而一位十六級副處級幹部的工資是一百一十三塊、二級工人的工資是二十九到四十三塊。按照現在的工資比例來換算,差不多一套西裝大概要花七千到一萬塊才能買回家。

    甚至僅僅靠花錢,都還遠不足以即刻擁有一套西裝,有時必須還得要靠託關係才能縮短無盡長隊的Loading進度條。

    二十四級工資表。

    全國城市居民都在穿西裝,頂級贏家形象是:開著紅色跑車、拿著大哥大、再穿一套合身雙排扣西裝。

    1992年剛從天壇提完中國的第一輛法拉利的狂人企業家李曉華,一腳油門踹到天安門拍的紀念照讓西服徹底成了當時狠人的標配。

    沒車沒大哥大,次一點配上BB機、柯達相機加墨鏡也成,算得上是二等狠人。

    ©北京銀礦

    啥都沒有,配套老式西裝也能讓你顯得入流,比如《我愛我家》裡假裝做買賣的梁天。

    潮人愛在西裝外套裡玩招,比如像海派潮人周立波就把普通襯衣換成嬉皮士最愛的古巴長尖領,以此區別俗人大貨商務套。

    影響如此之大,導致說相聲、演小品的傳統演員都開始穿著西裝登臺亮相,以求拉近觀眾距離。

    就連氣功大師嚴新都穿上了西裝,教人隔山打牛。

    經過多年市場薰陶之後,1990年中國代表團全員西裝入場。因特乃神諾的樣讓皮爾卡丹看著直甩大拇指:“跟亞洲其它三十多個代表團相比,中國的男運動員的西裝最地道。”

    從此,曾經三色套的中國大陸一躍成為最認真穿西服的國家。

    它徹底成為了彼時的OFF WHITE,不但是前衛的標杆和入流的象徵,更是商務高階和成功的代名詞。

    西裝狂熱的再擴大化

    九十年代西裝剛成大都市時尚物語沒多久,就走上了城市反哺農村的路,開始了新的一波在擴大化的西裝狂熱,上村下鄉大反推。

    其實早在八十年代,西裝就已和沿海大城市中心市民一樣成為了鄉鎮村居民身份的象徵。只不過,鄉鎮居民當時想買上一件西服挺難的:不但得花大力氣奔省城商店才能跟上時尚步伐,而且跟掙得錢相比有點貴。

    《人民日報》在1984年10月23日2版農村資訊欄目這篇《盼望西服下鄉來》的文,就表現出了鄉鎮居民們對西裝痴痴的夢。

    看見當時西裝產業前景可期,大有可為,中央決定以“以服裝為龍頭”扛起發展大旗。

    1985年,國家開辦中國西服設計中心,訂製《中國西服結構研究》理論,準備把服飾生產標準化。

    1986年,中央把服裝行業從輕工業部劃歸到紡織部,促進服裝行業大繁榮。

    從中文字中嗅到金幣味道的各地服裝廠生產模式大折返,紛紛開始西裝大生產。準備在西裝領域大搞特搞,撈一把票子。打算趕上人民群眾推動的賺錢列車,賺大錢。

    在西裝成為最大剛需的背景下,老國企服裝廠的產量已經有點兒跟不上了,所以各種私人服裝廠就開始和國企服裝廠聯營瘋狂貼牌生產西裝。現在上市的雅戈爾,就是靠著代工一件三毛錢幹出來的上市公司。

    翻開新華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全國新產品》一書,就會發現當時紡織業新產品西裝佔很大的比例。

    風口在的時候,所有資本都在做西裝。所以市場很快就飽和,幾百萬套廉價西服全砸手裡了。以至於,國內遍地都是“西服大減價,一套一十八。店主學雷鋒,等於是白送!”的促銷大旗。

    歪了的新潮,涼了的西裝。

    這只是當時盲目跟風的中國西裝品牌玩砸了的一個縮影,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西裝熱已顯頹勢,跟大城市有點賣不動了。

    原因在於當時大城市裡的人,已經厭倦了穿起來難受的西裝,開始轉向休閒裝;其二,被市場教育過的消費者,不太會選擇多是採用最低廉的粘合襯工藝的中國產野生西裝,而是更青睞品牌貨。

    真·西服下鄉記。

    賣不動咋整,中國農業人口比例這麼大,出口轉內銷啊。

    各個地區的積壓西裝開始上山下鄉,在縣城裡、村道旁、城市外環邊上支起了棚子搭起了房,決心大打一場甩賣西裝的持久戰。

    他們把遍地甩的原價六塊、十八塊的廉價西裝攏起來,加到十塊、二十塊;賣給那些曾經做著西裝夢、但沒捨得買的普通青年,把時尚和體面帶到了廣闊天地。

    很快,商販們就把曾經讓人感到囊中羞澀的西裝,帶到了尋常百姓家。

    這次服裝廠有如P2P式的暴雷引發的西裝下沉運動,使華人人都能輕易擁有上一套西裝,也讓每個穿上它的人成為“西服崇拜”這本時代浮世繪里最好的註腳。

    在彼時華人的婚戀市場上,西裝是硬通貨。甭管材質怎麼樣,形式上少了它就有大機率淪為loser的可能性。

    ©北京銀礦

    結完婚後出去買電飯鍋,也得穿上西服才叫講究,才能讓枕邊人喜笑顏開。

    ©北京銀礦

    西裝熱再次晉級,與之相伴的式亂穿西裝的現象極為普遍,有的人穿的不太合身的Oversize式西裝、把領帶系得像餛燉一樣出門凹造型。

    有的穿著拖鞋配泰羅紫色的雙排扣西裝拍照秀搭配,以表現買到西裝的高興心情。

    ©北京銀礦

    有的年輕人買了西裝之後不捨得剪袖標,留著,辦大事的時候穿。這就如同現在買了OFF WHITE 聯名球鞋之後,不剪防盜扣的用意如出一轍。

    有的人把西裝當工裝穿,去逛微縮公園把西服兜裡塞滿零碎。

    ©北京銀礦

    田間小虎隊也在穿著寬大不合體的西裝,賓士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他們從頭到腳打理的一絲不苟,像是時代的主人。

    未成年人也受這波浪潮影響,把西裝當成一件聖物,拿大人的Blazer套在身上拍合影。

    ©北京銀礦

    甚至連初中生跟夥伴出去玩,西裝也成了常服。

    ©北京銀礦

    而不少農民兄弟也穿著高領毛衣配西裝下地種田挖地、給人裝修;例子比比皆是,以至於成為時代一景。藝術家梁朔以農民工穿西服的印象為主題,創造了一套《城市農民》的雕塑作品,在拍賣行售價一百萬。

    《城市農民》

    為了解決瞎穿西服的亂象,各路新聞媒體開始在自己的LifeStyle版塊上教人穿西裝、教人打領帶,一時間蔚然成風。

    在成群結隊的生活方式教育下,一些人學會了穿西裝:他們學會了用底特律伐木工夾克配西服套裝抽水煙,玩上真·跨界混搭。

    ©北京銀礦

    也有人學會了源自英王愛德華七世西裝Brotherhood的鐵律:單排扣西裝不繫最下面的扣。

    ©北京銀礦

    不過,“來得快,去得也快”,可能這就是潮流的真諦吧:在曾經昂貴的西裝像拍黃瓜一樣走進千家萬戶後不久,西裝熱就隨著國家的入世深度開始退潮,被皮衣、POLO衫、衝鋒衣輪番取代地位。九零年代的廉價西服崇拜,也就此戛然而止。

    時至今日,整套的西服和黑皮鞋幾乎已經成了正式場合的象徵,年輕人們更鐘愛的衣服變成了帽衫、衛衣和AJ鞋,只有少數人會把西裝外套、西褲當作潮流單品上身,配上老爹鞋,來一把復古風。

    然而那些看起來不合時宜的西服剪裁和穿法,現在只能在《鄉村愛情》的男演員,以及你爸的舊相簿才能看見了。

    如果不信,你可以回去去你家的大衣櫃上面,搬出最厚的那本相簿;你爸穿著西服,插著袋的滑稽照片應該會令你要啞然失笑,但是下一秒,看到他笑意盈盈,和自己同樣年紀的青春面龐時。

  • 7 # 智美服飾玲玲

    西裝分工裝和休閒西裝 除了工裝特別要求西裝革履的統一設計 後者的休閒西裝更百搭更舒適 90後西裝偏長個人看法更隨性更時尚屬休閒風格 長西裝短夾克…

  • 8 # 黑與深灰

    那時候西裝樣式多來自港臺,比較流行雙排扣,三粒扣,大尖領寬鬆款,褲子是蘿蔔褲。看看當年四大天王的海報就知道了。還有就是那時候大多數人不喜歡貼身大小合適的西裝而是喜歡大號的。

  • 9 # 海蘭弼

    九十年代就流行寬大的風格,那時候的西裝夾克都要裝一個大大的墊肩,褲子是上大下小的奔褲。你看那個年代的港劇,裡面演員穿的西裝一樣很寬大。

  • 10 # 搖頭肉丸子

    那時候的西裝肩寬而且有墊肩,女的下面配緊身褲,這樣顯腿細,男的是配寬鬆的老闆褲,走路帶風顯得瀟灑,說白了還是審美的時代感不同。

    說到西裝,印象最深的是TVB電視劇演職表裡誰誰說的西裝由觀奇洋服贊助,感覺這個牌子很時髦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常寧還是朱婷對角的不二人選嗎?